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路尺神经和桡神经阻滞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路尺神经和桡神经的阻滞效果.方法 56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Ⅰ、Ⅱ两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两点腋路臂从神经阻滞,Ⅰ组阻滞桡神经和肌皮神经;Ⅱ组阻滞尺神经和肌皮神经.用0.25%左旋布比卡因,肌皮神经阻滞8 ml,尺神经或桡神经阻滞32 ml.注药后30 min评估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结果 Ⅰ组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Ⅱ组(P<0.05).两组肌皮、尺和正中神经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相似,正中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均较低,但Ⅰ组桡神经的阻滞效果明显优于Ⅱ组.结论 桡神经加肌皮神经阻滞较尺神经加肌皮神经阻滞能够提供更为广泛的上肢感觉阻滞.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90例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外周神经阻滞镇痛组(N组),连续硬膜外镇痛组(E组),连续静脉给药镇痛组(I组)。N组麻醉前根据手术情况选择适当的下肢神经在刺激仪的引导下定位、穿刺留置导管;E组麻醉前行腰段(L3~4)硬膜外穿刺留置导管。三组患者麻醉方法及用药相同,手术结束前10min,N组经留置导管推注0.2%罗哌卡因15ml;E组经留置导管推注0.2%罗哌卡因10ml,I组静脉推注地佐辛5mg后接镇痛泵,配方分别为:N组0.2%罗哌卡因;E组0.2%罗哌卡因与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I组1.0μg/ml舒芬太尼。记录麻醉前(T0)、术后1h(T1)、4h(T2)、12h(T3)、24h(T4)、48h(T5)的SBP、DBP、HR、SpO2、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I组比较,N组和E组术后T1~T5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T1~T3时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T0和N组比较,T1~T3时E组SBP、DBP明显下降(P0.05)。与N组比较,E组和I组恶心呕吐、瘙痒发生率也明显升高(P0.05);E组的尿潴留发生率也明显升高(P0.05)。三组头晕、运动阻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后镇痛简便、安全、镇痛完善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经皮电刺激引导在下肢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经皮电刺激引导(PEG)在下肢神经阻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1例行单侧膝关节以下手术的患者在PEG下行坐骨神经+股神经阻滞.坐骨神经和股神经PEG的成功标志分别为腓肠肌颤搐和股四头肌收缩.分别记录PEG成功率、阻滞成功率、PEG电流大小及坐骨神经阻滞实际定位点与传统定位点(Labat法)的距离.结果 坐骨神经PEG成功率为39%,股神经PEG成功率为100%;PEG坐骨神经阻滞所需电流为(50.00±17.00)mA,股神经为(7.20±2.70)mA;坐骨神经阻滞实际定位点与Labat点的偏离距离为(0.90±0.56)cm.结论 PEG用于臀后路坐骨神经阻滞时引导成功率较股神经低,但能显著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实施老年病人臂丛神经阻滞的优缺点及安全性.方法 75例ASAⅡ或Ⅲ级择期实施上肢手术的65岁以上老年病人,随机均分为三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组(US组);超声引导组(U组);神经刺激仪定位组(S组).记录各组臂丛神经阻滞的各项评价指标.结果 三组局麻药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S组和U组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S组(P<0.05),辅助用药例数、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S组(P<0.05);US组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U组(P<0.05),三组均无病人改全麻.结论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对病人影响小,用于老年病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36例拟行肱骨髁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儿,应用高频超声探头扫描肌间沟内臂丛神经的分布,测量神经干的直径和距离皮肤的深度,在超声引导下以0.25%布比卡因行肌间沟臂丛阻滞.结果 超声扫描36例小儿肌间沟内臂丛神经均清晰显示,超声引导下以0.25%布比卡因行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有效率达100%.结论 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神经阻滞麻醉具有阻滞范围窄,生理干扰小,技术费用低、镇痛效果好等特点。不用神经刺激仪定位的前臂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阻滞因定位不准可导致阻滞不全增加,增加麻醉药的用量致使局麻药中毒增加。强调寻找异感又可致神经损伤。我科从2002年7月~2004年8月中使用神经刺器定位技术行前臂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阻滞麻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1.5%利多卡因闭孔神经阻滞(ONB)抑制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中闭孔神经反射的半数有效容量(EV50)。方法术前根据膀胱镜检或CT检查结果确定需行闭孔神经阻滞的择期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27例,ASAⅠ或Ⅱ级,年龄18~80岁,BMI 19~30kg/m2,在超声及外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用1.5%利多卡因行ONB,以大腿内收肌力、术中腿动情况等判定阻滞效果。利多卡因容量根据序贯法确定,起始容量为10ml,相邻容量比为1.2。计算利多卡因EV50及95%CI。结果超声及外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闭孔神经阻滞1.5%利多卡因EV50为5.26ml,95%CI为4.99~5.54ml。结论超声及外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闭孔神经阻滞抑制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闭孔神经反射的1.5%利多卡因半数有效容量为5.26ml。  相似文献   

8.
