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在胸部及上腹部恶性肿瘤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探讨适合的麻醉方案。方法:择期胸部及上腹部恶性肿瘤手术病人各48例,各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胸部手术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组(A1组)、单纯全麻组(A2组);上腹部手术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组(B1组)、单纯全麻组(B2组)。胸部手术硬膜外穿刺间隙为T7~8,上腹部手术硬膜外穿刺点为T9~10。穿刺成功后,经硬膜外导管注入2%利多卡因4 ml,待阻滞平面出现后行全麻诱导,诱导均采用静注芬太尼3μg/kg、丙泊酚2mg/kg、爱可松0.8 mg/kg。气管插管后,硬膜外穿刺组持续泵注2%利多卡因5~10 ml/h;各组全麻维持用药种类相同。分别监测麻醉前(T1)、气管插管时(T2)、手术探查中(T3)、术毕(T4)、气管拔管时(T5)的MAP、HR;记录气管导管拔除时间、术后镇痛效果,观察各组的全麻用药量。结果:全麻联合硬膜外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幅度均较单纯全麻组小,循环稳定(P〈0.05或P〈0.01),全麻用药量也明显减少(P〈0.01),术毕清醒快,气管拔管时间缩短(P〈0.05或P〈0.01),术后镇痛效果满意。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比单纯全麻更适宜在胸部及上腹部大手术中应用,安全效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不同麻醉方法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探索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方法行直肠癌根治术病人48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成腰-硬联合阻滞复合全麻组(Ⅰ组)和单纯全麻组(Ⅱ组),每组24例。持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分别于麻醉前(T1)、气腹前5 min(T2)、二氧化碳气腹后10 min(T3)、放气后5 min(T4)取静脉血测定血糖(Glu)和血浆皮质醇(Cor)含量。结果Ⅱ组在T3时MAP、HR、Glu和Cor均明显高于Ⅰ组(t=2.97~3.21,P〈0.05),Ⅰ组和Ⅱ组在T3时的PETCO2均高于T1和T2(F=19.08~20.06,q=3.90~4.20,P〈0.05)。结论腰-硬联合阻滞复合全麻与单纯全麻相比可有效抑制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的应激反应,使生命体征更平稳,是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陈锐  周期  符琼燕 《海南医学》2010,21(21):49-51
目的观察喉罩全麻应用于甲状腺手术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50例择期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气管插管组(Ⅰ组)和喉罩组(Ⅱ组),每组25例。Ⅰ组用喉镜明视法插入气管导管,Ⅱ组盲探或经喉镜插入喉罩。记录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气管插管或喉罩置入后1min(T2)、拔除气管导管或喉罩前(T3)、拔除气管导管或喉罩后1min(T4),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值。术后2d随访患者,记录咽痛、声音嘶哑的发生率。结果Ⅰ组T2时点比T1时点、T4时点比T3时点MAP和HR均升高(P〈0.05)。而Ⅱ组T2时点与T1时点、T4时点与T3时点MAP和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在T2、T3、T4时点的MAP高于Ⅱ组(P〈0.05),在T2、T4时点HR高于Ⅱ组(P〈0.05)。术后Ⅱ组咽痛、声音嘶哑发生例数少于Ⅰ组。结论喉罩通气全身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咽痛、声音嘶哑发生率少,适合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4.
王晖  张昕  秦秦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9):1178-1181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小儿下肢及下腹部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45例择期行下肢或下腹部手术患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氯胺酮复合羟丁酸钠静脉全麻(Ⅰ组),单次硬膜外麻醉(Ⅱ组)和骶管阻滞麻醉(Ⅲ组)。每组病例数均为15例。分别于入室时(T0)、切皮后30min(T1)及切皮后60m in(T2)采血,检测血糖、皮质醇、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并记录术中患儿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变化情况。结果:Ⅰ组患儿血糖在T1、T2时点明显高于Ⅱ、Ⅲ组患儿(P<0.05)。Ⅰ组患者T2时点皮质醇水平较T0显著增高(P<0.05),Ⅱ、Ⅲ组患儿皮质醇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Ⅰ组患儿T2时肾上腺素水平较T0时明显升高(P<0.05),T1、T2时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较T0显著升高(P<0.05)。结论:单次硬膜外麻醉与骶管阻滞抑制小儿术中应激反应的效果较氯胺酮复合羟丁酸钠静脉全麻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插管全麻和插管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股静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4例,随机分为插管全麻组(GA组)和插管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CGEA组),每组各32例。