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息     
本报报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张懋植医师对1994年4月至2003年7月间,采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的54例患者的手术效果与传统“经额下入路”治疗类似病变的效果进行比较后结果显示,“经眉弓切口眶上锁孔手术入路”治疗前颅窝及鞍区病变可取得同样的肿瘤切除效果和治愈率。同时,由于这种锁孔手术入路切口小、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病  相似文献   

2.
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前颅底和鞍区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前颅底和鞍区病变的显微手术技术和效果.方法:采用经眉弓皮肤切口,做3.0 cm×2.5 cm包括眶缘及部分眶板在内的额下骨窗;应用显微手术切除前颅底和鞍区肿瘤28例.结果:28例肿瘤全切26例,2例垂体瘤行次全切除.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24个月,全切肿瘤无复发.结论: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可明显减少手术创伤,同时能提供足够的手术空间,并能有效地处理前颅底和鞍区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切除鞍区肿瘤的术中配合。方法回顾性总结35例经眉弓处锁孔入路手术切除鞍区肿瘤临床资料和护理经验,做好术前物品准备、患者准备,加强术中医护之间的配合。结果肿瘤全切31例;2例颅咽管瘤后部与下丘脑粘连紧密未强行切除,残留部分肿瘤包膜;1例颅咽管瘤与垂体柄关系密切,残余少量肿瘤组织;1例鞍隔脑膜瘤鞍隔下向鞍内生长部分未能全切。结论经眉弓处锁孔入路切除鞍区肿瘤具有创伤轻、手术空间大、切口美观等优点,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神经外科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巨微解剖,为眶上锁孔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0例成人尸头颅骨标本的鞍区骨性结构进行研究和测量,对5例成人尸头使用手术显微镜探讨经眉眶上锁孔手术入路,并应用此入路对12例鞍区病变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结果通过使用不同角度的显微镜经眶上锁孔手术入路可达WILLIS环和鞍区。结论解剖数据对于选择手术器械有参考价值,眶上锁孔显微结构的确认有助于鞍区肿瘤切除,并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经眉弓锁孔入路治疗鞍区附近及前颅窝底病变的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收治的35例鞍区附近及前颅窝底病变的经眉弓锁孔手术经验.其中,垂体瘤12例,鞍结节脑膜瘤1例,颅咽管瘤2例,嗅沟脑膜瘤2例,前交通动脉瘤18例.均行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结果 17例肿瘤病变全切除15例,18例动脉瘤均行夹闭.1例前...  相似文献   

6.
经颅微创手术治疗鞍区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鹏  戴刚 《中原医刊》2007,34(24):63-64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的经颅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方法12例鞍区肿瘤应用开颅经眉眶上锁孔入路切除。结果12例视力均有恢复,随访2个月,无并发症。结论经眉眶上锁孔入路是切除鞍区肿瘤的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内镜辅助下经眶上锁孔入路治疗鞍区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锁孔手术是经体表小切口处理体内深部病变的一种外科手术操作技术,经眶上锁孔入路是由额下入路发展而来,国内外已有作者用该入路治疗前后循环动脉瘤、鞍区、脑干腹侧等肿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眶上锁孔入路治疗鞍区肿瘤患者35例,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罗斌  黄楹  李冰  孙梅 《海南医学》2010,21(11):60-62
目的探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切除鞍区颅咽管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7例鞍上直径在2.5-4.8cm的颅咽管瘤患者采用额外侧锁孔入路发迹内做6.5cm左右皮切口,铣出面积约(3×2.5)cm^2的椭圆形小骨瓣,术中根据肿瘤位置利用不同解剖间隙切除肿瘤。结果术中15例病人肿瘤全部切除,2例次全切除。术后7例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尿崩症及电解质紊乱,经药物治疗后好转,9例病人视力改善。结论与传统翼点入路及眶上锁孔入路相比,额外侧锁孔入路切口小、创伤小,能提供足够的鞍上区手术空间,显露鞍区病变及其邻近结构充分,且减少了脑牵拉和手术创伤,有利于颅咽管瘤的全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处理鞍上颅咽管瘤的手术入路途径。  相似文献   

9.
