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持续输注乌司他丁对原位肝移植术(OLT)患者围术期血浆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氧自由基代谢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18例晚期肝病患者,ASAⅢ-Ⅳ级,择期行OLT手术,随机分为2组。乌司他丁组(U组,n=9):切皮后将乌司他丁20万单位加入100 ml生理盐水,持续静脉输注,之后每4小时重复使用。对照组(c组,n=9):以等容量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麻醉后切皮前、无肝前期120min、无肝期30min、新肝期5min、新肝期60min和术毕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IL-6、IL-8、TNF-α和丙二醛(MDA)浓度。无肝期使用静脉-静脉转流(VVB)。术中吸入氧浓度(FiO2)为100%。连续测定心输出量、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及中心静脉血温,监测ECG、CVP、PETCO2、SpO2、桡动脉压、肺动脉压。维持血温不低于35.5℃。结果 C组IL-6和IL-8浓度从无肝前期120 min开始至术毕显著高于切皮前(P<0.05);无肝前期和无肝期TNF-α和MDA水平与切皮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新肝期5 min开始明显高于切皮前水平(P<0.01)。U组各项参数除新肝期5 min IL-6和IL-8水平高于切皮前外,其余时间点与切皮前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且明显低于C组各相应时间点水平(P<0.05)。结论肝移植围术期持续输注乌司他丁可以抑制IL-6、IL-8和TNF-α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和释放,  相似文献   

2.
乌司他丁对肝移植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乌司他丁对肝移植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拟行原位肝移植术的终末期肝病患者20例,年龄36~59岁,ASA Ⅲ或Ⅳ级,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U组切皮后静脉输注乌司他丁2万U/min,持续1 h,乌司他丁输注量120万U(加入400 ml生理盐水中),每隔4 h重复输注;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后切皮前、无肝前期30 min、无肝期30 min、新肝期30 min和术毕时采集中心静脉血样,测定Sonoclot凝血功能指标、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浆Ca2+浓度,记录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及术后24 h引流量.结果 与麻醉后切皮前比较,两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激活凝固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浓度、Ca2+浓度、纤维蛋白凝集率和血小板功能降低,C组D-二聚体浓度升高(P<0.05);与C组比较,U组D-二聚体浓度降低,血小板功能增强,术后24 h引流量降低(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静脉输注乌司他丁可改善肝移植术患者凝血功能,减少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原位肝移植手术患者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45例行原位肝移植术的重度肝硬化患者,ASAⅢ或Ⅳ级,随机均分为三组:乌司他丁1组(U1组)、乌司他丁2组(U2组)和对照组(C组),于手术开始分别静脉输注乌司他丁0.5×104、1.0×104 U/kg及等容量生理盐水,每4小时重复给药,直至手术完毕。于切皮前即刻、无肝期5、30min、新肝期5、30min、术毕即刻记录HR、MAP、CVP、MPAP、PAWP和CO,于切皮前即刻(T0)、无肝期30min(T1)、新肝期30min(T2)、术毕即刻(T3)、术后4h(T4)及术后24h(T5)采集中心静脉血采用i-STAT cTnI测试卡测定血浆cTnI浓度;记录术后24h心律失常(频发室早、室颤、房颤、Ⅱ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肌梗死发生情况和死亡率。结果与切皮前即刻比较,三组无肝期5、30min、新肝期5、30 min和术毕即刻HR明显增快(P0.05),无肝期5、30 min CVP、MPAP、PCWP和无肝期5、30min、新肝期5、30min CO明显降低(P0.05),而新肝期5min CVP明显升高(P0.05)。三组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T0时比较,T2~T5时三组患者血浆cTnI浓度明显升高(P0.01)。与C组比较,T2~T5时U1组和U2组血浆cTnI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U1组比较,T3~T5时U2组血浆cTnI浓度明显降低(P0.01)。术后24h三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一例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死亡。结论乌司他丁可降低原位肝移植手术患者血浆cTnI浓度,其降低程度与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4.
