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相折返(146)     
正自William于1887年发现并提出心脏电活动的折返现象以来,折返一直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机制。传统观点认为折返的发生均为0相折返,即折返环路上的电传导只能是0相去极化时的电位差,即相邻细胞的去极化传播只能由0相电压差引起。直到1991年,国际著名的心电生理专家Antzelevitch首次证实并提出2相折返的概念。[定义]2相折返是一种功能性折返,是指在缺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 (Af)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统计表明 ,人群中Af总发病率为 0 5 %~ 1% ,70岁以上者上升至 10 % [1 ] 。Af无论是持续性还是阵发性 ,因室律极不均匀 ,给患者带来极大不适。表现为心悸、乏力乃至晕厥 ,并可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及发生血栓栓塞 ,增加死亡率及致残率。1 电生理机制1 1 多源性子波折返 电生理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Lewis 192 0年首先提出了环形运动学说。 192 4年 ,Garrey的研究认为是折返。 6 0年代初 ,Moe等根据计算机模拟研究 ,提出多源性子波折返 ,是目前较为广泛接受的理论。Moe等认为 ,由…  相似文献   

3.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有自律性增高(automaticstrengthen)、触发活动(triggeredactivity)及折返激动(reentry) ,其中90%以上为折返激动所致。折返激动既往均指0相去极化电流所致。本文介绍复极2相折返及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0相折返传统折返概念认为折返的产生及其激动的维持均系由于动作电位0相去极化电流沿折返环路传导所致 ,相毗邻心肌细胞的去极化亦只能由0相电流介导产生 ,即为去极化电流所形成的0相折返。一、折返激动的定义折返激动是指心脏某一激动循一条传导途径传出 …  相似文献   

4.
折返性过早搏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早搏动是临床最常见到的心律失常,其发生机制可以是异位节律点自律性增高引起,可以由折返或触发机制引起。但在具体分析和处理心律失常时,临床或心电图医师常把各种心动过速与折返相联系,把各种早搏与自律性机制相联系,折返性过早搏动的概念常被淡泊或遗忘。近年来,经临床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证实的折返性过早搏动十分多见,应当给予足够的、充分的重视。一、折返性过早搏动的概念临床心电图和临床电生理的折返概念是指一次激动经过传导,再次激动心脏某一部位的现象。由折返机制引起的过早搏动称为折返性过早搏动。多数过早搏动属于折返…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电重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之一,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并发症较多,疗效欠佳。因此需要更深刻地认识AF的发生机制,下面就近年来AF的电重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AF电重构的提出  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中,人们对AF的电生理机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从不被实验支持的异位自律灶学说到Moe假说即多发小波随机折返学说,从核心折返环学说到自旋波折返学说,折返机制在AF发生与维持中的作用已为绝大多数学者所认同。近十年来,人们观察到AF具有自身延续性(selfperpetuating),即AF自身呈现为一种进展性疾病,其证…  相似文献   

6.
2相折返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折返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发生机理。一般认为,折返的产生及其激动的维持均系由于动作电位0相去极化电流沿折返环路传导所致。晚近,Antzelevitch等〔1~3〕发现动作电位2相平台期电流亦可引起折返激动,并由此提出“2相折返”概念。本文就此作一简述。1 2相折返现象的发现80年代以来,人们相继在犬、猫、兔以及人类的离体或在体心脏发现〔1,4,5〕,心室外膜层心肌(epi-cardium,Epi)与内膜层心肌(endocardium,Endo)的动作电位特征存在很大差异。最显著的差异是Epi的动作电位具有明显的复极1相和2相平台期(plateauphase),而呈现特征性的尖顶…  相似文献   

7.
<正>在多种功能性折返中,各向异性折返是其中一种。过去一直把心肌细胞或心肌组织的电扩布认为是各向同性,这是把心肌细胞、心肌、甚至整体心脏都视为一个合胞体,认为其向各个方向的电传导速度都相同而称为各向同性。仅仅当心肌出现病变,各方向电传导的速度才会改变,才可能发生折返,因此认为折返都在异常情况时才能发生。而现代观点认为,心肌与心脏的电传导本身就呈各向异性,即激动在心肌细胞或心肌中的纵向传导速度远比横向传导快,使电传导本身就不稳定,当纵、横两个方向的传导速度比值≥4时,电传导将失去安全性而容易发生折返。  相似文献   

8.
Coumel定律又称Coumel-Slama定律,由法国著名心脏电生理学家Coumel于1973年提出[1,2]。1.Coumel定律的定义(1)预激综合征伴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显性预激综合征或隐匿性房室旁路的患者发生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房室结、希氏束及束支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折返环路的前传支,旁路为折返环路的逆传支,心房、心室均参与折返,QRS≤0.11s,属于窄QRS波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病因各异,但形成颤动的电生理基础除极少数例外(如Focal AF),均系心房多源性折返所致,即心房内存在3~6个以上折返环并同时运行。如能使该折返环数量减少到三个以下,颤动即不再维持。目前用于治疗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或手术方法,也是以中断多源折返环使之减少为三个以下,房颤即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0.
房颤的机制至今仍未明了。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折返机制参与房颤发生和持续过程。在折返性心律失常中,波长即折返环的不应期和冲动传导速度的乘积决定着折返环的大小。由于局部心房组织的不应期和冲动传导速度在临床上难以测定,故这一概念迄今尚未应用于人体房颤的分折。为了进一步阐明房颤终止与持续的机制,Asano等从电生理检查中以程序刺激诱发房颤并分析高位右房内电位,提出波长指数-这一临床可变性的半定量参数,以表示微折返坏的大小,观察波长指数变化与房颤终止和持续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