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手术量日益增加,麻醉科医师的工作负荷不断加大,因疲劳工作导致发生人为错误的风险增加。人工智能的出现不仅可以协助麻醉科医师进行部分临床工作,提高麻醉科医师的工作效率,优化围术期的麻醉管理,还可以构建大型数据库、智能化教学等,为麻醉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人工智能在麻醉学科的应用也伴随着风险与挑战:数据收集、隐私保护、机器学习模型的透明化等。本文就人工智能在麻醉学科的前景与挑战进行综述,为人工智能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医院麻醉科护士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并分析上海市医院麻醉科护士人力资源的配置、工作内容及管理情况,为上海市麻醉科护理人员的配置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表,应用整群抽样法,以电子邮件方式对上海市99家二级及以上医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回收问卷98份,调查的98家医院共有麻醉科护士401名,21.4%的医院未配备麻醉科护士;仅有22.1%的医院设置了专门的麻醉科护士长岗位;麻醉科护士目前主要以PACU患者护理、麻醉药品管理、麻醉前准备、镇痛泵配置与术后镇痛随访等为工作内容,围麻醉期护理尚未成为其工作重点.结论 目前,上海市医院麻醉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麻醉科普遍存在护士配备不足、麻醉护士数量和素质难以适应麻醉学科发展与围麻醉期护理实践需求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麻醉科护士(Certified Registered Nurse Anesthetists,CRNA)是指具有护士资格证,接受过教育和培训,能协助麻醉医师进行麻醉的准备、维持、监测并管理麻醉患者的护士~([1])。随着临床麻醉工作量的增加及护理专科化的发展,麻醉科护士的发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麻醉科护士可以减轻麻醉科医师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为手术提供便  相似文献   

4.
对麻醉科医师曾有不同的称呼,显然,称"师傅"与"麻醉师"不妥,这给人以工匠的感觉。麻醉学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还有系统的理论作指导,所以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现今许多人自称为"麻醉医师",这样称呼强调了其资格应是医师,也就是说此职业必须由医科大学院校毕业生担任,但这种称呼易被误解为其工作只限于纯麻醉业务。众所周知,现代麻醉学的业务范围已由临床麻醉扩大到急救复苏、重症监测治疗与疼痛性疾病的诊治,麻醉科已由辅助科室改变为临床科室。我以为"麻醉医师"的称呼不能全面反映其业务内容,应和内科医师、外科医师、妇产科医师、皮肤科医师等一样,称呼为麻醉科医师。此称呼的意义是,麻醉科医师不仅从事临床麻醉,也从事麻醉科的重症监测治疗与疼痛诊治。建议凡遇需使用称呼时,一律用麻醉科医师名称,屏弃"麻醉医师"等不恰当的名称。这不仅能使社会正确认识麻醉科,也可使麻醉科医师全面理解自己的职责。  相似文献   

5.
简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一院)麻醉科组建于1958年,1985年发展为临床麻醉学科。历任主任:伍守仁、周树芬、张尚礼、陈秉学、黄文起。中山一院麻醉科由单一临床麻醉工作发展至今,成为多亚学科领域的一个综合性临床二级学科。时至今日已成为广东省以及南方多省中麻醉科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学科之一,在港澳和东南亚均有较高的知名度。目前中山一院麻醉科由医院本部麻醉科+黄埔院区麻醉科组成,共有63位员工(49+14),其中3位教授,8位副教授。90%以上麻醉医师已获得或在读硕士、博士学位,其中多名医生曾留学研修于美国、欧洲、日本和香港。其科室文化是“学无止境,关爱生命,自强不息”。建制由以下亚学科组成:临床麻醉,1958年成立,现设15个专科麻醉组;疼痛治疗门诊以及疼痛学组,1989年成立,每天均有专家出诊;重症监测病区,1992年成立,1997年归入外科;麻醉复苏室,1998年成立,现有12张复苏床;体外循环学组,1975年成立,每天可进行4台体外循环。现状中山一院麻醉科技术力量雄厚。1994年被卫生部评定为全国临床麻醉管理及重症监测治疗培训中心。目前申报国家药物研究基地,已有8位医生、护士获得GCP培训证书。拥有多项科研项目并有不同国籍或地区的受聘客座教授,每年有许多不同国籍的知名教授、学者来我科参观访问,进行学术交流。学术风气浓厚,业务学习、病历讨论及专题讲座制度化。至今已举办7届国家级麻醉继续教育学习班每年招收45名以上全国各地(包括澳门特区、非洲)进修医生的培训。从1984年开始并至今承担中山大学(以及原中山医科大学)临床麻醉学本科教育和麻醉学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工作。目前已有美国医学本科生来到我科完成海外培训课程。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麻醉学科发展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醉学是近代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我国广大麻醉工作者承担的任务既繁重而又有风险,虽然近年来麻醉科的工作日渐被受到重视,但迄今未能从根本上确立麻醉医师的社会地位与价值,这不能不对我国麻醉队伍的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大学本科毕业生不愿意到麻醉科工作或者中途改行时有所闻,长此下去,不仅对我国麻醉学科的发展不利,对整个医学的发展亦起促退作用。面对遂种状况,单纯靠提意见,发牢骚,或在牢骚之余而失去信心都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应  相似文献   