抑肽酶对自体血回输脊柱矫形术病人炎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抑肽酶对自体血回输脊柱矫形术病人术中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全麻下行脊柱矫形手术病人24例,随机分为抑肽酶组和对照组(n=12)。以血液回收、洗涤技术处理创面出血,当洗涤血达300 ml时开始回输。麻醉诱导后至切皮前输注负荷剂量抑肽酶100万单位,术中静脉输注100万单位,总量达200万单位;对照组不使用抑肽酶。分别于开放静脉后(T1,基础值)、洗涤血回输后30min(T2)、术毕(T3)抽取中心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和CD18的表达并进行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对洗涤后回输前血也取标本测定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和CD18的表达。结果与基础值比较,洗涤血的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和CD18表达均增加(P<0.01);对照组静脉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和CD18表达于T2.3时增加(P<0.01),抑肽酶组CD11b表达于T2时增加(P <0.05);与对照组比较,抑肽酶组T2,3上述两指标降低(P<0.05)。与基础值比较,两组白细胞计数及对照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在T2,3增加,抑肽酶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在T2时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抑肽酶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在T3时降低(P<0.05)。结论抑肽酶对自体血回输脊柱矫形术病人术中炎性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术中静脉输注乌司他丁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围术期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OPCABG患者24例,NYHA心功能分级Ⅰ或Ⅱ级,年龄65~75岁,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2)和乌司他丁组(U组,n=12).U组于气管插管后经30 min静脉输注乌司他丁6 000 U/kg,随后以1 000 U·kg-1·h-1的速率静脉输注至术毕,C组采用同样方法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T1)、术毕即刻(T2)、术后4 h(T3)、8 h(T4)和20 h(T5)时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中性粒细胞CD11b/CD18表达水平、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并行血气分析,计算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和呼吸指数(RI);记录重症监护室期间机械通气时间.结果 与T1时比较,C组T3.4时血浆IL-6浓度、T2~5时中性粒细胞CD11b/CD18表达水平、P(A-a)O2和RI升高,血清NO浓度降低,U组T2~5时P(A-a)O2和RI升高(P<0.05或0.01),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U组T3.4时血浆IL-6浓度、T2~5时中性粒细胞CD11b/CD18表达水平、T2.3时RI和P(A-a)O2降低,T2.3时血清NO浓度升高(P<0.05或0.01);C组重症监护室期间机械通气时间长于U组(P<0.05).结论 术中静脉输注乌司他丁可改善OPCABG患者围术期肺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全身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磷酸肌酸钠对活体肝移植术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活体肝移植术患者40例,ASA分级Ⅱ~Ⅳ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B或C级,年龄45~62岁,体重47~91 kg,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组)和磷酸肌酸钠组(CP组),每组20例.CP组切皮时静脉注射磷酸肌酸钠30 mg/kg,继以4 mg·kg-1·h-1的速率静脉输注至术毕;C组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切皮前即刻、无肝期5、30 min、新肝期5、30 min和术毕时,记录HR、MAP、CVP、肺动脉毛细血管楔压、CO和SvO2.于切皮前即刻、无肝期30 min、新肝期30 min、术毕、术后4和24 h时,采集中心静脉血样,测定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浓度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记录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切皮前即刻比较,两组新肝期30 min至术后24 h时血清cTnI、CK-MB的浓度和LDH活性升高(P<0.05或0.01).与C组比较,CP组新肝期5 min至术毕时MAP和CO升高,新肝期30 min至术后24 h时血清cTnI、CK-MB的浓度和LDH活性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P<0.05或0.01).结论 磷酸肌酸钠可减轻活体肝移植术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早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膜上CD11b/CD18及血中IL-6、LPS的动态变化及甘氨酸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建立大鼠ANP肝损害模型,90只大鼠,随机分成三组。3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甘氨酸腹腔注射治疗30只,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组30只,于不同时间取血作流式细胞仪分析,测定血IL-6、LPS含量变化。结果建立ANP模型后6、12、24h,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膜上CD11b/CD18及血中IL-6、LPS明显升高。甘氨酸治疗后,PMN CD11b/CD18表达及IL-6、LPS水平降低。结论CD11b/CD18表达和IL-6、LPS参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病理机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膜上CD11b/CD18的变化可能与炎性介质的变化密切相关。