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蛔虫有喜鑽入细孔特性,尤以鑽入胆道內,致成胆道蛔虫病。为最严重而常见者。考胆道蛔虫病临床症状,为驟起之强烈疼痛,位于剑突下,呈陣发性(疒交)痛,較諸胆石症引起者,更为剧烈。并放射至背部与右肩胛部。发作时,屡有剧烈噁心与嘔吐,甚則吐蚘。“伤寒論”所称蚘厥者,以蚘痛而致厥,当包括胆道蛔虫病在內。然不得謂胆道蛔虫病,即蚘厥也。經  相似文献   

2.
胆道蚘虫病是以突发性上腹部疼痛,四肢发冶、吐蚘、出冷汗,痛一陣歇一陣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胆道疾患,是蚘虫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蚘虫有钻孔的习性,一且在肠內环境有所改变时,如服不足剂量的驅虫药,肠蠕动亢进,飢餓、高热等,都可促进蚘虫不安于本环境而上下乱窜,进入十二指肠;或在胆道有病变时,俄狄氏括約肌失去正常的收縮能力,因此蚘虫容易进入胆道。当蚘虫部分进入胆道时,因为刺激而产生括約肌痙攣,胆道本身亦有反射蠕动增加,以致产生早期的剧烈疼痛,由于蚘虫所带入的感染,可以使胆道产生炎症,而有寒战发热现  相似文献   

3.
胆道蛔虫病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系蛔虫由肠管向上移位,通过俄狄氏括約肌而钻入总胆管时,所引起的病理变化。祖国医学虽无胆道蛔虫病記載,但蚘厥症象与此甚相符合。如金匱所謂“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令病者靜而复时煩,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从症状,病理,治疗,均言簡意賅,描  相似文献   

4.
胆道蛔虫病为临床上常見的急腹症,近年来采取中医治疗,屡有报道,而妊娠并发胆道蛔虫病的治驗,文献上尚少介紹。我院应用烏梅丸(湯)治疗妊娠并发胆道蛔虫病八例,收到良好效果。全部病例均系住院确診,先由西医应用抗菌素、鎮痛解痙剂等治疗,疼痛不止。又因妊娠,不宜手朮,乃用中药治疗,茲将病例介紹如下(見附表)。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急性胆道蛔虫症是一种比較常見的疾病,乃因腸內寄生虫偶窜入胆道所引起严重的急性肤痛。其部位多在心窝部(剑突下偏右),其痛为陣发性,如刺,甚至难忍。其痛放散至右肩、右胸。心窝部拒按,伴恶心呕吐,时吐蛔虫。我們临床治疗西医确診急性胆道蛔虫症15例,取得一定疗效,今将点滴体会介紹于下。誠望同志們批評指正。  相似文献   

6.
胆道蛔虫病目前已成为外科急腹症的重要课題之一,有关本病的文献很多(1—15),发病数遍及全国各地,因此在1956年曾宪九氏就提出进一步研究胆道蛔虫病的呼吁(5)。福安地区胆道蛔虫病相当常見。在1958年1——7月共收治胆道蛔虫病16列,均依据典型的临床症狀——吐虫史,上腹部陣发性痙攣性疼痛,胸骨劍突下心窩部有明显之压痛点,十二指腸引充液找到着色較深的蛔虫卵等而(?)得正确之診断。有9例手术証明胆道中有蛔虫存在,最多的有37条,一般为1—2条,手朮后症狀立即消失。  相似文献   

7.
胆道蛔虫病是蛔虫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由于蛔虫窜入胆道后,产生俄狄氏括約肌强度痉挛,使胆汁排出发生障碍;同时污染虫体,更易形成胆道感染,因此,临床上表现,可以发生剧烈性疼痛以及程度不同的黄疸。祖国医学对本症很早就有了詳尽的敍述。如汉代张仲景“金匱要略”說:“蚘厥者,吐涎,心痛,发作有时,靜而复发,手足厥冷。”又如明代李梃“医学入門”記載:“有結胸发黄者,心胸滿硬,按之痛,不可近”。这些記載,很可能就是胆道蛔虫病。我院自1955年11月至1958年6月,收治診断确切的胆道蛔虫病病员120名,治疗方法,多采用手术以及保守治疗。1958年7月至  相似文献   

8.
胆道蛔虫病,为常见疾病之一,于肠道蛔虫感染率极高之农村地区并发此病者更属多见。我院毗邻农村,因而在门诊及住院患者中此项病例殊非少数。在祖国医学中所说的“蚘厥”一症,颇与胆道蛔虫病相似,如《伤寒论·厥阴篇》:“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现代医学,一般认为须施行外科手术治疗。我们在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症的过程中,观察到绝大部分病例,可不必施行手术,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有关胆道蛔虫病的文献报道很多,特別是解放以来,由于医药科学的發展,人們对胆道蛔虫病的治疗技术逐步提高,特别是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后,各地运用祖国医学治疗肌道蛔虫更提高了疗效。本院内科自1958年11月至1959年11月,共收治胆道蛔虫病29例,均采用安蚘散  相似文献   

10.
胆道蛔虫症是山区农民常見的疾病。多因寒热飲食不当,而致胃腸机能紊乱,或因服驅虫药后,蛔虫活动增强,上窜胆道,而引起胆絞痛。我院于1965年8月起,用加味芍药甘草湯治疗胆道蛔虫症引起的胆絞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特介紹于后。  相似文献   

