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调查浙江杭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流行因素,探寻如何保证新形势下血液安全的策略.方法 2005-2010年浙江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经HIV初筛,阳性者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确认阳性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数据分析.结果 2005-2010年浙江杭州地区无偿献血者总计873 230人次,确认发现75人HIV感染,总体平均感染率约为0.009%,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HIV感染率达0.019%;HIV感染者主要为<40岁的男性,94.7%的感染者通过性接触传播;多数为单纯性感染,其次为合并苍白密螺旋体(TP)、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HBV)等病原体感染;在初次献血和再次献血的无偿献血者中,初次献血者HIV感染率占61.8%.结论 浙江杭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率显著低于普通人群,但呈上升势头,应加强献血的健康评估和献血前咨询工作,加强对高危献血者的甄别,并做好献血后回告,进一步在无偿献血宣传中加强健康教育,同时发展低危、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苏南献血员聚集地区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在这一地区更好地开展丙型肝炎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有偿献血者较集中地区3 484人采血检测HBsAg、抗-HBc、抗-HCV和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地区有偿献血者的丙肝感染率为43.24%(797/1843),女性高于男性(P<0.01),非献血人群丙肝感染率为3.05%(48/1572).单因素和多因素logstic分析显示献血史和献血方式、年平均献血次数、首次献血时间、性别和HBsSg感染是HCV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HCV感染与献血史和献血方式、年平均献血次数、首次献血时间等有关;非献血人群HCV感染率在我国人群HCV感染率范围内,但高于苏北地区一般居民的丙肝感染率.结论该地区有偿献血者的丙肝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固定献血者,重复献血行为积极,忠诚度和献血满意率高,且血源性感染的流行率最低,是“最安全有效的血液来源”。《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奖励办法》和各省市采供血机构《执业验收标准》,都将固定献血者的比例作为衡量地区无偿献血工作开展优劣的标准。但目前国内重复献血者比例和固定献血者比例数据报道较少,从大陆、香港、台湾、澳门几地献血者重复献血比例来看,大陆地区的重复献血者(非首次献血者)比例(15%-60%),明显低于澳门的75%、香港的82%、以及台湾的85%。由于各地测算标准不一,固定献血者比例也存在一定的争议。业界对发展重复、固定献血者队伍,推动无偿献血工作,确保血源的有效保障和供应的重要性的认识是一致的。如何加强固定献血者的招募与保留工作,成为采供血机构从业人员值得思考与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20 0 2年西尼罗河病毒 (WNV)在美国流行期间 ,共有 2 3名输血者在接受了 16名WNV感染者的献血后感染WNV ,估计采集了约 5 0 0份感染了WNV的血液。由于WNV可能在美国再度流行 ,最近 ,血站 (BCAS)采用WNV核酸扩增试验(NAT)对所有血液进行了筛查 ,检疫并回收了具有潜在感染性的血液成分。除此之外 ,美国国家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还向BCAS建议 ,加强对献血者在献血前 1周是否出现头痛、发烧症状的询问 ,推迟接受自叙出现上述症状献血者的献血。本文描述了对 2名WNV感染者进行NAT筛查的经过 ,并摘要提供了对在 6月末~ 8月初期…  相似文献   

5.
结合南宁中心血站的工作实践,就如何提高400ml献血率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在提高400ml献血率时应注意:严禁违背献血者意愿采血;做好献血者献血(量)的评估与回访;正确预防与处理献血不良反应,以促进献血者再次献血。形成400ml献血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选择萧山区2012年1-12月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358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评估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等级,并对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的有关诱因进行询问统计,同时也统计比较献血者首次与二次以上献血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结果精神紧张是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首次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两次或两次以上献血者(P<0.05)。结论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主要与献血者精神紧张有关,同时与空腹饥饿、疲劳睡眠不足、晕血怕针、穿刺疼痛等因素也有很大关系,首次献血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显著高于二次或二次以上献血者,采血相关人员应积极做好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预防工作,减少献血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7.
目的估计山西省某农村既往有偿献血地区18~59岁村民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流行率并分析HCV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山西省某县12个村庄随机抽取660名18~59岁村民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横断面研究。采用标准化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医疗史、危险行为等信息,采集7ml静脉血用于检测HCV感染。结果该既往有偿献血地区18~59岁村民总的HCV感染率为8.2%,献血人群HCV感染率为27.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曾经献过血(调整OR=14.28,95%CI:6.83~29.87)和输过血(调整OR=8.66,95%CI:2.31~32.47)是该地村民感染HCV的主要危险因素。对献血亚人群分析发现,曾经献过血浆(调整OR=8.56,95%CI:2.87~25.54)是献血者感染HCV的最主要危险因素;1994年及以后停止献血的村民感染HCV的危险性较1994年之前停止献血的低(调整OR=0.32,95%CI:0.11~0.93);女性献血者感染HCV的危险性较男性为低(调整OR=0.28,95%CI:0.10~0.83)。结论该献血地区HCV流行水平较高,既往有偿献血(浆)是该地区HCV流行的最主要原因。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该地区居民HCV的二代传播及为阳性患者提供治疗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在无偿献血促进中,如何保留住安全的献血者,减少献血者献血退出率,需要对献血者动机、献血者退出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促进献血者献血的动机有人道主义精神、将来用血方便、亲友用血偿还、献血感觉更好等;献血者不再献血的原因有医学原因、时间不便、献血时长时间的等待、献血疼痛经历和感觉不良等.真正的曾经献血者退出献血的原因和顺位是:医学原因、时间安排不便、献血疼痛经历、献血时长时间的等待、完全忘记献血这一事件、迁出该社区、献血时感觉不好;"伪”曾经献血者退出献血的原因和顺位是:医学原因、时间不便、完全忘记献血事件、不知什么时间献血、迁出、疼痛的经历、献血时感觉不良等.详细介绍了根据以上结果设计出的献血者行为模式,并对献血者行为模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谢英 《中国卫生产业》2013,(31):31-31,33
目的 了解不同组织形式下献血者捐献血液不合格原因分布,为招募血源确定献血者目标群体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2年兰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初筛及复检标本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兰州地区2012年无偿献血者初筛检测中团体自愿无偿献血者成功献血的比例高于个人自愿无偿和亲属互助献血者,血液复检结果合格率由高到低分别是团体自愿无偿、个人自愿无偿、亲属互助献血.结论 在血液紧缺的地区应加大团体献血者的招募力度,并积极动员亲属参加互助献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者的献血次数及影响因素,为有关部门促进无偿献血,发展稳定的无偿献血者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前来献血的857名献血者进行调查,运用wilcoxon非参检验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结果:不同性别之间献血次数没有差异,城镇户籍人口献血者献血次数高于农村户籍人口献血者,文化程度越高,年龄越大献血次数越多。结论:影响献血次数的主要因素是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献血知识,应根据献血人群特点,加强宣传,发展更多固定献血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丙肝病毒感染现状和流行趋势,为献血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本血站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计703 427例无偿献血者的血标本进行抗-HCV检测。结果本地区献血人群近10年抗-HCV总阳性率为0.31%,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女性献血者抗-HCV阳性率低于男性(P<0.05);抗-HCV阳性率随献血者的文化程度升高而大致呈下降趋势(P<0.05)。多次献血者抗-HCV阳性率明显低于初次献血者(P<0.05)。结论女性、高文化程度、重复献血人群的HCV感染率较低,应作为东莞地区无偿献血的招募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献血与骨矿(BMC)含量的关系,采用SD-1000型骨矿仪测量了101例献血者的骨矿含量,旨在探讨BMC与献血者的年龄、献血次数、性别、HBV既往感染或感染、血红蛋白(Hb)浓度的关系。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①对照组:为居住济南地区的非献血居民2041例,其中男903例,女1138例,年龄20~50岁(平均34.5岁);②献血者101例,男57例,女44例,年龄20~48岁(平均32.5岁),献血1~62次。2.方法:①BMC测定采用SD-1000型骨矿物仪。②HBV感染标志物检测采用ELISA法,以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为常用…  相似文献   

