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探讨D2-40在肺的前驱腺体病变[包括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 AAH)和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 AIS)]、微浸润性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 MIA)及浸润性腺癌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AAH、AIS、MIA及浸润性腺癌组织各20例,每例肿瘤均有癌旁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D2-40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D2-40在所有正常肺组织肺泡上皮中均100%(80/80)阳性,且呈胞质连续性强着色;在20例AAH、AIS和MIA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5%(17/20)、50%(10/20)和45%(9/20),其着色强度呈微弱~中等,染色模式呈现不连续或不等间隔,其中MIA中浸润性成分阳性率为30%(6/20),贴壁成分阳性率为45%(9/20);20例浸润性腺癌中仅1例微弱着色,阳性率为5%(1/20)。统计分析显示,AAH、AIS、MIA中D2-40表达分别与浸润性腺癌和正常肺组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非黏液型微小浸润性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 MI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09例肺非黏液型MI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行CD34和TUBB3免疫组化染色,探讨其在辅助判断早期浸润中的价值。结果 309例肺非黏液型MIA中,男女比为1∶2,中位年龄54岁,多数为体检发现(84.5%),吸烟者仅占8.1%。CT表现均为周围型磨玻璃病变(ground-glass opacity, GGO),中位直径1.0 cm,其中31.4%为多发病变,双肺者占5.5%。所有淋巴结清扫标本均未见肿瘤转移。随访期间仅有1例同侧肺叶复发。CD34在肺非黏液型MIA的非浸润成分及正常肺泡壁中呈阳性,显示出完整的肺泡壁结构,而微浸润灶中癌巢周染色明显减少,呈间断性分布,部分呈阴性。TUBB3在非浸润成分中均阴性,在微浸润灶中的阳性率达65.9%。结论肺非黏液型MIA好发生于女性及非吸烟者,且多无临床症状,约1/3为多灶性。患者预后极好,罕见复发、转移;CD34和TUBB3可作为辅助判断早期浸润灶的免疫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GF-β1、p53、E-cadherin蛋白在早期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16例肺部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 AAH)、33例原位腺癌、22例微浸润性腺癌、26例附壁生长为主型的浸润性肺腺癌(lepidic predominant adenocarcinoma, LPA)组织中TGF-β1、p53、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早期肺腺癌中随着组织病理学分级的增高TGF-β1、p53蛋白阳性率升高,E-cadherin蛋白阳性率降低(P0.05)。在微浸润性腺癌及LPA浸润成分中TGF-β1、p53阳性率高于非浸润成分,E-cadherin阳性率低于非浸润成分(P0.05)。AAH、原位腺癌中TGF-β1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微浸润性腺癌和LPA的非浸润成分中TGF-β1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TGF-β1、p53、E-cadherin蛋白在早期肺腺癌组织中存在异常表达,检测TGF-β1、p53、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有可能为早期肺腺癌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像学表现为肺部纯磨玻璃结节(pure ground glass nodules,p GGN)的病理组成,并分析结节内各成分在形成CT值中的作用。方法分析59例p GGN的肺腺癌结节CT值与胶原纤维、弹力纤维、肺泡腔内巨噬细胞含量、肺泡间隔的关系。结果 59例p GGN中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 20例、微浸润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 19例、浸润性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noma,IAC) 20例。其中AIS、MIA、IAC的结节最大截面直径均值分别为(0.73±0.33)、(1.15±0.37)、(1.48±0.46)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IS的CT均值(-667±114) HU,MIA的CT均值(-634±98) HU,IAC的CT均值(-495±136) HU,三组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CT值与肺泡间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呈线性回归关系,系数为正; CT值与肺泡腔内巨噬细胞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呈线性回归关系,系数为负。