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复发并且机化的可能原因、手术策略和治疗体会。方法总结分析本院收治的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复发并机化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方法。结果 5例行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效果良好。1例家属放弃手术后死亡。结论骨瓣开颅手术是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术后机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反复复发、两次或两次手术以上难治性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有关文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21例难治性CSDH患者中,血肿钻孔引流手术史2次者15例,3次者4例,4次者2例。治疗前CT/MRI扫描发现明显脑萎缩12例,血肿包膜形成8例,血肿分隔多房5例,血肿机化3例。对5例无血肿分房分隔、包膜明显强化及血肿机化的患者仅再行血肿穿刺冲洗引流术,余16例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包膜切除术。术后均给予1~2疗程高压氧治疗。随访3~6个月,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3个月CT或MRI检查,5例呈硬膜下积液表现,其中2例有占位效应再次行钻孔引流+高压氧治疗;术后6个月,4例有少量硬膜下积液,较前好转,无新复发病例。结论 高龄脑萎缩、包膜形成、血肿分隔多房、血肿机化为难治性CSDH的主要原因;根据不同原因采用开颅血肿和包膜切除或钻孔冲洗引流术+高压氧等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1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结果。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5例,采用单纯钻孔引流手术治疗。观察组26例,采用神经内镜辅助钻孔引流手术治疗。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血肿量及双侧血肿比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24小时内硬膜下血肿清除率、术后住院时间、操作相关并发症、复发率及术后1~3月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而观察组的术后24小时内硬膜下血肿清除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106.32±31.76)分钟,对照组的手术时间(63.13±20.57)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为(8.11±1.92)天,对照组的(9.31±4.3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24小时内血肿完全清除率92.31%(24/26),对照组为66.67%(10/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操作相关并发症,观察组有1例术后血肿有残余,1例术后24小时内有少量新鲜出血,考虑与口服双抗有关。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1~3月,随访期间观察组的2例复发患者1例再次接受手术治疗,1例血肿量不多而接受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最终均得到治愈。对照组的3例复发患者均再次接受内镜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最终两组患者ADL分级1级。结论应用神经内镜辅助钻孔引流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安全、简单、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经CT引导定位钻孔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结果 48例患者血肿清除42例,硬膜下残留低密度少量积液者6例,术后3~6个月未见血肿复发病例。结论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对侧再出血的形成原因 ,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了 15例病例的治疗及住院情况 ,并对其形成原因及临床特点进行初步探讨。结果 :15例病例经再次治疗后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考虑与年龄因素 ,硬膜下积液形成有一定关系。结论 :对于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 ,术后应采取头低位 ,多饮水 ,禁用脱水剂 ,并适当补充低渗液体。特点是术后有硬膜下积液的患者 ,要高度注意 ,加强随诊 ,对积液量大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导致血肿复发或对侧再出血  相似文献   

6.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s CSDH)约占颅脑损伤病例的1%,占颅内血肿的10%,高龄患者多发,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钻孔慢性硬膜下血肿缓慢外引流术是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CSDH术后脑膨胀缓慢、硬膜下积液、颅内积气和术后复发是目前CSDH治疗后常见难题。本院采用锥颅双管法闭式冲洗引流术治疗3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较好地解决了术后颅内积气、积液和复发等问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钻孔引流手术和微创穿刺手术治疗头颅CT表现为混杂密度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混杂密度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适宜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07至2016年符合条件的78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治疗的过程。其中的40例患者采用钻孔引流手术(单孔)治疗,38例采用微创穿刺手术(双针法)治疗。结果钻孔引流手术组的术后残余液量为(15±5)ml,微创穿刺手术组术后的残余液量为(26±7)ml。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症状改善情况、复发情况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混杂密度的慢性硬膜下血肿首选钻孔引流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联合血肿腔内应用氨甲环酸对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术后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本院近2年内慢性硬膜下血肿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实验组行钻孔引流术,同时血肿腔注入氨甲环酸治疗,对照组仅行钻孔引流术,其它常规治疗两组均相同。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手术冲洗前后血肿液及手术后血肿腔引流液的D-二聚体,术后随访6个月,分析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血肿液D-二聚体在术中冲洗前均高于正常,在术中冲洗后均降低,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天,实验组血肿腔引流液D-二聚体显著低于对照组,统计有显著差异(P<0.05)。50例患者术后均全部治愈出院,实验组25例有2例复发,对照组有8例复发,实验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统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肿腔局部纤溶功能亢进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制及复发中起重要作用,术中氨甲环酸在血肿腔内局部应用可抑制其纤溶功能亢进,显著降低术后血肿腔引流液D-二聚体浓度,从而显著降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对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小骨窗在显微镜下行血肿清除治疗,对并发血肿破入脑室者加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治疗。结果:68例患者,术后24h内复查头颅CT,血肿清除率达90%以上24例,50%以上33例,30%以上5例。6例血肿复发,其中4例行二次手术。术后存活61例,死亡7例。获随访55例,生活质量按ADL评价:Ⅰ级15例(27.3%),Ⅱ级21例(38.2%),Ⅲ级8例(14.5%),Ⅳ级9例(16.4%),Ⅴ级2例(3.6%)。