为厘清神经刺激仪在周围神经阻滞(peripheral nerve block, PNB)中的价值, 文章比较了神经刺激仪及超声引导的工作原理以及各自用于神经定位中的优势及局限性, 综述了目前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的PNB的研究进展, 比较了单纯神经刺激仪、超声及二者联合这三种引导方式在PNB中的准确性、安全性, 阐释了联合应用双重引导的优势, 并对未来PNB的质量提出了展望, 希望能够更好地发挥PNB的作用, 提高PNB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10.
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罗哌卡因在颈浅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状腺手术常采用一针法(第4颈椎横突)行颈丛神经阻滞,并以布比卡因作局麻药,以达到较长时间阻滞,满足手术需要.但麻醉操作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损伤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危险.而且阻滞后常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B)与髂腹股沟及髂腹下神经阻滞(ilioinguinal/iliohypogastric nerve block,IINB)在小儿腹股沟区手术术中及术后早期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择期进行单侧腹股沟区手术的患儿80例,年龄2~4岁,ASA分级Ⅰ级.按随机数余数法分为TAPB组和IINB组,每组40例.两组患儿均于全身麻醉下行超声引导下TAPB或超声引导下IINB.分别观察与记录患儿的入室基础情绪,入室(T1)、切皮(T2)、缝皮(T3)时的HR、BP,手术时间、苏醒时间、PACU留观时间,改良加拿大东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评分量表(modified children's hospital of eastern ontario pain scale,m-CHEOPS)评分、儿童麻醉后躁动评分(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PAED)、PACU给药人数、术后恶心呕吐人数及患儿家长满意度. 结果 超声引导下TAPB组与IINB组在一般情况、基础情绪、局部麻醉药用量及入室的HR、BP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INB组患儿在PACU首次、10、20、30 min的m-CHEOPS评分都低于TAP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PACU给药人数IINB组也低于TAPB组[IINB组6人(15%),TAPB组15人(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躁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IINB组的PAED评分明显低于TAPB组{IINB组PAED评分[中位数(四份位数间距)]3(0~14),TAPB组PAED评分6(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INB组在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家长满意度均低于TAP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相比于TAPB,IINB能为腹股沟区术后的小儿提供更为安全、高效的镇痛,是小儿腹股沟区手术术后镇痛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12.
近来 ,间断经皮胫后神经刺激治疗方法填补了某些下尿路功能障碍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之间的空隙。作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多中心胫后神经刺激治疗的临床研究 ,有 3 7例为尿频尿急或伴有急迫性尿失禁症状的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 ,12例为非梗阻性尿潴留患者。结果评价采用治疗前后患者的排尿日记及生活质量问卷进行。疗效分为有反应和无反应两种 ,有反应者为治疗成功 ,并在12周治疗后继续治疗 ;无反应者为患者终止治疗。结果发现 ,总反应率为60 %。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漏尿、尿垫使用、尿频及夜尿均有明显降低 ,平均每次尿量及最小尿量均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神经刺激仪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8年6月于本院治疗的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治疗,其中对照组定位方法为传统异感法与解剖标志法,观察组为神经刺激仪引导定位,连续阻滞4次,比较治疗前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ODI)指数、腰部及下肢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参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综合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腰部、下肢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acNab标准优良率为94.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较传统定位法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更加显著,与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定位更准确有关。  相似文献   

14.