甘氨酸可降低CD11b/CD18表达和IL-6、LPS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乌司他丁对原位肝移植术患者围术期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拟行原位肝移植术的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35~64岁,体重50~75 kg,ASA分级Ⅱ或Ⅲ级,血肌酐(Cr)和尿素氮(BUN)未见异常.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30):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麻醉诱导后U组经lh静脉输注乌司他丁400 000 IU(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然后每4h重复静脉输注200000 IU,直至术后48 h;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于无肝前期、无肝期和新肝期记录尿量和呋塞米用量.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无肝期15 min(T2)、新肝期15 min(T3)、术毕(T4)和术后48 h(T5)时采集静脉血和尿液标本,测定血清BUN和Cr的浓度、肌酐清除率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微量白蛋白浓度.结果 与C组比较,U组无肝期和新肝期呋塞米用量减少,尿量增加,T2~s时血清Cr浓度降低,肌酐清除率升高,T4,5时尿NAG活性和微量白蛋白浓度降低,T3~5时血清BUN浓度降低(P<0.05).结论 乌司他丁对原位肝移植术患者围术期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病人围术期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拟行OPCABG的病人24例,采用随机、双盲方法分为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每组12例。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mg/kg、芬太尼10~20μg/kg、哌库溴铵0.1mg/kg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吸入1%~2%异氟烷、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2~5μg/kg,总量最高为50μg/ kg)、持续静脉输注哌库溴铵0.03~0.05mg·kg~(-1)·h~(-1)维持麻醉。U组麻醉诱导后开始恒速静脉输注乌司他丁6 000U/kg(30min内输完),然后以1 000 U·kg~(-1)·h~(-1)的速率持续静脉输注至手术结束。C组采用的同样方法输注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分别在切皮前即刻(T_1)、冠状动脉全部吻合结束后0.5h (T_2)、术后2h(T_3)、6h(T_4)、18h(T_5)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IL-10、终末补体复合物(TCC)的浓度及CD11b/CD18的表达。结果与T_1比较,C组在T_(3,4)时IL-6浓度、T_3时IL-10浓度升高,T_(2-4)时CD11b/CD18表达升高,2组在T_2时TCC浓度均升高(P<0.05或0.01);与C组比较,U组在T_3时IL-6、IL-10浓度降低,在T_(2~4)时CD11b/CD18表达降低(P<0.05或0.01)。结论乌司他丁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OPCABG病人围术期IL-6、IL-10浓度及CD11b/CD18表达的升高,具有减轻炎性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乌司他丁对活体肝移植术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择期活体肝移植术患者40例,年龄40~64岁,体重指数18 ~ 25 kg/m2,AHA心功能分级A或B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20):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U组于麻醉诱导后30 min内静脉输注乌司他丁300 000 IU(溶于100 ml生理盐水),每4h重复静脉输注300000 IU,直至术毕.于切皮前即刻(T0)、无肝期30 min(T1)、新肝期30 min(T2)、术毕(T3)、术后4 h(T4)及24 h(T5)时,采集中心静脉血样,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分别测定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浓度.计算T1-5时血清NT-proBNP、cTnI和CK-MB浓度的变化率,记录术中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与T0时比较,两组T2-5时血清cTnI、CK-MB和NT-proBNP的浓度升高(P<0.05);与C组比较,U组T2-5时血清cTnI、CK-MB和NT-pro BNP的浓度降低(P<0.05);C组cTnI、CK-MB和NT-proBNP浓度最大变化率为4.71±1.62、6.85±1.53、4.96±1.23,U组降低为3.26+ 1.51、4.56±1.62、3.67±1.02.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多巴胺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输注乌司他丁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肝移植术患者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细胞黏附分子CD44s和CD15在前列腺癌(PCa)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2例前列腺癌(PCa)组织和1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CD44s和CD15的表达,并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CD44s和CD15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 (1)CD44s在PCa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BPH组织(p<0.01);CD44s在PCa组织中的表达随着Gleason分级、临床分期的增加而明显降低(p<0.01);PCa转移组中CD44s表达明显低于无转移组(p<0.01).(2)PCa组织中CD15的表达显著高于BPH(p<0.01),CD15在PCa组织中的表达随着Gleason分级、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增强(p<0.001);转移组中CD15的表达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01).(3)在PCa组织中CD44s与CD15表达呈负相关(r=-0.785,p<0.001).结论 CD44s和CD15的异常表达在PCa的恶性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将CD44s和CD15联合分析,可更准确判断肿瘤恶性程度、转移和预后.  相似文献   

12.
