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麻痹型狂犬病影像学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麻痹型狂犬病的早期诊断,进一步提高对麻痹型狂犬病的认识。方法总结我院于2004年收治1例麻痹型狂犬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并复习国内外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患者男,5岁,被幼犬咬伤当日、第三日及第六日注射狂犬疫苗3次,第11日开始出现发热、烦躁不安等症状。入院后给予大剂量激素治疗,病情仍迅速恶化,于入院后第六日死亡。患者头颅MRI提示基底节和脑干的对称性核团异常信号。脑组织尸检病理见血管炎症性改变,神经细胞空泡变性、坏死和Negri小体。最终确诊为狂犬病。结论头颅MRI对于早期诊断麻痹型狂犬病有一定价值。神经细胞内Negri小体是麻痹型狂犬病的特异性病理表现,确诊仍依赖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2.
金日 《开卷有益》2010,(8):20-21
<正>狂犬病又叫恐水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神经系统的传染病。被狂犬等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大量毒液进入伤口,病毒沿神经侵入脑,引起脑和脊髓弥漫性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渗出,导致血管周围脱髓鞘变及神经细胞不同程度的损害。病毒对神经系统有很强的亲和力,主要侵犯损伤中枢神经,以致产生严重的症状和后果。  相似文献   

3.
如何识别被狂犬病动物咬伤后,是否患有狂犬 病,以避免极度焦虑和恐惧而导致类狂犬病性癔病,必须了解以下有关狂犬病潜伏期、典型狂犬病临床表现、静止型狂犬病及犬狂犬病几个问题。1.潜伏期问题 狂犬病潜伏期长短变化是共他传染病无法比拟的。自4天至几年,有文献报  相似文献   

4.
人被感染了非时不正之气而五脏受毒的狂犬咬伤,是狂犬病的病因。病机为瘀热在里。中医对狂犬病临床表现的认识,经历了从隋唐时期的狂犬咬人、人即现狂犬症状,到明清时期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的认识嬗变。对狂犬病的发病诊断、疗效和预后的判定,在很多方面符合现代传染病学对该病的认识。重视对狂犬病患者被咬伤口的清洗,并经历了从口吮到水洗,进而用具有消毒作用的生甘草、小便清洗的嬗变。治疗上实现了从单方专药为主,向复方为主的嬗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湘潭县2011-2013年间动物咬伤者狂犬疫苗接种情况及咬伤后处置方法,为有效遏制狂犬病疫情提供参考。方法对2011-2013年间湘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乡镇动物咬伤门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每年的4-9月份是狂犬病暴露高发期,暴露方式主要是咬伤,24 h疫苗接种率呈逐年增加趋势。结论加强狂犬病防治宣传、提高狂犬病预防投入可以降低狂犬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6.
狂犬病在我国历史已早有记载,但文献中较少记述流行。本文统计我院自1951年12月至1963年10月共收容狂犬病122例,病人来自广州市区、郊区及邻近各县,现整理临床资料报导如下:本组病例诊断根据:(1)有狗、猫、其他温血动物咬伤史或可疑者,或疑有污染病畜涎液者。(2)有典型恐水、怕风及狂躁兴奋症状。(3)尸体解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符合狂犬病诊断者。  相似文献   

7.
21例狂犬病流行病学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赓歌  林希  方浩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9):639-639,645
目的了解狂犬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该院2004年1月至2005年11月收治的21例狂犬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例以农民为主(71.4%),均有被犬咬伤史。16例(76.2%)未采取规范的预防措施。临床症状以发热、怕风、恐水及狂躁为主,最后均死于呼吸循环衰竭。实验室检查发现均有血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检测肌酸激酶4例,均明显升高。结论狂犬病发病以农村为主,犬咬伤为其主要传播途径。犬只管理和狂犬病相关知识的宣教普及工作有待于加强。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犬咬伤史和怕风恐水等临床症状,血常规和肌酸激酶检测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8.
分析被犬咬伤患者接种狂犬病疫苗后提出的4个问题,逐一探讨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被犬咬伤后要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①清洗伤口;②按咬伤程度接种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狂犬病免疫血清;③接种狂犬病疫苗。从源头上控制犬的数量,提高犬的免疫接种比率,是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怀柔区2000-2005年9 568例犬咬伤病例分析,总结出犬咬伤规律。方法提取怀柔区预防狂犬病门诊6年全部病例,按年龄、性别、职业、咬伤部位、时间范围、咬伤后注射狂犬疫苗时间进行分类统计。结果男女性别比为1.72∶1,8~14岁青少年犬咬伤人数占19.75%,农民占34.05%,咬伤下肢占43.65%,5~9月份占54.39%,分别居首位。病例在咬伤当天和第1天注射狂犬病疫苗者占97.66%,血清注射率仅占注射狂犬病疫苗者3.73%。结论被犬咬伤最多的是男性、青少年、农民,咬伤部位多为下肢部位。此规律与狂犬病病例发病年龄、性别和职业等相符,病例高峰期为每年5~9月份,与病例的发病季节符合,因此可针对其规律性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控制犬咬伤,从而进一步做好狂犬病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0.
海安县近年来狂犬病发病有上升趋势 ,为有效控制狂犬病的发生和流行 ,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疫情得到控制和下降。现将 1 998~ 2 0 0 2年我县狂犬病流行特征及防制措施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病例诊断 狂犬病病人的诊断按照国家标准《狂犬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1 70 1 4-1 997)》 ,主要依据咬伤史和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经过医疗机构确诊。病例调查 接到传染病报告后 ,县卫生防疫站按统一设计的调查表派专业人员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同时开展病家及疫点消毒处理。2 结  果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①发生狂犬病病人 1 6例 ,男1 …  相似文献   

