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P300特点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目的 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患P300的变化特点,探讨P300在早期识别VC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听觉oOddball程序,测定40例VCl和15例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的P300,同时测定MMSE,并与影像学特点、相关危险因素综合分析评价。结果 VCl和VD两组患P300潜伏期显延长,波幅明显降低(P<0.01,P<0.001),并与MMSE的评分降低显相关(r=—0.599,P<0.05);以病灶位于额、颞叶P300的异常更显;患有糖尿病P300的异常变化更明显。结论 P300波能客观的反映患的认知机能,且较MMSE敏感,能更早地反映细微的认知障碍或智能障碍;P300测定对于早期确定患有天认知障碍及其程度以及对患预后的预测有很重要的临床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管性痴呆患者痴呆简易筛查量表及P300改变的特点,以期提高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水平。
方法:选择2000-11/2002—03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的血管性痴呆患者30例(符合加利福尼亚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和治疗中心对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和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30例(均经CT/MRI证实)及同期本院的体检人员30例,应用痴呆简易筛查量表测评受试者认知功能状态。对其各项指标,即时间定向、地点定向、物体命名、语言即刻记忆、短程记忆、计算、语言理解、图片、常识分别计分后进行统计分析。应用肌电一诱发电位仪的听觉oddball程序检测P300。记录电极放在Cz点(中央中线点),前额作为参考部位.非靶刺激频率为1kHz,靶刺激频率为2kHz,靶刺激随机分布于非靶刺激中,靶刺激出现概率占刺激总数20%,刺激强度为110dB,滤波带宽1~50Hz,叠加30~50次。记录到稳定的P300后,测定P300峰潜伏期.即刺激的起始点至波峰顶点之间的时间。
结果:血管性痴呆组和脑梗死对照组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均完成量表评定和P300检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管性痴呆组痴呆简易筛查量表评分明显低于脑梗死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6.90&;#177;3.32),(28.40&;#177;1.16)分,Z=-6.690,P〈0.01],也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6.90&;#177;3.32),(29.90&;#177;0.31)分,Z=-6.986,P〈0.01]。脑梗死对照组痴呆简易筛查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Z=-5.705.P〈0.01)。②血管性痴呆组P300潜伏期明显长于脑梗死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38.04&;#177;42.82),(367.77&;#177;29.14)ms,Z=6.237,P〈0.011;也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38.04&;#177;42.82),(329.53&;#177;35.04)ms,Z=6.532,P〈0.01]。脑梗死对照组P300潜伏期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Z=6.128,P〈0.01)。③血管性痴呆组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语言即刻记忆、短程记忆、计算、语言理解、图片、常识评分均明显低于脑梗死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秩和检验,P〈0.01)。血管性痴呆组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语言即刻记忆、短程记忆、计算、语言理解、图片、常识评分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秩和检验,P〈0.01)。脑梗死对照组短程记忆。计算和识图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秩和检验,P〈0.05或P〈0.01)。
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以记忆减退、语言认知相关的功能障碍和视觉空间认知功能障碍为突出表现。认知功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P300可反血管性痴呆患者和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管性痴呆患者痴呆简易筛查量表及P300改变的特点,以期提高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水平。方法:选择2000-11/2002-03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的血管性痴呆患者30例(符合加利福尼亚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和治疗中心对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和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30例(均经CT/MRI证实)及同期本院的体检人员30例,应用痴呆简易筛查量表测评受试者认知功能状态。对其各项指标,即时间定向、地点定向、物体命名、语言即刻记忆、短程记忆、计算、语言理解、图片、常识分别计分后进行统计分析。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的听觉oddball程序检测P300。记录电极放在Cz点(中央中线点),前额作为参考部位。非靶刺激频率为1kHz,靶刺激频率为2kHz,靶刺激随机分布于非靶刺激中,靶刺激出现概率占刺激总数20%,刺激强度为110dB,滤波带宽1~50Hz,叠加30~50次。记录到稳定的P300后,测定P300峰潜伏期,即刺激的起始点至波峰顶点之间的时间。结果:血管性痴呆组和脑梗死对照组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均完成量表评定和P300检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管性痴呆组痴呆简易筛查量表评分明显低于脑梗死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6.90±3.32),(28.40±1.16)分,Z=-6.690,P<0.01],也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6.90±3.32),(29.90±0.31)分,Z=-6.986,P<0.01]。脑梗死对照组痴呆简易筛查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Z=-5.705,P<0.01)。②血管性痴呆组P300潜伏期明显长于脑梗死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38.04±42.82),(367.77±29.14)ms,Z=6.237,P<0.01];也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38.04±42.82),(329.53±35.04)ms,Z=6.532,P<0.01]。脑梗死对照组P300潜伏期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Z=6.128,P<0.01)。③血管性痴呆组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语言即刻记忆、短程记忆、计算、语言理解、图片、常识评分均明显低于脑梗死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秩和检验,P<0.01)。血管性痴呆组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语言即刻记忆、短程记忆、计算、语言理解、图片、常识评分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秩和检验,P<0.01)。脑梗死对照组短程记忆、计算和识图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秩和检验,P<0.05或P<0.01)。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以记忆减退、语言认知相关的功能障碍和视觉空间认知功能障碍为突出表现。认知功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P300可反血管性痴呆患者和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4.