7.
各位代表 :在 2 0 0 0年全国麻醉学术年会召开的今天 ,我代表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向各位代表回顾一下我国麻醉学科所取得的成绩 ,并就本届麻醉学分会所做工作进行汇报。一、我国麻醉学科水平明显提高 ,麻醉科医师已成为临床多重角色近年来 ,我国的麻醉学科在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测以及疼痛治疗等多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麻醉学科的进步充分体现在对“麻醉可控性”的提高。1 在临床麻醉方面 :随着新的麻醉药物的应用和临床麻醉设备的改善 ,临床麻醉中采用全身麻醉的比例有所提高。靶控静脉输注麻醉 (TCI)将微电技术应用于临床麻醉 …  相似文献   

8.
现代麻醉学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重症监测治疗、生命复苏、疼痛机理和诊治的综合性学科。随着二级学科地位的确立,医院麻醉科的工作任务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主要是:为手术顺利进行提供安定、无痛、肌松及合理控制应激等必需条件;在麻醉期间对病人的生理机能进行监测与调控;维护病人在手术前、中、后各阶段的安全并防治并发症;麻醉后重症监测治疗病房(PACU)的建立与管理;急救与生命复苏;疼痛机理的研究及其临床诊治等。为此,麻醉科的组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麻醉学科的迅猛发展,麻醉科这一名称已不能适应麻醉学科所实际从事的急救复苏、麻醉前患者评估、门诊检查麻醉、日间手术麻醉、疼痛门诊或疼痛诊疗中心(含疼痛治疗病房)、手术室内住院患者的临床麻醉、麻醉后恢复室与麻醉手术后重症监护单位(PACU、AICU)、手术后急性疼痛镇痛服务、分娩镇痛服务、以及患者手术麻醉后康复指导等工作内涵,迫切需要为麻醉科选择(或创造)一个更能涵盖麻醉学科所实际从事的工作范畴、  相似文献   

10.
一、麻醉工作计分的意义 麻醉科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人员相对短缺、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职业风险高等特点。在工作方面,麻醉科作为一个完全处于被动的科室,工作量基本不由自己支配。随着医院的发展,特别是外科床位和手术台数增加及手术的复杂程度也在不断增大,致使麻醉医师的劳动强度也在不断加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和外科技术的发展,进行手术治疗的高危患者逐渐增加。而麻醉科医师传统的围麻醉期工作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医学发展的需求。麻醉学科正通过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逐渐向围术期医学转变。麻醉重症监护室(AICU)是为围术期危重症患者提供复苏、监护和救治等麻醉医疗服务的场所,也是践行围术期医学的重要平台。本文将阐述建设发展AICU的必要性和学科优势,为手术患者围术期优质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麻醉护理质量控制系统用于麻醉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 麻醉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由麻醉科护士长1名,岗位组长7名组成,麻醉护理质量控制系统包括督查任务设置、护理质量控制及质控信息查询3个模块,不同岗位护理人员根据不同权限落实护理质量管理.结果 应用麻醉护理质量控制系统6个月,记录护理质量问题120条,实施前同期仅记录48条,杜绝发生的接近差错由2019年度的4起增加至2020年度的8起.结论 麻醉护理质量控制系统提高了麻醉护理质量管理效能,促进了麻醉护理质量的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麻醉科护士绩效分配方案的实施效果。方法以工作量、工作质量、发展和学习4个方面构建护理绩效分配方案,并用于麻醉科护士进行绩效分配,对绩效分配开展前后不同年份的护理质量、护士满意度、医生对麻醉护理满意度等进行比较。结果麻醉科医生、护士对麻醉护理工作满意度逐年提高,护士对绩效分配方案的满意度逐年提高,护理质量检查达标率显著上升(P0.05,P0.01)。结论建立合理的麻醉科护士绩效管理对于提升护士工作积极性、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医护合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95年8月11日,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医科大学理事会批准将麻醉科更名为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这来自五方面的动因。首先,在1992年和1994年ASA年会上,Greene和Saidman在其报告中就提出麻醉专业的改名势在必行。Greene认为麻醉这一专业定义词已转化为一种束缚。为阐明麻醉科所做的工作已远非单纯麻醉管理所能概括,同时也为了便于了解所采用的新词,故以metesthesia来表达麻醉科所做的全部工作。Saidman虽肯定了上述建议的价  相似文献   

