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和”一词在先秦儒家经典文本中的含义,远远比后儒的解释要丰富得多。中和,即合于“中”之“和”;“中”指自然,“和”是“自然”的实现;欲使“中”发而为“和”,须中“节”,因而“节”成为由“中”之“和”的中心环节。在世界文化日益走向“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有所“节”的“中和”观念无疑对当代多元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亚娴教授十分强调中医学术研究要注意方法,要“善思”“脱框”(从原著的“框”架中脱出来创新),近期指导笔者以《脾胃论》为主,学习李东垣学术时又提出“开渠”,汇“溪”成“江”。本文例举李东垣所谈的“从权”、王好古所论及“派之”,《吴医汇讲》读书十则中之“读书须看反面”“读书须悟对面”“读书必须汇参”数则,例举东垣治验,并展示刘亚娴教授所谈读书要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以之为学术研究之一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新人体结构即中西医基础理论结合的结合点儿,该结构建立的关键是在西医人体认识中找到阴阳。我们依据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定义形而定义气发现人体为形气统一人体结构,故对人体应从形、气、形气关系三个层次进行认识。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医五脏之肾进行了探索。一、“气”的层次:深层次气:“肾”与五行气“水”有关。水分布区域为肾;气的核心功能团:精魄与生殖之精有关,水魄与先天真一之水有关,火魄与命门之火有关;二、形气层次:五行气水及水分布区域之细胞共同构成“肾”;“水”以体液为形,水与体液共同构成肾;水分布较著区域即水与生殖泌尿系构成肾;三、“形”层次:即西医所谈之肾。  相似文献   

4.
“开心”是古代文献所载人参的主要功效之一,本义指开通心窍。人参祛痰逐邪,开窍启闭,可使气液宣通正常,治疗诸邪蒙蔽心窍导致的健忘、癫狂等神志病,故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皆可用之,而非用其纯补之功。隋唐以来,“参补虚”理论日趋兴盛,人参“开心”的功效逐渐被“补心”所取代,现代以来已经少有人提及。现代临床中,人参主要用于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一方面忽略了其在表证、实证方面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使人参治疗范围较古时有所缩小。重拾人参在中古时期的“开心”功效,有助于扩大人参的应用范围,提高产地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尚书》“之”字用法分为三类:代词、连词和助词。代词用法含在双宾语句式中作间接宾语。连词用法限于表示并列,相当于“及”、“与”。助词用法最普遍,含相当于“所”的用法、作定语后置记号的用法、作宾语前置记号的用法,还包括作语垫的用法。  相似文献   

6.
器物与精神     
上世纪九十年代,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中有一百个“仁”字,每个字都作上“身”下“心”状,形象地展示了“仁”是一种心态,一种对别人感同身受的心态。这种展示表明文字的背后或者说一切器物的背后都有一片精神的园地。古往今来,龟甲刻符、司母戊鼎、禅林象器……,每一件器物都承载着人们或追求或供奉的精神,“即器见道”,形而下之物蕴涵着形而上之精神。在推崇器物的时代,重申形不离道、器不离神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别从“阳有余阴不足”论及“阳不足阴无余”论的着眼点及立言之由的不同,辨析了二者的区别在于:朱氏的“阳有余”,概偏指病理的妄动之相米,而相米损耗阴精,故云“阴不足”;张氏的“阳不足”指人体的真阳易于损耗,而阴阳互根,故曰“阴无余”。“阳有余”之“阳”变有指“生阳之气”的生理成分,但其内涵小于真阳。丹溪与景岳二说可并存,景岳之说补充了丹溪学说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胡先林 《医学争鸣》2010,(4):I0001-I0001
“为什么我们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是对历史责任的考问,是对民族振兴的疑问,更是对大学教育的诘问。这一问,使人振聋发聩,让人痛心疾首,叫人刻骨铭心,更催人猛然警醒。  相似文献   