背景:在对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评价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一种客观、敏感的手段来评估患者的痴呆程度及其变化,以便及时对患者作出诊断或对其疗效进行考核。事件相关电位的内源成分P300,与受试者的认知加工过程密切相关,而与刺激的性质无关,是客观反映大脑高级心理活动最有价值的可靠指标之一。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作用和意义,为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考核提供客观依据。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非随机同期化对照的验证性研究。单位:一所省级医院的神经内科和肌电图室和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2000—02/2001-0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血管性痴呆患者64例(血管性痴呆组),其中,男38例,女26例,平均年龄(66.0&;#177;4.6)岁。文化程度:中学以上19人,小学31例,文盲14例。同期住院的未发生血管性痴呆的脑卒中患者60例(非血管性痴呆组),其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68.0&;#177;3.7)岁。文化程度:中学以上15例,小学29例,文盲16例。方法:用简易智能量表考核血管性痴呆组和非血管性痴呆组患者的智能状况,并对其进行P300检测,观察患者P300的潜伏期及波幅的改变,并比较二者在血管性痴呆组和非血管性痴呆组患者间的差异,同时观察患者P300潜伏期与简易智能量表得分相关性。主要观察指标:P300的潜伏期及波幅的改变。P300潜伏期与简易智能量表得分相关性。结果:血管性痴呆组和非血管性痴呆组患者P300潜伏期延长率分别为74%和7%,两组患者间差异有显著性,同时患者P300潜伏期与简易智能量表得分有明显相关性(r=0.6096,P&;lt;0.05)。结论:P300潜伏期可以作为血管性痴呆患者早期诊断和疗效考核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痴呆患者听觉P300变化及与认知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患者听觉P300变化特点。方法:对30例陵川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VD患者(痴呆组)和30名健康老年人(正常老人组)应用NicoletBravo脑诱发电位仪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同期应用简明精神状况量表(MMSE)评估其认知功能。结果:痴呆组MMSE(17.52±3.57)分值低于正常老年人组(26.57±1.4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2.89,P<0.01);与正常老年人组相比,痴呆组点靶P300中的P2,N2,P3潜伏期长,P2,P3波幅低,非靶P2波幅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4.524~4.592,P<0.05~0.01);而痴呆组P300在3个脑区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痴呆组P300中的P3波潜伏期与MMSE分值呈负相关(r=-0.534,-0.558,-0.529,P均<0.01)。结论:VD患者的P300有多指标变异;P300变异指标与其认知功能缺损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患者认知功能及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的影响。 方法选取VCIND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传统康复训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40min/次,每日1次,每周6次,共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简易智能精神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Barthel指数(BI)、肌电诱发电位仪对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P300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oCA、MMSE、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2组患者治疗后MoCA总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延迟记忆、MMSE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训练组MoCA总分[(22.40±4.38)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3.27±0.58)分]、注意力[(4.30±1.60)分]、语言[(2.67±0.48)分]、延迟记忆[(3.67±0.80)分]、MMSE[(22.03±3.55)分]、BI评分[(82.17±11.28)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前,2组患者P300潜伏期、波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2组患者治疗后P300潜伏期较治疗前显著缩短(P<0.05),波幅显著增高(P<0.05)。治疗后,训练组P300潜伏期[(352.10±30.68)ms]较对照组P300潜伏期[(356.45±40.30)ms]短,波幅[(8.65±1.18)μV]较对照组波幅[(6.73±1.81)μV]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能有效改善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其ADL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小鼠事件相关电位的模型、测定方法及其参考值,探讨具有认知功能改变的血管性痴呆小鼠P300电位的变化特征。 方法选择雄性昆明小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应用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采用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观测其行为学改变,测定模型组N2、P3的潜伏期及波幅,并与正常组、假手术组进行比较。 