结论 p GGN中肺泡间隔及肺泡腔内巨噬细胞含量对CT值的形成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腺癌边缘区巨噬细胞M2表型的极化效应、边缘/中心比值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双重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巨噬细胞CD163+/CD68+表型(M2表型)在49例原位肺腺癌(AIS)、11例微小浸润性腺癌(MIA)、57例浸润性腺癌(IA)边缘区及中心区的分布规律和差异,探讨巨噬细胞边缘极化效应及边缘/中心比值在肺腺癌进程中的作用及机制。采用单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及多变量Cox生存分析探讨M2表型边缘极化状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肺腺癌边缘区M2型巨噬细胞较中心区域呈现极性聚集,具有显著差异(P0.01)。根据中位数分高、低极化组,低极化组AIS中M2型巨噬细胞计数值与MIA及IA比较未见明显差别,但其在高、极化组AIS中的计数值依次低于MIA和I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单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及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边缘区巨噬细胞M2表型数量及边缘/中心比值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2=44.71,P0.01;2=21.75,P0.01)。多变量Cox生存分析表明M2表型边缘高极化状态和边缘/中心比值是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P0.01)。结论:巨噬细胞M2表型在肺腺癌边缘区存在边缘极化效应,其边缘极化状态和边缘/中心比值是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因此术前穿刺判断边缘极化状态或术后活检检测M2型巨噬细胞型边缘/中心比值可能是评估预后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性癌(invasive 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carcinoma, IS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1例ISM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5岁,体检发现HPV16型阳性。大体上,于子宫颈处见一暗褐色菜花样新生物,大小2.0 cm×2.0 cm,似侵犯肌层。镜下肿瘤细胞类似于复层产黏液性上皮内病变(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intraepithelial lesion, SMILE),肿瘤排列呈巢团状,在间质内浸润性生长,可见促纤维增生性反应及炎细胞浸润。肿瘤周边可见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 AIS)成分。肿瘤表面可见SMILE成分,局部可见SMILE累及腺体成分。PAS及AB染色阳性。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7、p16及CEA弥漫强阳性,CK5/6及p63灶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80%。结论 ISMC是近年来提出的组织学形态类似于SMILE的浸润性肿瘤,尚未收入WHO(2014)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一种新的病理学实体肿瘤,易误诊为其他类型的癌,确诊需要结合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等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胶样腺癌(colloid adenocarcinoma,C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C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患者均无明显症状,平均年龄59.5岁,肿瘤最大径平均2.1 cm,4例肿瘤CT检测均显示为孤立性囊实性结节,边界清楚,位于右肺上、中、下叶各1例,位于左肺下叶1例。镜下见CA由两种细胞成分构成,一种为杯状细胞,一种为低柱状上皮细胞,富含黏液。免疫表型:4例CK7、CK20、CDX-2、Villin和MUC2均阳性;1例Napasin A局灶阳性;TTF-1均阴性。结论CA特征性病理形态是富含黏液且黏液破坏肺泡壁,肿瘤肺叶切除+肺门淋巴结清扫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方式,肺CA临床罕见,需与肺浸润性黏液腺癌以及胃肠道、卵巢、胰腺及乳腺转移性黏液腺癌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子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的癌(invasive 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carcinoma, IS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2021年褔建省肿瘤医院诊治的6例子宫颈ISMC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均可见经典的ISMC形态,实性癌巢由胞质内黏液多少不等的复层上皮细胞组成,边界较圆钝,巢周细胞呈栅栏状排列,类似子宫颈产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转移灶与原发灶形态一致或癌巢较不规则。