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低温小剂量利多卡因行臂丛阻滞用于老年人肩关节复位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年龄60~82岁,ASA Ⅰ~Ⅲ级肩关节脱位老年患者90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手法复位术.将患者分为3组各30例,低温小剂量组(DX组)用(4±1)℃1.0%利多卡因10 mL,常温常用剂量组(CC组)用(24±1)℃ 1.0%利多卡因20 mL,常温小剂量组(CX组)用(24±1)℃1.0%利多卡因10 mL.连续监测ECG、HR、BP、SpO2,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满意度、不良反应.结果:DX组与CC组起效时间短,阻滞效果优于CX组,DX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C组.结论:低温小剂量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老年人肩关节复住效果确切,且更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温低浓度利多卡因臂丛阻滞用于肩关节复位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117例ASA Ⅰ~Ⅱ级肩关节脱位患者随机分为3组.低温低浓度组(A组)39例应用(4±1)℃、质量分数1.0%利多卡因20 mL臂丛神经阻滞; 常温常用浓度组(B组)39例应用(24±1)℃、质量分数1.5%利多卡因20 mL臂丛神经阻滞;常温低浓度组(C组)39例应用(24±1)℃、质量分数1.0%利多卡因20 mL臂丛神经阻滞.比较3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满意度,术后观察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与B组麻醉起效时间较C组短(P<0.05),阻滞满意度优于C组(P<0.05),A组术后观察时间较B组短(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较B组低(P<0.05).结论:低温低浓度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关节复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碳酸利多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起效迅速,作用完善的特点,但持续时间较短,为其不足之处。本文在碳酸利多卡因中加入小剂量吗啡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肌间沟臂丛阻滞用于肩关节复位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低浓度利多卡因肌间沟臂丛阻滞用于肩关节复位的效果。方法: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身体状况分级为I-Ⅱ级肩关节脱位患随机分为两组,采用肌间沟法臂丛阻滞,低浓度组(L)注入0.5%利多卡因15mL,对照组(C)注入1.5%利多卡因15mL。观察复位效果,同时观察麻醉前后血压心率变化、记录起效时间及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复位都易于成功,对照组(C)发生Horner's征4例,因膈神经阻滞而致同侧呼吸音减低2例,低浓度组(L)起效时间相对较长(P<0.05)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止痛性肌间沟臂丛阻滞用于肩关节复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为观察长期应用利用利多卡因是否造成神经纤维的永久性损害,并探讨该方法对生疼痛治疗的可行性。我们用利多卡因行兔臂丛神经阻滞长达2个月。选用12只兔,局麻下解剖出双侧臂丛神经,直视下埋置体内药物灌注器,一侧作实验组,注射1%利多卡因;另一侧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每天两次共两个月。每次注射前、后通过针刺、步态,观察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和恢复情况。每三周监测一次肌电图。两个月后停药。继续观察半月后处死动物  相似文献   

6.
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法松解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肩关节周围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作者自2002~2006年,在传统的手法治疗基础上加用臂丛神经阻滞的治疗方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患者8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80例,男26例,女54例,年龄45~65岁。发病均为单侧肩关节,为长期保守治疗不佳的中、重度肩关节周围粘连,肩部僵硬,功能严重受限者,病程1个月~2年。影像学检  相似文献   

7.
8.
关节松动术并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关节周围炎5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择109例临床患者,研究臂从神经阻滞联用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8例采取关节松动术联合应用臂从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51例采用臂从神经阻滞治疗。定期观察治疗后两组思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肩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治疗效果、治疗次数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研究提示,关节松动术联用臂从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是一种较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王其敏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9):6349-6349,6357
对68例重症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采用布比卡因、利多卡因、确炎舒松A、维生素B1、维生素B12:按比例配成混悬液,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结果表明治愈率94.1%,有效率98.5%。可见此疗法治疗重症肩关节周围炎疗效显著,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6):3624-3625
目的探索分析针对接受肩关节镜手术治疗患者予以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具体作用和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接受肩关节镜手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均实施全身麻醉,研究组均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将两组研究对象手术前后的血压、心率等相关情况进行对比,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拔管时间、镇痛药用量、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研究组拔管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镇痛药物舒芬太尼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均较术前明显降低,研究组降低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接受肩关节镜手术治疗患者予以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以实现较为稳定的麻醉状态,有效减少镇痛药用量,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密集犁银质针松解术结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治疗老年肩周炎的疗效.方法 2007年4月-2008年6月,将120例老年肩周炎患者(>60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密集型银质针松解术结合臂从神经阻滞麻醉治疗,对照组则用单纯密集型银质针松解术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43例、显效15例、好转2例;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手部断指行再植手术采用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实施阻滞同单纯实施肌间沟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行断指再植术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30例)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30例)实施腋路臂丛神经阻滞,C组(30例)实施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患者的感觉阻滞情况及麻醉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C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为3.44±1.36min,明显短于A组(3.82±1.91min)和B组(5.25±1.52min)(P<0.05)。C组麻醉效果为100%,明显优于A组的90.0%和B组的93.3%(P<0.05)。