GA组行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CGEA组于麻醉诱导前先行硬膜外麻醉。两组术中静脉维持麻醉,同时辅助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CGEA组硬膜外腔间断给予0.75%布比卡因维持硬膜外麻醉。分别与麻醉后气腹前(T0)、气腹形成后(T1)、术毕排气后麻醉恢复前(T2),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股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结果 T1时两组股静脉直径均增加(P〈0.05),T2时仍未能完全恢复正常(均P〈0.05),T1时CGEA组股静脉直径小于GA组(P〈0.05);T1时两组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均下降(均P〈0.05),GA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手术及气腹引起的股静脉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45例,随机分为3组:硬膜外麻醉组(A组)、全麻组(B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C组)各15例,于麻醉前10min(T0)、气腹后10min(T1)、气腹后40min(T2)和术后10min(T3)4个时间点,采集静脉血测定血糖(BG)、儿茶酚胺(CA)、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浓度,并观察PETCO2、SpO2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与T0相比,A组T1时MAP、HR显著下降(P〈0.05),B组T1、T2时MAP、HR、BG和CA明显升高(P〈0.05),C组各时点MAP、HR、BG和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T2、T3时3组CRP和IL-6显著升高(P〈0.05);组间相比,C组各时点MAP、HR、BG、CA、CRP和IL-6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能有效地调控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2种麻醉方法对高血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高血压患者4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20例。Ⅰ组(GE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加静吸复合麻醉,Ⅱ组(G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2组分别于麻醉前(T0)、气管插管时(T1)、气腹后5min(T2)、气腹后20min(T3)及拔管时(T4),观察心率(HR)、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同时抽取静脉血测各时点血糖(GLU)、皮质醇(COR)和醛固酮(ALD)。结果与T0时比较,Ⅰ组各时点COR、GLU、ALD及HR、SBP、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组T2、T3、T4时,HR、SBP、DBP及COR、GLU、ALD显著高于T0(P〈0.05)。组间比较,Ⅱ组B、T3、T4时,COR、GLU、ALD及HR、SBP、DBP显著高于Ⅰ组同时点(P〈0.05)。结论全麻-硬膜外联合麻醉能有效抑制高血压患者手术麻醉期间应激反应,为高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较为安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开胸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50例ASAⅡ一Ⅲ级择期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Ⅰ组)和单纯全麻组(Ⅱ组),每组25例。2组全麻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复合组在全麻诱导前先行T7-8硬膜外穿刺置管,给药测定麻醉平面并在术中定时追加局麻药。分别监测2纽患者入室时(T0)、全麻诱导插管后(T1)、进胸时(T2)、拔管时(T3)和拔管后10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IK),并记录2组患者术中麻醉维持用药量及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清醒质量。结果Ⅰ组Tn及T4时的MAP和HR较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Ⅰ组T1~T3时的MAP明显低于Ⅱ组(P〈O.01),HIK明显慢于Ⅱ组(P〈0.05或P〈0.01);麻醉维持期间Ⅰ组异氟醚吸入浓度及丙泊酚、卡肌宁用药量均显著少于Ⅱ组(P〈O.05或P〈0.01)。Ⅰ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显著短于Ⅱ组(P〈0.01)。清醒质量优者Ⅰ组为80%,Ⅱ组为40%,I组无术后镇痛不良者,Ⅱ组有3例术后追加哌替啶镇痛。2组患者麻醉过程顺利,均安全度过手术期,术毕直接送回病房,术后情况良好,均无明显的麻醉后并发症。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能明显减少术中应激反应,维持循环功能相对稳定,减少麻醉用药量又能提高拔管期苏醒质量和完善术后镇痛,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观察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神经阻滞对普胸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40例普胸患者病人随机分成A组(全麻+硬膜外组)和B组(单纯全麻组)分别于麻醉前(T0)、诱导气管插管后10 min时(T1),手术切皮后10 min(T2)、手术结束时(T3)以及拔管后1 d(T4),抽颈内静脉血测皮质醇的含量。结果麻醉前两组患者的MAP、HR、CO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诱导气管插管后A组各时点的MAP明显低于B组(P〈0.01),心率明显慢于B组,两组患者皮质醇水平诱导气管插管后开始升高,手术结束时达高峰(P〈0.05),拔管后1 d基本正常;B组自诱导气管插管后皮质醇的含量升高幅度均大于A组(P〈0.05)。