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服药有法     
《光明中医》2011,(7):1380-1380
病在心上者,先食而后药。病在心下者,先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者,须服药于旦。病在骨髓者,须服药于夜。——《华佗先生玄门脉诀内照图》卷下第五  相似文献   

2.
中药汤剂服用之法是否恰当,对临床疗效也有一定影响。如徐灵胎说:“病人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笔者就以下几方面谈淡汤剂的服法与同道商榷。 1 服药时间 元代的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指出:“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根据这一  相似文献   

3.
坏病者,言为医药所坏,其病形脉证不复如初。误治之后阴阳无复纲纪,证候紊乱,难以正名是也。柯琴说:“坏病者,变证也,若误汗则有遂漏不止,心下悸、脐下悸等症;妄吐则有饥不能食,朝食暮吐,不欲近衣等症;妄下则有结胸痞硬,协热下利,胀满清谷等症;火逆则有发黄圊血、亡阳奔豚等症。”《伤寒论》太阳篇中几乎有一半以上内容都是论误治后的变证坏病及其证治。举太阳病常用的汗法为例,如24条、25条、26条,同是太阳病,同服桂枝汤,一为服药后反烦不解,表证仍在,且邪气较重,须  相似文献   

4.
张丽霞 《光明中医》2011,26(9):1931-1931
要想提高药物的疗效,不仅要对证用药,适时服药也很关键。古代医家对此甚为重视。《汤液本草》说:“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  相似文献   

5.
经方煎服法是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方剂的炮制、煎煮方法、服药方法及服药后调养护理方法的总称。《医学源流论》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病之愈与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殊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服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而在夜”。  相似文献   

6.
有病不药,常得中医济宁市传染病医院(272131)戴传贵“有病不药,常得中医”这谚语出自《汉书·艺文志》,意思是说有病之时不服药,也可能获得痊愈,抵得一个中等医生的治疗。此谚语,笔者深有体会,数10年来,很少用药,时有小疾,不药自愈,年虽半百有余,身...  相似文献   

7.
"不服药,得中医"的临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敬远 《吉林中医药》2003,23(11):47-47
张子和在《儒门事亲·过爱小儿反害小儿》中曾引班固言 :“有病不治得中医。”山东中医大家李克绍曰 :“不服药 ,得中医。”“不服药 ,得中医”是古人提示用药不当 ,易造成医疗事故的警戒性用语。药能治病 ,但用药不慎 ,也能加重病情。治好病为上医 ,致病加重为下医 ,那么 ,不服药虽不能愈病 ,但也不至于出事故 ,就等于请中等医生看过了。这提醒中医临床工作者 ,不是一遇到前来就诊的病人就一定开方用药 ,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 ,如未找到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可不必服药 ,应多予患者心理上的疏导 ,也不失为一名合格的中医。笔者曾翻阅大量文献…  相似文献   

8.
<正>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精避地论述道:“圣人不治巳病治末病,不治巳乱治末乱此之谓也”。陆懋修在《不谢方·小引》中进一步阐述道:“疾病二字、世每连称。病可通言疾,疾不可遽言病也……《经》盖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疾之先,即当早为之药。乃后人以疾为病,认作服药于未病时,反谓药以治病。未病何以药为?不知《经》言未病正言已疾。疾而不治,日以加甚,病甚而药,药已无及。未至于病,即宜药之”。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药食同源”理论提出“食性”的概念,即食材的属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食性不同,功效迥异,进食之道,需识食性,结合阮诗玮六看诊疗模式,以治病之法融会贯通制食之道。在看天、地、时、人、病、症的框架下,通过辨证六个层次,利用食物的各种属性,以燮理阴阳,调和气血。其中常人施膳需循其性,守阴阳,顺气运,从地域,法四时,合人性,以资血气,方能安身立命;病家制食需遵病循症、谨防“食复”。本文通过对食性的概念、常人进食、病家用膳三个方面分而论述,对不同人群的饮食提出针对性意见,旨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饮食之道,辨体施膳,辨证制食,将食性效益发挥最大化,以达到预防疾病、养生保健之效。  相似文献   

10.
服药有六弊     
世俗服药之弊有六,不可不知。有食已而即药者,有药已而即恣饮茶汤者;有药食杂进而恬不知忌者;有才服此医之药,而旋以彼医之药继之者;有明受此医之药,而阴则服彼医之药,不肯明言以欺人者;更有苦于服药,所投汤丸,潜倾暗废,中外侍人,又互为之隐,无可稽穷者。病或偶减,因无论已;设或病增,咎将安责?  相似文献   

11.
五论百合病百合病一般症状、误汗、误下、误吐之变证治疗方法,原文指出“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  相似文献   

12.
要想提高服药效果首先按照中医理论“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的理论,也就是辨明药食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及其相互问的关系,以及服药后的禁忌等等。本人在临床调剂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一些初浅体会,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薯蓣半夏粥治疗恶阻机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阻 ,亦称阻病、食病、子病、病儿 ,以其妊娠初期 ,胃为胎气所阻 ,出现呕恶不食之症。西医称为早孕反应 ,是妊娠常见病症之一。多发生于妊娠六周左右 ,其轻者约 3个月左右可不药而愈 ,故不称为病。所谓恶阻 ,是指那些反应剧烈 ,甚至呕吐胆汁及血性物质。恶者剧也 ,阻者 ,逆也。这些患者 ,多半难以服药 ,其重者 ,闻药气即呕 ,有的即使勉强服下 ,旋即又吐出 ,颇使医者棘手。笔者运用张锡纯薯蓣半夏粥治疗该病 ,屡屡获效 ,得心应手 ,可谓“效如桴鼓” ,究其机理 ,大概有3方面。1 补疏相伍涩滑兼备薯蓣半夏粥 ,药仅两味 ,然配伍精当 ,极度严谨…  相似文献   

