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怎样减少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失血量。方法对我院2006-2010年收治的43例患者的61个膝关节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对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进行总结。术中对软组织创面及截骨创面彻底止血,术后弹性绷带使用、引流管夹闭,直至4小时后开放及使用冰袋冷敷伤口周围。结果一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出血量100-200ml,术后引流200-400ml,切口均甲级愈合,其中1例出现患肢广泛皮下出血。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软组织创面及截骨创面的止血,结合术后弹性绷带使用、冰敷及夹闭引流管的方法,对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出血量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otal knee arthopasty.TKA)治疗膝关节重症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01/2009-02应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全膝关节重症骨关节炎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55~76岁,平均64岁;均有严重疼痛、活动受限,6例跛行,5例扶拐行走。术前屈曲受限5例,伸直受限6例;膝内翻畸形8例,角度15°~40°,平均膝内翻25.1,°膝外翻畸形3例,角度10°~16.5°。按TKA原则施术,重建膝关节负重力线,截骨达到伸屈间隙相等,维持软组织平衡,保持髌骨中置位,获取膝关节充分活动度。结果伤口愈合不良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各1膝治愈,无感染,平均随访2.3年,按HSS评分标准,疗效评定为优4例,良4例,尚可3例。优良率72.7%。术后疼痛和跛行明显改善,膝关节平均活动度由术前56°(30°~98°)改善到95°(60°~118°)。结论对有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年龄在55岁以上的重症骨关节炎患者,选择TKA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邵鹏  陈胜敏  张丹 《中国校医》2021,35(2):148-149
目的 研究冷疗护理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疼痛、肿胀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纳2016年6月-2018年4月到我院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72例患者,分组方式采用随机分组,将72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在手术之后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同时加上冷疗护理,观察记录两组术后6h、12h、...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改良股四头肌成形术与常规松解手术方法治疗膝关节伸直位强直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改良股四头肌成形术治疗膝关节伸直位强直与常规松解手术方法的疗效与并发症。结果改良股四头肌成形术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松解手术方法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松解手术方法组(P<0.05)。改良股四头肌成形术治疗组的满意率87.5%,术前平均伸屈膝关节0°~49°。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平均伸屈膝关节可达0°~110°,未见继发血肿感染、髌前皮肤坏死及伸膝无力等并发症。结论改良股四头肌成形术治疗膝关节伸直位强直手术安全、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一期翻修对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治疗效果,以减少感染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11年71例膝关节置换术感染后行一期翻修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3组:A组:9例行单侧髁膝关节置换;B组:4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C组:22例行铰链式膝关节置换;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部和全身抗菌药物治疗,术后随访两年,分析患者膝关节的KSS评分和OKS评分。结果 A、B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无再感染,C组患者4例出现再次感染,感染率为18.2%;术后6个月,3组KSS评分、功能评分和Oxfor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3组的功能评分和Oxfor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功能评分最高、Oxford评分最低(P<0.05);术后两年3组功能评分、KSS评分和Oxfor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一期翻修手术能有效控制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  相似文献   

6.
《现代医院》2018,(3):417-419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不同时机使用止血带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我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1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0例。A组:全程使用止血带至关闭切口后,释放止血带;B组:术前使用止血带至关节置换完成,关闭切口前释放止血带彻底止血;C组:截骨时开始使用止血带至关节置换完成后释放止血带彻底止血。各组术后均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比较3组围手术期间的失血量、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术后并发症等差异。结果 C组术中失血量多于B组,但术后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少于A、B组;止血带使用时间,C组短于A、B组;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B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截骨扩髓阶段使用止血带方法有效地控制TKA围手术期的失血量,科学合理缩短止血带应用时间,降低了TKA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保留股骨颈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术的手术要点及疗效。方法:采用保留股骨颈的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48例因各类疾病导致的髋关节损伤患者,术后随访,Harris髋关节评分确定患者术后恢复状况。结果:48例患者手术时间30~50 min,平均40 min。术中出血80~200 ml,平均120 ml。42例术后双下肢等长,6例相差在1cm以内。所有患者下肢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的Harris评分为94~98分。结论:保留股骨颈的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固定牢靠,使用寿命长,有利于二次翻修,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优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疼痛的原因,并予以对因处理。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9年4月期间在我院行TKA治疗的80例患者,分别在术后24 h、48 h、72 h分别检测VAS评分并计算平均值,当≥4分则被定义为术后疼痛,将入组患者分为疼痛组(32例)、非疼痛组(48例),分析诱发疼痛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实施改善措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0岁、BMI≥24 kg/m^2、镇痛药物时间≥8年、感染及软组织损伤均是引起TKA后膝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60岁、镇痛药物时间≥8年、感染及软组织损伤均是诱发TKA后膝关节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TKA后应积极实施疼痛控制措施,减轻病患疼痛。结论诱发TKA后膝关节疼痛的原因较多,临床应予以其一定重视,并科学实施疼痛控制措施,减轻疼痛感,改善膝关节活动能力,优化预后。  相似文献   