13.
凌建春 《健康向导》2012,18(3):46-47
一直以来,人们对无偿献血的若干问题议论很多,其中无偿献血对献血者健康是否有影响有特别的关注。毕竟,献血也是"出血",人们把血液都看得弥足珍贵;少数献血者还会出现头昏、头晕、心慌等献血不良反应,给献血者带来不适;加之20世纪90年代我国部分地方因不规范采集血浆引起艾滋病感染事件,在人们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不同献血人群的梅毒感染情况,确定低危人群,确保输血安全。[方法]采用ELISA法对滨州市不同献血者进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2009~2011年合计检测滨州市无偿献血者119785人,检出梅毒抗体阳性者247例,阳性率为0.21%(247/119785)。不同年份梅毒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献血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献血次数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献血形式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职业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偿献血者梅毒流行趋于增长期,梅毒抗体阳性仍是血液报废的原因之一,因此应把低危人群作为献血主要选择对象。  相似文献   

15.
无偿献血者并不等于真正的低危献血者,按《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要求,献血者在献血前对有关献血的健康标准、献血过程、血液处置方法必须知情,要对献血者既往病史、一些危险行为做如实反映,以保证血液的质量。记录是质量保证系统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可证实特定的标准被采用,是发生献血传染病纠纷实行举证倒置时对血站自身保护的依据。献血者登记表信息真实、完罄是无偿献血安全进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福州地区献血者(单采血小板)献血前检测不合格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单采献血者保留与招募提供指导方向.方法 收集福州地区2016-2018年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前检测数据,统计分析5项不合格指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福州地区2016-2018年检测单采献血者28736人次,总不合格率7.9%;不合格率由高到低:转氨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献血者感染梅毒的危险因素及献血者筛选的相关问题.方法 对215名TP检测为阳性的献血者及430名阴性献血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应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感染梅毒有关的因素,并对危险因素的人群归因危险度(PAR)进行估计.结果 筛选出与感染梅毒有关的因素有:多个性伴侣、不用安全套、共用剃刀、打耳洞、纹身,其危险度(OR值)分别为:2.759 9,4.954 2,1.445 3,2.089 3,6.435 7,人群归因危险度分别为:21.21%,57.32%,21.93%,18.34%,2.32%,5项危险因素总的人群归因危险度为77.61%.结论 献血者献血前筛查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梅毒的经血传播途径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张雪嫚 《药物与人》2014,(4):290-291
自《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大多数地方献血人员构成中均以大学生为主,大学生成为无偿献血的主题,为了推动无偿献血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目光不能局限于如何将大学生招募来参加献血,还应着眼于如何保留住这部分献血者,这是无偿献血招募中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部分地区献血员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状况及流行因素。方法:对山东省某地区以自然村为单位整群抽取435例有偿献血员进行调查,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对其血清进行抗-HCV检测。结果:献血员HCV感染率为21.15%(92/345),HCV感染率在有献血浆史者为44.22%,高于无献血浆史者(9.38%),1995年前献血者(33.83%)高于1996年后献血者(9.84%),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湖州地区献血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的流行状况及特征.[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2月期间收集的31348份献血者标本,采用血清学和核酸检测技术对HBV感染标志物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27例乙型肝炎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