11.
胆道蛔虫病,中医隶属于“蚘厥”一类病証。多因脏腑虛寒,蛔上入胆,气滞不化为主要病机。由此而致剑突陣发剧烈絞痛、恶心呕吐、吐蛔肢厥等証。但是,由于病人的稟賦、誘发之不同,在共有腑实气滞的基础上,又有偏实、偏虛、上热下寒之症候差異。今举如下案例,試探胆道蛔虫病的証治规律。不当之处,請同志們指正。 (一) 厚朴三物湯证治案鲍××,男,35岁,农民,病历6905。于1961年8月27日,驟发上腹部剑突下剧烈絞痛入院。平时常便溏和臍周腹痛,痛时有  相似文献   

12.
胆道蛔虫病引起急性胆囊炎,在国內文献报道,尚不多見。今本院在最近期內,收治一名胆道蛔虫病引起急性胆囊炎一例,經中、西医协作治疗获得轉危为安,并已治癒出院。今將該病例整理报道如下: 錢××,女,55岁,1959年4月4日入院。主訴:右上腹陣发性疼痛已五天,中間并曾吐出蛔虫数条,自服止痛片无效,頻作嘔吐,不能飲食,已四天不大便。  相似文献   

13.
当1963年冬季,我院连续收治胆道蛔虫病人4例,初用乌梅丸治疗,仅能暂时控制症状,不能根治,后经我院已故王霈长老医师介绍其用苡仁根治蚘验方,试用确有数果,现简介于后: 一、苡仁根用量和服法用量:鲜苡仁根三两,病情轻者用二两。服注:取此根加水两碗,煎成浓汁一碗,空腹温服,连服两剂,如蚘出未净,痛势未停,可再服一次。  相似文献   

14.
蛔虫寄生于人身腸內,影响人体健康实大。多数之蛔虫团集时,有起腸梗塞之虞。一旦游走,为害尤烈。窜入輸胆管,乃起黄疸;游入气管支,即生窒息,甚至死亡。腸伤寒可因蛔虫之游走,而引起腸穿孔,及出血之危險。吾人临床診断蛔虫病时,除凭患者主訴有蛔虫史,以及粪便鏡檢有虫卵外;主要着重在症狀上的診断.如貧血、羸瘦,营养不良,或面部生白斑,惡  相似文献   

15.
胆道蛔虫症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它对人民健康危害极大。两千年前祖国医学对此就有记载。如《灵枢.厥病》说:“肠中有虫瘕及蛟……心肠痛,侬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是蛟也”。《伤寒论》说:“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等。古人在针灸治疗方面也有记载。如晋《针灸甲乙经》说:“肠中有虫瘕,有蜻蛟,不可取以小针,心腹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中热,渴  相似文献   

16.
中医文献关于蛔虫病方面,早在公元两世纪张仲景著作中即有记载。如“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蚘虫。”又:“蚘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蛔虫通常依附于空肠或十二指肠壁静止不动。有时发生扰动,如有多数蛔虫集合,能引起消化系统很多种急性疾病,过去中医限于仪器检查,临床未能详细分类,但在伤寒论厥阴篇中有蚘厥的记载:如“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隔,故烦,须叟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厥阴篇“蚘厥”证,不少注家约皆被“厥”字印定眼目,以为蚘厥者,蚘虫所致之厥逆也。如喻昌曰:“蚘厥则时厥时烦……”,程知曰:“蚘厥者:手足冷而吐蚘……”。近人则多以腹痛、吐蛔、厥逆作解,而径言虫蚘厥与现代医学所称之胆道蛔虫病相类似。然余临证四十余年间,尝见数例蚘厥,患者既不腹痛吐蛔,亦不厥逆,却与《伤寒论》338条原文所述蚘厥“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之特征性证候若合符节。如患儿江某某,女,一岁半,麻疹靥后阵阵心烦,初以为麻后余热,予养阴清心之剂罔效,而烦躁益频。患儿每见家人进餐(甚至闻碗筷声)即索食,甫入口,烦躁顿作,摔碗抛匙,不容制  相似文献   

18.
我們从事中医治疗工作,对于蚘虫治疗,特别是胆道蚘虫病的治疗,数年来,在临床实践中依据祖国医学治疗蚘虫病,用酸苦辛法的原則,乃制椒梅連芍煎,治疗胆道蚘虫病所导致的痛呕、煩、厥的四大証,获得一些效果,小結出来,以供参考,希同道们給予批評指正。运用腹診来測知蚘虫的动向一、腹有凝結,如筋而硬者,以指久按,其硬移他处,又就所移者按之,其硬又移他处,或大腹,或臍旁,或少腹,无定处,是也。二、右手輕按其腹,为时稍久,潛心候之,有物如蚯蚓蠢动,隐然应手,是也。  相似文献   

19.
急性胃腸炎是临床上常見的疾病。本病发病急剧,多見腹痛、泄泻或呕吐、发热等,在短时間內可致机体严重脫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調,而影响全身各系統生理机能。祖国医学針灸疗法,对本病有良好效果。作者曾应用針刺命門、委中二穴以治疗本病,現将观察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我院自1959年起运用中医辩証論治法則,治疗胆道蛔虫病不下数百例,絕大部分患者都能在門诊治愈,住院有完整紀录的五十五例,全部治愈出院,惟追踪观察有二例复发,有效率达100%,治愈率达94%。茲将辨証分型和治疗的原則介紹如下。辨証論治一、偏热型:本型发病机制为木横胃热挟蚘作祟。盖木气横逆易于化火,势必乘其所胜而侮土;然胃为燥土,今火燥过盛,以致胃热熾张,虫动不安,上扰于膈,因而发生胆道蛔虫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