免疫表型:肿瘤细胞p16、CEA、CK7、CK8/18均阳性,ER、PR、PAX8和Syn均阴性,CK5/6、p40阴性或灶性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70%~80%。结论 子宫颈ISMC是新近命名的HPV相关的腺癌亚型,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预后较其它HPV相关腺癌差,识别子宫颈癌中ISMC成分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子宫颈微偏腺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子宫颈微偏腺癌的形态学、组织化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6例子宫颈微偏腺癌组织学特征进行观察,并行黏液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S-P法)。结果6例均有子宫颈腺体显著增生,腺体腔缘面呈花边状、锯齿状或乳头状突入到腺管腔内,并有成角状外翻,腺体呈浸润性生长。黏液组织化学:AB(pH1.0、2.5)/PAS染色证实,腺体腔内为混合性黏液,主要含唾液酸黏液,硫酸黏液减少,中性黏液较多。免疫表型:CEA(5/6)阳性,CA125(6/6)阴性。vimentin、SMA浸润性腺体周围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6/6)阳性。结论子宫颈微偏腺癌以其特殊的形态结构和细胞轻微的异型、AB/PAS阳性、CEA阳性及腺体周围反应性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鼻咽部甲状腺样低级别乳头状腺癌(thyroid-like low-grade nasopharyngeal papillary adenocarcinoma, TL-LGNPP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鼻咽部TL-LGNPP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检测及随访,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年龄28~45岁,肿瘤均位于鼻咽顶后壁,呈息肉样或乳头状生长,均行手术切除。镜检:肿瘤呈乳头状或管状排列,胞质嗜酸性,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不易见,未见坏死及神经、脉管侵犯。乳头纤维间质血管玻璃样变性,局灶砂砾体形成。例2肿瘤细胞部分呈梭形,与乳头状结构相延续,局灶可见鳞状上皮化生。免疫表型:TTF-1、CK7、CK19和vimentin均弥漫阳性,CEA局灶阳性,TG、Napsin A、S-100、GFAP和CD117均阴性。例2梭形区域TTF-1、CK7、CK19阳性,鳞化区域CK5/6、p63和p53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1%~2%。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例2阳性,突变类型为Exon15 V600E,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子宫具有中肾形态特征的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2例子宫颈中肾腺癌(mesonephric adenocarcinoma, MA)及2例子宫体子宫内膜中肾样腺癌(mesonephric-like adenocarcinoma, MLA)进行HE、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 4例患者发病年龄47~76岁,平均65岁,以绝经后阴道出血常见。MLA/MA可见弥漫或局部黏液样变伴炎细胞浸润的肿瘤间质背景,组织形态结构多样,表现为单腺管状伴腺腔内嗜酸性分泌物、筛状、乳头状、导管状伴导管内低级别乳头状瘤样生长,少数呈梭形平滑肌瘤样、性索样及鞋钉状透明细胞样。免疫表型:GATA3、DNA错配修复蛋白及SMARA4均阳性,p53野生型,p16阴性或斑驳非钟点状阳性,Napshin A、PR及WT1均阴性;3/4例CR核阳性及CD10腺腔腔缘阳性,Ki-67增殖指数25%~60%。随访3~16个月,均无瘤生存,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MLA/MA在形态学及免疫表型上相似,但来源可能不同,MLA来源与苗勒管更为相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子宫颈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 AI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子宫颈AIS的临床表现、HPV类型、细胞学结果、手术方式及术后病理学特征。结果患者中位年龄38岁,年龄以30~39岁居多;41%患者有阴道流血、白带异常及阴道排液等症状,59%患者无临床表现;HPV感染阳性率为94%,其中主要型别为HPV18型,占46%,HPV16型、45型及其它型别分别占29%、5%和5%,HPV阴性占6%;细胞学结果提示腺上皮异常占32%,49%患者表现为鳞状上皮病变,14%患者未见上皮内病变;子宫颈活检及锥切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单纯AIS仅为34%,同时合并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占66%,其中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intraepithelial lesion, SMILE)亚型占14%;49例患者行根治术,术后微浸润癌占8%,浸润性腺癌占12%,未发现淋巴结转移,余16例患者行子宫颈锥切术保守治疗,术后随访3~4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子宫颈AIS患者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细胞学筛查敏感性不高,HPV检测存在一定阴性值,细胞学筛查联合HPV检测可提高阳性检出率,AIS亚型SMILE易误、漏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子宫颈黏液腺癌病理诊断过程的分析旨在为早期诊断、减少漏诊总结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子宫颈黏液腺癌的病理诊断过程;采用LABC法免疫组化检测CEA及Ki-67的表达.