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究磷酸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合用药方案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康平县人民医院诊疗的158例初发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9例)。对照组以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则联用磷酸西格列汀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值。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FBG、PBG、HbAlc值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的FBG、PBG、HbAlc值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初发T2DM患者以磷酸西格列汀、二甲双胍联合方案治疗可有效改善其血糖状态,促进康复,且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少,治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82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给予二甲双胍+磷酸西格列汀治疗。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FBG、2hPBG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FBG、2hPBG水平无明显差异(P 0. 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FBG、2hPBG水平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7. 56%高于对照组80. 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 88%与对照组14. 63%无明显差异(P 0. 05)。结论: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血糖水平,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8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西格列汀组(MET/SITA组)105例和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组(MET/DM组)103例,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第12、24、48周检测患者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 P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随访记录不良反应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MET/SITA组BMI显著低于治疗前和MET/DM组(P0.01)。治疗24和48周后,MET/SITA组FBG、2h PPG和Hb A1c显著低于治疗前和MET/DM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随访发现,MET/SITA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MET/DM组,且生存周期较长。结论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疗效佳,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以及联合用药对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糖化血红蛋白、缺氧诱导因子-1?琢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75例。对照组予以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联合组予以二甲双胍联合磷酸西格列汀治疗,对比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糖化血红蛋白、缺氧诱导因子-1?琢水平。结果:联合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琢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联合组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确切,可有效控制细胞因子水平,安全可靠,预后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肥胖型T2DM患者120例,按照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单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予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体质指标(腰围、体质指数BMI)、血糖水平[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2周后,两组腰围、BMI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BG、2hP鄄BG、HbA1c水平无论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T2DM,可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减轻体重,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观察西格列汀与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比分析使用西格列汀(n=28)与格列美脲(n=30)治疗2型糖尿病10周的降糖效果,比较两组糖化血红蛋白(Hb Al 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BG)、体重以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FPG、PBG、Hb Al C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10周后与格列美脲组对比,西格列汀组Hb Al C下降更为显著(P0.05);治疗10周后西格列汀组体重明显下降(P0.05),而格列美脲组稍有增高;西格列汀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格列美脲组(P0.05)。结论: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降糖效果优于格列美脲,低血糖发生率低,且能降低体重,尤其适合肥胖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与格列吡嗪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疗效,分析2种药物对患者血糖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4月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收治的112例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西格列汀组和格列吡嗪组,各56例。西格列汀组患者给予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治疗,格列吡嗪组患者给予二甲双胍联合格列吡嗪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脂肪肝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肝功能、血脂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指标。结果:西格列汀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6%(53/56),高于格列吡嗪组(75.0%,42/56;P0.05)。两组患者的血糖、血脂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肝功能(AST、ALT、GGT)及HOMA-IR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西格列汀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格列吡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格列汀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6%(11/56),格列吡嗪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9%(10/5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能够提高脂肪肝的治疗效果,与格列吡嗪相比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及HOMA-IR,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焦秀敏  许秀萍  赵晶  吕肖锋 《临床荟萃》2013,28(1):44-45,48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单用二甲双胍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治疗,观察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12周治疗后,两组FBG、2hPG、HbA1c、BMI均明显减低(P<0.01),FIns水平显著增加(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FBG(5.6±1.5)mmol/L vs(7.0±1.8)mmol/L(P<0.01);2hPG(8.2±1.3)mmol/L vs(10.8±2.1)mmol/L(P<0.01);HbA1c(6.1±1.2)%vs(7.2±1.0)%(P<0.01);FIns(13.2±3.1)mU/L vs(11.5±2.3)mU/L(P<0.05)。结论西格列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降糖药物,且能更好的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9.
选取就诊的76例对磺脲类药物失效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优泌乐25R皮下注射)和观察组(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BG、2HpG、HbA1C、FCp和PCp的差异。两组患者FBG、2HpG和HbA1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FCp和PCp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对磺脲类药物失效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与单用预混胰岛素效果相当,使用方便,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李敏  刘文娟 《大医生》2023,(14):41-44
目的 研究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患者临床疗效与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富县人民医院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53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75)与观察组(n=78),其中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采用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治疗时长为10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糖指标、血脂变化,观察两组患者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糖化血糖蛋白(HbAlc)血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 <0.05),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低血糖、恶心呕吐、腹泻)情况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临床疗效优于单一的二甲双胍治疗,血糖、血脂指标降低,服药后不良反应情况减弱,安全性好,值得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西格列汀与沙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50例门诊初次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随机分为西格列汀组和沙格列汀组各25例,分别用西格列汀或沙格列汀治疗12周,观察患者BMI、FPG、2 hPG、HbA1c等指标变化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FPG、2 hPG、HbA1c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BMI较治疗前均有轻度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BMI、HbA1c、FPG、2 hPG、低血糖发生率等指标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及沙格列汀均能有效地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轻度减轻体重,且低血糖发生率较低,但两者的疗效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2.