CD40/CD40L和B7-1/CD28在小鼠叶酸性肾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D40/CD40L、B7—1/CD28在肾小管间质浸润的免疫活性细胞、损伤的肾组织固有细胞上的表达以及其可能的作用。方法一次性腹腔注射叶酸制作CD1小时鼠叶酸性肾病模型。在第1、2、3、7、14、21天分别处死动物,取其右肾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取左肾提取蛋白进行蛋白印迹分析;采血检测BUN、Scr。以抗B7—1功能性单克隆抗体(B7-1mAb)联合叶酸应用,观察21d后,采血行BUN、Scr检测,病理图像分析肾病变区域及保护率。结果小鼠在给予叶酸后第1天,CD40、B7-1在肾小管上皮表达上调,并持续至第21天。通过蛋白印迹半定量检测,CD40在各时间点实验组肾组织表达量均增加5倍以上(P均〈0.01),在间质区域浸润的免疫活性细胞上可见CD28和CD40L的表达。经B7-lmAb干预性治疗,小鼠死亡率从47.83%下降到11.01%。P〈0.01;BUN、Scr水平明显降低;肾组织保护率从7.45%上升至66.51%。结论在小鼠叶酸性肾病中.肾组织CD40/CD40L和B7-1/CD28的表达上调并参与了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免疫活性细胞浸润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过程。B7-1mAb干预治疗能减轻上述的肾损害,为肾间质纤维化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七氟醚对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黏附能力、CD24和CD44v6表达的影响.方法 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于37℃、5%CO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的人肺腺癌A549细胞,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1.7%七氟醚组(S1组)、3.4%七氟醚组(S2组)和5.1%七氟醚组(S3组).S1组、S2组和S组人肺腺癌A549细胞通入95% O2-5%CO2混合气体6 L/min,经1.7%、3.4%、5.1%七氟醚作用6h,C组通入95% O2-5% CO2混合气体2 L/min 6 h.各组处理完成后,置于37℃、5%CO2培养箱中继续培养24h.分别于处理前、处理2、4和6 h(T4)时,每组取6个复孔的细胞,再培养24h后,检测细胞黏附率;分别采用RT-PCR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CD24和CD44v6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结果 与处理前比较,S1组、S2组和S3组处理2、4和6h时细胞黏附率降低,CD24和CD44v6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下调(P<0.05);与处理2h时比较,S2组和S3组处理4和6h时细胞黏附率降低,CD24和CD44v6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下调(P<0.05);与处理4h时比较,S2组和S3组处理6h时细胞黏附率降低,CD24和CD44v6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下调(P<0.05);与C组比较,S1组、S2组和S组处理2、4和6h时细胞黏附率降低,CD24和CD44v6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下调(P<0.05);与S1组比较,S2组和S3组处理2、4和6h时细胞黏附率降低,CD24和CD44v6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下调(P<0.05);与S2组比较,S3组处理2、4和6h时细胞黏附率降低,CD24和CD44v6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 七氟醚可降低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的黏附能力,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下调CD24和CD44v6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阻断CD28/B7与CD40/CD40L共刺激通路对同种异体小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实验分4组进行,均以C57BL/6小鼠为受者,BALB/c小鼠为供者,施行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根据分组要求,MR1组于移植当天静脉内注射抗CD40L单克隆抗体(MR1抗体)0.25mg/d,移植后第2、4天改为腹腔注射0.25mg/d;抗B7组于移植当天至术后第4天腹腔内注射抗B7—1和抗B7—2抗体各0.1nag/d;联合处理组术后联合使用MR1抗体和抗B7抗体,二者的用法同MR1组和抗B7组;对照组术后不使用任何抗体。记录各组移植心的存活时间;移植后60d时对移植心脏组织行病理学检查。联合处理组的受者于心脏移植后150d分别接受供者来源(BALWc小鼠)及无关供者来源(C3H小鼠)的皮肤移植,对照组的受者也同时接受两种皮肤移植,术后不进行处理,术后观察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结果对照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为(7.86±1.57)d,与对照组比较,MR1组、抗B7组和联合处理组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均得到显著延长,但联合处理组延长最为明显,均超过150d;MR1组和抗B7组移植心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均呈慢性排斥反应改变,而联合处理组未见明显慢性排斥反应征象。联合处理组移植的供者来源皮肤存活时间均超过50d,而无关供者来源的皮肤则被很快排斥;对照组两种来源的皮肤移植后存活时间均较短。结论联合阻断CD28/B7与CD40/CD40L共刺激通路可延长移植心脏存活时间,诱导出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阻断OX40/OX40L和CD40/CD154L协同共刺激通路对小鼠胰岛移植物存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以DBA/2小鼠为供者,C57BL/6小鼠为受者,制作胰岛移植模型.受鼠分为4组.(1)对照组,注射IgG; (2)抗OX40组,注射抗OX40L单克隆抗体;(3)抗CD154组,注射抗CD154单克隆抗体;(4)联合治疗组,注射抗OX40L单克隆抗体和抗CD1 54单克隆抗体.记录各组胰岛移植物平均存活时间(MST).