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24例贲门失驰缓症患施行食管下段、胃贲门部切除,食管胃壁内吻合术以重建贲门功能。术后对22例患行上消化道钡鉴透视、食管返流观察、胃镜检查、食管内侧压并随访1-5年。术后各种检查结果表明:贲门失驰缓症患经食管胃壁内吻合重建贲门后,贲门功能的正常率达95.4%。食管胃壁内吻合术式重建贲门功能是防止贲门失驰缓症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防止贲门失弛缓症术后返流及狭窄,我们设计用胃浆肌瓣覆盖式食管胃吻合保留迷走神经治疗贲门失弛缓症。采用此术式治疗78例贲门失弛缓症,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术后半年至1年内有25例病人行头低脚高位食管钡餐检查,吻合口2.O~2.2cm者4例,1.5~2.0cm者20例,1.3cm者1例,未见返流现象。术后1~3年,20例病人行食管镜检查,食管粘膜正常者19例,有1例轻度粘膜充血水肿。此术式效果良好,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晶  于磊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536-537
改良Heller手术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改良Heller手术为减轻症状的手术,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贲门失弛缓症[1]。此手术是通过食管下段贲门部肌层切开,使食管下括约肌张力减低,解除梗阻,食物靠重力作用通过食道进入胃内。术后不同程度吞咽不适是较常见的Heller术后并发症[2]。本文通过对66例贲门失迟缓症患者术后10年以上食管功能变化的随访追踪,阐明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贲门失弛缓症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贲门失弛缓症采用Heller+Nissen手术治疗效果,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36岁,经胸手术32例,经腹手术4例,术中保护迷走神经,重建食管—胃His角和贲门功能,保护剥离食管黏膜创面。结果 36例无手术死亡,术后10天后均能进普食。随访5年,钡餐摄片,食管无狭窄,食管镜检查,2例食管下段轻度糜烂,余34例正常。结论 贲门失弛缓症行Heller+Nissen手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贲门失弛缓症的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3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均有吞咽困难,进食后呕吐胃内容物,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可见食管下端鸟嘴样狭窄等典型征象。患儿均经腹行改良Heller术和Dor胃底前壁折叠术。结果:34例均于手术后7~14 d顺利出院,出院前均可进半流食。1例失访,33例患儿随访2个月至9年7个月。均无吞咽困难、进食后呕吐和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术后上消化道钡餐复查,食管腔光滑,狭窄段变粗,钡剂通过顺畅,且无胃食管反流征象。除1例21三体综合征患儿外,其余患儿生长发育与同龄儿相仿。结论:改良Heller术治疗小儿贲门失弛缓症具有良好的效果,附加Dor胃底前壁折叠术能够有效防止改良Heller术后的胃食管反流。  相似文献   

6.
贲门切除后贲门功能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对90例因食管,贲门癌而行贲门切除的患者,根据胃食管抗返流机制施行了食管胃壁内吻合术式重建贲门的功能。术后对40例患者行食管内测压,上消化道吞钡透视,食管返流观察,胃镜检查及随访12个月。本组所有手术患者的均未发生吻合口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eller术附加胃底前壁黏膜折叠覆盖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切除食管下段肌层周径1/2~2/3及胃底前壁浆肌层,上至狭窄部上方3~4cm,下方至胃底前壁4~6cm;然后以贲门部为轴线折叠覆盖,将食管肌层与胃浆肌层边缘缝合。结果折叠后抗反流活瓣形成,全部患者吞咽顺利,无反流性食管炎发生。随访2~8年,21例患者均能进普通饮食,无吞咽不适及哽噎,并能正常生活及劳动。结论Heller术附加胃底前壁黏膜折叠覆盖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经腹腔镜改良Heller手术加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方法及其优势。方法:经腹腔镜行食管贲门括约肌切开术(改良Heller手术)加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例。结果: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40m in,术中出血量30m l。患者术后第3天进软食无异常后出院。术后3个月食管下括约肌(LES)残留压、松弛率以及食管基础压均恢复正常,钡餐结果显示为正常食管影像,24h食管pH值测定正常,未见返流。随访6个月,症状无反复。结论:经腹腔镜改良Heller手术加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具有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经脐单切口腹腔镜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及食管裂孔疝的经验,提高腹腔镜临床应用的水平。方法:2010年3月—2011年10月分别对3例贲门失迟缓症进行单切口腹腔镜食管Heller肌切开、Dor胃底折叠术,对4例食管裂孔疝患者进行单切口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Nissen胃底折叠术。