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探讨增强放大内镜对Barrett食管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疑诊为Barrett食管的患者使用2%-3%乙酸喷洒于食管下端,然后使用放大内镜观察并根据黏膜象进行活检。所有活检切片均由高年资病理专家在单盲情况下进行阅片。结果参考2003年Toyoda在增强放大内镜下的分型黏膜象共有3型:Ⅰ型小圆型7例(17.5%),其中5例病理为胃底型(71.4%);Ⅱ型网格型24例(60.O%),其中16例病理为胃底型(66.7%);Ⅲ型脑回/绒毛型9例(22.5%),病理均为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Ⅲ型黏膜象与病理的符合率高。结论使用增强放大内镜对食管远端进行详细黏膜象观察与病理检查结果有较高符合率,有助于对Barrett食管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技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34例临床疑诊为CAG的患者,依次进行普通内镜、NBI及病理学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对CAG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在NBI内镜下分别为73.84%、84.61%、96.00%、39.28%,高于普通内镜(P<0.05);在检出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方面,NB1内镜阳性病例中,IM 54例,轻度Dys 19例,重度Dys 3例,也高于普通内镜(P<0.05).[结论]NBI可明显提高诊断CAG的准确率,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胃炎(CG)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与胃癌的关系。方法对胃镜病理诊断为老年CG953例就CG类型、Hp检出率、肠化及肠化亚型、不典型增生与非老年CG组进行对照分析,χ2检验。结果老年CG有如下特点:①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较多见,占62.01%,非老年组32.59%(P<0.01);②Hp检出率较低,占31.88%,对照组46.35%(P<0.01);③在CAG中老年组肠化多见,占78.34%,对照组64.24%(P<0.01);④在肠化亚型中,Ⅱb型在老年组多见,占37.84%,对照组24.47%(P<0.01);⑤在CAG中,不典型增生在老年组较多见,占6.25%,对照组3.19%(P<0.05)。结论提示了老年CG其发展过程与Hp感染有密切关系,以及Hp感染是老年人胃癌特别是肠型胃癌高发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4.
胃癌的发生发展并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而是多种致癌因素多阶段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一癌变模式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可能起着先导作用,是胃癌发生的启动因子之一。Forman发现H.pylori感染人群发生胃癌的危险性高出阴性组3倍,每年有300,000胃癌新病例与H.pylori感染有关,这是已知胃癌病因中危险性最大的。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胃癌患者的病死例数占所有因癌症病死例数的约1/4,胃癌年患病率和病死率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慢性非特异性胃炎是发生胃癌的危险因素,其病因主要是各种理化因素对胃黏膜造成的损伤,以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慢性炎症可导致胃黏膜腺体萎缩,因此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而萎缩性胃炎又分为胃体型、胃窦型或全胃型。肠上皮化生的出现是萎缩的最可靠证据。本文总结我院胃镜病理检查发现肠化生病例的特点,以期提高慢性胃炎的临床诊断水平,合理指导患者的治疗和随访,同时注意避免过度强调肠化生的危险,造成患者心理负担过重以及不必要的频繁复诊。  相似文献   

6.
规范慢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慢性胃炎是一类在人群中发病率很高的疾病。有资料显示,成年人80%以上具有不同程度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在各级医院消化科门诊中,因慢性胃炎前来就诊患者比例也很高。同时,慢性胃炎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肠型胃癌的发生、发展模式:“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已得到公认。可见该病不但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人类健康亦构成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是重要的胃癌前病变,早期发现并科学管理癌前病变对于胃癌早期防治意义重大。目前为止,内镜检查仍是发现癌及癌前病变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工作中,早期胃癌内镜下表现往往不典型,诊断困难,活检阴性率高,增加了患者不必要的损伤及病理医师的负担。人工智能辅助内镜诊断已成功应用于多种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实现了疾病的精准诊断。笔者就目前人工智能辅助内镜诊断在胃癌前病变、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不断探索胃癌前病变的精准诊断方法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8.