9.
“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语出《素问·逆调论》。大多数解释为食滞于胃导致不寐之怔。而《内经》中关于“卧”字含义有二,一是指睡眠,二是指平卧。如《逆调论》所提到的卧字当释为“平卧”为适宜,清代张隐俺释《评热论》关于“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其中的“正偃”,仰卧也,水上乘于胃,则胃中不和故不得正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张新荣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4):194-194
目的:探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工作在医院运行中护士要做好哪些工作,使这项工作运行更顺畅。方法: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的人员做好这项工作外,充分发挥护士的优势,向农村病人及家属宣传“新农合”政策;发现在病人住院期间执行政策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医院反映,及时解决;引导患者就医,让农民患者更充分地享受政策的优惠。结果:很好地控制了费用,使患者满意,得到市县各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的好评。结论:在这项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惠民政策运行中,护士所做的这些工作不可缺少,在控制患者医疗费用、检查、用药、方便农民、畅通工作等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校“两课”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新形势下“两课”教学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积极探索解决增强“两课”实效性这个难点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在不断创新中推进“两课”教学改革,提高“两课”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疾病是人类的敌人,因为疾病夺去了人们最为珍贵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想方设法,企图消灭疾病,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类还在为战胜癌症而焦头烂额的时候,艾滋病、“非典”、禽流感又粉墨登场了。这正如二千多年以前司马迁所说的“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似乎人类在疾病面前,总是感到措手不及。俗话说:“吃五谷生百病”,人总是要生病的,但不必对疾病产生恐惧。我国是乙型肝炎(乙肝)的重灾区,普通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09%,也就是说,每十个人中就差不多有一个人为乙肝病毒现证感染者。如果加上已经痊愈的乙肝患者,则乙肝病毒感染人群将会更加庞大。人们在谈到乙肝与肝硬化、肝癌的关系时,无不为之忧心忡忡,患者及其家属更为恐慌,常常多方求医,企图“转阴”或谋求“保肝”,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几年的教学中发现中专版《内科学》及有关教材在疾病命名使用到“原”或“源”时,命名前后多次出现不一致现象,使学生在理解疾病及其要点上产生混淆、误解,教师授课时也无所遵从,许多人甚至认为这两个字在疾病名称中是可以互换的。这种情况不仅给教师授课带来困难,也使学生在学习中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据此,笔者根据自己对疾病的理解,初步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1有关采用“原”与“源”两字的疾病举例中专第三版《内科学》中含“原”字的疾病名有,“肺原性心脏病”(P19)、“心源性哮喘”(P62)、“心原性哮喘”(…  相似文献   

14.
王雷 《当代医学》2004,10(3):45-45
作为三级乙等医院,我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预防和教学为一体的矿区综合性医院。现有职工700余人.床位505张,医院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积极推行了旨在使服务公开透明,使于患者监督的“阳光”行为同时借鉴超市模式建立了阳光药房,实行“开放式药房,站立式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从浩瀚的中医古籍当中均可看到先贤往哲对“和”的认识与运用是多方面的。而仲景《伤寒杂病论》正是在《黄帝内经》“和”之基础上,更加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使之更加日臻完善,成为“和”……  相似文献   

16.
针灸治未病的古代文献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预防思想的文献梳理为基础,对针刺及艾灸治未病的古代文献作了初步研究,得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与现代主张的三级预防概念十分相似,以及古人“治未病”十分倚赖于针灸疗法,但在具体应用中,艾灸应用则多于针刺应用的结论。从而加深了针灸治未病这一理论的系统性理解,以期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使之具有更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医疗服务中“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服务的对象病人作为核心,要充分的理解、尊重、关心病人并使之在医疗活动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这就要求在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充满人情、人道、人性和仁爱之心。医疗服务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因此,在医疗服务中不仅要提供良好的医疗技术,  相似文献   

18.
何厚铧在竞选中,以绝对优势当选,是一位德才兼备的特首。他坚决按着“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精神,建设新澳门。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中,“和”主要有两种用法:作为名词或形容词使用,如“阴阳和、”“脉和”、“胃气和”等,多表示“最佳状态”;作为动词使用,如“和胃气”,“和解”等,表示调和、谐和、即“调整到最佳状态”的意思。《伤寒论》之“和”与后世的“和法”不相等同。《伤寒论》中虽没有明确使用“和法”这样的字眼,但却是后世医家认识、拓展“和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大致属中医文献中的“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中医学之“痹”与“痛”的概念,皆为“不通”所致,即心脏络脉血凝而不流,以致血瘀痹阻不通,不通则痛,故有胸痹心痛之谓。然中医理论认为“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指出人体内之元气是推动血行的动力,因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等明确表明血瘀的形成与气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