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匮要略》中的痰饮与水气病均属于津液代谢障碍之病,二者之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对于二者的异同,尚未形成统一观点,笔者通过反复研读条文,将自己对二者异同的认识进行探讨如下:痰饮与水气病均属于水液代谢障碍,并无本质区别,二者鉴别的关键点为是否存在水肿。按照部位来分类,痰饮可分为:在表之溢饮,在里偏上之支饮,在里偏下之痰饮,在里位于两胁之悬饮;水气病可分为:在表之风水、皮水,在里偏上之正水,在里偏下之石水,水阻气机兼有表虚之黄汗。痰饮病的治疗重在温化水饮,使邪气转化为正常津液;水气病的治疗重在祛除水邪,水去则正自安。同时也不应该拘泥,痰饮病与水气病可相兼存在,"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可为二者共同的治疗原则,只不过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2.
痰饮的概念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古今痰饮研究的文献出发,结合痰饮病的临床特征,提出了机体水谷精微及津液代谢的双重障碍是痰饮形成的总病机。纠正了以往教科书仅将痰饮病因归咎于水液代谢失常一端的错误观点,从而更新了痰饮的概念。为痰饮的实质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文中还对有形和无形之痰饮的分类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概述《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的内容,是以“饮邪”为重点。仲景虽然把痰饮和咳嗽并提,实际上咳嗽仅为痰饮中的一个症状而已。涵义:痰本作淡。《肘后方·卷三》有治“痰癊”诸方,即痰欲也。考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云:“淡癊、谓胸上液也,医方多作淡饮。”又云:“痰癊、胸膈中气病也。津液因气凝结不散,如筋胶引挽不断,名为痰癊。”据以上数义,痰饮即津液为病之总称。  相似文献   

4.
陈明  施淼 《新中医》2022,54(11):231-234
郑钦安是以擅用姜附之热药为人所熟知的清代著名医家,重视坎中一阳,总体上认为痰饮的根本病机为阳气虚损,津液转输失职导致水湿停聚而生痰饮,并指出痰饮致病范围较广且临床变化多端,治疗上总以扶助阳气为先,祛痰为末,阳气健运,则痰饮自消。  相似文献   

5.
浅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此乃张仲景所提出的治疗痰饮病的总原则。痰饮的形成,多因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常所致。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通调之道路。故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成痰饮。从发病的部位而言,饮多见于胸腹四肢,故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痰之为病,则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处不到,与五脏之病均有关系。正如张景岳所说:“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  相似文献   

6.
"痰饮"以病因命名,临床表现为心悸,短气,呕吐涎沫,小便不利,咳嗽等。多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病机为脾阳虚不能输散津液,肺气虚不能敷布津液,肾阳虚不能气化津液,三焦气化失常而水道不通,水湿内停。  相似文献   

7.
治疗月经病历来从理肝肾、调气血、和脾胃、适寒温着手居多。笔者在多年临证推求中,体会到注重痰之为患,在月经病辨证治疗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化痰法,是应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的。《明医杂著·痰饮篇》云:“痰属湿热,乃津液所化。”《景岳全书·痰饮篇》云:“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万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则营卫充。而痰涎本皆气血。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此皆说明痰与脏腑、气血、津液病变直接相关。笔者悟之,结合临证实践,认为痰之为患可导致月经病。在临床中应用化痰法每多获效。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汗证与痰饮病为中医临床常见病,二者都属于津液代谢异常所致的疾病,有着相同的基本病机。因二者病机相同,则痰饮病的治则、治法或当使用于某些汗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正> “痰”和“饮”都是人体的病理变化的产物,“夫痰者,津液之异名也”,由于某种原因,使人体津液不能正常的运行,造成人体体液的贮留,聚而为痰为饮。一般来讲,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痰属阳,饮属阴,但在临床上往往痰饮并见,二者不能截然分开,故统称为“痰饮”。痰饮之为病,千变万化,其状不一,古人云:“怪病多屑痰”。痰饮之为患,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一般来讲,若因风因热。随气逆而蒸于上则使人头目眩晕、耳鸣、口眼颤动。若填塞胸中,则胸闷胁痛,甚则昏  相似文献   

10.
眩晕小识     
眩晕之发作,急证也。方书多责之风、火、痰、虚而分别论治。其说虽不谬,而临证时实难取法,何哉?盖风、火、痰、虚四者,固为眩晕之病因,然若四者单独为患,不过引起头晕、耳鸣,或头胀痛而已。惟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引起天旋地转、泛恶呕吐之眩晕证。而所谓“特定条件”者,木郁犯土,脾运维艰,津液不得布散,凝聚而成痰饮。痰饮停留,阻遏气机,三焦气化因之失调;三焦壅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益加速痰饮之凝聚。一旦火动风生,必挟痰饮上逆而扰清窍。故眩晕之发作也,如疾风暴雨,来势急迫,病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药和之”是用温热药温化调和之意。但温热药不可太过,否则易于化燥伤阴,或使阳气浮越,不可不慎。 肺脾肾在痰饮发病上的重要性 痰饮病的发生,关键在于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或阳气被遏,由于外感寒湿,肺气被郁,失通调水道功能,不能下输膀胱,因而水液停潴,变为痰饮。饮食生冷,脾阳被郁,运化失常,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而输布全身,以致津液停积于某一部位,变成痰饮。久病或年老,肾  相似文献   

