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对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纳入2007年1月~2009年12月138例符合诊断的ACS患者,入院24h内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根据血浆NT-ProBNP水平分为3组:A组﹤200pg/L,B组200~500pg/L,C组﹥500pg/L。随访患者住院期间、30d、3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和心力衰竭的复合终点)发生率。[结果]138例ACS患者随着血浆NT-ProBNP水平的不同,各组住院期间及30d、3个月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呈明显不同。随着血浆NT-ProBNP水平的升高,B组(200~500pg/L)和C组(﹥500pg/L)在心源性死亡及再次心梗、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等方面发生率呈明显递增趋势。3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97%,28.99%,66.67%(P﹤0.01);经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是ACS患者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3.253,95%的可信区间1.582~6.992,P﹤0.01),结果显示其独立于年龄、吸烟史、心电图、Kil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肌钙蛋白、肌酸激酶等临床评估因素。[结论]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独立于各因素预测近期病死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对评估ACS患者近期临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升高对临床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择98例符合诊断的AMI患者,入院24小时内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根据血浆NT-ProBNP水平分为三组:A组≤1000pg/L,B组1000~2000pg/L,C组〉2000pg/L。随访患者住院期间、30天、3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各组住院期间及30天、3个月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呈明显不同。B组和C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呈明显递增趋势,分别为15.82%,29.69%,54.88%(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是AMI患者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独立于年龄、吸烟史、心电图、Kil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肌钙蛋白、肌酸激酶等临床评估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独立于各因素预测近期病死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对评估AMI患者近期临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均排除有糖尿病、近期感染病史,入院第2天采用Clauss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值,取平均值3.52g/L,按Fg高低分为A组(Fg〉3.52g/L)和B组(Fg〈3.52g/L),比较2组入院后两周内出现急性冠脉事件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组中发生顽固性心绞痛、急性心梗、心源性休克、机械并发症、室性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B组(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近期预后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出院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以2021年1—12月医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存活出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及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出院后12个月的跟踪随访调查,描述性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存活出院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通过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完成基本资料及相关临床资料收集并成功跟踪随访共403例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161例,发生率39.95%。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为再发住院(15.63%)、心律失常(9.93%)、心绞痛(5.96%)、心源性休克(3.23%)等。单因素发现不同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程度、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应对方式、自我效能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存活出院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越大(OR=1.581)、高血压(OR=1.667)、糖尿病(OR=3.221)、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程度高(OR=1.957)、白细胞计数升高(OR=1.52...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2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测定ABI值,根据ABI测定结果为依据将121例患者分为正常ABI组(1.4<ABI>0.9)与低ABI组(ABI≤0.9),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6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低ABI组心血管事件(严重心律失常、顽固性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充血性心衰、心源性休克和心源性死亡)发生率高于正常ABI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BI≤0.9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有预测价值,低AB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预后较差.ABI作为下肢外周动脉疾病的无创检测手段,可以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6.
雷昌荣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1):2067-2069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sCD40L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检测并比较13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组)与120名健康成人(健康对照组)的血清sCD40L水平,并随访记录1年内所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再次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以血清sCD40L水平为标准,将所有观察对象平均分为四组,比较分析各组急性冠状动脉患者心血管事件再次发生的差异,同时应用ROC曲线分析血清sCD40L水平对急性冠状动脉患者心血管事件再次发生的预测能力。结果 ACS组患者血清sCD40L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随访结果表明随着各组血清sCD40L水平升高,心血管事件再次频率以及严重程度显著增加,血清sCD40L水平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曲线下面积为0.718,其血清sCD40L水平最佳临界值为7.13 ng/L,预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0.60%和65.10%。预测死亡病例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703,其血清sCD40L水平最佳临界值为6.36 ng/L,预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32.0%。结论检测血清sCD40L水平对ACS患者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凝状态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检测108例ACS患者和42例非冠心病患者血浆P-选择素(Ps)、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纤维蛋白原(Fib),以判断ACS血凝状态;随访6个月,记录ACS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ACS患者血浆Ps、vWF、Fib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三者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ACS患者正常组(Ps、vWF、Fib均在正常参考值之内)与高凝组(Ps、vWF、Fib均≥正常参考值或上限)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凝状态独立预测心脏不良事件.结论 ACS患者血浆Ps、vWF、Fib水平升高提示存在着高凝状态,预示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增高,近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水平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关系,分析NT-proBNP对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早期不良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09年10月~2011年6月入住我院CCU病房治疗的经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62例,其中女性12例,男性50例。入院后测定血浆NT-proBNP浓度,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肌钙蛋白。在院期间内科系统治疗,所有患者随访期限均为30 d,观察早期心血管事件是否发生。结果 30 d后随访,发生亚急性血栓形成1例,梗死后心绞痛7例、再发心肌梗死3例,心力衰竭10例、恶性心律失常2例,心源性猝死1例。NT-proBNP与cTn(Ir=0.444 2,P<0.05)、LVEDD(r=0.800 9,P<0.01)呈正相关,与LVEF(r=-0.835 9,P<0.01)呈负相关。有心血管事件组NT-proNP、cTnI、LVEDD均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LVEF均低于无心血管事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T-proBNP可以预测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血清NT-proBNP、ICTP、MMP-9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8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在本院行PCI手术的3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分析影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30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例数为40例,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33%;BMI≥24 kg/m2、合并高脂血症、置入支架数目≥2个、支架直径≥3 mm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患者NT-proBNP较高、MMP-9水平较低,不同年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糖尿病史、卒中史、ICTP水平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将是否发生血栓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置入支架数目和MMP-9水平的OR值分别为5.204和4.342。结论置入支架数目和MMP-9水平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临床应早期监测血清MMP-9等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水平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16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小剂量(10mg/d,56例)、中剂量(40mg/d,55例)和大剂量(80mg/d,57例)组。测定治疗前后血清sCD40L和血脂水平。并随访(平均7.6±3.2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血清sCD40L水平在阿托伐他汀小剂量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而大、中剂量组治疗后分别降低52.4%和52.2%(P均<0.05);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大、中剂量组比小剂量组分别减少29.1%和30.1%(P均<0.05),但大、中剂量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阿托伐他汀呈剂量依赖性通过抗炎作用稳定冠脉斑块,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效应以中剂量(40mg/d)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