将CD154敲除小鼠处死,取其脾脏T淋巴细胞,体外检测活化T淋巴细胞表面OX40的表达;在活化T淋巴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抗OX40L单克隆抗体,体外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对照组胰岛移植物MST为19 d,抗CD154组胰岛移植物MST为48 d(P<0.05);抗OX40组胰岛移植物MST为22 d,与前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胰岛移植物MST> 150 d,高于另外3组(P<0.05).66%的胞表达OX40,较初始T淋巴细胞的表达率高(2%,P<0.05);加入抗OX40L单克隆抗体后,T淋巴细胞增殖受抑制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阻断OX40/OX40L和CD40/CD154L双通路可诱导小鼠胰岛移植物长期存活, 其发挥作用的关键机制是抑制了T淋巴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阻断可诱导性共刺激分子及其配体(ICOS-ICOSL)或CD28-B7共刺激信号对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并比较其差异.方法 制备腺病毒载体介导的诱导性共刺激分子融合蛋白(AdICOSIg)和腺病毒介导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融合蛋白(AdCTLA4Ig).以DA大鼠为供者,Lewis大鼠为受者,进行角膜移植:受者分别接受经Adβ-Gal、AdICOSIg和AdCTLA4Ig转染的角膜移植,分别为局部Adβ-Gal组、局部AdICOSIg组和局部AdCTLA4Ig组;受者分别接受未经处理的角膜移植,并于移植前24 h腹腔注射Adβ-Gal、移植后48 h腹腔注射AdICOSIg或移植前24 h腹腔注射AdCTLA4Ig,分别为全身Adβ-Gal组、全身AdICOSIg组和全身AdCTLA4Ig组;以接受未经处理的角膜移植者为空白对照.术后每日于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移植角膜的透明度,以判断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基因转染后7 d,检测受者血清ICOSIg和CTLA4Ig的浓度以及抗腺病毒抗体水平.结果 空白对照组移植角膜存活时间为(13.1±0.3)d,局部AdICOSIg组、局部AdCTLA4Ig组和全身AdCTLA4Ig组移植角膜的存活时间长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14.2±0.8)d(P<0.05)、(15.8±0.6)d(P<0.01)和(22.7±4.3)d(P<0.01),局部AdCTLA4Ig组和全身AdCTLA4Ig组各有1例未发生排斥反应.全身AdCTLA4Ig组受者的血清CTLA4Ig浓度较高,其抗腺病毒载体抗体水平则较低.结论 CD28-B7与ICOS-ICOSL共刺激信号在免疫调节效应上存在差异,阻断CD28-B7信号所获得的延长移植角膜存活时间的效果优于阻断ICOS-ICOSL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选结肠癌细胞株SW480细胞中的CD133+-CD44+-ESA+亚群细胞,并观察其致瘤性.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分选SW480细胞中CD133+-CD44+-ESA+、CD133--CD44+-ESA+及CD133--CD44--ESA-亚群细胞.将这3组细胞分别接种于NOD/SCID小鼠,每组5只,观察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儿童肝母细胞瘤中CD4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肝母细胞瘤组织和10例正常肝脏组织中CD44表达。应用Spss11.0软件分析,分级数据采用卡方检验。结果CD44在肝母细胞瘤组中表达率(66.7%),明显高于正常肝脏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48,P〈0.05);CD44表达率在肝母细胞瘤Ⅲ期和Ⅳ期(83.3%)明显高于I期和Ⅱ期(4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25,P〈0.05)。结论CD44在儿童肝母细胞瘤发生、进展及预后方面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D44v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CD44v2蛋白的表达.结果 CD44v2蛋白在正常膀胱粘膜上皮无表达,在6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阳性表达是25例(41.7%),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病理分级,TNM分期显著相关,而与肿瘤的复发,数量无关.结论 CD44v2可作为判断膀胱尿路上皮癌分级,分期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CD3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血清水平与肝癌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90例肝癌患者和210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CD31基因Leu125Val、Asn563Ser和Gly670Arg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CD31水平.结果 肝癌组和对照组的CD31基因Asn563Ser和Gly670Arg多态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91,P>0.05),而CD31基因Leu125Val多态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88,P<0.05),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Val等位基因携带者患肝癌的风险是Leu等位基因的1.583倍(OR=1.583,95% CI,1.197 ~2.093,P=0.001);携带Val等位基因的肝癌患者血清CD31水平显著高于不携带者(x2=10.408,P<0.05).联合基因型分析显示,CD31基因Leu125Val、Asn563Ser和Gly670Arg单核苷酸多态性存在着强烈的连锁不平衡,与对照组比较,Val-Ser-Arg单倍型携带者显著增加肝癌的发病风险(OR=1.496,95% CI:1.095 ~2.046,P=0.011). 结论 CD31基因Leu125Va1多态性和Val-Ser-Arg单倍型与肝癌的发病具有相关性,其中Val等位基因可能是肝癌的遗传易感基因,携带Val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通过促进CD31的高度表达进而增加肝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