9.
传统与微创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传统与微创入路方法的比较。方法 805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402例,经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组(MMV)203例和经小切口髌骨内侧旁入路组(MPP)200例;分别对术后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第一天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24h内VAS评分、输血量、镇痛剂追加量、主动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行走时间、术后患肢力线与假体位置、膝关节活动度(ROM)、术后3个月时HS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传统组与微创组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引流量、术后第一天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24h内VAS评分、输血量、输血率、镇痛剂追加量及起始下地行走时间方面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微创两种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快,早期疗效更满意。  相似文献   

10.
刘颖 《职业与健康》2007,23(13):1178-1179
目前,在发达国家全膝关节置换术已经成为对严重膝关节病变施行外科重建的常规手术方法。其数量也已经相当于或超过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数量。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康复训练是保证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我院针对32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早期功能康复情况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系统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82例,并分成两组。观察组(41例)在置换术后进行系统康复训练,对照组(41例)进行持续被动训练机(CPM)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结果观察组在术后1周、3周、6周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并且术后6周实验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KA后系统康复有助于患者恢复,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临床医学工程》2016,(11):1519-1520
目的观察静脉及关节腔内运用氨甲环酸(TXA)注射液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显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的患者90例,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静脉使用TXA;B组:局部TXA;C组:不使用TXA。记录各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出血量、输血率、深静脉血栓(DVT)及肺栓塞(PE)发生率。结果三组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和B组的术后引流量、总出血量及输血率均明显少于C组(P<0.05);A、B两组的术后引流量、总出血量及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通用比值(I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使用及局部使用TXA均可降低TKA术后引流量及总显性出血量,二者比较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张伟  金玉林 《现代保健》2014,(24):130-134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对6例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的患者,术前行膝关节3-D打印,制作关节模型,测量术前截骨量,截骨角度,术前根据测量数据制定符合的膝关节假体。测量术中的手术时间,假体术中与术前的匹配度,采用HSS膝关节评分对手术后患者短期膝关节功能活动情况进行评价。结果:6例患者手术中假体使用与术前制定符合,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较过去减少,术后膝关节功能改善明显,未出现感染、假体下沉。结论:3-D打印技术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降低了手术难度,减少了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膝关节活动功能好,是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14.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在菌膜内生长使得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变得困难。术前与术中各种检查的结合对于术后感染的诊断非常必要。治疗方面,使用抗生素配合手术方法治疗必须根据一定的治疗原则来进行。在众多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中,二期翻修术仍然是一个金标准。  相似文献   

15.
细菌在菌膜内生长使得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变得困难。术前与术中各种检查的结合对于术后感染的诊断非常必要。治疗方面,使用抗生素配合手术方法治疗必须根据一定的治疗原则来进行。在众多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中,二期翻修术仍然是一个金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两种不同的引流管使用方法对术后患者出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9-12月本科室同一主刀采取膝关节正中入路、沿髌内侧缘切开关节囊术式的病例35例,术后根据不同的引流管开放形式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8例采用术后关闭引流管4h以上,患者自觉胀痛后再予以开放,对照组17例术后引流管处于自然开放引流状态,观察两组术后6、12、24、48h的引流量,术后1、3、5d的体温,切口愈合时间及出院时HSS评分。结果:实验组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平均体温、切口愈合时间及出院时HSS功能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先关闭引流管4h以上可明显减少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科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骨科住院膝关节置换手术30例患者给予护理干预(疼痛评估、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保持舒适的生理及环境),并设对照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静止与主动活动后6h、12h、24h、48h、7dVAS评估数值;及术后2周内每天的膝关节主动活动度。结果治疗组对术后疼痛静止和活动状态下的改善显著;且治疗组7d内能显著提高术后膝关节主动活动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方法治疗本病具有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临床疗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慧豪 《临床医学工程》2012,(12):2253-2254
目的探讨在传统平卧位的基础上使用自制简易防滑固定装置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优势。方法将自制简易防滑固定装置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并与传统方法下的同类手术在平均手术时间、主刀医生操作满意度、参加手术医生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使用简易防滑固定装置更能节省人力、拓宽手术操作空间,提高主刀手术操控性与满意度,缩短手术时间。结论自制简易防滑固定装置更好地保证了小腿每次屈曲与伸直角度相同性以及体位稳定性。术中只需一名医生助手扶托患者大腿中部,主刀医生根据手术需要随时随心改变患侧腿部伸直和90°屈曲的交替动作,更有利于手术顺利完成及保证手术效果,同时防滑固定装置的制作简单,成本低廉,操作简单易掌握,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