结论单纯全麻时患者皮质醇的含量明显升高,而复合硬膜外神经阻滞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低患者皮质醇的含量升高幅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全身麻醉与连续硬膜外麻醉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术期血液保护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9月~2011年1月武警浙江总队嘉兴医院行TKA手术的患者60例,按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全身麻醉组和硬膜外组,每组各30例.观察麻醉前即刻(T1)、麻醉后30 min (T2)、术毕(T3)、术后1 d(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和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记录血小板(PLC)、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等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对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 ①两组T1~T4不同时点SpO2均未见明显变化,且两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4时点MAP、HR均低于T3时点,硬膜外组T3时点MAP、HR水平高于T2时点,硬膜外组T2时点MAP、HR水平高于T1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全身麻醉组T1时点PLC、Fbg、PT、APTT与硬膜外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组T4时点Fbg、PT、APTT水平低于硬膜外组T4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全身麻醉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1例(36.7%),明显高于硬膜外组的3例(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对降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许春奇  钟平  王辉  岳磊  马争飞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11):1104-1105,1109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在急性脑血管病中对脑-心综合征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232例均在12 h内清晨空腹取静脉血,测CTn-Ⅰ、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每次24~48 h,共2~9次。结果:CTn-Ⅰ增高者,CK等4项均增高;CK等4项增高者,而CTn-Ⅰ正常。病情重、年龄高和高血压者,CTn-Ⅰ异常发生率高,与预后有一定关系,与病变性质无明显关系。结论:CTn-Ⅰ对脑-心综合征判断更敏感,特异性更强。病情重、年龄高和高血压者,易发生脑-心综合征,与病变性质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不同麻醉方法下老年患者食道癌手术围术期血浆细胞因子和心肌酶及红细胞糖代谢的变化。方法选择60例无明显心肺疾病的60~75岁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Ⅰ组(实验组)采用静脉气管插管全麻复合连续硬膜外阻滞,Ⅱ组(对照组)采用静脉气管插管全麻。入室后Ⅰ组先行T8-9硬膜穿刺置管。两组都行颈内静脉置管,同时在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时、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手术开始后、进入胸腔时、颈段吻合时、关胸时、手术结束时及术后测定白细胞介素-10(IL)浓度及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于麻醉前、手术90min、术毕60min、术毕第1天上午8点、术毕第2天上午8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糖、红细胞醛糖还原酶(AR)、葡糖6-磷酸果糖(G6PD)、磷酸果糖激酶(PFK)浓度的变化。结果与麻醉前相比,Ⅱ组患者术后第1天血浆MDA浓度及红细胞G-6PD、AR活性显著升高(P〈0.05);血浆GSH浓度及红细胞PFK活性降低(P〈0.05)。I组以上各参数在术后第1天与麻醉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麻醉前比较,红细胞G-6PD、AR活性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TNF-α、IL-6、IL-10、CK、CK—MB升高(P〈0.01)。I组与Ⅱ组比较TNF-α、IL-6、IL-10、CK、CK—MB升高(P〈0.01)。结论静脉气管插管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方法减轻手术创伤对红细胞糖代谢和机体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可抑制炎性反应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心功能Ⅱ~Ⅲ级老年患者全麻诱导的合适效应室靶浓度。方法全麻下心功能Ⅱ~Ⅲ级年龄62~86岁患者择期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入室后(基础值T1)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5ml/kg,效应室靶浓度TCI(T2)3组病人瑞芬太尼从1.0ng/ml分别渐升至2.0ng/ml,3.0ng/ml和4.0ng/ml(T3)后启动异丙酚TCI,从1.0μg/ml血浆靶浓度渐升至4.0μg/ml(T4),气管插管后即刻(T5),气管插管后2min(T6)。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双频谱指数(BIS),不良反应发生率、辅助药物使用次数。