结果 21例子宫颈黏液腺癌诊断中,漏诊3例(14.3%),其中1例为TCT漏诊,2例为子宫颈活检漏诊;4例(19.0%)子宫颈活检诊断为子宫颈原位腺癌、浸润不能除外,后经LEEP术确诊为子宫颈浸润性黏液腺癌;1例(4.8%)子宫颈活检诊断为慢性子宫颈炎,经LEEP术确诊为子宫颈浸润性黏液腺癌;12例(57.1%)直接由子宫颈活检确诊为子宫颈黏液腺癌;1例(4.8%)经诊刮诊断为腺癌,无法确定组织学类型,术后确诊为子宫颈黏液腺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其中10例CEA表达阳性(47.6%),Ki-67表达均升高(>20%).结论 从细胞学及组织形态学上,掌握子宫颈黏液腺癌的诊断要点,可以减少漏诊,及早做出正确的诊断,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收集8例AAH临床资料,通过光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p53、内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c—erbB-2、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p16、Ki-67表达]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结果8例AAH平均年龄52岁,男女比例1:3,2例长期吸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3例既往有其他部位肿瘤病史,4例并发肺腺癌;CT检查可见肺内单发或多发小片状高密度影;镜下观察可见肿物直径1—6mm,2例为单发病灶,6例为多发病灶,均为高级别病变,其中3例可见低级别病灶区域;4例经过化疗,术后随访7例,平均随访23个月无复发或病灶增多扩大等;免疫组织化学AAH中5例p16阳性,5例TTF-1阳性,5例中除1例Ki-67增殖指数为10%外其余4例均为1%,1例p53阳性,1例EGFR阳性,c—erbB-2均阴性;4例AAH合并肺腺癌中的腺癌组织中2例p16阳性,4例TTF-1阳性,4例Ki-67增殖指数分别为2%、2%、5%和40%,1例p53阳性,3例EGFR阳性,c—erbB-2均阴性。结论AAH与肺腺癌时有相伴发生,对诊断AAH患者应结合高分辨CT密切随诊,多发性AAH通过临床、影像(CT)结合形态学改变的综合判断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乳腺黏液囊肿样病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乳腺黏液囊肿样病变 (ML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观察 4例乳腺黏液囊肿样病变的临床病理表现 ,并系统复习文献 ,讨论其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 :4例均为女性 ,镜下共同特点为多个高度扩张的囊腔 ,其内充满黏液 ,囊腔内衬扁平或立方上皮 ,部分区域腺上皮增生呈乳头状 ,囊内黏液可溢入间质 ,其中 1例伴黏液腺癌。结论 :MLL为一种连续的病变过程 ,可伴发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甚至黏液腺癌 ,诊断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腺原发性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胸腺原发性黏液腺癌的病理特点、免疫表型、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8岁,肿块位于前纵隔,呈实性,局部见囊腔,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部位肿瘤转移。多量黏液背景下可见肿瘤性上皮细胞巢,细胞呈腺泡状、乳头状及筛状结构排列,肿瘤周边可见残留的胸腺组织。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CK7、CK20、Villin、CDX-2、MUC-2均阳性;CD5、TTF-1、Napsin A、CD56、Syn、CgA、MC、Calretinin均阴性。结论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可诊断胸腺原发性黏液腺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BA)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5例BA标本中TTF-1、Napsin A、CK7、CEA、CK5/6、p40、p63、Ki-67的表达,应用NGS法检测EGFR、TP53等基因突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BA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35~78岁),2例有吸烟史,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多表现为密度混杂磨玻璃样结节,多呈灰白色实性结节,最大直径0.3~2.0 cm,平均0.75 cm。镜下结构以乳头样或平坦型腺泡为主,部分富含黏液,细胞成分温和,腔面由纤毛细胞、柱状细胞、立方细胞和黏液细胞构成。根据腔面细胞下衬基底细胞(免疫组化标记p40、p63、C K5/6阳性)连续性分为基底细胞连续的经典型BA(4例)和部分区域缺乏基底细胞的非典型BA(11例)。