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施尧 《胃肠病学》2000,5(3):178-179
病理诊断标准是慢性胃炎的分类基础,标准不统一会影响对临床资料的评价,使某地研究结果在另一地不能重复。我国慢性胃炎病理诊断多参照Whithead分类或悉尼组织学诊断标准,后者在1996年作了重大修订并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今后成为慢性胃炎病理诊断和分类国际共同语言的可能性很大。但目前国际上对有些问题还未能达成共识,对诊断标准的细节也有争议。今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订的病理标准对这些问题作了具体或暂行规定,这对提高慢性胃炎诊断的一致性有很大帮助。以下谈谈目前在慢性胃炎诊断中存在的不统一之处,主要有3个方面。一、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发生规律及其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对30例胃癌、30例异型增生、40例肠上皮化生组织标本分别提取病变及相应正常组织的DNA,应用银染PCR—SSCP技术检测5个微卫星位点的不稳定性。结果 肖癌组织MSI的发生率为23.3%,胃窦癌MSI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贲门癌(P=0.044)。异型增生组织的MSI发生率为30%,肠上皮化生组织MSI发生率为20%,且全部出现在中度以上肠化生组织中。结论 MSI是胃癌多步骤发生过程中的早期分子事件,可能有助于胃黏膜细胞恶性转化表型的获得,在胃癌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慢性胃炎的胃镜表现与粘膜组织学改变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胃镜下表现与胃粘膜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关系。方法 对403例慢性胃炎的胃镜所见及其活检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相关性的研究。结果 (1)403例患者胃镜诊断浅表性胃炎(CSG)380例,萎缩性胃炎(CAG)38例,其中CSG和CAG并存15例。(2)病理结果CSG365例,CAG49例,其中CSG和CAG并存11例,伴肠上皮化生(IM)108例,伴粘膜糜烂59例,伴急性活动性炎症39例,(3)对CSG的诊断,胃镜结果与病理学结果比较,其敏感性为95.3%,阳性预测值为91.6%,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5.8%和26.6%;对CAG的诊断,胃镜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其特异性为96.0%,阴性预测值为93.2%,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46.2%和63.2%。(4)胃镜下的各种表现与病理结果比较其敏感性均较低,但是胃镜下的某些表现对病理CSG、CAG和IM具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5)CAG主要伴随Ⅱ型IM,达85.2%,而I型IM主要发生在CSG,占I型IM的81.0%。结论 单一的胃镜下表现对病理组织学诊断的敏感性均不理想,但是某些特定的胃镜表现对某些病理组织学诊断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11.
Barrett食管临床及内镜特点与病理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临床症状、镜下表现及病理特点,并对BE黏膜发生肠上皮化生(IM)及异型增生的相关因素作初步探讨。方法回顾分析经胃镜下诊断的547例BE患者的临床和镜下特点,其中经病理确诊59例,分析其临床资料、胃镜表现、病理类型与IM及异型增生的关系。结果BE患者以男性居多,随年龄增长有增多趋势。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胃食管反流症状(GERD),少数患者镜下有反流性食管炎(RE)表现。黏膜形态以岛状型多见,柱状上皮长度以短段为主。病理类型以胃底型及贲门型多见,显著高于特殊肠化生型。肠化生型BE上皮异型增生发病率显著高于另外两种病理类型。IM及异型增生在两性别间的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30岁以上发病率显著高于30岁以下组。长段BE的IM及异型增生发生率高于短段BE,全周型及舌型发生率高于岛状型,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BE多发于男性、年长患者,是独立于RE及GERD的疾病。BE镜下以短段、岛状型多见。肠上皮化生少见,但此种类型的异型增生率高,是癌变的危险因素,需提高其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确定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形态学特征,探讨放大内镜结合染色对上述病变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应用Fujinon EG485 ZH型放大内镜对100例患者进行检查及0.5%美蓝染色,在确定A、B、C、D、E 5型基本胃小凹形态的基础上,制订放大内镜的诊断分型及放大内镜对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判定标准,与相应部位活检所获得的417个病变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胃黏膜萎缩主要表现为胃小凹粗大而分布稀疏,肠上皮化生表现为C、D、E型小凹形态伴美蓝着色阳性,异犁增生表现为轻度凹陷、隆起或平坦性病变伴细微结构消失、细微小凹或细微结构粗糙紊乱放大内镜对萎缩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85%和95.09%;对肠上皮化生分别为88.30%和90.83%;对异型增生分别为91.52%和94.41%,均明显高于普通内镜。