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总结43例纵膈异常肿瘤患者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实践经验。针对纵膈异常肿瘤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易出现导管置入长度测量不准确以及送管困难等问题,通过多学科团队合作,构建科学的临床操作方案:置管前增加胸部增强CT评估,胸部CT结合体表测量确定导管预置入长度,置管中注意送管技巧及运用心电定位技术减少送管困难,及时发现导管异位,置管后特殊案例资料填写并加强延续性管理。43位患者成功留置PICC导管,将导管置入理想位置为34例,置入理想位置准确率为79.1%,上腔静脉下段位置7例,右心房2例,2例患者经导管外拔处理后导管尖端位于理想位置。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研究改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技术对导管异位的影响。方法将169例肺癌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88例)与对照组(81例),试验组在行HCC置管术送管至25cm时,助手用手紧贴患者锁骨上窝按压穿刺侧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下端;对照组采取常规歪头的方法。统计两组导管异位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仅有1例导管被送人颈外静脉,导管颈部异位发生率为1.1%(1/88);对照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1%(9/8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3636,P〈0.01)。结论肺癌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术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手法可明显减少导管异行进入颈静脉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延续性护理在胃癌(CA)化疗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CA化疗行PICC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期间,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归纳为M组、K组,各40例,K组实施常规护理,M组予以延续性护理,分析两组护理价值。结果:M组、K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0%、20.00%,M组发生率明显低于K组(P<0.05);出院后M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K组(P<0.05);出院后M组生活质量(QLQ)评分明显高于K组(P<0.05)。结论:CA化疗行PICC患者通过延续性护理干预,可取得满意结局,不仅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还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QLQ。 相似文献
6.
张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6):1306-1307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留置PICC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的影响因素,为优化护理措施及实施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60例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分为病例组9例、对照组51例,进行临床观察和细菌培养,对患者年龄、留置部位、留置时间、置管长度和化疗方法5个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0例患者治疗结束后正常拔管,细菌培养阳性9例,感染率为15.0%,PICC置管化疗患者导管感染5种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ICC专业小组规范化操作,能提高PICC置管的护理质量;针对性地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降低化学治疗等因素对于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孙仁芳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6):125-126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inserted certral cather,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使其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的中心静脉导管,是一条长期、安全、无痛、方便及有效的静脉通道,近年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适用于长期输液、化疗及需要静脉高营养的患者。但在使用过程中却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尤其是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置管后最早、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15.2%~32.3%。一旦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如未及时发现和采取处理措施,不仅会给患者增加痛苦,而且会影响患者的治疗,甚至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ICC置管后导管发生堵塞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需长期进行输液及反复静脉穿刺不耐受需置PICC管患者29例及外院带入PICC置管患者39例。随机分组为A组与B组。对两组患者堵管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并采取相应措施。A组34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护理人员进行一般培训;B组34例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堵管知识及技能操作培训。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导管堵塞人数并对导管堵塞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护理对策等。结果 A组患者堵管总人数显著多于B组。堵管原因主要为封管冲管方式错误,血液返流以及机械性堵管;B组经教育及护理干预后发生导管堵塞人数显著少于A组(p<0.05)。结论对护士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及操作指导,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及护理意识能够降低导管堵管发生率,有效减轻患者痛苦,从而优化护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肺癌化疗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感染相关因素,探讨预防对策,为临床PICC置管感染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肺癌化疗并行PICC置管患者124例,其中35例并发置管感染设为感染组,89例未并发置管感染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置管时间、置管位置、置管型号、化疗时间、换药频率、外周血像及置管经验等指标,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筛选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对照组患者置管时间≥6个月、肘关节下置管、5F导管置管、化疗时间≥8个疗程、换药频率≥1周、外周血像异常和护理人员置管经验不足分别占39.3%、9.0%、4.5%、5.6%、20.2%、24.7%、2.2%;观察组患者分别占65.7%、48.6%、42.9%、60.0%、88.6%、82.9%、68.6%;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感染相关因素较多;缩短置管时间、选择合适置管位置、提高置管操作熟练度、加强营养支持可降低PICC置管感染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于互联网的同质化护理服务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肿瘤患者导管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医院肿瘤科收治的80例PICC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基于互联网的同质化护理服务。