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康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进行早期功能康复的方法和时机。方法 23 例(34 膝) 骨水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按照预定的康复计划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术后6 h 内即开始进行膝关节CPM 锻炼,24 h 下地站立。术后引流血予以回输。结果 术后2 周平均关节活动度达90°,HSS评分平均71 分。3 例出现切口局部皮缘灶性坏死延期愈合,无其它并发症。结论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安全可行,可使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并可有效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护理体会。方法随机将60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康复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护理。结果康复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第3天和1周的VAS评分,以及住院期间DVT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8~12个月。康复组术后1个月及6个月时的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的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缓解疼痛程度、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促进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3.
施卓娅  陈妙仙 《中国骨伤》2004,17(11):655-655
我科自1997年10月-2002年11月行人工膝关节置换11例,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正确的患肢功能锻炼是手术取得满意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4.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主动快速康复功能锻炼对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的恢复效果。方法将9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康复训练方法锻炼膝关节活动度。观察组患者术后进行主动快速康复锻炼膝关节活动度。2组均连续康复锻炼14 d,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和康复锻炼14 d后患侧肢体最大伸直角度与最大屈曲角度。结果手术前2组患肢的最大伸直角度及最大屈曲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锻炼14 d后,2组患肢的的最大伸直角度及最大屈曲角度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主动快速康复锻炼,利于恢复膝关节活动度,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康复锻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人工膝关节置换(TKR)对疾病或肿瘤造成的关节破坏进行修复,解决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重建一个接近正常功能的关节,是近年矫形外科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随着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应用,术后康复日益受到重视,良好的康复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假体关节功能。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3年3月共行全膝关节置换9例,均施行了科学规范的康复锻炼,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可穿戴关节活动度测量仪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9例TKA术后使用可穿戴关节活动度测量仪进行康复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同期同院的49例TKA术后不使用可穿戴关节活动度测量仪进行康复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功能评分、随访率和满意度。结果随访时间观察组为107~147 d,对照组为84~143 d(3例失访)。术后12周随访率观察组(49/49,100%)高于对照组(46/49,94%)(P 0. 05)。两组均未出现假体周围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和12周WOMAC指数、HSS评分观察组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2周满意度观察组为9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P 0. 05)。结论 TKA术后早期康复使用可穿戴关节活动度测量仪,可提高术后患者随访率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程序化康复指导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科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530例,按照康复程序由专人每天监督患者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项目进行训练。结果:所选53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出院时膝关节屈曲度均大于90。。结论:程序化康复锻炼对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的、系统的骨科康复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系统护理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患者手术后效果满意,切口Ⅰ期愈合.关节活动度(ROM)75°~105°(平均92.5°),膝关节HSS评分83~94分(平均89.6分).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系统的...  相似文献   

11.
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膝关节置换术成功与否的因素之一为术后康复治疗。本文综述了一般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本组24例30膝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一期单膝置换18例,双膝同时置换6例,均采用后方稳定性假体。结果本组随访1~4年,平均2年。应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分析,优24膝,良3膝,可2膝,差1膝,优良率90%。并发症:腓总神经损伤2例,人工膝关节脱位1例,有1膝差25°不能完全伸直。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正确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操作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髌股关节并发症主要包括:膝前疼痛、髌骨脱位与半脱位、聚乙烯严重磨损导致的滑膜炎、髌骨假体松动等.这些并发症的形成和髌股关节与胫股关节间复杂的运动学特征、髌股关节间的高接触应力、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不平衡及伸膝装置对线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经典膝关节运动学认为,膝关节并不按固定轴线屈曲。在膝关节由伸直到屈曲的过程中,其屈曲轴线不断由股骨髁的前上方向股骨髁的后下方移动,即膝关节的瞬时旋转中心呈反写的“J”形(Jcurved instant center of rotation)。经典的反“J”形瞬时旋转中心理论町以圆满地解释为获得足够的活动度膝关节骨性结构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之一,即随着膝关节不断屈曲股骨后髁的曲率半径必须不断减小,以避免股骨后方与胫骨上端发生撞击。另一条件是膝关节屈曲过程中胫股关节的接触点必须不断后移,即经典膝关节运动学中认为的“后滚”。与此同时,“J”形瞬时旋转中心现象的存在,充分体现了生物界解剖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法则。随着膝关节逐渐屈曲,躯体中心远离膝关节,重力的力臂延长,对伸膝装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J”形瞬时旋转中心理论认为,膝关节屈曲过程中膝关节屈曲轴线不断由前上方向后下方移动。  相似文献   