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Ⅲ组给药后气管插管时及气管插管后MAP、HR降低(P<0.05),而Ⅱ组、Ⅲ组不良反应次数较Ⅰ组多、麻醉过浅次数较Ⅰ组少(P<0.05),而BISⅠ组较高。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TCI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老年心功能Ⅱ~Ⅲ级患者全麻诱导效应室靶浓度TCI瑞芬太尼宜为3.0ng/ml复合异丙酚TCI4.0μg/ml。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上腹部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40例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ASAⅠ~Ⅱ,随机分为观察组(全麻复合硬膜外组)和对照组(全麻组)。两组全麻诱导和维持的方法相同,全麻诱导用芬太尼4μg/kg,丙泊酚1~2mg/kg,维库溴铵0.1mg/kg。观察组于诱导前取T8~9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首次注入1.0%利多卡因加0.375%罗哌卡因的混合液3~5ml。测定平面后给追加量,麻醉平面控制在T4以下,全麻维持选用丙泊酚3~5mg/(kg.h)静脉持续泵入,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需要时吸入0.5%~1.5%的异氟醚。记录在围麻期两组患者的SBP、DBP、MAP、HR、全麻用药量、苏醒时间及术后躁动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在切皮后和拔管后SBP、DBP、MAP及心率上升幅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全麻用药量和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苏醒时间较对照组短(P〈0.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上腹部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应激反应小,全麻用药量和术后躁动减少,苏醒迅速,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全麻复合右关托咪定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胸科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ASAⅠ-Ⅱ级择期胸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Ⅰ组(全麻复合右美托咪定)、Ⅱ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和Ⅲ组(单纯全麻组,即对照组),每组各24例,在入室后即刻(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进胸探查时(T3)、关胸时(T4)分别监测患者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空腹血糖(GLU)及皮质醇(Cor)水平。结果:与T1相比,T2-T4时Ⅲ组在MAP、HR及Cor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T2时间点开始,Ⅰ、Ⅱ组与Ⅲ组相比,Cor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2时间点Ⅰ组Cor水平相对Ⅱ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麻复合右关托咪定可降低患者应激反应,其程度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相当,且在维持血流动力学方面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在高龄患者TCI麻醉时的应用价值。方法:择期行腹部手术,ASA为II—III级的高龄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n=30):TCI麻醉监测组(以下简称“T组”)和对照组(以下简称“P组”)。麻醉诱导均为芬太尼3.3ug/kg、咪唑安定0.05mg/kg、依托咪酯0.3mg/kg、顺阿曲库铵0.15mg/kg,诱导插管后T组采用血浆靶控TCI维持麻醉,术中根据AAI值调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TCI血浆浓度及应用肌松监测反馈仪闭环给予肌松药。丙泊酚的血浆靶浓度为2.3—2.8ug/ml,瑞芬太尼的血浆靶浓度为3.6-4.8ng/ml,顺阿曲库铵则是闭环给药;而P组只根据血压、脉搏和麻醉医师经验调节控制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输注速度,丙泊酚的输注速度为75一i00IJ.g/kg/min,瑞芬太尼输注速度为150—200ng/kg/min,顺阿曲库铵是每隔30—45分钟给予2—3mg。分别观察记录T组和P组于诱导用药后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时(T2):气管插管后切皮时(T3);开始进腹或进腔镜时(T4);腹部探查游离或腔镜游离时(T5);脏器切除时(T6);拔管时(T7)等七个时段的心率(HR)、血压(SBP、DBP)、体动情况、肌松满意程度,麻醉药用量等。此外,还观察苏醒期问的苏醒时间、苏醒的完全程度、苏醒期间的并发症等。以上几方面的数字技术最终通过麻醉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分析记录。结果:T4-T7时,心率、血压T组与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术中无体动,P组有6例出现体动(P〈0.05);T组肌松满意程度较好,TOF值〈0.1,P组有7例出现短暂肌松不良(P〈0.05);T组麻醉药和肌松药用量均更少,术后苏醒和肌松恢复更快,术后躁动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高龄患者术中应用TCI麻醉,配合肌松闭环给药、AAI监测调控、麻醉信息系统整合等具有很大优势,使高龄患者的麻醉过程更加平稳、苏醒质量更优、可控性和精确性更强、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异丙酚静脉靶控输注麻醉与肋间神经阻滞麻醉、高位硬膜外阻滞麻醉行单侧乳腺包块切除术麻醉手术时间和患者满意度的差别。方法选择60例乳腺病变行单侧乳腺包块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静脉靶控组(A组,n=20)、肋间神经阻滞组(B组,n=20)和高位硬膜外阻滞组(C组,n=20)。