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肠腺瘤早期癌变的结肠镜诊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28例大肠腺瘤早期癌变的临床资料及内镜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大肠腺瘤早期癌变内镜下的特点及内镜治疗的价值。结果表明,结肠镜检查结合活检可发现并确诊大肠腺瘤早期癌变,内镜治疗大肠腺瘤早期癌变是一种简便、损伤小、安全、效果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大肠息肉与大肠癌腺瘤息肉与大肠癌青岛市人民医院(266001)池肇春,方江过去认为,几乎全部大肠癌来自大肠腺瘤的癌变,但近几年来有一些不同意见。西泽等从息肉切除标本观察到的平坦型早期大肠癌提出是从正常的粘膜产生癌变。中村也认为,腺瘤向大肠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是为了对经内镜诊断、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进行研究.经过肠镜检查发现,有2404例肠息肉情况存在,经过电子肠镜下的治疗,对其病理结果进行观察.临床上应用内镜诊断、治疗大肠息肉的技术已经很多年,尤其是对于腺瘤-癌变的阻断,将其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诊疗技术的发展,大肠息肉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有人说,大肠息肉不及时切除,日后会发展成大肠癌;还有人说,大肠息肉和大肠癌没有关系,不必恐慌。那么,大肠息肉和大肠癌有没有关系?大肠息肉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吗?哪些大肠息肉必须早期切除呢?  相似文献   

5.
大肠息肉121例高频电切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21例大肠息肉根据其大小、部位及分型,采用不同的内镜下治疗方法,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是否复发或癌变。结果:内镜下治疗121例大肠息肉,均全部切除,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安全、创伤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结肠表面型病变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表面型病变内镜诊断与治疗的价值。方法2005年12月~2006年12月共行结肠镜检查2168例,结肠镜检查采用单人操作法,退镜时行全程电子放大染色,若发现结肠表面型病变,对腺管开口进行分型,判断其性质和浸润程度。根据病变的大小分别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结果在432例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696枚。有93例患者发现表面型病变94个,其中炎性病变20个,增生性病变10个,管状腺瘤43个,绒毛状腺瘤18个,早期大肠癌3个。大肠腺管开口类型:炎性病变和增生性病变的腺管开口以Ⅱ型为主,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以ⅢL、Ⅳ型为主,早期大肠癌以Ⅴ型为主。结论应用电子放大染色内镜有助于结肠表面型病变的诊断和及时的内镜下治疗。腺瘤病变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ⅢL或Ⅳ型,一旦出现Ⅴ型腺管开口则表明已经有癌变发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大肠癌发病率逐年增加。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80%以上大肠癌与肠息肉有直接关联。肠息肉被公认为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且十分容易复发。因此.一旦检查息有肠息肉,病人切不要掉以轻心,即使摘除了,也需要定期到医院随访.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大肠癌。临床上根据息肉的特征,将息肉分为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样息肉以及家族性息肉病。  相似文献   

8.
大肠息肉内镜检查与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同济医科大学同济医院(430030)尹朝礼大肠息肉是指生长自大肠粘膜而隆起于粘膜表面病变的总称。无论其是广基、亚蒂或长蒂形状,均只表示肉眼外观形态,而不表明其病理特性,Morson根据组织学特征,将息肉分为肿瘤性(即...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以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为高。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大肠肿瘤,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预防大肠癌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临床表现、病理及内镜下特征,探讨FAP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FAP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及内镜检查等资料.结果 35例患者中28例(80.O%)有家族史;临床表现以腹泻最为多见,占74.3%(26/35);直肠及左半结肠腺瘤性息肉分布密集,直肠腺瘤癌变率高.结论 FAP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依靠大肠内发现成百上千枚腺瘤性息肉进行诊断,肠外表现有助于诊断,结肠镜检查是安全可靠的早期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大肠息肉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等,内镜下用高频电凝电切除息肉。结果:所有息肉全部切除,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大肠息肉效果显著,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2.
结肠表面型病变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肠表面型病变内镜诊断与治疗的价值.方法 2005年12月~2006年12月共行结肠镜检查2168例,结肠镜检查采用单人操作法,退镜时行全程电子放大染色,若发现结肠表面型病变,对腺管开口进行分型,判断其性质和浸润程度.根据病变的大小分别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结果 在432例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696枚.有93例患者发现表面型病变94个,其中炎性病变20个,增生性病变10个,管状腺瘤43个,绒毛状腺瘤18个,早期大肠癌3个.大肠腺管开口类型:炎性病变和增生性病变的腺管开口以Ⅱ型为主,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以ⅢL、Ⅳ型为主,早期大肠癌以Ⅴ型为主.结论 应用电子放大染色内镜有助于结肠表面型病变的诊断和及时的内镜下治疗.腺瘤病变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Ⅲ L或Ⅳ型,一旦出现Ⅴ型腺管开口则表明已经有癌变发生.  相似文献   