结果: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15~180 min;出血量50~110 mL;住院时间5~7 d。所有患者均无术后出血、食管漏、发热感染等并发症。患者术后脐部切口愈合良好,美容效果明显。结论:对于有经验的腹腔镜外科医生,单切口腹腔镜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及食管裂孔疝是安全可行的,并具有极佳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联合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行腹腔镜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联合Dor胃底折叠术治疗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临床数据。结果:31例均成功行腹腔镜手术,27例术前与术后3个月吞咽困难评分(1.10±0.18与0.91±0.12,P<0.01)、术前与术后胸骨后疼痛评分(0.38±0.04与0.36±0.03,P<0.05)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体质量指数(21.32±1.26与20.47±1.34,P<0.05)及生活质量指数(85.69±7.78与80.43±9.19,P<0.05)明显优于术前。结论:腹腔镜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联合Dor胃底折叠术对于改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临床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食管胃壁内吻合术重建贲门功能对预防食管下段癌、食管胃交界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对66例食管下段癌、食管胃交界癌患者(研究组)施行胸腔食管胃壁内吻合术的临床资料.同期行器械吻合的65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术后情况进行比较,采用X~2和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1)反流程度:研究组3例为Ⅰ度,63例为0度;对照组16例为0度,23例为Ⅰ度,19例为Ⅱ度,7例为Ⅲ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7.3,P<0.05).(2)钡餐透视:研究组12例有少量钡剂反流,对照组有41例钡剂反流,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4,P<0.05).(3)胃镜检查:研究组9例黏膜改变,对照组46例黏膜改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5,P<0.05).(4)食管括约肌压力:研究组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为(3.4±0.8)kPa,食管上括约肌压力为(7.4±1.7)kPa;对照组分别为(2.5±0.6)kPa、(4.2±0.8)kPa.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11.59,P<0.05).结论 食管胃壁内吻合术能够部分达到贲门功能重建的作用,可较好预防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贲门失弛缓症治疗的理想方法。方法总结12例贲门失弛缓症经胸小切口微创手术配合食管内水囊扩张的经验。结果治愈12例,术后反流性食管炎0例,无明显并发症。结论经胸微创手术加食管内水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确切、手术简单、创伤小、恢复快、不良反应小、近期疗效较好,值得推荐。但远期疗效仍需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3.
胃食管结合部常见良性疾病的腹腔镜治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食管结合部常见良性疾病(胃食管反流病和贲门失弛缓症)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1年6月~2009年6月,对283例胃食管反流病(GERD组)实施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其中Nissen胃底折叠术127例,Toupet胃底折叠术55例,Dor胃底折叠术101例;对33例贲门失弛缓症(贲门失弛缓症组)实施腹腔镜Heller肌切开联合Dor胃底折叠术。结果全组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60~125min,平均78min;术中出血量40~120ml,平均66ml;术后住院时间3~21d,平均4.2d。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上消化道造影、食管测压和24hpH检测均恢复正常。GERD组272例随访3个月~8年,平均3.5年,对手术结果满意率95.6%(260/272),21例有进固体食物时轻度哽噎感,6例反酸症状复发,使用抑酸药物可控制。贲门失弛缓症组33例随访3个月~4年,平均2.1年,均可正常进食,无吞咽困难或反酸表现。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食管结合部良性病变具有独特优势,充分体现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疗效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胃浆肌瓣覆盖式食管胃吻合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预防食管胃吻合口的并发症,我们设计一种新的吻合方法,即胃浆肌瓣覆盖式食管胃吻合术。采用新吻合方法行食管贲门癌切除术120例,贲门失弛缓症食管部分切除术42例,手术无死亡,术后未发生吻合口瘘。术后半年内38例行头低脚高位食管钡餐检查,吻合口为2.0~2.2cm者6例,1.5~2.0cm者30例,1.0~1.5cm者2例,未见返流现象。术后半年至3年行食管镜检和活检30例中,食管粘膜正常者28例,仅2例有轻度粘膜充血水肿。