观察麻醉开始到手术结束的时间及患者对术中的记忆、麻醉手术的满意程度。结果A组从麻醉开始到手术结束时间短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麻醉手术满意度明显好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静脉靶控输注麻醉用于乳腺包块切除术相对于肋间神经阻滞、高位硬膜外阻滞麻醉具有麻醉手术时间短、可控性好、安全性较高、麻醉效果确切、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患者满意度高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OPLAC喉罩通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对高危老年患者的影响。方法:50例择期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联合麻醉组(A组)与静脉麻醉组(B组)两组各25例,分别给予OPLAC喉罩通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与OPLAC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诱导后(T1)、喉罩插管时(T2)、喉罩插管后5min(T3)、拔管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麻药用量、清醒时间、拔管时间、Steward苏醒评分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B组比较,A组患者清醒和拔管时间显著缩短(P〈0.05),苏醒评分明显增加(P〈0.05),患者MAP、HR、Sp02的稳定性显著升高(P〈0.05),麻药用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OPLAC喉罩通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可以减少麻药剂量,患者意识和呼吸功能恢复更快,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减少,更适合高危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并比较硬膜外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和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对老年人围手术期炎症反应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胃癌根治手术的老年患者30例,年龄(70.75±5.42)岁(65~81岁),随机分为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组(GA组)和硬膜外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组(GEA组),每组15例。GA组麻醉以芬太尼0.2~0.4μg/kg、眯唑安定0.2mg/kg、维库溴铵4mg诱导行气管内插管,以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GEA组选择T8~T9行硬膜外穿刺,全麻的诱导与维持同GA组。诱导后硬膜外间断给予1%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4~6mL。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手术开始后1h(T1)及术后第1天(T2)、第3天(T3)和第5天(T4)留取血、尿标本.测定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和尿中的肌苷(Cr)、α1微球蛋白(α1-MG)、微量白蛋白(Alb)含量。结果两组患者静脉血TNF-α于T1时点显著高于T0时点(P〈0.05);两组IL-6于T1~T4时点均较T0时显著升高(P〈0.05);两组CRP于T2和T4时点较T0时显著升高(P〈0.01).以上指标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别。T1~T4时点两组α1-MG/Cr均高于T0值(P〈0.05),两组尿Alb/Cr于T1~T3时显著增加(P〈0.05),组间比较GA组明显高于GEA组(P〈0.05)。结论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并不抑制IL-6和CRP的分泌,但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围术期肾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低浓度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在妇科老年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了解患者术中状态,术中静脉全麻药用量的区别,以及患者术毕恢复情况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80例妇科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低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组(A组),另一组为全凭静脉麻醉组(B组),A组于全麻诱导前行硬膜外穿刺,麻醉平面出现后,行全麻诱导插管,硬膜外麻醉平面控制在T6水平,B组直接进行静脉全麻.术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记录全麻药及局麻药的使用情况.术毕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唤醒时间.结果 A组使用的全麻药丙泊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药量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唤醒时间也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浓度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妇科老年患者,操作简便安全,硬膜外镇痛良好,麻醉效果可靠,能显著减少老年患者在术中的静脉全麻药使用量,不良反应少,术后苏醒迅速彻底,较之全凭静脉麻醉具有更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