12.
哮喘的病机 ,“专主于痰” ,痰是哮喘发生及反复发作的徵结所在。而痰饮者 ,乃人身中流通的津液聚而为变也。作为以症状命名的“哮喘” ,从广义上讲属“痰饮病”的范畴。因此 ,运用有关痰饮的理论对哮喘的病因病机与治法加以探讨 ,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其的特点 ,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1.“哮喘”与“痰饮”的病症联系《杂病源流犀烛》概括“痰饮”的临床特点为 :“如云雾之在天壤 ,无根底 ,无归宿 ,来去无端 ,聚散靡定。”哮喘亦属“病颠倒难明” ,反复发作 ,难以根治。这说明二者在病症上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痰饮从病机、病邪 (病理产物 )而立…  相似文献   

13.
痰是由于脏腑气血失和、水湿津液凝结而成。正如《明医杂著·痰饮》所曰:“痰属湿热,乃津液所化。”痰在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储之于肺,或停之于胃,或蒙蔽心包,或扰动肝胆,或流窜经络,变生诸病。痰之为病,其表现多种多样。古代医家,对痰致疾病非常重视。如《医学入门》曰:“人之气血为病者多,而不知痰为病尤多”。《医门法津》曰:“痰饮为病,十人居其七八。”痰即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反过来它又影响疾病的转归。因此,痰在辨病论治上有很重要的地位,有必要提出来研究一下。一、痰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4.
小便不利一证,见于《金匮》篇中,今就其辨证与治疗,撮要如下。一、小便不利的辨证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可知小便是津液所化生,其通利与否,能反映体内津液及人身气化功能的情况。 (一)水液停蓄:湿邪、痰饮、水气停蓄,每见小便不利。此三者,同源异流。其产生,每因脏腑阳气不足,气化无权,水湿痰饮因而停聚不行;其结果,又使阳气受遏,气化障碍,小便为之不利,而小便不利,又使水湿停蓄不行,如此互为因果。如《痉湿暍病》篇第十四条:“太阳病,关节  相似文献   

15.
痰瘀互结致病的临床特点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痰饮、瘀血致病各有特点 ,临床多见痰瘀互结致病者。夫痰饮之成也 ,源于津液 ;瘀血之生也 ,源于血液。血和津液既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二者具有“津血同源”、“津血互化”的关系。《灵枢·邪客》指出 :“营气者 ,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 ,化以为血。”《灵枢·营卫生会》又说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说明血和津液旺则俱旺 ,伤则均伤。在生理条件下 ,津液与血在“气化”作用下可相互资生转化。故在病理条件下 ,气化失常 ,痰饮和瘀血亦能相互影响 ,终致痰瘀互结。如气不化津 ,则津液停聚 ,凝结而形成痰…  相似文献   

16.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治疗痰饮病大法。从伤寒与温病的角度阐述痰饮之病,寒温有别,治法迥异;治疗痰饮病者,应当辨证施治,不可固执古法。现代哮喘患儿以热证多见,治不唯温。  相似文献   

17.
津液代谢障碍在《金匮要略》中主要以“痰饮”“鼓胀”“水气病”等概括,其理法方药记载详尽,并对后世医家在津液代谢类病证的思考和治疗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痰饮”“鼓胀”“水气病”等在现代医学中主要表现为恶性胸腔积液、恶性腹腔积液、水肿等病症,且多为中晚期肿瘤常见的并发症,使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金匮要略》书中虽未明确提出“肿瘤”一词,但详尽阐述了津液代谢类病症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为临床治疗包括恶性胸腔积液、恶性腹腔积液在内的多种津液代谢类疾病提供了有效参考。现梳理总结临床医家运用《金匮要略》中的理法方药治疗肿瘤的思路和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肿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痰饮伏肺”与哮喘病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琳  田建辉 《陕西中医》2003,24(4):334-336
深入探讨哮喘发病机制 ,认为“痰饮伏肺”是其病机关键 ;是其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的病理基础 ;亦是导致瘀血内生 ,病情复杂的主要环节。将痰饮的总病机扩展为“水谷精微及津液代谢的双重障碍”,进而将痰饮的内涵由“水液”的病理产物拓展为一个引起多脏器、多系统功能紊乱的病理生理过程 ,并将这一假说引入哮喘发病的关键环节—痰饮伏肺 ,认为其是一个涵盖了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状态及气道重塑等在内的病理生理过程 ,从而进一步明确了“痰饮伏肺”在哮喘发病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刘媛  魏军平 《北京中医药》2014,(10):750-751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一句,通常被认为是论治痰饮病的大法,后世论治痰饮也多以此为宗。提出原文此句所指之痰饮并非广义痰饮,而是"夫饮有四"中"四饮"之一的狭义痰饮的观点,并结合原文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汤岳龙 《陕西中医》2004,25(2):148-149
吴一纯教授从医50余年,他治疗疑难杂症,善于从痰论治。应用祛痰通络治疗骨关节病,是他独特的学术经验之一。他曾指出津液有滋润濡养的功能,能滑利筋骨濡养脑窍。津液的代谢输布障碍就会导致水液停滞,出现痰饮。痰饮无所不至,痰在筋骨可致筋骨疼痛,肢体麻木;痰阻经络可致半身不遂;痰饮上犯于头,可使眩晕昏冒。以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