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改良切口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289例单纯膜周室间隔缺损患儿在我中心接受改良切口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该操作采用长约1~2 cm的微创切口,无需损伤胸骨,完全食道超声引导下完成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1、3、6个月定期随访.结果 289例患儿中,277例(95.8%)成功完成微创封堵;12例封堵失败,改行常规外科修补术.277例患儿均经改良微创切口入路,切口长度1~2cm,平均(1.53±0.46)cm.均未损伤胸骨,亦未放置引流管.术后早期均未出现心包积液.膜周室缺直径平均(5.30±2.88)mm.封堵器大小4~12mm,平均(6.70±3.10)mm,包括对称封堵器191例,偏心封堵器86例.12例(4.3%)患儿术中存在少量残余分流.9例(3.2%)术后发生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患儿于术后4d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经激素治疗5d后好转.所有患儿平均住院时间(3.2±0.8)d,随访期间,没有主动脉瓣反流、恶性心律失常、封堵器脱落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至随访结束仍有4例(1.4%)存在少量残余分流.结论 改良切口经胸壁微创封堵术,不损伤胸骨,可以有效治疗膜周室间隔缺损.但其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2.
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继发主动脉瓣病变的长期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VSD)继发主动脉瓣脱垂(AVP)及主动脉瓣返流(AR)发生和发展的自然进程及手术效果,提出本病在中国人群中的外科手术指征或时机. 方法收集1975年6月~1999年10月在香港葛量洪医院诊治的动脉干下型VSD患者210例,其中男133例,女77例;年龄:4个月~30.7岁(平均12.2±6.8岁).初诊年龄:1天~13.5岁(平均2.5±2.4岁).随访时间:3.5个月~24. 3年(平均8.6±5.3年).所有临床、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及手术资料均做详尽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210例干下型VSD患者中,75 例(36%)因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需早期手术修补VSD,术后无一例发生AVP或AR.随访无充血性心力衰竭的135例患者中,99例(73%)发生AVP ,其发生率在1、5、10及15岁分别为8%、31%、66%及85%.而在99例AVP患者中,78例(79%)出现AR,随访中50%的患者AR程度进行性加重,1年及5年进展的速率分别为19%及66%.继发主动脉瓣病变者VSD较大(≥5 mm),肺动脉压力正常,且左向右分流量不大.本组46例(22%)因明显AVP或AR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单纯修补VSD 27例,修补VSD加瓣膜成形术19例.术后随访2个月~15.9年(平均5.7±4.6年),5例单纯AVP均无AR出现,39例AR返流程度明显改善,仅2例AR进行性加重需行换瓣手术.结论动脉干下型VSD如不手术,绝大部分会发生主动脉瓣病变,并呈进行性发展.在定期超声随访中,如出现AVP,应及时手术治疗.对于延迟就诊的AR患者,瓣膜成形术仍能获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儿童室间隔缺损的围术期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运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对儿童室间隔缺损(VSD)进行围术期的作用。方法 VSD患儿205例,年龄3个月~17岁(平均3.4岁),术前均由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作出诊断。体外循环前后分别行TEE探查,比较TFE及TTE 变化。结果 1.术前TEE和TTE对VSD位置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9.0%和97.6%,膜部瘤检出率分别为93.8%和43.8%, VSD直径测量与手术探查结果相关系数分别为0.958和0.898;2.术后TFE发现残余分流38例(18.5%),其中9例(4.4%)立即再次修补。结论术前TEE可准确诊断VSD;术后TEE可发现残余分流,立即干预,以免再次开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围术期处理措施,以促进患儿快速康复。方法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我们收治年龄6个月至3岁的单纯室间隔缺损患儿95例,其中经胸超声筛查后行经胸微创封堵术37例,采用传统外科体外循环手术58例,分析两组患儿术后早期并发症及处理措施,并对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体重、NYHA心功能分级、住院天数、手术时间、ICU监护时间、输血量、引流量及早期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年龄、体重、性别、心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住院天数、手术时间、ICU监护时间更短,输血量、引流量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当,经积极干预后短期内恢复。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术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理想手段。术前食管超声再次评估、术后适当镇痛、镇静及心功能支持可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2个儿童心脏中心食道超声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及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2个儿童心脏中心行食道超声经胸微创VSD封堵术14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膜周部VSD 95例,嵴内型VSD 37例,肌部VSD 10例.VSD直径:经胸超声下3.0~8.5 mm,平均(4.7±0.8)mm;食道超声下2.5~8.0 mm,平均(4.3±1.0) mm.结果 142例中140例当时封堵成功(97.2%),其中1例(0.7%)术后第5天出现Ⅲ°房室传导阻滞、阿斯综合征,术中转体外循环(CPB)下封堵器取出+VSD修补,术后逐渐恢复窦性心律;1例(0.7%)嵴内型肺动脉瓣下VSD当时封堵成功,术后5h出现封堵器脱落嵌于左肺动脉,急诊CPB下主肺动脉切开封堵器取出+VSD修补.选用膜周部对称伞85例,偏心伞47例,肌部伞8例.3例(2.1%)新出现微量三尖瓣反流.9例(6.4%)术后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0.7%)术后出现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伴心室内差异传导,经过甲基强的松龙静滴后转为窦性心动过速,偶发房早.