11.
<正> 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 狂犬病系动物传染病,多见于狗、狼、猫等动物。人可通过病兽的咬伤、搔伤及创口接触含有病毒的动物唾液而感染。临床上以患者高度兴奋、恐怖不安、畏风、流涎水以及由于咽喉和呼吸肌痉挛而发生的恐水,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行为为主要症状,病情发展迅速而危及病人生命。 狂犬(疯狗)是人类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85~90%的人类狂犬病系由病犬咬伤所致,其余为病猫、病狼行为。病犬的唾液中含  相似文献   

12.
狂犬病(rabies)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体为狂犬病毒。它会导致哺乳动物的急性脑炎和周围神经炎症。人类也会因被狂犬咬伤而感染,其他感染本病的温血动物如猫、狼、狐等也可传播。其特征性症状是恐水现象,即饮水时,患者会出现吞咽肌痉挛,不能将水咽下,即使口极渴亦不敢饮水,故又名恐水症。每年全球有3~7万人因其死亡。人狂犬病绝大多数是由带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的唾液传播的。然而,最近的调查结果发现,狂犬病可由蝙蝠通过与人类的相对偶然接触而传染给人类。狂犬病病死率极高,一旦发病几乎全部死亡,全世界仅有数例存活的报道。但是,被狂犬咬伤后,若能及时进行预防注射,则几乎均可避免发病。本文介绍了狂犬病病毒、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宿主动物以及暴露后伤口的护理、预防等,以便加强对狂犬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200例犬咬伤病人的临床处理及观察,进一步揭示正确及时的伤口处理和全程狂犬病疫 预防接种,是预防犬咬伤病人(狂犬病高危人群)发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李朝宏  柯昌显 《当代医学》2013,(25):154-154
此文报道流浪犬咬伤父女2人致父亲发生狂犬病死亡1例,提醒人被犬、猫等宿主动物咬伤后应及时正确处理伤口、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相似文献   

15.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3例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髓液中β_2-微球蛋白类(以下简称β_2-M)。结果结核性脑膜炎(结脑)组和化脓性脑膜炎(化脑)组的测定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级(P<0.001)。病毒性脑炎(病脑)组28例中,仅有7例高于对照组。病脑、中毒性脑病、癫痫及格林巴利综合征组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检测脑脊髓液β_2-M对鉴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以及结脑、化脑和病脑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狂犬病概述     
狂犬病(Rabies)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古称瘈咬病或疯狗病。虽然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但至今人们一提到狂犬病依然尤如谈虎色变。因为,狂犬病还是世界上无特效治疗方法、病死率极高的一种可怕的急性传染病。是属于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多见于食肉动物如犬、猫、狼、狐等。人被有狂犬病动物咬伤后就可感染发病。本病见于世界各地,流行于东南亚、非洲及拉丁美洲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提高预防狂犬病的水平,以控制狂犬病的发生。方法 对北京市平谷县1996年6月-1997年5月犬咬伤流行病学特征及防制现状进行分析,免疫检测采用ELISA法。结果 该县犬咬伤率较高,达380.05/10万。犬咬伤患以男性和青少年为主,夏季是犬咬伤高峰季节,平原地区犬咬伤率高于山区。66%是家养犬咬伤,68%是齿痕伤,严重创伤占17%。81%的患伤口得到正确处理,100%的患伤后24小时内接种了狂犬病疫苗,但只有13%的患同时注射了抗狂犬病血清。狂犬病苗接种率偏低,仅为13%。狂犬病疫苗抗体阳转率可达96.00%,但早期较低,仅为85.71%。结论 必须严把三道防线,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狂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1982年9~10月,我们对全县1978年1月至1982年8月患狂犬病死亡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全县被犬咬伤1,917人,发生狂犬病81人,发病率4.2%。其中外表“健康”犬咬伤1,639人,发病20人,发病率1.2%;外表“健康”猫咬伤136人,发病3人,发病率2.2%。“健康”犬、猫咬伤所致的狂犬病者,潜伏期16~1,335天,平均133.9天。临床表现为恐水、怕风、流涎、烦躁不安、畏光、大汗及恐惧状等,与狂犬咬伤所致的狂犬病表现相似。全部病例均在发病后1~9天内死亡。例如,有一只外观“健康”的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犬咬伤的急诊处理及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狂犬病的发病率。方法:对我社区中心2007年12月—2008年12月就诊的78例犬咬伤患者进行及时正确的伤口处理,并按时注射合格的狂犬病疫苗等预防性措施。结果:本组78例患者,被犬咬伤后及时正确的伤口处理和正规的疫苗注射,至今无1例狂犬病发生。结论:通过及时正确的伤口处理及按时注射合格的狂犬病疫苗、破伤风抗毒素等措施后,降低了伤口病菌的感染,有效预防了狂犬病及破伤风杆菌感染的发生,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20.
姚利群 《重庆医学》2013,42(15):1792-1793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人狂犬病通常由病兽以咬伤方式传染给人。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迄今为止,病死率达100%。近年来由于农村与城市居民养宠物的人群不断增加,人被狗、猫等齿类动物咬伤、抓伤的概率增多,随之,人患狂犬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本院自2007年10月至2012年3月共收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