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异位PICC导管的调整方法.方法 对36例异位PICC导管在数字化胃肠X光机下经采取将导管退回到异位起始处、调整穿刺侧肢体位置等方法对异位PICC导管调整失败的患者,采用将导管退出至异位起始处前1 cm、退出部分导丝、改变体位、背部拍打、深呼吸等5种方法同时使用,对异位PICC导管尖端位置进行调整,并在数字化胃肠X光机下拍片定位,确认调整成功,并记录调整次数及调整成功的例数.结果 36例异位PICC导管中有31例一次调整成功,3例2次调整成功,另外2例经多次调整失败,最后拔除导管,选择另一侧贵要静脉穿刺置管成功,调整成功率为94%.结论 采用将导管退出到异位起始处前1 cm,退出部分导丝,改变体位、背部拍打、深呼吸等5种方法的联合应用能有效调整异位的PICC导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找合适PICC置管体位,以预防或减少头颈部肿瘤患者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方法将92例需行PICC置管的头颈部肿瘤患者按置管顺序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取常规体位,即患者平卧,置管侧上肢外展90°,穿刺成功送管,至导管末端到达肩关节位置时,嘱患者将头偏向穿刺侧,下颌紧贴锁骨,继续送管至预测长度。观察组取改良体位,即患者平卧,头枕5cm高枕头,置管侧上肢外展45°~90°,穿刺成功送管至导管末端到达肩关节位置时,患者配合抬高穿刺侧上肢,操作者继续送管至预测长度。结果观察组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2.17%,对照组为23.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体位改良能有效降低头颈部肿瘤患者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ICC置管致导管异位的原因和防治.方法:对一例PICC置管致导管异位的分析,提出有效的预防方法.结果:行PICC置管术55例,一例出现导管异位,发生率2%.结论:在置管操作过程中规范送管的方法和患者体位的配合,更有效的避免导管异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高肿瘤化疗患儿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成功率.方法 182例患儿PICC穿刺成功后不撤导丝,及时对出现的头端异位行X线透视后进行调整.结果 38例PICC头端异位均获得纠正.结论 不撤导丝透视后进行调整,可有效纠正PICC导管异位,使导管头端到达理想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送管方法在早产儿经右下肢静脉留置PICC的效果。方法将144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采用无菌透明贴膜包裹无齿镊前端,穿刺者手持无齿镊尾端将导管通过导入鞘远端缓慢送入,同时助手用生理盐水脉冲导管的改良送管方法经右下肢静脉留置PICC。对照组90例采用传统方法经右下肢静脉留置PICC。结果观察组送管困难、送管失败重新选择静脉穿刺例数、导管异位率及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改良送管方法提高了早产儿PICC置管成功率,减轻了患儿痛苦。  相似文献   

6.
预防老年患者PICC并发症的循证护理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目的预防老年患者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方法对61例PICC老年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结果61例患者中发生PICC并发症10例,其中导管异位2例,穿刺部位出血3例,机械性静脉炎5例.结论循征护理可有效地预防老年患者PICC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降低PICC置管异位发生率。方法将160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举臂组在送管时采用举臂贴头体位联合指压法,偏头组采用偏头法联合指压法。比较两组置管时导管异位发生率。结果举臂组置管时颈部静脉异位率显著低于偏头组(P0.05)。结论举臂贴头体位联合指压法阻断颈部静脉的方法较偏头法联合指压法更能有效预防PICC导管异位至颈部静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PICC导管异位的有效复位方法.方法 对35例PICC导管异位患者在DSA引导下应用微导丝调整导管至正常位置.结果 35例均一次复位成功;发生局部组织损伤1例,未发生置管后静脉血栓和再异位情况.结论 采用DSA引导下微导丝调整PICC导管异位一次复位效果好,安全.  相似文献   

9.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并发症原因与护理   总被引:42,自引:15,他引:42  
43例病人置入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发生并发症11例(25.6%),其中堵管3例,导管异位、局部渗血、穿刺点毒杂各2例。穿刺侧水肿、心律失常各1例。针对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相应护理。结果11例PICC留置8~173d,平均57.5d。未发生静脉炎,除2例导管异位外(1例置管68d,死亡后拔管;1例置管8d。出现穿刺肢体红肿热痛而拔管),其他9例经处理后均预期拔管,为实施肠外营养的肿瘤病人提供了通道保障。提示穿刺前对病人充分评估,穿刺后精心护理及详细指导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与对策。方法分析475例PICC置管患者的置管途径,并对其中26例PICC患者异位复位方法进行探讨。结果 PICC异位与患者的体位、上肢静脉的选择、血管解剖变异、外测量方法及置管者手法等因素有关。结论 PICC置管应尽量选择右上肢的贵要静脉;大部分PICC导管异位可以复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应用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皮损患者的换药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我科20例行PICC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皮损患者行改良后换药方法.结果:本组20例患者经改良后换药方法无一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脱出,导管堵塞.住院治疗时间为31~56天,均好转出院.结论:改良后的PICC换药方法更适合移植物抗宿主病皮肤损伤患者.  相似文献   

