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是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即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没有明显的器质性心脏病及致心律失常因素基础上的室性心动过速(VT).RVOT-VT在国外约占全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80%左右,在国内也不少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射频消融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632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其射频消融是否即可成功将其分为失败组(n=68)和成功组(n=564)。比较两组焦虑、抑郁情况,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射频消融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射频消融成功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晕厥、室性心律失常起源间隔部和心外膜、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起搏标测相似度、试放电次数、放电时间、V-QRS领先时间、消融靶点起搏标测相似度、完成时期、支撑方法与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射频消融失败存在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室性心律失常起源心外膜、消融靶点起搏标测相似度高、中后期完成、支撑方法为Swartz鞘支撑为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射频消融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射频消融失败会加重其焦虑和抑郁的不良情绪,男性、室性心律失常起源心外膜、消融靶点起搏标测相似度高、中后期完成、支撑方法为Swartz鞘支撑为其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应加强监控,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心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是比较常见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类型,其中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源最常见(约占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60%~70%),其次是左心室流出道(LVOT,约占10%),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安全有效。近期我院收治1例起源于LVOT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伴多个出口现象,并经消融成功治疗,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59岁,有糖尿病病史3年。患者因心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指不伴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亦排除了代谢或电解质异常、遗传性心脏疾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为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速(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ventricular tachycardia,RVOT-VT)。特发性室速占各种原因室速的10%~20%。右心室特发性室速80%以上为右心室流出道起源。多在20~40岁发病,女性略多见。临床经常表现为频发室性早搏(室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源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107例右心室流出道源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中室性心动过速12例,室性期前收缩95例。单点穿刺股静脉后,将单根消融导管按需放置于右心室心尖部、流入道或流出道。行电生理检查、起搏与激动顺序标测和消融治疗。结果消融成功101例,成功率94.39%。有效靶点电图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起始点提早(36.1±5.8)ms。成功靶点位于右心室流出道游离壁27例、后间隔26例、前间隔48例。操作时间(55.2±26.2)min,X线曝光时间(9.9±53)min,放电时间(418.2±163.6)s,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月~3.5年,复发3例。结论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源性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操作简便,且节省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导管标测及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症状严重的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的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男性36例,女性60例,年龄14-73岁。96例中单纯频繁发作室性早搏(室早)53例,其他为室早和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并存。动态心电图记录术前早搏(23834.6±13064.6)次/24h。所有病例均采用起搏标测,以起搏与自然发作室早、室速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至少有11个导联相同作为消融靶点。结果消融即刻成功率94.8%,X线曝光时间为(7.0±4.6)min,消融时间为(48.0±20.9)min。成功消融靶点位于间隔部73例,游离壁18例。消融后早搏(452.9±909.1)次/24h,与术前比较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平均随访(20.7±11.9)个月,复发率为10.9%(10例)。其中行再次消融8例,成功5例。所有患者均未观察到急性及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安伞有效.并能减少操作及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7.
婴幼儿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大多预后良好,少数可危及生命或进展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需及时终止;右心室非流出道来源室速消融难度大,提示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病可能。本文报道1例5月龄婴儿无休止性右心室非流出道来源室速的临床及射频消融资料,为国内报道年龄较小、体重较轻的室速消融病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心内接触式标测与心内非接触式标测对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及术后有效性的影响.方法 23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室性早搏14例,室性心动过速9例),平均年龄(38.4±7.7)岁,男性8例,女性15例,采用心内接触式标测指导导管射频消融治疗.12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室性早搏7例,室性心动过速5例),平均年龄(39.2±8.5)岁,男性5例,女性7例,采用EnSite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指导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心内接触式标测组与心内非接触式标测组心律失常靶点标测时间、X线曝光时间、操作总时间.消融术前、后1、3个月动态心电图检查两组患者24 h室性早搏次数,随访观察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复发情况.结果 与心内接触式标测比较,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指导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靶点标测时间[(21.8±7.6)min vs(42.4±14.4)min]、X线曝光时间[(17.6±2.9)min vs(36.4±7.5)min]、操作总时间[(88.1±8.8)min vs(108.5±16.9)min]均明显缩短(P《0.01),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随访时,心内接触式标测组2例心律失常复发;心内非接触式标测组无复发病例.术后3个月随访时,心内接触式标测组与心内非接触式标测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 与心内接触式标测比较,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指导下的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靶点标测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消融术总时间缩短.并且,EnSite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深化了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研究,制定合理准确的消融策略、降低术后复发率提供了更可靠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前面6期我们已连续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及心外膜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然而,近来我们发现,部分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经右心室流出道及左心室流出道均未能找到理想靶点,但在冠状静脉最远端存在理想靶点并消融成功。本期结合2例典型病例,介绍经心大静脉最远端心室流出道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和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0.
起源于肺动脉的室性心律失常又称为肺动脉源性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s originating from the pulmonary artery,PA-VAs),其发病率低,约占接受消融治疗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4% ~16.2%.PA-VAs与右心室流出道来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极其相似,但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有助于与冠状动脉窦及His束来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相鉴别.PA-VAs的精确定位和确诊需要借助于心内电生理的细致标测.对于心电图形态似RVOT-VAs、肺动脉瓣下反复消融或需高能量消融时,提示PA-VAs的可能,从而需行PA标测、消融.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为止,人们对右心室流出道(rightventricularoutflowtract,RVOT)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已经有较好的认识^[1]。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患者心脏结构、功能正常,因此被称之为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实际上这些“正常”心脏结构也包括心脏疾病早期、或现有检查难以发现的异常。本文报道1例起源于RVOT憩室的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tachycardia,VT)的心电图、电生理特征与导管消融。  相似文献   