结果模型组小鼠学习、记忆成绩较假手术组差(P<0.05),N2、P3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 结论血管性痴呆小鼠P300电位各波潜伏期显著延长,同时学习、记忆成绩下降。非麻醉状态下经头皮记录小鼠事件相关电位P300可为动物实验研究提供客观、无创、定量和有价值的电生理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事件相关电位 P300作为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客观指征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 30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 30例无痴呆的脑梗死患者和 3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电生理技术检测事件相关电位 P300,应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 MMSE)、痴呆简易筛查量表( BSSD)和瑞文标准智力测验( RSPM)评价认知功能 , 采用 MRI技术测定脑叶和海马体积. 结果①血管性痴呆组 P300峰潜伏时( 435.57± 89.95) ms较脑梗死组( 367.77± 29.14) ms和正常对照组( 341.90± 29.27) ms明显延长( F=5.16, P< 0.01).②血管性痴呆患者 P300峰潜伏时与 MMSE, BSSD评分呈负相关( r=- 0.87,- 0.89, t=6.89,7.05, P< 0.01).③血管性痴呆组额叶和颞叶体积 [(15.19± 1.51)%, (4.57± 0.51)% ]比正常对照组 [(16.72± 1.46)%, (4.92± 0.50)% ]显著较小( T=2.85, P< 0.01; T=2.21,P< 0.05).④ 血管性痴呆患者 P300峰潜伏时与额叶和颞叶体积呈负相关( r=- 0.56,- 0.62, t=5.53,6.65, P< 0.01). 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 P300峰潜伏时的延长反映与认知功能相关脑区的病理改变,客观反映认知功能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血管性痴呆(VD)患者认知功能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应用WOND2000C脑诱发电位仪对31例VD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6周进行P300检测,使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MMSE)测定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前VD组有明显的认知功能缺损,其MMSE评分为(17.5±3.8)分,低于正常老人组(NC组)的(26.8±1.4)分,P〈0.01。P300表现为P2、N2、P3靶潜伏期延长,靶P2、P3波幅低,非靶P2波幅低(P〈0.01)。治疗后,随着VD患者的认知功能的恢复,其P300主要表现为P3潜伏期缩短,P3波幅增高(P〈0.05)。结论P300有助于反映VD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P3指标的变化较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P300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P300特点为,探讨P300电位在评价其认知功能中的价值。方法:对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排除既往有神经、精神病史及检查不合作的无症状脑梗死患者52例和50例健康成人分别进行了P300电位测定。结果:无症状脑梗死组P300电位成分中N2,P3波潜伏期和P3波幅分别为(255.0±22.6)ms,(357.6±25.9)ms,(3.8±1.8)μV,较对照组延长或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5,2.53,2.60,P<0.05)。结论: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P300电位可作为评价其认知功能的指标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帕金森病患者早期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不同认知功能评分的帕金森病(PD)患者之间,及其与正常对照之间事件相关电位(ERPs)P30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有无差别,为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提供一种客观、可靠方法.方法参与实验者分为实验靶刺激内容设计者、第一评估者(检测并收集资料者)及第二评估者(有丰富工作经验脑电生理诊断医生).32名非痴呆PD病患者和与其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均匹配的25名身体健康志愿者被纳入研究,采用熟悉和不熟悉人名作为诱发ERPs的任务,仪器设备使用德国EMS-32导脑电地形图处理系统,并记录30导ERPs.第一评估者与第二评估者在双盲的条件下通过分析记录的ERPs来判定出受试者熟悉的名字.结果①第一评估者与第二评估者对人名刺激正确判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评估者与第二评估者对正常对照组人名刺激的正确判断率均明显高于PD患者组;②在认知熟悉人名时,PD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N2-P3波幅明显高于不熟悉人名者(P<0.05;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D患者组N2、P3潜伏期延长,N2P3波幅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N2、P3潜伏期方面,24~26分PD患者组均较正常对照组(熟悉:P<0.01, P<0.01;不熟悉:P<0.01,P<0.01)和27~30分PD患者组(熟悉:P<0.05,P<0.01;不熟悉:P<0.05,P<0.01)有显著延长.在N2P3波幅方面,24~26分PD患者组、27~30分PD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识别熟悉与不熟悉人名字作为靶刺激的ERPs,可早期发现PD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PD患者P300潜伏期延长早于波幅的降低,提示P300潜伏期延长是反映早期亚临床认知功能障碍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2.