13.
便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之分.而大肠息肉与大肠息肉病是属于非感染性肠道疾病.二者不是一种疾病,可是临床上常常被一些人把二者相混淆.表面看来二者外表形态都是肠粘膜向大肠腔内隆起,然而二者皆然不是一种疾病.前者指粘膜向大肠腔内局限性隆起或大肠粘膜局限性增殖突出肠腔病变.而大肠息肉病,又称家族性息肉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有家族史、大肠内有弥漫性息肉、多发生在大肠的远端,是一种癌前病变,癌变危险性很高.如果不治疗,在一定时间内,几乎都会变腺癌.癌变的平均年龄在39岁,比一般大肠癌(老年多见)的开始发病年龄提前1 5~20年左右.除大肠有癌变的病灶外,还可伴发肠外癌症.如下:软组织癌、骨癌、壶腹癌、胃癌、小肠癌、子宫癌等,还可伴有面部黑斑及视网膜色素斑.此特症可在大肠癌出现之前表现出来,有早期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大肠息肉 为青年人消化道出血之最常见病因,约占半数以上,大肠息肉多位于直肠、乙状结肠,呈腺瘤性。一般情况下,大肠息肉多无伴随症状,少数可伴有便次改变、里急后重及腹痛。大肠息肉有癌变倾向,且随年龄递增,故一旦明确诊断应早期手术切除,手术后定期纤维镜复查及随访,以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5.
2006年6月~2007年3月,我院共行肠镜检查658例,发现肠息肉68例,息肉癌变5例,对44例行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切除息肉56枚,我们对大肠息肉患者临床表现、息肉特征、病理结果、内镜治疗以及息肉与癌的关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消化道息肉高频电切除术治疗肠道多发性息肉的优点已越来越明显:首先早期切除息肉,可防止癌前病变并可治疗其出血等症状;其次,该手术可避免剖腹手术,具有损伤小,痛苦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耗资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陈秀芳 《现代医院》2010,10(5):57-58
目的探讨内镜对大肠小息肉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内镜下检出的小于5 mm的息肉205例,255枚进行活检摘除,并送病检。结果炎性性息肉190例(239枚),腺瘤息肉15例(16枚),腺癌1例(1枚)。结论内镜切除大肠小息肉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小息肉性质,提高早期结肠癌检出率,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2014年,北京)》、《中国结直肠癌预防共识意见(2016年,上海)》指出:大肠癌的主要癌前病变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占全部大肠癌癌前病变的85%~90%,甚至更高。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不过,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恶变极其缓慢,发展到早期大肠癌常常需要5~10年。这就给我们阻断大肠癌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越早发现并切除腺瘤性息肉等癌前病变,就能越有效阻断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目前建议从50岁开始,无论有无症状,做一次肠镜,如果没问题,可以3~5年复查;如果发现息肉等癌前病变,就及时干掉它,并定期复查,让它根本没机会变坏!为普及相关预防知识,本期编辑部走访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医师王翔,请王主任给大家科普一下肠镜筛查和治疗肠息肉阻断大肠癌的知识。  相似文献   

19.
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大肠息肉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结合腺管一口分型对大肠息肉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放大内镜检查中发现息肉性病变后,对病灶及直肠喷洒靛胭脂,采用放大内镜观察病灶黏膜腺开口形态,按Kudo分型作病灶性质判断,并与切除或活检组织作病理学比较。[结果]检出大肠息肉性病变共309个,非肿瘤性息肉188个,占60.8%,其中增生性息肉132个(42.7%),炎症性息肉51个(16.5%),幼年性息肉5个(1.6%);腺瘤性息肉108个,占35.0%;进展期大肠癌13例(4.2%)。非肿瘤性息肉腺管开口均为Ⅰ、Ⅱ型腺管开口;腺瘤型息肉腺管开口为Ⅲ_L、Ⅳ型分别占23%、10.4%,而Ⅳ型腺管开口中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3例,表现为Ⅴ_N型腺管开口;13例进展期癌均表现为黏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为Ⅴ_N型。[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Ⅴ型腺管开口高度提示癌的可能。对指导及时的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内镜粘膜切除术治疗大肠无蒂及亚蒂息肉5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粘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无蒂及亚蒂息肉的疗效、近期及远期并发症,总结手术经验。方法将确诊为大肠无蒂及亚蒂息肉性病变(包括宽基隆起性息肉、平坦增高性息肉、亚蒂息肉需要将病变及周围可能存在的残留息肉组织全部切除者)的患者58例应用内镜粘膜切除术(EMR)或分片粘膜切除术(EPMR)进行病变切除治疗,观察其疗效、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并总结手术经验。结果所选病例均一次完成切除治疗。所治疗患者除13例有术后创面少量出血(经局部喷洒肾上腺生理盐水成功止血)外,无一例有迟发出血、肠穿孔、局限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临床随访1年未见息肉复发,无肠管瘢痕狭窄或其它远期并发症。结论EMR是治疗大肠无蒂及亚蒂息肉性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必须掌握手术适应证,讲究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