结论断指再植术采用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实施阻滞,阻滞和麻醉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左旋布比卡因40ml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ASAⅠⅡ级60例拟行肘以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组(LB组n=30)和布比卡因组(B组n=30),两组臂丛用药分别为0.375%左旋布比卡因或0.375%布比卡因40ml(150mg)。记录注药后15、30min感觉及运动阻滞效果、术后24h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及运动完全恢复时间、病人的总体满意度和术中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注药后15min感觉及运动阻滞效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注药后30min,LB组感觉阻滞完善(Ⅲ级)的病例数明显增加(P<0.01),而且肘关节活动曲伸活动完全无力(Ⅲ级)的病例(47%)比B组(67%)低(P<0.01);LB组和B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为(17.2±7.1)h及(18.9±7.3)h,运动阻滞完全恢复时间为(20.2±8.2)h及(20.5±8.4)h,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术中LB组和B组需加用局部浸润的病例分别为4例、2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各有1例因为药物阻滞时间过长感到不适,其它病例对麻醉效果均感到满意,未发现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论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使用0.375%左旋布比卡因40ml,其作用与同容量的布比卡因相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联合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手外科患者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单侧肘关节以下小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50例。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成功后,P组于手术实施前15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用0.9%氯化钠液2mL稀释),C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液。分别于术后6h、8h、12h、24h进行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记录最早出现疼痛的时间及VAS疼痛评分,术后24h内要求镇痛的患者数,首次用镇痛药的时间及VAS疼痛评分,并观察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8h、12h的VAS疼痛评分、术后24h内要求镇痛的患者数及首次要求镇痛时的VAS疼痛评分P组均低于C组(P〈0.05)。而2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联合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手外科患者术后镇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0.375%盐酸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剂量。方法选择择期行手或前臂手术的40例患者(ASA分级Ⅰ-Ⅱ级),采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两点注射法注入0.375%盐酸罗哌卡因,盐酸罗哌卡因的剂量分别由低到高设为12、14、16、18和20 mL,初始剂量16 mL,间隔剂量为2 mL,注药30 min后切皮时,视觉模拟评分(VAS)>3分,改为全身麻醉以及下一例采用高一级剂量。若VAS≤3分,则下一例采用低一级剂量。采用Probit法计算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0.375%盐酸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剂量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0.375%盐酸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剂量为15.9 mL,95%CI为12.7~19.1 mL。结论正常成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0.375%盐酸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剂量为15.9 mL。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臂丛神经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肌电图对评估臂丛损害的意义。方法:对2002年7月-2005年5月间的130例臂丛神经损害患者进行临床和肌电图分析。神经传导检测时,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末端运动潜伏期、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和感觉传导速度。同心圆针电极检测时.主要观察静息状态下肌肉的异常自发活动,仅在少部分患者进行运动单位电位和募集形式的(半)定量分析。结果:30—49岁年龄组占53.1%,男女比率3.1:1。交通意外创伤占50%。645条神经运动传导检测有336异常(52.1%);272条神经感觉传导检测有80条异常(29.4%);847块肌肉中583块出现异常自发活动。通过肌电图定位上、中干损害30例(23%);中、下干损害27例(20.8%);全臂丛损害40例(30.8%);单纯上、中、下干损害分别为13例(10%)、1例(0.7%)、11例(8.5%);单纯后侧束、内侧束、外侧束损害分别为2例(1.5%)、3例(2.3%)、3例(2.3%)。结论:臂丛损害主要发生在中年男性,交通伤是创伤性臂丛损害的主要原因;肌电图检测在其诊断、病变水平定位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时不同进针方向对起效平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时,不同进针方向对麻醉时效及阻滞范围的影响.[方法]选取ASA Ⅰ~Ⅱ级行上肢手术的病人59例,随机分为A组(n=30),在穿刺后在触及第一肋骨后,针尖往内滑约0.3 cm;B组(n=29)则在穿刺到第一肋骨的时候针尖往外滑约0.3 cm;穿刺成功后,回抽无血无气,以15 ml/min的速度缓慢推入1%利多卡因 0.25%布比卡因混合液30 ml.分别在局麻药注射后1,5,10,15min,以VAS评分测试轻扎拇指(T)和小指(LT)指腹以及肘关节的尺侧和桡侧平面.[结果]A组病人的桡神经支配区域较早出现阻滞,而在桡神经支配区域,又以指端较早出现阻滞,而B组病人则与A组相反,手臂端较早出现阻滞,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病人所表现出来的阻滞没有统计学上差异.[结论]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时不同的进针方向,对上肢手术近端和远端的麻醉平面出现的先后顺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单侧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外伤性手术麻醉的镇痛效果及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0例急诊拟行单侧下肢外伤性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B组选择L2-3或L3-4间隙行硬膜外麻醉.局麻药均用罗哌卡因.记录麻醉前及麻醉后15、30、60、90 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以及针刺疼痛消失时间、术中输液量、术后尿潴留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与麻醉前相比,两组病人的麻醉后血压均下降,B组病人麻醉后各时点的SBP、DBP均明显低于A组:术中B组的晶体输入量,曾用麻黄碱病例数和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均明显高于A组;针刺疼痛消失时间A组显著低于B组.两组病例麻醉效果确切,均无更改麻醉方式完成手术.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下行单侧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起效快,镇痛效果好,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术后不良反应少,适用于下肢创伤性手术病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新鲜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的疗法和效果.方法 治疗新鲜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25例,受伤至就诊时间为1~22h,平均14h.手法复位成功6例,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19例.结果 肱骨近端骨折25例均得到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3.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10个月.根据JOA肩关节疾患治疗成绩评定标准:优15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4%.结论 对于新鲜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的治疗,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首选,术后辅以系统主动功能锻炼和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