非典型BA中5例伴腺癌(1例同病灶),1例伴黏液腺癌(同病灶),1例伴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1例伴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AAH)。基因检测示与腺癌同病灶的非典型BA中EGFR基因19号外显子缺失、TP53基因4号外显子点突变。患者均完整切除病灶,术后随访1~53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非典型BA可能具有恶变潜能,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膀胱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4例原发性膀胱腺癌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等,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镜下癌组织呈不规则腺管样、乳头状排列,浸润性生长,细胞异型性明显。免疫表型:β-catenin呈膜阳性,UroplakinⅢ呈阴性。结论 原发性膀胱腺癌是一种少见的膀胱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易转移,对放、化疗不敏感。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病史及病理检查,并辅以免疫组化检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癌(invasive 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carcinoma,ISM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病理科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间诊断的10例宫颈ISMC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患者年龄范围26~59岁,平均年龄46岁。大部分患者有阴道流血、阴道流液或下腹坠胀等临床症状,少部分患者经体检发现。6例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分期:ⅠB1期3例,ⅠB2期1例,ⅢC1期1例,ⅢC2期1例。形态上,10例均可见假复层的柱状细胞形成侵袭性的巢团结构,周围肿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可见数量可变含胞质内黏液的肿瘤细胞,凋亡小体和有丝分裂象易见;也可见其他的结构特征,如假腺腔、乳头及实性片状不伴周围的栅栏状排列。细胞形态上可见如嗜酸性细胞质、透明细胞质、组织细胞样及鳞状分化细胞。4例伴原位腺癌和/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和/或复层产黏液性上皮内病变。手术切除的6例,均为Silva C型浸润模式,3例纯ISMC(3/6),2例混合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相关性普通型腺癌,1例混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淋巴结转移2例(2/6)。所有病例均弥漫强阳性表达p16,Ki-67阳性指数50%~90%。不同比例的肿瘤细胞过碘酸雪夫染色及阿辛蓝染色阳性。结论ISMC属于HPV相关宫颈腺癌,相对少见。ISMC具有广泛的形态学谱系,近半数病例为混合性ISMC,易误诊为宫颈的其他恶性肿瘤。与其他腺癌相比,ISMC更常表现出破坏性间质浸润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癌(invasive 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carcinoma,ISM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病理科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间诊断的10例宫颈ISMC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患者年龄范围26~59岁,平均年龄46岁。大部分患者有阴道流血、阴道流液或下腹坠胀等临床症状,少部分患者经体检发现。6例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分期:ⅠB1期3例,ⅠB2期1例,ⅢC1期1例,ⅢC2期1例。形态上,10例均可见假复层的柱状细胞形成侵袭性的巢团结构,周围肿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可见数量可变含胞质内黏液的肿瘤细胞,凋亡小体和有丝分裂象易见;也可见其他的结构特征,如假腺腔、乳头及实性片状不伴周围的栅栏状排列。细胞形态上可见如嗜酸性细胞质、透明细胞质、组织细胞样及鳞状分化细胞。4例伴原位腺癌和/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和/或复层产黏液性上皮内病变。手术切除的6例,均为Silva C型浸润模式,3例纯ISMC(3/6),2例混合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相关性普通型腺癌,1例混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淋巴结转移2例(2/6)。所有病例均弥漫强阳性表达p16,Ki-67阳性指数50%~90%。不同比例的肿瘤细胞过碘酸雪夫染色及阿辛蓝染色阳性。结论ISMC属于HPV相关宫颈腺癌,相对少见。ISMC具有广泛的形态学谱系,近半数病例为混合性ISMC,易误诊为宫颈的其他恶性肿瘤。与其他腺癌相比,ISMC更常表现出破坏性间质浸润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