李智斌 《海南医学》2009,20(5):120-121
目的 探讨经眉弓切口眶上锁孔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技术和经验。方法回顾我科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间经眉弓切口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总结经验教训。结果夹闭10例,包裹1例,术后动脉瘤夹滑脱导致再出血1例,死亡1例。结论经眉弓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可进行大多数类型的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具有创伤小,美观、恢复快等优点,但不同指向的动脉瘤应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0.
眶上额下锁孔入路治疗鞍区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总结眶上额下锁孔入路治疗鞍区病变的手术技术和效果.方法 应用眶上额下锁孔入路进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鞍区病变41例,探讨手术过程、技巧及效果.结论 眶上额下锁孔入路治疗鞍区病变创伤小,手术区域暴露满意,41例鞍区病变均获得治愈,随访4个月以上未见复发.结论 眶上额下锁孔入路是治疗鞍区病变的较好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1.
19例“锁孔”(keyhole)手术,采用经眉弓、经纵裂、经颞及经颞下4种入路,其中采用经眉弓眶上入路最多,共12例。本组垂体瘤11例,全切8例,次全切除3例。其他3例肿瘤除1例岩斜鞍区脑膜瘤近全切除外,均获全切。且所有病例术中均未输血,术后均无感染。“锁孔”技术是依据放射影像学,针对病人的解剖特点和病变的具体情况,个性化地设计和选择恰当的窗口和手术通道到达目标,同时减少对周围结构的侵袭,降低手术副损伤。“锁孔”手术创伤小,时间短,出血少,术中大多可以不输血;术后恢复快,减少了住院费用,且出院后即可恢复正常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经眶上锁孔手术入路切除鞍区肿瘤、外伤性脑脊液鼻漏修补、视神经损伤和额叶脑内血肿清除等手术经验,扩大经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范围。方法 对采用经眶上锁孔手术入路治疗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鞍区肿瘤16例,脑脊液鼻漏5例,视神经损伤3例和额部颅内血肿8例。结果 32例患者都得到了良好疗效。16例鞍区肿瘤患者全切12例,次全切4例。5例脑脊液鼻漏患者全部治愈,3例视神经损伤患者2例视力明显好转,1例无变化。8例额叶脑内血肿患者全部治愈。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 经眶上锁孔手术入路不仅适合鞍区肿瘤切除,只要病例选择适当,在脑脊液鼻漏、视神经损伤和额叶脑内血肿清除等病例中也可以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并探讨鞍区显微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其是否具有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30例鞍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显微手术入路的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探讨适合不同手术方式的手术入路及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结果:本组30例鞍区肿瘤患者,其中,垂体腺瘤12例,颅咽管瘤7例,鞍区脑膜瘤5例,蛛网膜囊肿3例,Rathke囊肿2例,上皮样囊肿1例;采用翼点入路19例,经眶上锁孔入路11例,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者13例.术后采用MRI观察手术效果,19例眶上入路患者中,肿瘤全部切除15例,部分切除4例;11例经眶上锁孔入路者中,全部切除6例,部分切除3例.结论:翼点入路开颅的手术方法比较简单,操作也较方便,对于大多数患者均适用;经眶上锁孔入路联合颅底外科技术可减少对额叶的牵拉,对鞍区显露较大,增加手术视野,缩短了手术操作路径,适用于体积较大的鞍区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14.