超声引导(ultrasound guidance,USG)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可提供实时的进针程度和局麻药分布图像。但在USG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时,局麻药扩散情况能否取代神经刺激反应作为局麻药的注药指征,目前尚无正式的研究报道。因此,我们进行了此项前瞻性随机研究实验:以72例择期行手和前臂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患者分为单独应用超声引导组(U组)和超声引导与神经刺激联合应用组(S组),比较两组完成神经阻滞操作的时间以及锁骨下阻滞的效果。U组患者采用尽可能少的注药次数注入局麻药,在腋动脉的后方及两侧呈U形分布(其注射次数为1、2和3次的患者数分别为29、6和3例)。S组患者则应用0.3—0.6mA的刺激电流产生远端运动反应之后,行单次注药。注入的麻醉药液为1.5%的利多卡因与0.125%的布比卡因混合液内含1:200000的肾上腺素(最终浓度),药物容量为0.5ml/kg。与S组患者比较,U组患者的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3.1±1.6分钟及5.2±4.7分钟;P=0.006)。S组患者中,37%的患者局麻药液向腋动脉前方扩散,而63%的患者局麻药液向腋动脉后方扩散。注药后30分钟产生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区域完全性感觉阻滞效果的U组患者为86%,而S组患者中仅占57%(P=0.007)。U组患者单次注药与多次注药所产生的完全阻滞率相同,均为86%。U组患者需要追加给药率为8%,而S组为26%(P=0.049)。S组中有1例患者由于20分钟之后仍不能获得远端刺激反应而阻滞失败。由此,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在超声引导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时,以观察药液分布情况作为注入局麻药的指征,可缩短操作时间,提高麻醉成功率。局麻药围绕腋动脉的后一侧方向扩散可预示阻滞成功,并免除了直接观察神经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比较0.2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两点和四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64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Ⅰ组注射0.25%左旋布比卡因9 ml阻滞肌皮神经,并注射0.25%左旋布比卡因27 ml,随机阻滞正中神经,尺神经或桡神经三支中的一支;Ⅱ组分别注射0.25%左旋布比卡因9 ml,阻滞上述四支神经.阻滞后30 min观察对肌皮、正中、尺和桡神经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记录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手术等待时间等指标.术后随访患者,记录臂丛神经阻滞的镇痛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所需的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平均6.2 min)较Ⅱ组(平均12.8 min)明显缩短(P<0.05),但是Ⅰ组的首次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明显低于Ⅱ组(P<0.05).在臂丛神经阻滞30 min后,两组患者对肌皮神经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患者尺、桡、正中神经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评分明显高于Ⅱ组(P<0.05).结论 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臂丛神经两点阻滞效果明显低于四点阻滞,由于实施两点法的许多患者需要追加神经阻滞,因此并不能够缩短患者的手术等待时间.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神经刺激仪定位技术在区域阻滞中应用广泛,它以电刺激诱发出的特定肌肉收缩为指标,阻滞成功率高.本研究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显微手外科手术,并与传统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7.
臂丛神经阻滞引导仪在闭孔神经封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神经刺激仪辅助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要点及效果. 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期间上肢手术患者163例,设为对照组,予以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选取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上肢手术患者196例,设为观察组,予以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两组均在神经刺激仪辅助下操作,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中副作用,评估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的感觉及运动阻滞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观察组与对照组阻滞持续时间分别为(6.1±1.3)小时、(6.3±1.2)小时(P>0.05).随着麻醉后时间的延长,两组感觉阻滞评分从2分至1分、0分的比例逐渐增多,且观察组各时点0分比例高于对照组,2分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随着麻醉后时间的延长,两组神经运动阻滞的效果逐渐增强,运动阻滞百分比多集中于66%、100%,且观察组各时点运动阻滞百分比为100%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两组神经阻滞效果均以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递减,且观察组各神经阻滞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结论 神经刺激仪辅助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起效快,阻滞效果确切,可为上肢手术患者提供满意的阻滞麻醉效果,且不良反应少,优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臂丛神经阻滞穿刺传统方法多以解剖定位加异感定位作为穿刺成功的标志,因其缺乏客观性,技术不熟练者操作易引起穿刺点出血、阻滞不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我院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肌间沟复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并与传统方法分析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37岁,因右胫骨平台开放骨折急诊入手术室行清创缝合跟骨牵引术。患者入室BP95/60mmHg,HR110次/分,因出血量较多,故快速补液后BP回升至110/65mmHg,HR105次/分,SpO297%,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腰丛阻滞。患者取左侧卧位,进针点L4椎体旁开4cm,进针方向为内下方,感觉达横突后继续朝内下方进针未见股四头肌抽动,改变方向,以更大角度向内下方进针约6cm,刺激强度为0.6mA时见股四头肌强烈抽动,减小电流至0.2mA仍见股四头肌强烈抽动,回抽无脑脊液及血液后一次性注入0.33%罗哌卡因30ml,1min后患者诉疼痛减轻,2min后诉患侧下肢不能运动。3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