事件相关诱发电位-听觉P300检测偏头痛患者认知功能障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应用事件相关诱发电位-听觉P300方法检测偏头痛患者是否存在认知功能改变,同时探讨P300各项指标对检测偏头痛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价值。方法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及对照组各32例,发作间歇期进行听觉P300检测,3种刺激,靶刺激占15%。结果偏头痛患者P300的N2波波峰-基线波幅(Amp)平均为(0±5)μV,低于对照组的(-2±4)μV(t=2.009,P=0.049);偏头痛组P3波的峰-峰Amp为(6±3)μV,低于对照组的(9±5)μV(t=-2.436,P=0.018);其余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偏头痛患者有轻度的认知功能障碍,P300检测可以是分析偏头痛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较为敏感和客观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轻度认知障碍(MCI)老年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ERP) P300和脑电图(EEG)的特点,并将神经心理学测试(MMSE)与P300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对老年MCI进行综合评价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115例MCI患者(MCI组)、105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AD组)进行P300、EEG检查和MMSE测试,并与80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CI组与AD组患者ERP改变是P300潜伏期的逐渐异常延长,AD组较MCI组的变化更为明显.MCI组与AD组只在P300潜伏期的顶部(Pz)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I组P300潜伏期在中央(Cz)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组额部(Fz)、Cz、Pz点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波幅的Cz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EG异常率MCI组为52.2%(60/115),AD组为94.3%(99/105),对照组为30.0%(24/8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CI组和AD组的MMSE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MCI组Cz的P300的潜伏期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r =-0.75,P<0.05),P300波幅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0.65,P<0.05).结论 P300潜伏期的Pz点的改变可能有助于区分MCI和AD,EEG中θ波相关功率谱及平均频率增加是预测MCI转为AD的早期信号,利用EEG和P300并结合MMSE量表可能有助于对老年性痴呆患者的临床评价,是早期发现MCI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越来越多的重度脑损伤患者伴有严重意识障碍,准确客观地评估他们的脑功能及预后亟待解决。在意识障碍患者中,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可反映患者的残余认知功能;P300振幅和潜伏期的动态变化可用于判断认知功能的恢复程度;特殊的刺激形式产生的P300可能对于区分植物状态和最小意识状态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事件相关电位P300指标作为反映脑血管疾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客观生理指标,并通过体外反搏治疗前后观察患者P300变化情况。方法应用美国NicoleSpirit脑诱发电位仪,通过“听觉靶…非靶刺激序列”为诱发事件,记录正常老人组48例,脑血管疾病组28例,及体外反搏组20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老人组与脑血管疾病组事件相关电位P300全部指标都有明显差异。体外反搏治疗前后比较,靶潜伏期N2、P3有较明显差异,非靶刺激C2区P3也同样有明显差异,其它指标不同程度好转,但无差异。结论P300指标为临床早期诊断血管性痴呆提供了可靠依据。体外反搏能明显增加脑部血液供应,同时可以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痴呆发生和发展。体外反搏为临床早期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行之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事件相关电位P300与阴性、阳性精神分裂症异质性的关系。方法对首次发作未用药或复发但停药半年以上的36例阴性精神分裂症、35例阳性精神分裂症进行阳性、阴性临床症状量表(PANSS)评定和Fz、Cz、Pz位点事件相关电位P300各指标检测,对36例正常对照也同样进行P300各指标的检测。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阴性精神分裂症组Fz、Cz、Pz三点靶刺激P3波幅降低(P〈0.01),Cz、Pz位点靶刺激P3潜伏期延长(P〈0.01),P2-N2峰间潜伏期延长(P〈0.05~0.01),P2点P2-N2峰间波幅增高(P〈0.05),Cz点N2-P3峰间波幅降低(P〈0.01),非靶刺激P2波幅降低(P〈0.01),而阳性精神分裂症组Fz、Cz、Pz三点靶刺激P3波幅降低(P〈0.05~0.01),P2-N2峰间波幅增高(P〈0.05~0.01),F,、C。