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者对小型肉类加工厂周围环境中空气氨和耗氧量进行了调查。根据实测结果,结合大气扩散模式,分析了污染范围。通过实测、居民询问和扩散模式计算得到结果的综合判断,认为年产能力1500吨的肉类加工厂卫生防护距离以100m 为宜。  相似文献   

2.
杨继勤 《肉品卫生》2002,(5):21-22,29
1 企业并联已成大趋势 去年年底,全世界最大的牛肉屠宰加工厂--美国爱荷华牛肉加工厂(IBP公司)被全世界最大的禽肉加工厂泰森公司兼并了。合并后的公司将会控制美国全国30%的牛肉供应市场,33%的鸡肉供应市场及18%的猪肉供应市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加工厂,而IBP公司在过去两年内也一口气兼并了6家规模不小的肉类加工厂。  相似文献   

3.
朱本志 《肉品卫生》1994,(11):10-13
火腿肠当前在国内尚属适销对路的畅销产品,最早生产经营厂家是洛阳肉类联合加工厂,紧接着是郑州肉类联合加工厂,再就是漯河肉类联合加工厂。这三个厂家生产经营的火腿肠系列产品,均先后荣获国家金奖等多项殊荣大奖,其知名度、声誉、信誉等誉满全国。这之后短短的二、三年内,全国又有约30个厂家生  相似文献   

4.
莱芜香肠是我国北方肉制品名吃。为了解莱芜市莱城区香肠加工厂的卫生状况 ,保证产品卫生质量 ,2 0 0 2年对 84家香肠加工厂进行了调查。1 对象与方法2 0 0 2年 6~ 8月 ,对莱芜市莱城区 84家香肠加工厂 ,按照《食品卫生法》及《肉类加工厂卫生规范》的内容 ,由食品监督员逐厂进行现场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各生产单位“两证”(食品卫生许可证、食品从业人员健康证 )办理情况 ;生产加工过程卫生状况 ;从业人员卫生知识 (食品卫生法、肉类加工厂卫生规范 ) ;生产工艺流程 ;原 (辅 )料卫生质量及索证情况 ;产品标识及检测情况。随机抽取产品 ,检…  相似文献   

5.
这是近年来在肉类加工厂新发现的一种猪的普通病,在此之前国内肉类厂从未见过此病的检出与报导,兹将美国密苏里州大学出版的《科学与技术指南》摘译编写如下,以供全国兄弟肉类厂兽医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孝感城区的蝇类种群、密度及其季节消长进行调查。方法笼捕法。结果孝感城区高密度的蝇类有大头金蝇、丝光绿蝇和家蝇。分别占38.58%、32.30%、11.40%。蝇密度高峰期在6~8月份,以垃圾堆捕获数量最多,顺次为肉类联合加工厂、饮食服务行业、食品加工厂、居民区。结论蝇类种群密度与生境、季节、气候条件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肉类加工业发展迅速,我市现有酱卤肉类个体加工厂38家。一方面丰富了市场,给广大消费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卫生问题。为了消费者购买到方便卫生的熟肉食品,2000年我站按规定对酱卤肉类进行了季度性抽检,时间分别是2月、5月、8月和11月。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1987至1993年常见蝇类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湖北省蝇类消长规律、季节分布和蝇种构成进行长期监测。方法:采用笼捕法。结果:以大头金蝇、丝光绿蝇、家蝇为主要蝇种,分别占39.46%、30.49%、11.80%;蝇密度高峰期在6~8月份;以垃圾堆捕获数最多,顺次为肉类联合加工厂、饮食眼务业、食品加工厂、居民区。结论:蝇密度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鹏城居民一日三餐所吃的猪、牛、羊等新鲜肉品,几乎全都是深圳市肉类批发市场供应的。这话说得一点不假。 深圳市肉类批发市场是市食品总公司按照国家和市政府提出的“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完税、控制批发、分散经营”的方针,实行生猪屠宰体制改革,于1991年投资兴建的“菜篮子”重点工程之一。该市场与肉类联合加工厂连成一体,占地面积3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0  相似文献   

10.
肉类加工厂实施食品生产工艺卫生“规范”(FGMP)管理,并以此作为执法依据,来对食品企业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行为进行监督,是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强化自身管理,确保食品卫生质量及食用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初步探讨了上海市不同空气污染条件下8个社区的中风死亡率(1978~1987)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室内外空气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中风死亡率与大气污染水平无明显关系,但发现在相同大气污染条件下,燃煤社区的中风死亡率明显高于燃气社区,提示燃煤型室内空气污染可能是中风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煤烟型大气污染对成人呼吸系统疾病及其症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采用环境流行病学方法调查了太原市 3个不同程度大气污染研究区成人的呼吸系统疾病和症状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成人呼吸系统症状的标化发生率和疫区的标化患病率均为重度污染区 >中度污染区 >相对清洁区 (P <0 0 5 ) ,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和疾病的危险性 ,重、中污染区分别是相对清洁区的1 8倍和 2 1倍、1 3倍和 1 8倍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在调整了年龄、性别、职业、吸烟、家庭燃料、家族史等因素后 ,燃煤产生的LNSO2 、LNTSP、LNPM1 0 、LNPM2 5 每增加一个单位 ,成人呼吸系统症状发生的危险性分别增加 1 39倍、1 71倍、1 6 7倍和 1 79倍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病的危险性分别增加 1 31倍、1 5 3倍、1 5 1倍和 1 6 8倍。提示煤烟型大气污染对成人呼吸系统症状和疾病的发生已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煤烟型大气污染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及症状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对太原市大气污染程度不同的 3个地区的小学生进行了健康问卷调查和五官检查 ,研究结果表明 :重 (中 )污染区儿童鼻炎、咽喉炎、扁桃体炎发病率分别大于相对清洁区 ,3个研究区域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儿童呼吸道症状的发生率和呼吸道疾病患病率表现为重污染区和中污染区较为接近 ,但明显高于相对清洁区 ,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咳嗽、咳痰症状发生的危险性表现为重度污染区是相对清洁区的 1 6 4~ 2 92倍 ,中度污染区是相对清洁区的 1 83~2 2 7倍。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危险性表现为重度污染区是相对清洁区的 2 6 2~ 5 6 8倍 ,中度污染区是相对清洁区的 1 40~ 4 46倍。提示太原市煤烟型大气污染对儿童呼吸系统产生了一定危害  相似文献   