华燕  武金文  蒋成霞  李梅  刘欣 《华西医学》2014,(8):1429-1431
目的比较西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与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80例服用2种口服降糖药(OAD)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按就诊奇偶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西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予以治疗,对照组应用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指数(BMI)等指标及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FBG、2hPG、HbA1c均较前下降(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HbA1c达标率分别为88.3%、87.8%,但观察组胰岛素用量比对照组减少12.1%,且BMI得到控制,低血糖发生率低。结论西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和体质量,减少低血糖事件,在同等HbA1c达标率下,所用的胰岛素剂量更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观察利拉鲁与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比分析应用利拉鲁肽(n=28)与格列美脲(n=30)治疗2型糖尿病12周的降糖效果,比较两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BG)、体重以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FBG、PBG、HbA1c均明显下降(P<0.01),但利拉鲁肽组FBG、PBG、HbA1c相对下降更明显(P<0.01);利拉鲁肽组体重显著下降(P<0.01),而格列美脲组体重稍增加(P>0.05);利拉鲁肽组低血糖发生比率明显低于格列美脲组;利拉鲁肽组5例出现一过性恶心反应。结论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降糖效果优于格列美脲,低血糖发生率低,且能降低体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首次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的疗效。方法 54例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12周后,所有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HbA1c均控制在比较理想的水平,低血糖发生率低,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并控制血糖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86例肥胖2型兼血糖控制不佳的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进行糖尿病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治疗时间均为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 FPG)、餐后2 h血糖(2 h 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体重指数(BMI)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FPG、2 h FPG 、HbA1c、BMI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3.73、6.57、13.17、59.53,P均<0.05),而HOMA-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TC、TG、LDL-C、HDL-C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2.26、7.75、4.73、4.03,P均<0.05)。结论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能有效降低血糖血脂,并控制患者体重,是针对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及对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48例,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80例)。在原饮食、运动控制及用药基础上,观察组加用西格列汀片100 mg,每日1次,对照组加用瑞格列奈片1.0 mg,每日3次。检查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血糖(2h BG)和餐后2h胰岛素(2h Ins)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结果观察组中血糖控制率(Hb A1c7.0)为70.6%(48/68),明显高于对照组53.8%(43/80)。两组经治疗6周后,与治疗前相比较,FBG、2h BG、Hb A1c均降低,2h Ins升高,观察组HOMA-IR、三酰甘油下降,FIns、HOMA-β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对照组血脂无明显变化(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FBG、2h BG、Hb A1c、FIns、2h Ins、HOMA-IR、HOMA-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且安全性良好,对肝肾功能无显著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two dipeptidyl peptidase-IV (DPP-4) inhibitors, sitagliptin and vildagliptin, known to have different efficacy on 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 (MAGE), on oxidative stress, and on systemic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open-label PROBE design (parallel group with a blinded end point) study was performed in 90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adequately controlled by metformin. The study assigned 45 patients to receive sitagliptin (100 mg once daily; sitagliptin group) and 45 patients to receive vildagliptin (50 mg twice daily; vildagliptin group) for 12 weeks. MAGE, evaluated during 48 h of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glucose monitoring, allowed an assessment of daily glucose fluctuations at baseline and after 12 weeks in all patients. Assessment of oxidative stress (nitrotyrosine) and systemic levels of inflammatory markers interleukin (IL)-6 and IL-18 was performed at baseline and after 12 weeks in all patients. RESULTS HbA(1c), fasting and postprandial glucose, MAGE, and inflammatory and oxidative stress markers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 groups at baseline. After 12 weeks, MAGE (P < 0.01) was lower in the vildagliptin group than in the sitagliptin group. After treatment, HbA(1c) and postprandial glucose evidenced similar changes between the groups (P = NS). Vildagliptin treatment was associated with a stronger decrease in nitrotyrosine (P < 0.01), IL-6 (P < 0.05), and IL-18 (P < 0.05) than sitagliptin treatment. Nitrotyrosine and IL-6 change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changes in MAGE but not in fasting glucose and HbA(1c). CONCLUSIONS MAGE redu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tion of oxidative stress and markers of systemic inflammation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These effects were greater in the vildagliptin group than in the sitagliptin group.  相似文献   

18.
蔡正华 《华西医学》2009,(10):2663-2665
目的:观察瑞格列奈、阿卡波糖联合治疗老年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观察58例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瑞格列奈及阿卡波糖,疗程12周,监测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FBG、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肝功、肾功。结果:FBG、PBG及HbAl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尤其是餐后血糖更为明显(P〈0.01)。无一例肝肾功能损害,也无严重低血糖及其它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瑞格列奈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降糖作用确切,而且安全性、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维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氧化相关物质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于辽宁省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二甲双胍单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为二甲双胍与维格列汀联合治疗,连续治疗2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氧类物质(ROS)及空腹血糖(FBG)水平,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4周后,对照组患者外周血清GSH-PX、SOD水平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外周血清ROS、MDA、FBG水平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二甲双胍基础上给予维格列汀能通过升高外周血GSH-PX、SOD水平与降低ROS、MDA水平来减轻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损伤,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尿病看图对话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将11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采用糖尿病看图对话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对照者采用传统授课模式进行健康,观察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健康教育后两组FPG、PBG及HbA1c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教育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后实验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略有下降、高密度脂蛋白略有升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后两组FBG、PBG、HbA1c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糖尿病看图对话可有效降低T2DM患者血糖、HbA1c水平,改善血脂异常,是T2DM教育的有效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