术后在监护室当天拔气管插管,第2天转回普通病房.平均(7.1±2.2)d出院.术后133例(95.0%)随访至今,分别在术后1个月、3个月及每年复查心电图、胸片及心脏超声,最长已36个月.无死亡,未见伞片移位、未见残余分流及瓣膜反流加重,无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论 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三维超声心动图可以为先天性心脏病诊治提供丰富的信息.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术后房室瓣反流、残余分流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患儿的预后及生存质量.术前获得更多更准确的诊断评估信息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改善房室间隔缺损患儿的手术效果.大量研究表明三维超声心动图在房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前诊断与术后随访中的作用正在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杂交封堵(Hybrid)技术治疗小儿肌部室间隔缺损(mVSD)的经验。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我们共收治18例肌部室间隔缺损患儿,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杂交封堵术治疗mVSD。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除1例9岁患儿外,其余患儿平均年龄(10.8±6.7)个月(1~17个月),平均体重(7.4±2.2)kg(4.8~11kg)。2例为多发mVSD,男女各1例。手术在食管超声(TEE)下于右心室游离壁表面定位mVSD最佳穿刺位置,经缺损右室面穿刺并通过导引钢丝及鞘管,导入封堵器行mVSD封堵。术后即刻及出院前行经胸超声评估,出院后定期门诊随访。结果平均肌部室问隔缺损(6.6±1.8)mm大小(4—12mm)。术后即刻食管彩超均未提示明显残余分流。无围手术期死亡,无心律失常。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2例多发肌部室间隔缺损患儿心脏超声显示心尖部存在极小分流,其余无明显残余分流。全组无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良好,封堵器无移位。结论经胸杂交封堵技术治疗小儿肌部室间隔缺损较传统肌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损伤小,恢复快,操作安全简便,效果好,可避免体外循环,尤其适用于小年龄低体重不能行介入手术的婴幼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经皮导管介入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脱垂(aortic valve prolapse,AVP)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1108例经皮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手术前后超声心动图、术中造影、封堵器型号及社会人口(年龄、体重、性别)等资料。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配对设计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Wilcoxon符号秩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成组设计R×C表格采用Monte Carlo近似确切概率法。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合并AVP患儿术后主动脉瓣反流(aortic regulation,AR)出现或加重的危险因素。 结果 55例术前合并AVP患儿中8例(14.5%)发生术后AR出现或加重。1053例术前不合并AVP的患儿中10例(0.9%)发生术后AR出现或加重,但AR加重情况多发生在术后远期(>1年),且无一例中度以上的AR出现。合并AVP患儿介入手术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及AR加重程度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选择合适封堵器类型及大小、操作规范并具有相当相关操作经验的儿童心血管中心,经皮导管介入封堵合并AVP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可成为外科手术的有效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与传统放射线引导方法相比较,评价单纯经食道超声(TEE)引导在经皮介入封堵儿童房间隔缺损中的早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单纯TEE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患儿50例(TEE组),均采用TEE引导并监测封堵全过程.选取同期传统放射线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患儿162例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于术后1个月在门诊随访,并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2组患儿年龄、体质量、房间隔缺损直径、封堵器直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TEE组和对照组封堵器置入成功率分别为100.0%和97.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术后即刻残余分流发生率分别为0和4.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气管插管时间分别为(2.9±0.5)h和0.术后随访1个月,2组患者均无残余分流,未发生外周血管损伤、心脏穿孔、封堵器脱落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单纯TEE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儿童房间隔缺损不仅能够完全避免放射线及对比剂,而且保持了传统经皮介入治疗安全、微创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剑突上正中小切口及胸骨左缘第3或第4肋间小切口入路行经胸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术的疗效、安全性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近年来本院实施的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PA/VSD)一期根治术患儿手术方式及右室流出道重建方法进行总结,结合术后院内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对比同期一期姑息PA/VSD手术的术后生存率、并发症等情况,藉此对一期手术方案的选取进行评价。