12.
大部分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PVCs/VT)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少数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及二尖瓣、三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附近及肺动脉干。起源于肺动脉干的PVCs/VT已有报道[1-3]。我们也作了一些研究[4]。现报道1例起源于主肺动脉干的PVCs经右心室流出道优先传导,并最终经主肺动脉干标测肺动脉电位消融成功的病例。  相似文献   

13.
前面11期我们已经连续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 / 室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心外膜及心大静脉(GCV)最远端、希氏束旁、特发性左心室室壁瘤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及左冠状动脉窦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经右心室流出道优先传导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本文介绍右心室间隔部不同起源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14.
上期我们已经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及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本期我们将介绍右心室流出道邻近结构即主肺动脉干及左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5.
<正>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Idiopathic outflow tract ventricular arrhythmia,IOTVA)是指无显著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发生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或者右心室流出道的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大幅度变化,临床后果严重,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甚至可能发生猝死[1,2]。患者需要排除器质性心脏疾病之可能。不适  相似文献   

16.
大部分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少数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及二尖瓣、三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附近。起源于左心室前间隔左前分支室性期前收缩的QRS形态与左前分支折返性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相似,绝大多数患者采用经股动脉逆行途径常规导管标测及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安全有效,但少数患者由于心脏的解剖关系,消融导管在此处无法贴靠而消融失败。近期我院1例左心室前间隔左前分支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采用股动脉逆行途径普通消融导管消融失败,  相似文献   

17.
林加锋 《心电学杂志》2009,28(6):451-455
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虽然心室的各个部位均可发生室性期前收缩,但其存在好发区域。目前研究发现右心室流出道及其延伸部位(主肺动脉干)是最常见的好发部位,约占室性期前收缩的70%左右,其次是左心室流出道左冠状窦内、左冠状窦下及左心室间隔部和房室环(二尖瓣环和j尖瓣环)等是较常见的好发区域,  相似文献   

18.
冯金忠  骆合德 《心脏杂志》2012,24(6):784-788
导管消融右室流出道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点的标测方法有起搏标测、激动标测、单极电极激动标测、心室局部电压电位标测、双极电极极性反转标测等,综合使用上述方法可提高确定有效消融靶点的精确性,提高导管消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左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复单形室性心动过速(repetitive mono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RMVT)在临床上很常见,表现为频发室性早搏(室早),部分成对、成串,以及反复发作与室早相同形态的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单形VT,这类心律失常多发生在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的患者,常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最近发现这种特征的VT部分也可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具有和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ight ventricle outflow trac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RVOT-VT)不同的心电图和电生理特点,本文综述国内外关于左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left ventricle outflow trac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LVOT-VT)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前面9期我们已经连续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 / 室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心外膜、心大静脉(GCV)最远端及左右希氏束旁室性期前收缩 / 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近来我院收治1例罕见的特发性左心室室壁瘤合并持续复杂性室性心动过速并消融成功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