结论 根据放大内镜下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形态学特征可以使内镜对上述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胃癌癌前病变相关分子研究若干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黏膜上皮细胞癌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主要癌前病变为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胃癌癌前病变的分子水平上,蛋白类、酶类、基因类等多种相关分子的表达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筛选具有高度特异性、敏感性的标志物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慢性胆囊炎肠上皮化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慢性胆囊炎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类型及其与胆囊结石和不典型增生的关系。对1339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的发生率分别为39.96%和0.97%。慢性胆囊炎的肠上皮化生至少可能分为结肠型、小肠型和混合型三种;肠上皮化生尤其是结肠型与不典型增生有密切的关系;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与有无合并胆囊结石无关。慢性胆囊炎的肠上皮化生尤其是结肠型肠上皮化生可能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亚飞  王鹏  房殿春 《胃肠病学》2010,15(10):635-638
Barrett食管(BE)作为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已得到公认,其正确的病理诊断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评估.本文就BE的病理学特征、病理诊断的影响因素、异型增生诊断的临床意义等问题作一概述,旨在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对BE病理诊断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1 胃炎的诊断对病理医生来说,胃粘膜活检诊断中的问题之一是判断正常粘膜与轻度炎症。在胃炎的分类中,有一种分类为特异性胃炎和非特异性胃炎,所谓特异性,是指急性出血性胃炎、肉芽肿性胃炎等有特异诊断的胃炎,这种胃炎与正常胃组织不易混淆。所谓非特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narrow-bandimaging,NBI)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78例临床疑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依次进行普通内镜、NBI及病理学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在NBI模式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3.842%、84.61%、96.00%、39.29%。远高于普通内镜组的49.23%、61.53%、86.49%、19.51%;在NBI组48例阳性病例中,伴肠化生17例,伴轻度异型增生19例,伴重度异型增生3例,亦显著高于普通内镜组的6、8、1例(P〈0.05)。结论 NBI可明显提高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率,且操作简便、快捷。  相似文献   

18.
慢性胃炎在中国相当普遍,其中绝大多数源自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如不及时治疗,将导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萎缩、异型增生和癌变。近来大量临床和病理学研究结果提示,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和多灶性胃上皮萎缩具有较高致癌潜能。这些癌前病变多始于胃角和胃窦,沿胃小弯发展至全胃窦,然后扩展至胃体和贲门,伴功能性胃泌酸细胞萎缩、血清胃蛋白酶原Ⅰ水平下降、胃泌素-17水平上升。随着广泛胃上皮萎缩的发生,胃上皮细胞发生异型增生,直至癌变。及时阻断这些癌前病变环节,能从源头遏制、防止胃癌的发生。因此,应对所有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作系统性活检和详尽的组织病理学分析,以得出准确的诊断和分期,这是成功治疗慢性胃炎,防止胃癌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9.
胃粘膜肠化类型与慢性胃炎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39例胃粘膜活检标本中肠化类型与慢性胃炎的关系进行研究,Ⅱb型肠化在伴中度或重度腺体萎缩的慢性胃炎组织中的检出率(40.0%,53.8%)显著地高于伴轻度腺体萎缩的慢性胃炎(5.0%)(P<0.01);在伴轻度炎症或静止期炎症的慢性胃炎中,Ⅱb型肠化的检出率(53.5%、59.5%)显著地高于Ⅰa(13.8%、12.3%),Ⅰb(8.6%、7.0%)和Ⅱa型肠化(24.1%、21.1%)(P<0.01).同时伴有Ⅱb型肠化和异型增生的组织,均为中度或重度腺体萎缩者(70.8%).结果表明Ⅰa,Ⅰb型肠化与慢性胃炎重度及活动期炎症有关,可能是对早期炎症刺激的一种反应性变化;Ⅱb型肠化主要与中、重度腺体萎缩有关.在重度体萎缩、Ⅱb型肠化的基础上,胃粘膜易发生异型增生.  相似文献   

20.
目前对胃息肉的研究远不及结肠息肉,胃息肉与癌变以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存在较多争议。目的:总结胃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不同类型胃息肉与癌变和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胃息肉患者,分析不同类型胃息肉与肠化生、异型增生和癌变以及H.pylori感染的关系。结果:共检出1825例胃息肉患者,检出率4.3%。男女之比为l:2.3,663%为单发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和并发息肉(2种息肉同时发生于同一病例)分别占62.5%、32.2%、0.8%、1.7%和2.8%。贲门、胃底体和胃窦是增生性息肉较常见的发生部位。增生性息肉肠化生率和异型增生率均显著高于胃底腺息肉(5.3%对0.2%,7.2%对0.4%,P〈0.001)。2例增生性息肉发生癌变,癌变率0.3%。增生性息肉H.pylori感染率显著高于胃底腺息肉(36.5%对8.0%,P〈0.001)。结论:胃息肉检出率较低,以胃底腺和增生性息肉多见,并发息肉并非罕见。增生性息肉的肠化生率、异型增生率和H.pylori感染率均高于胃底腺息肉.且其可发生癌变。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H.pylori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