14.
诊余谈失误     
每个医生临床既久,有经验,也必定有数训。经验应该总结,教训也应吸取,这样,对于医疗技术才能逐渐有所提高。尝读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深受启发。病有误于医家者,有误于病家者,有误于旁人者,有误于药中者,有误于煎药者,不可不知。今将亲身经历教训四则披露于下,或许对医界同道有所裨益亦未可知。  相似文献   

15.
汤剂服法是辨证施治重要步骤,对提高服药质量,提升临床疗效,具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因病定剂:依疾病势态发展确定服药剂数,病情轻缓,病势不急,每日一剂;病程较长,不能急攻或药物具有烈性和毒性,易损伤正气,宜两日一剂;病情急重或病势凶猛,须截断扭转,缓和病势,或药剂轻清,不宜久煎,病势又须即时控制,则用同一处方,每日二剂或三剂以截病势;病情复杂,正虚邪实,攻之伤正,补之碍邪,攻补同用,病又难除,可双处方交替使用,既攻邪势,又扶正气。因病定次:病情急、邪势重,需急挫邪势,缓解病情,或药力集中,扭转病势,或轻药不得重用,或峻药慎用,顿服或日一服;病情不急,病势不凶,需药力接续,常日服二、三次;儿科病,起病急,发展快,服药较难,不易达到和维持血药浓度及有效剂量,宜小量多次服;需药物充分接触患处,饮之不及,宜含咽之法。因病定量:平均等量,适用于病情变化小,病势不急;药量渐增,以防不良反应,中病即止;集中服量,急救时立即服用,以求即刻扭转病势;视体质服量,防攻伐太过,损伤正气;试病服量,以防过剂给药;探病服量,以便确定治疗方案,依病严控,以知为度,中病即止,渐增渐减,积累获效。因病定服:病有寒热上下,药有温热寒凉,根据疾病性质、部位,"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胸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相似文献   

16.
蒙医认为正确用药对保证临床效果及安全有其重要意义。用药有多种方法,概括为投药法、加引法、禁忌等三大范围。投药法:(1)服药法:这是用药之最广泛的一种方法。根据古籍记载可归纳为以下10种。如早晨空腹服、食前服药、食中服药、食后服药、食间服药、食和药交替服用、不定时数次服用、饮食中放药服用、药与食相兼服用、晚服药等。(2)罨敷法或浸渍法:罨敷法是将药物与水、醋、鸡蛋清、酒等液体搅拌后敷于人体表面的某一部位如肿瘤、疮伤、穴位等或将药物水煎后使药汤淋于这些部位即称为浸渍法。(3)涂药法:适应证为皮肤烫伤等。…  相似文献   

17.
消渴是指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引起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症。笔者认为,除药物治疗外,尤其应该注意饮食控制和情志调节。一、消渴病的饮食控制《素问·奇病论》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食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唐·孙思邈《千金方·消渴》中谈到了消渴与酒有关“三觞之后,制不由已,饮瞰无度……,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特别着重提出了饮食控制疗法。强调“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王焘说:“先候腹实,积饥乃食”即少食多餐。这些论述与现代  相似文献   

18.
中医事业的兴旺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拥有自己的患者。但病人在选择或接受大夫时,表现出了复杂而细腻、多样且普遍的不依从心理,即讳医现象,故研究这一问题,对搞好医患关系,促进临床科研和提高中医疗效,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做如下归纳分析,谨供同道参考: (一)讳疾试医:即某些病人前来就诊时,总怀着一种能碰上一位名医的良好愿望,或者慕名而来,但当这些落空时,则对其他陌生的医生产生怀疑,从而进行试探,讳疾隐症,避而不答。其次,错误的认为中医以切脉为要,好大夫一按脉就能说出病端,故将诊脉视为圭臬,以试其水平,若不能如愿时便宁肯白付了处方费,也不再去取药的……。《医学心悟》中早就有:“病家误,不直说,讳疾试医工与拙,所伤所作只君知,纵有名家猜不出”之喟叹,可见此种心理误差根深而蒂固也。  相似文献   

19.
古人治疗疾病,在服药期间,对一部分食物和方内所用药品,有不适宜的,需要禁食这一部分食物,称为服药食忌。这是古人从长期治疗疾病的实践中得到的经验,但可能也有一部分是因其他原因偶然发生反应,古人为了慎重起见,也把它列为禁忌的。哪些禁忌是确实的,哪些禁忌是不确实的,我们目前还不能肯定,但至少有一部分是确实的,必须遵照禁忌,否则可能减低药的效力,或发生意外。有些人认为这些禁忌,并无科学根据,完全否定了古人的经验,这是不对的。笔者尝见一咽痛病人,服六味汤(桔梗、甘草、薄荷、僵蚕、防风、荆芥)加黄连、黄芩,咽痛已轻,因食炒猪肉而肿痛复大作,再服前药无效,遂致不救,这和服药食忌内有黄连、桔梗勿食猪肉之说相符。又尝见一梦遗病人,服三才封髓丹(天门冬、地黄、人参、砂仁、黄柏、炙甘草);梦遗已愈,因食鲤鱼,发生腹痛,梦遗复发,续治数月始痊,这和服药食忌内有天门冬勿食鲤鱼之说相符。因此认为《神农本草经疏》所载的服药食忌很有研究的价值,今后  相似文献   

20.
药物不良反应治验4则浙江省衢州市卫校(324000)朱美香,胡炜药之于病,对症则灵,然药有偏性,广义上讲,也称之为“药毒”。中医对于药物自古认识到其利弊,孔子有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所以言医用药,当慎之又慎。鉴于临床,多见药之为害甚,而病人疾苦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