“锁孔”入路是典型的微创手术之一。显微手术是“锁孔”入路的基础 ,没有熟练的显微手术技术 ,就无法开展“锁孔”入路手术[1] 。“锁孔”入路手术是指经体表小切口处置体内深部病变的一种外科手术操作技术。我院自 2 0 0 2年 4月~ 2 0 0 3年 4月 ,应用眶上“锁孔”入路为 2 0例鞍区病变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 ,效果良好 ,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0例 ,男 8例 ,女 12例 ,年龄 2 1~ 6 8岁。其中脑膜瘤 3例 ,颅咽管瘤 2例 ,垂体瘤 14例 ,颅内动脉瘤 1例。经CT或MRT检查确诊 ,肿瘤直径在 4cm以下 ,以鞍上及鞍旁生长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眶上额外侧锁孔入路切除前颅窝底和鞍区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采用眶上额外侧锁孔入路和30例传统经额下入路治疗的前颅窝底和鞍区肿瘤病例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眶上额外侧锁孔入路与传统额下入路相比,肿瘤切除程度、主要术后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但是锁孔入路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平均住院日缩短。结论眶上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前颅窝底和鞍区肿瘤创伤小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黎玉珍  秦坤明 《微创医学》2013,8(3):274-278
目的 比较眶上锁孔入路与单侧冠状切口经额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手术效果,评价眶上锁孔入路的应用价值.方法 检索目前中文及外文数据库中全部有关上述两种手术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文献报道,从中收集手术病人的相关资料及手术结果数据.按手术入路分组,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归纳.各组数据按亚组分层,以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眶上锁孔入路组纳入26篇文献相关数据,共643例病人;单侧经额入路组纳入7篇文献相关数据,共122例病人.两组病人的性别比、术前症状、肿瘤病理类型的分布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肿瘤切除程度、术后视力及激素水平改善、术后短期死亡率及复发率在两组间基本相似.术后并发症中,尿崩在眶上锁孔入路组的发生率(25.2%)较单侧经额入路组(25.7%)为低(P =0.002),垂体功能减退在眶上锁孔入路组的发生率(17.1%)较单侧经额入路组(13.0%)为高(P =0.039).术后电解质紊乱、癫痫、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同等大小的中小型鞍区肿瘤,眶上锁孔入路的手术效果与传统的单侧经额入路相似,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美容效果好,结合神经内镜及导航后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眶上额外侧锁孔入路切除前颅窝底和鞍区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采用眶上额外侧锁孔入路和30例传统经额下入路治疗的前颅窝底和鞍区肿瘤病例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眶上额外侧锁孔入路与传统额下入路相比,肿瘤切除程度、主要术后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但是锁孔入路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平均住院日缩短。结论眶上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前颅窝底和鞍区肿瘤创伤小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眉弓锁孔入路治疗垂体大腺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山东省三家医院2006年5月至2009年9月经颅手术治疗证实的127例垂体大腺瘤,其中53例经眉弓锁孔入路,74例经传统翼点或冠状切口额下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两组手术全切率,垂体内分泌功能及视力、视野改善,术后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垂体前叶机能减退、下丘脑损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孔入路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皮下积液率、额叶症状和局灶性脑缺血低于传统入路组(P<0.05).结论 眉弓锁孔入路有微创、暴露充分、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少、额叶症状和皮下积液发生率低等优点,适于向鞍上、鞍旁生长的垂体腺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经眉弓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经眉弓眶上“锁孔”手术入路中的结构及其关系,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3例成人尸头,取眉弓微骨孔入路,手术显微镜下解剖鞍区和鞍旁区,观察和测量其内容及比邻关系。结果鞍区和鞍旁区有5个间隙和8个脑池:视交叉前间隙、视交叉与颈内动脉间隙、颈内动脉外侧间隙、视交叉后上经终板入路间隙、颈动脉分叉上间隙,分别为第1至第5间隙;脑池有颈动脉池、终板池、侧裂池蝶部、嗅池、交叉池、环池、后交通动脉池、脚间池,其间有重要的血管、神经和下丘脑结构。Zinn腱环内有来自视神经管的眼动脉、视神经和来自眶上裂的展神经、鼻睫神经及动眼神经穿行。结论该入路可作为鞍区和鞍旁区肿瘤切除、动脉瘤夹闭、经终板第三脑室造瘘、视神经管减压等手术的常用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0.
向勇  陶裕川  邱俊 《西部医学》2012,24(1):96-97
目的探讨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摘除垂体瘤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2年07月~2010年10月,对27例垂体瘤采取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进行治疗,并对手术的安全性、疗效、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24例,大部分切除3例,除2例并发暂时性尿崩症外,其余均无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结论眶上锁孔入路能充分显露鞍区的结构,有利于暴露及切除向鞍上生长及浸润的肿瘤;且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不失为治疗垂体瘤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