比较两组导管自我管理能力、PICC导管维护知识、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结果 护理结束时,两组PICC自我管理能力量表评分、PICC导管维护知识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结束时,两组健康调查量表36(SF-36)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互联网的同质化护理服务可提高PICC肿瘤患者对PICC导管维护知识的认知度、导管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对肿瘤患者对经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ICC)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肿瘤患者76例,观察健康教育前及后对超声引导PICC的知晓率和PICC置管的依从性及PICC的不良反应,如栓塞、感染、堵管、疼痛等。结果健康教育前后的PICC的知晓率和PICC置管的依从性分别为8.5%,5.7%;96.5%,73.95%,PICC的不良反应为外周静脉炎5例,导管栓塞2例,治疗当中无导管脱出病例。无1例发生化疗药物外渗。结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PICC置管的知晓率和依从性。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在应用过程中常见问题及相应护理方法。方法观察肿瘤患者经PICC置管化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及采取针对性护理方法。结果 68例患者中28例出现并发症,分别为:局部出血、静脉炎、感染、堵塞、导管脱出、皮肤过敏等。针对并发症出现原因分析,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23例成功保留,5例失败,被迫放弃置管。结论护理人员加强操作技能,早期开展预防措施,正确处理相关问题,能有效减少PICC置管使用中的并发症,延长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4.
15.
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s,PICC)操作较深静脉穿刺更简单、安全,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维护方便,病人可自由活动等优点,值得广泛开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以下简称PICC)的穿刺及维护颇为重要,若其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很多并发症以至于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等情况。为此,本文对PICC穿刺及维护的方法及效果加以总结。方法:通过借助于行PICC的病患416例的穿刺及维护过程中风险情况的识别、管理、评价,了解其满意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带管病患416例中354例没有在维护期间出现并发症,置管手臂血栓在协助溶栓后拔管、机械性静脉炎、穿刺点感染识别并处理、发生堵管并并再通者分别为2、10、26、24例,无不良事件。对服务质量/维护技术/对环境要求满意率方面,同行和病患分别为100.0/99.4/95.3%和99.7/99.7/99.3%。结论:加强PICC穿刺和维护风险管理可以对并发症的发生加以有效避免,并提升病患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肺癌患者中比较颈外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股静脉置管的效果,探讨肺癌患者治疗的最佳中心静脉置管途径.方法 对2007年12月至2013年4月275例在我院行中心静脉置管的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颈外静脉置管38例、锁骨下静脉置管96例、PICC 106例和股静脉置管35例,比较4种不同置管方式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总成功率、平均置管时间、导管平均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舒适度.结果 4组深静脉一次置管成功、二次置管成功和总置管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95);平均置管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平均导管留置时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0.000).各组间两两比较,PICC组平均置管时间显著短于颈外静脉组、锁骨下静脉组和股静脉组(P =0.004,P=0.003,P=0.006),平均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其余3组(P=0.001,P=0.000,P=0.002).置管过程和导管留置过程总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患者舒适度与4种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有相关性(r=0.318,P=0.000).结论 4种深静脉置管术成功率均很高,为成熟的操作技术.可针对肺癌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深静脉置管方式. 相似文献
19.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简称PICC)是一种由外周静脉置入,导管尖端定位在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由于因留置时间长、操作简单、使用安全、对患者创伤小、定位准确等优点,它目前已广泛运用于临床,作为长期静脉输液治疗、肿瘤化疗、胃肠外营养或输注刺激性、高渗性及粘稠药物患者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两种中心静脉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方法特点及并发症. 方法:采用一次性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单腔中心静脉导管(CVC).观察240例病人中,CVC组120例,应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行锁骨下静脉穿刺至上腔静脉;PICC组120例,应用一次性导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 结果:①置管成功率:PICC组117/120,占97.5%;CVC组120/120,占100%.②气、血胸并发症:PICC组无血气胸;CVC组1例,占0.83%.③导管移位:PICC组10例,占8.33%;CVC组1例,占0.83%.④静脉炎发生率:PICC组2例,占1.67%;CVC组无一例发生.⑤导管堵塞:PICC组17例,占14.17%;CVC组9例,占7.5%. 结论:PICC置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部分治疗可取代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在临床上可达到与CVC相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