15.
重视奠基性工作加速我国麻醉学科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麻醉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本上改变了当时医院麻醉科“人员少、学历低、条件差、风险高、待遇薄”的状态,现今麻醉科无论在人员的数量与学历结构、工作的条件与内涵,以及医疗运转、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发生很大的变化,麻醉学科及麻醉医师的社会地位也明显提高。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自身的不足,看到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增强抵制“浮躁”与“急功近利”之风的意识与能力,这对加速我国麻醉学科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麻醉器械间,主要是为了进行麻醉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麻醉用具和药品的准备,并进行用后的消毒处理.为了保证麻醉工作的正常运转,应建立一套管理制度.因此,要做好麻醉准备间的管理,为手术麻醉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7.
《麻醉与监护论坛》2008,(6):390-390
经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委会决定,每年度对全国各医院麻醉科医生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进行评奖,以鼓励广大麻醉科医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推动麻醉学科的发展。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江苏省部分城市麻醉科医师工作压力来源及影响因素,提出相应对策,并探讨医院逐步建立麻醉科、麻醉医师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干预机制。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在江苏省23所医院432名麻醉科医师中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江苏省部分城市麻醉科医师工作压力来源依次为麻醉工作中的风险或意外,劳动时间过长,科研、职称晋升,领导的要求,医患关系,外科医师的干预,麻醉设备、药品不足。麻醉科医师的工作压力主要受工作风险、休假制度、每日手术例数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江苏省部分麻醉科医师工作压力来源虽是多方面的,但有所侧重,各医院应有针对性地逐步建立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以减轻麻醉科医师压力,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19.
对临床麻醉工作给予制度性补助是非常普遍的,尤其是针对注册麻醉护士和麻醉科住院医师的补助。糟糕的补助协议不利于激励手术室优化管理。本文展示了两种合理的制度性补助协议,这两个协议之外的其他协议都存在麻醉科或医院的获利是建立在另一方利益受损基础之上的缺点。在这两个协议中,成本都是基于调查数据而不是实际麻醉科的花费,这是为了避免医院在成本核算和手术室时间分配上过于武断。方程式中的项目不应经常重新核算,否则会出现误导性动机,例如刺激麻醉科通过降低手术工作量而获利。补助不会基于工作时间的长短来提供,因为这样会忽视麻醉科未利用手术室时间。补助也会对决策形成不利诱因,如做出一些降低手术时间过度利用的决策(如减少周转、迅速开始加台手术等)。对于纯效益偏低的麻醉科,如果医院能提供补助以确保科室合理收入的话,会有利于新人招募和维持科室规模。对于大多数平均麻醉小时的记帐净收入高于医院补助的麻醉科而言,针对麻醉人员由于专科特异性的排班而导致了未利用手术室时间的增加(如,未记帐的空闲时间),如果医院按照合理的比例(如,合理市场价值)提供制度性补助的话,那么麻醉科的预期利润将会更高。该协议会产生合适的激励,促使手术室工作量增加以及专科特异性的人员安排更精确,使麻醉科和医院双方获得双赢。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二级学科和一级临床科室,麻醉学科已得到国家和兄弟学科的重视和认可。但从全国大中城市医院来看,麻醉科在建设上还相对滞后,有的仍隶属于外科之下,有的与手术室编制在一起。有的麻醉科得不到院方的重视,不让申报科研项目,甚至不批准招收硕士的资格,麻醉科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