结论: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合理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技巧,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YL-1型碎吸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和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采用YL-1型碎吸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的手术效果,并分析年龄、性别、血肿量、血肿厚度、单双侧出血、凝血功能、Markwalder’s评分、血肿清除率和术后是否口服阿托伐他汀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结果术后随访半年到1年,治愈163例,复发23例,效果较好,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血肿量大、双侧出血、凝血功能异常、Markwalder’s评分较高、血肿清除率与术后复发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肿量和血肿厚度与术后复发相关(P0.05)。结论 YL-1型碎吸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好,术后血肿复发与年龄、血肿量、和血肿厚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总结8例应用神经内镜辅助下钻孔治疗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术后第2天复查头颅CT皆无新鲜出血,1例术后出现癫痫并发症自动出院,随访其余7例患者预后良好。结论神经内镜辅助钻孔引流术治疗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创伤小,手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本院近3年来慢性自发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行手术及保守治疗,评估两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慢性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老年患者,分为3组:单孔单管组、单孔双管组和保守治疗组,分别收集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颅内积气量、残留液体量、复发率等指标。结果按照年龄和性别匹配收集慢性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老年患者58例,其中单孔单管组20例、单孔双管组19例和保守治疗组19例。3组之间患者基础疾病、血肿位置、CT表现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治疗组(单孔双管与单孔单管)与保守治疗组比较,住院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单孔双管组术后颅内积气量以及残留液体量显著低于单孔单管组(P0.01),而两组之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月及6月随访发现,保守治疗组复发率显著高于手术治疗组(单孔双管和单孔单管)(P0.05),而单孔双管组与单孔单管组的复发率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钻孔单孔双管引流术是老年患者的慢性自发性硬膜下血肿处理的最佳方案,具有较高的治愈率,同时能显著降低术后颅内积气、血液残留、硬膜下积液等并发症,减少硬膜下血肿的复发。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至2011年间在本院住院手术治疗的42例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术后行闭式引流,2~5天后拔管,观察治疗效果。结果:40例患者拔管前复查头颅CT显示血肿已大部分清除,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2例引流无效改为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有2例术后血肿复发,4例出现颅内积气。结论: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是目前治疗该类患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和经验。结果39例患者均采用钻孔冲洗引流术,其中2例患者改行开颅血肿清除术。36例治愈,2例术后症状无改善,经原钻孔再次引流手术后治愈,1例因引流管移位进入脑组织致术后出现偏瘫或偏瘫加重。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是钻孔引流术,对于包膜肥厚或血肿尚未完全液化者,宜采用骨瓣开颅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实行单孔钻孔外引流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6例患者均获得治愈。术后1例血肿复发、2例癫痫发作、1例硬膜下积液,均经对症处理后明显改善。结论应用单孔钻孔外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能显著提升治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防治方法。方法:对4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患者实施严密的预防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案作一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术后出现血肿复发2例,继发硬膜下血肿、张力性气颅各1例,肺部感染5例,经及时处理后均痊愈。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实施严密的预防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措施,可有效的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的手术技巧与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我院10年来手术治疗的4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手术治疗的26例中,术后多量颅内积气及硬膜下积液11例,血肿复发2例,脑梗塞2例,脑实质损伤术后死亡1例。术式改良后20例中,术后少量颅内积气积液4例,均短期内吸收。结论如果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术手术技巧的改良能正确应用,它将有利于防止或减少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与软通道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以16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软通道引流组(80例)和神经内镜组(80例)。记录患者手术指标,检测血清血清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b含量,比较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评分差异,观察术后并发症及硬膜下血肿复发情况。结果神经内镜组手术时间长于软通道引流组,而住院时间短于软通道引流组,且血肿清除率高于软通道引流组(P0.05);神经内镜组术后3个月血清NSE和S-100β含量低于软通道引流组(P0.05);神经内镜组术后NIHSS评分低于软通道引流组,而ADL评分高于软通道引流组(P0.05);神经内镜组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和硬膜下血肿复发率均低于软通道引流组(P0.05)。结论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可提高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率,缓解脑组织损伤程度,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降低术后并发症及血肿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术中术后并发对侧硬膜外血肿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术中术后并发对侧硬膜外血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院时参照GOS标准评分对预后进行评价,恢复良好及轻残者14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6例。结论对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术中术后并发对侧硬膜外血肿患者及早做出诊断,了解发病机理和进行有效的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3例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合并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病例及其效果。方法3例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合并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均先行钻孔引流术,术中见硬膜下鲜血块,2例术中活动性出血,转为开颅手术。结果3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需注意有无合并急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中如有活动性出血可考虑转为开颅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