14.
杭州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经济损失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探讨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损失的定量关系,根据历年的大气监测资料,选取大气污染危害已有定论并且能够量化的疾病指标,对暴露区和对照区人群进行现场环境流行病学调查。同时,调查4家大医院有关疾病的医疗护理费用及劳动时间的丧失,采用修正的人力资本法测算杭州市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的损失值达7.8亿元。结果表明,用修正的人力资本法结合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来测算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监测肉类联合加工厂(肉联厂)及其下风向大气污染状况,分析监测季节、时段以及距离等因素对其污染状况的影响,计算无组织污染源排放源强及卫生防护距离。[方法]分别依据《环境空气和废气氨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HJ533-2009)、《居住区大气硫化氢卫生检验标准方法亚甲蓝分光光度法》(GB11742-89)与《空气质量恶臭的测定三点比较式臭袋法》(GB/T14675—93)现场监测NHhH2S及恶臭浓度。PM,0使用TSIAM510直读监测。[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NHhPM10、H2S浓度以及恶臭浓度均有明显影响的因素为采样季节(P〈0.05)、采样时段(P〈0.05)及其二级交互作用(P〈0.05)以及监测点与污染源间距离因素(P〈0.05)(PM10除外,P=0.068),对恶臭有明显影响的因素还包括距离与季节的二级交互作用(P=0.032)、距离与时段二级交互作用(P=0.025)。对监测现场周围随机选取108名(回收100份)调查对象的问卷结果显示,离开污染源300-400m已无恶臭污染引起的不良症状。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轶GB/T13201-1991)确定卫生防护距离为400m。[结论]NH3、H2S、PMto以及恶臭浓度受采样季节、采样时段以及监测点与污染源之间的距离等因素影响,且存在交互作用,调查问卷以及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结果均显示在日屠宰量为6500头、近5年平均地面风速为2-4m/s条件下,该肉联厂的卫生防护距离以400m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监测肉类联合加工厂(简称肉联厂)及其下风向大气污染状况,为卫生防护距离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国家现行标准方法现场监测NH3、H2S及恶臭浓度。分别在缓冲区(厂外)、厂区(厂内)以及猪舍(无组织排放污染源)布设采样点。缓冲区设定在距污染源下风向50、100、200、300、400、500m共6个点,厂区2个点,猪舍区1个点。[结果]对NH3、可吸入颗粒物(PM10)、H2S及恶臭浓度有明显影响的因素包括采样季节(P〈0.05)、时段(P〈0.05)及监测点与污染源间距离等(P〈0.05)。以上因素中,距离因素是NH(3R=0.730,P〈0.001)、H2S(R=0.423,P〈0.001)及恶臭浓度(R=0.769,P〈0.001)的最主要影响因素,而湿度是影响PM10浓度(R=0.466,P〈0.001)的最主要因素。恶臭浓度与NH(3R=0.706,P〈0.001)以及H2S(R=0.366,P〈0.001)浓度分别成对数函数关系。[结论]NH3、H2S、PM10及恶臭浓度受采样季节、时段及监测点与污染源间距离等因素影响,距离因素是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on lung cancer and childhood leukemia in relation to traffic-related air pollution,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diesel exhausts,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 and benzene. Recent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strengthen the hypothesis of an increased lung cancer risk related to residential exposure to air pollution and to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diesel exhausts. The evidence on the carcinogenicity of several PAH mixtures comes from occupational studies, while the risk incurred by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s difficult to estimate. A few papers suggest that traffic-related air pollution may b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childhood leukemia. The observed relative risks are small but the exposure is widespread. Therefore, the overall impact of exposure to current levels of urban air pollution may be substantial.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一起布鲁氏菌病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珠海市农村地区布鲁氏菌病的发病原因和可能的传播途径。方法 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以访谈形式结合现场调查,描述病例的发病过程及流行病学特征。对病例家属、农贸市场及肉联加工厂从业人员进行病例搜索,对近期出现持续数日至数周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症状的,进行采样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根据卫生部《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 269-2007)确诊病例2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6.5岁,均为市场草药销售人员。结论由于草药销售档口和牛羊肉销售档口相邻,因此病例在销售草药时存在通过皮肤粘膜伤口直接接触受布鲁氏菌病感染的牛羊肉或其污染的环境导致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9.
This review presents a synthesis of studies published from 1962 to 2000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air pollution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12 ecological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6 epidemiological panel studies, and 11 controlled human exposure trials. The controlled trials, ecological time-based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and panels are examined successively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f their methodology and results. The controlled trials either do no highlight effects or show effects having no clinical significance since variations are similar to physiological variability.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reporting individual data, the results point to a particle effect (two studies). This effect of particles is found in ecological studies which also describe an impact of ozone, sometimes of sulfur dioxide and less often of nitrogen dioxide. In conclusio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COPD are generally regarded as a group sensitive to air pollution, as suggested by the results of numerous ecological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Rare individual studies provide a few arguments supporting this assump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