认为此方法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食管肌层切开术加不同胃底折叠术式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或弥漫性食管痉挛的远期效果.方法 1978年1月至1998年10月,共64例贲门失弛缓症或弥漫性食管痉挛患者经左胸行Heller手术+抗反流手术.其中21例加行Nissen全胃底折叠术(Nissen组),43例加行BelseyⅣ式部分胃底折叠术(Belsey组).患者于手术前后行影像学、食管核素排空、食管压力测定和内窥镜检查及24 h pH值监测.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术后6年随访,Nissen组吞咽困难(P=0.025)及核素潴留(P=0.044)的发生率高于Belsey组.两种术式均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梯度.Nissen组术后食管直径较术前增加(P=0.012),而Belsey组增加不明显(P=0.695).两组烧心与反酸症状均少见.Nissen组有8例患者、Belsey组有1例患者因复发性吞咽困难需行二次手术(P<0.01).结论 在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或弥漫性食管痉挛患者时,加行全胃底折叠术可能并不适宜,而部分胃底折叠术可以提供满意的抗反流效果,且不会显著影响食管排空功能.  相似文献   

16.
食管胃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反流性食管炎及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后果严重影响手术治疗效果.我们1995-2004年采用Y型食管胃吻合术重建贲门共治疗食管癌及贲门癌113例,与同期采用常规食管胃吻合术重建贲门共治疗食管癌及贲门癌101例进行比较,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采用腹腔镜联合胃镜微创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2005年12月至2009年3月,天津市南开医院对26例贲门失弛缓症病人实施腹腔镜Heller括约肌切开加Dor胃底折叠术,术中联合胃镜进行定位、检查,对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并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26例均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1例术中食管黏膜破损,经胃镜证实后行腹腔镜下修补术,随访观察4~42个月无吞咽困难,1例术后1年内出现轻度胃食管反流及胸骨后疼痛症状,术后3个月复查食管测压、胃镜、上消化道造影提示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腹腔镜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可靠的特点,术中联合胃镜操作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贲门失弛缓症是常见的食管良性疾病,改良Heller手术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标准术式.我科1965年12月至2009年12月采用改良Heller手术附加膈肌瓣成形术治疗13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胃切除食管-空肠(残胃)吻合新技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介绍新型经口底钉座置入装置(OrVil^TM,Covidien)在腹腔镜胃切除食管-空肠或残胃管状吻合术中的应用,探讨其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5例贲门、胃体癌患者及1例贲门部间质瘤患者分别施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胃切除加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以及近端胃次全切除加食管-残胃吻合术,用新型OrVil^TM装置经口将底钉座置入食管下端,进行食管-空肠或食管-残胃吻合.结果 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手术时间(183.3±25.8)min,术中出血(128.3±90.2)ml;术后(4.0±1.1)d恢复胃肠功能当天,行上消化道碘剂造影提示吻合口通畅无狭窄和瘘后开始进食,术后(9.0±2.6)d出院.术后28 d随访,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用OrVil^TM新型装置在食管内放置底钉座,行食管-空肠(残胃)管状吻合安全可靠,近期临床疗效佳.  相似文献   

20.
经胸小切口食管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经胸小切口食管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经验. 方法 2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中中度9例,重度16例 ,均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经左胸腋后线第7或第8肋间进胸,切口6~8cm,行食管肌层切开.全组均未行抗反流手术. 结果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平均手术时间50分钟,术后平均住院天数10天.1例患者因损伤食管黏膜,于术中予以修补,其余患者术后无并发症.随访全部患者,吞咽困难消失,无胃食管反流症状.8例术后行24小时食管pH监测无病理性反流. 结论经胸小切口行食管黏膜外肌层切开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合理掌握胃食管连接部的肌层切开范围可有效防止术后胃食管反流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