15.
背景:老年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常并发术中低体温,后者是影响患者快速康复的重要因素。目的:评价体温保护在老年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快速康复应用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大于60岁,BMI 18.0~24.0 kg/m^2,ASA分级Ⅱ级或Ⅲ级,MMSE评分>24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常规保温组(n=20)和体温保护组(n=20)。常规保温组采用普通套被行覆盖式保温,体温保护组采用升温毯处理,温度调至37℃~41℃,术中监测患者鼻咽温。两组患者输血输液均经过温箱升温至37℃,术中采用温水冲洗。维持室温22℃~24℃,相对湿度50%。于入室时(T0)、手术1 h(T1)和术毕时(T2)记录两组患者鼻咽温。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苏醒时间,苏醒延迟、术后躁动、寒颤、术后恶心呕吐(PONV)及术后谵妄(POD)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常规保温组T1和T2时鼻咽温降低(P<0.01)。与常规保温组比较,体温保护组T1和T2时鼻咽温升高(P<0.05);烦躁、苏醒延迟、PONV和POD的发生例数降低(P<0.05);出血量、PA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日减少(P<0.05)。结论:体温保护可降低老年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促进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6.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指应用人工材料制成的假体来替代膝关节,从而改善由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创伤等所致的疼痛、活动受限、关节畸形,以重建一个接近正常功能的关节,并恢复和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1].  相似文献   

17.
背景:老年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常并发术中低体温,后者是影响患者快速康复的重要因素。目的:评价体温保护在老年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快速康复应用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大于60岁,BMI 18.0~24.0 kg/m^2,ASA分级Ⅱ级或Ⅲ级,MMSE评分>24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常规保温组(n=20)和体温保护组(n=20)。常规保温组采用普通套被行覆盖式保温,体温保护组采用升温毯处理,温度调至37℃~41℃,术中监测患者鼻咽温。两组患者输血输液均经过温箱升温至37℃,术中采用温水冲洗。维持室温22℃~24℃,相对湿度50%。于入室时(T0)、手术1 h(T1)和术毕时(T2)记录两组患者鼻咽温。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苏醒时间,苏醒延迟、术后躁动、寒颤、术后恶心呕吐(PONV)及术后谵妄(POD)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常规保温组T1和T2时鼻咽温降低(P<0.01)。与常规保温组比较,体温保护组T1和T2时鼻咽温升高(P<0.05);烦躁、苏醒延迟、PONV和POD的发生例数降低(P<0.05);出血量、PA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日减少(P<0.05)。结论:体温保护可降低老年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促进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干预措施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0例,等量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执行骨科常规治疗及护理,实验组在骨科临床治疗及躯体照护基础上, 以个体化原则设计康复干预计划,突出全程化功能锻炼指导的观念,重视术前康复程序的实施并将干预措施向院外延伸;所有病人随访>6个月,于出院时、术后3个月、6个月不同时间点,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及Barthel日常活动能力指数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相关功能水平。结果 实验组在术后3个月、6个月两个时间点的Harris及Barthel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综合康复干预措施可有效促进患者髋关节的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对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远期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严重膝关节损伤及病变治疗手段。TKA的长期生存率有赖于术中精确的软组织平衡和术后下肢机械轴线的良好恢复[1]。对于简单病例,应用标准的手术技术和手术器械就能解决问题。但对严重的膝关节畸形病人,需要在手术中运用一些特殊的手术技巧或手术工具及选用不同的假体,方能顺利解决手术中的难点。大部分存在关节内畸形的TKA通过适当的截骨和软组织松解,均可获得准确的软组  相似文献   

20.
早期康复训练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训练对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肢体功能状态的影响,探讨提高康复质量、缩短康复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全髋关节置换术45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22)和康复组(23)。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简式Harris积分、Barthel指数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评价康复质量。结果:两组治疗前后Harris积分、Barthel指数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康复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早期进行患肢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近期和远期效果,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缩短康复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