方法本院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施行单纯PA/VSD一期根治手术129例为根治组,收集患儿性别、手术时年龄、身高、体重、术前经皮氧饱和度、McGoon、Nakata指数、手术方式、右室流出道重建材料、术中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置CICU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最大正性肌力药物评分、院内并发症及死亡率情况;另外收集本院120例P/VSD一期姑息手术患儿相应资料作为对比,为姑息组。结果一期根治组早期院内死亡10例,病死率7.8%;术前McGoon指数1.6±0.5,体外循环时间(130.0±45.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7.2±23.5)min;呼吸机支持时间(87.0±92.8)h;住院时间(22.6±11.4)d。一期姑息组院内死亡11例,病死率9.2%;McGoon指数1.2±0.3,体外循环时间(89.7±46.4)min;呼吸机支持时间(47.4±50.5)h;住院时间(18.6±7.0)d;结论术前McGoon≥1.2,SpO_2≥75%可视为一期根治术的适应证;术中监测RVP/LVP比值是预防术后早期院内死亡的重要方法;对于伴有粗大主肺动脉侧支(MAPCAs)的患儿,提倡采取早期根治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围术期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规律,从而客观地对微创封堵术心肌损伤的程度进行评估。方法 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们选取符合条件的室间隔缺损患儿30例,采用经胸微创封堵术关闭室间隔缺损。分别于术前、术后1 h、2h、6 h、12 h、24 h、48 h、7 d共8个时间点,通过免疫定量分析仪,在床边快速测定血清NT-proBNP浓度,对比患儿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血清NT-proBNP的浓度变化趋势。结果所有病例拔管平均时间3.5±2.1h,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7.1±1.5d。封堵术后当时至术后6 h,NT-proBNP无明显变化;至术后12~24 h,NT-proBNP有升高,与各时间点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逐渐下降至术前水平。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可致可逆性微小心肌损伤,术后床边快速检测NTproBNP,可早期识别和判断心肌损伤的程度,为临床防治术后并发症、促进患儿快速康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简便,容易在临床推广应用,可作为筛查心肌损伤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影响6月龄以下危重婴儿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近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们收治的161例6月龄以下危重室间隔缺损婴儿的手术治疗情况,将全部病例按照近期疗效分为预后好或差两组.分析两组在手术年龄、体重、有无心内合并畸形和气管狭窄、术前感染情况、肺动脉高压程度、转流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室间隔缺损直径、呼吸机支持时间、胸腔引流量、正性肌力药物评分(inotrope score,IS)、监护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将可能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体重、呼吸机支持时间、胸腔引流量、心内合并的其他畸形、肺动脉高压程度、有无气管狭窄只在单因素分析中有差异.而转流和主动脉阻断时间、IS、监护时间在单、多因素分析中均有不同,P值分别是0.000~0.001、0.000~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转流时间长、主动脉阻断时间短、IS高、监护时间长是影响手术治疗近期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及重要主肺动脉侧支血管的手术方式,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7月至2010年8月本院采用单源化手术治疗肺动脉闭锁(PA)合并室间隔缺损(VSD)及重要主肺动脉侧支血管(MAPCAs)患儿8例.男3例,女5例,年龄4~72个月,中位年龄24个月,体重7.5~15.5 kg,平均体重(11.2±2.4)kg.7例采取分期于术治疗,1例采取一期根治手术.结果 全组患儿均存活.随诊6~20个月,1例一期根治手术患儿痊愈;7例分期手术患儿,临床紫绀症状均好转.其中3例肺动脉明显发育,进一步行二期根治手术治愈.结论 单源化手术是治疗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及重要主肺动脉侧支血管的有效方法,分期手术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一期手术矫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排除合并其它复杂心脏畸形的病例;所有患儿一期矫治主动脉缩窄,同期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采用围手术期精细化管理,共27例患儿纳入本研究,日龄范围4~28 d,平均(20.1±6.9)d;体重2.7~4.5 kg,平均(3.6±0.5)kg。结果27例中,术后延迟关胸11例,出血6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乳糜胸1例,气胸2例,胸腔积液1例,心律失常2例,血压升高1例,再插管3例。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并早期死亡1例,其余26例均经过精细化管理治愈出院。随访3~48个月,吻合口狭窄再手术1例,其余患儿复查结果均满意。结论新生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一期矫治手术效果良好,若术前乳酸已出现进行性升高会影响术后结局,围手术期精细化管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镶嵌手术(hybrid procedure)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辅助下,采用镶嵌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23例。其中15例经有心室表面穿刺置入封堵器,4例在体外循环(CPB)下直视置入封堵器,4例在CPB下置入封堵器后同期手术矫治其他畸形。结果23例均获成功,14例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直径6~12mm,9例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直径5~10mm。术后恢复顺利,心功能正常,超声随访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返流及周围组织卡压。结论将心脏外科手术与内科介入相结合的镶嵌治疗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新型治疗模式,简化了,手术过程,降低了嗣手术期并发症及病死率,从而降低了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