12.
PICC导管头端异位入颈内静脉正位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PICC后导管头端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处理方法 ,提高正位成功率.方法 对28例PICC后导管头端异位于颈内静脉患者,针对其体型胖瘦分别采用超声探头压迫颈内静脉法、超声探头压迫颈内静脉加生理盐水推注法纠正PICC导管头端位置.结果 28例患者PICC导管正位均获成功.结论 根据患者体型胖瘦采取超声探头压迫颈内静脉法及超声探头压迫颈内静脉加生理盐水推注法正住可使导管头端到达理想的位置,有效纠正PICC导管异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PICC堵管后原位换管的经验体会.方法:在无菌技术下行原PICC穿刺处换管,并予观察与护理.结果:31例患者,换管成功27例,4例患者出现送管困难,未能成功换管.27例成功换管后,平均留置86天,27例中发生穿刺处感染1例,导管堵塞1例,导管破损1例.讨论:PICC原位换管解决了因导管堵塞后患者输液困难的问题,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成功率高.PICC原位换管是一项新技术,要求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ICC置管过程中减少误入颈静脉的方法.方法:对照组应用传统置管方法(当导管插入约15cm左右时,相当于肩部时,嘱病人将头转向穿刺侧,下颌紧靠肩以免导管误入颈静脉的方法),实践组应用改良置管方法(穿刺侧手臂外展与躯干呈90,当导管插入约15cm左右时,相当于肩部时,嘱病人将头转向穿刺侧,下颌紧靠肩同时将穿刺侧手臂向同侧头部移动,使其与头部呈锐角的方法)作对比研究.结果:使用两种不同穿刺体位的方法置管后,实践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PICC置管起到了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预防老年患者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方法 对61例PICC老年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结果 61例患者中发生PICC并发症10倒,其中导管异位2例,穿刺部位出血3例,机械性静脉炎5例。结论 循证护理可有效地预防老年患者PICC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PICC的应用减少了静脉炎发生,减轻患者疼痛,提高了静脉输液的质量。但是置管过程中,置管困难甚至导管异位常有发生。其纠正的方法包括手法复位、退管改变体位、边输液边送管等。我科对1例因血管畸形PICC异位于颈内静脉的患者,采用腹式呼吸联合手法复位调整,导管异位被纠正,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乳癌化疗患者静脉置管异位原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乳癌化疗患者3种静脉置管后发生异位的原因进行分析,为选择合适的置管方式提供指导.方法 根据239例乳癌化疗患者意愿,分别选择PICC、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按标准的操作规程,置管后即刻作X射线定位.对3种置管方法的导管异住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种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PICC王管异位的发生率最高.不同肢体和血管PICC王管异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静脉置管异位与导管性质及导管在体内行走的长度有关.一旦发生导管异位,需谨慎处理后方可化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ICC导管异位的有效复位方法。方法对35例PICC导管异位患者在DSA引导下应用微导丝调整导管至正常位置。结果 35例均一次复位成功;发生局部组织损伤1例,未发生置管后静脉血栓和再异位情况。结论采用DSA引导下微导丝调整PICC导管异位一次复位效果好,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换药方法对预防经外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后局部皮肤过敏的效果观察.方法:将86例接受PICC穿刺的病人随机分成常规组(n=43)和改良组(n=43).常规组使用3L透明贴膜固定PICC导管;改良组使用康乐宝皮肤保护膜涂在穿刺局部周围皮肤上,再使用3L透明贴膜固定导管.观察并比较两组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常规组出现18例皮肤不良反应,改良组出现2例皮肤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换药方法中应用的康乐宝皮肤保护膜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膜状保护层,它可以提高皮肤对透明贴膜的耐受程度,减少皮肤损伤.  相似文献   

20.
PICC导管头端异位入颈内静脉正位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PICC后导管头端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处理方法,提高正位成功率。方法对28例PICC后导管头端异位于颈内静脉患者,针对其体型胖瘦分别采用超声探头压迫颈内静脉法、超声探头压迫颈内静脉加生理盐水推注法纠正PICC导管头端位置。结果28例患者PICC导管正位均获成功。结论根据患者体型胖瘦采取超声探头压迫颈内静脉法及超声探头压迫颈内静脉加生理盐水推注法正位可使导管头端到达理想的位置,有效纠正PICC导管异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