位点靶刺激P,潜伏期延长(P〈0.05),P2-N2峰间潜伏期延长(P〈0.05~0.01),N2-P3峰间波幅降低(P〈0.05),阴性与阳性精神分裂症组相比,F2点P3波幅有降低趋势(P=0.05)。(2)阴性精神分裂症组内Fz、Cz、Pz三点P2-N2峰间潜伏期与抑郁分成正相关(r=0.500,0.370,0.429,P〈0.05~0.01),C2点非靶刺激P2波幅与抑郁分成负相关(r=-0.361,P〈0.05);阳性精神分裂症组内Fz点靶刺激P3潜伏期、非靶刺激P2潜伏期与偏执分成正相关(r=0.344,0.381,P〈0.05)。结论提示两组患者脑电异常有不同的脑功能异常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阴性、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有不同的脑功能异常。方法将 2 2例阴性、2 7例阳性初发未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 17例正常对照组 ,进行事件相关电位 (N10 0 ,P2 0 0 ,N2 0 0 ,P30 0 )测查。结果阴性组在Fz ,Cz ,Pz ,T7,T8五个点的P30 0波幅显著低于和潜伏期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 ,阳性组在Cz ,Pz点的P30 0波幅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P30 0的波幅与潜伏期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阴性患者N 10 0、N2 0 0的波幅低于正常对照组 ;相关分析发现阴性分量表分与Fz的P30 0波幅有显著负相关 (r =-.31,P <0 .0 5 )、与T7,T8。点的潜伏期呈显著正相关 (r =.33 ,r =.35 ,P <0 .0 5 )。结论阳性、阴性精神分裂症可能有不同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P300电位在评价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对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6例健康者分别进行P300电位测定和认知能力筛查试验(CASI),并将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300电位成分中N2、P3潜伏期延长及P3波幅降低,与健康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CASI测定中9个因子分及总分患病组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 P300电位可作为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状况的重要指标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重性抑郁障碍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伴自杀风险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P300(P3)特征.方法 研究组为62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其中有自杀风险的抑郁患者25例为研究组Ⅰ,无自杀风险患者37例为研究组Ⅱ.对照组为62例健康体检者;对所有研究者进行AEP P3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AEP P3波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308.76±26.11)ms vs(287.53±11.45)ms(t=5.860,P<0.01);研究组Ⅰ患者N2、P3波幅比研究组Ⅱ患者显著降低,N2(2.75±1.71)mV vs(3.96±1.82)mV(t=2.630,P<0.01); P3(4.14±1.78)mV vs(6.98±2.13)mV(t=5.500,P<0.01).结论 AEP P3可用于评定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并可作为评价抑郁患者自杀风险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所致癫痫患者的认知功能特点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52例颅脑外伤不伴癫痫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组分别进行了P300电位测定,采用韦氏成人智力测验修订版测定智商,将三组测定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颅脑外伤所致癫痫患者组与颅脑外伤组事件相关电位成分中N2、P3波潜伏期延长和P3波幅降低,言语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得分均降低均较对照组显著,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均〈0.01);而颅脑外伤伴癫痫组P300电位成分中N2、P3波潜伏期延长和P3波幅降低及言语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得分降低均较颅脑外伤组显著,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均〈0.01)。相关分析显示,颅脑外伤伴癫痫组P300潜伏期与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总智商分呈显著负相关(r=-0.33~-0.29,P〈001),波幅则呈显著正相关(r=0.31~0.36,P〈0.01)。结论P300电位是评价颅脑外伤所致癫痫患者认知状况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