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癌神经旁浸润(PNI)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8年5月期间178例行胃癌根治术后的胃癌组织石蜡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肿瘤细胞浸润神经束或神经束膜判定为PNI阳性.分析PNI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PNI阳性78例(43.8%).PNI与肿瘤浸润深度(P<0.01)、淋巴结转移(P<0.01)和TNM分期(P<0.01)有关,但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和分化程度无关.单因素分析显示,胃癌患者总体生存率与PNI、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均P<0.01);PNI阳性患者平均生存期(28.6个月)明显短于PNI阴性患者(44.3个月)(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PNI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相对危险度为2.257,95%CI为1.268~4.019,P=0.006).结论 PNI与肿瘤的进展有关,胃癌术后检测PNI可以作为判断患者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淋巴结清扫数目对无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对无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221例施行D2根治术、术后经病理证实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本组患者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分析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术后5年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221例无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83.5%.淋巴结清扫数目是影响本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之一.相同浸润深度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有随淋巴结清扫数目的 增加而增高的趋势(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pT1.2期≥15枚、pT3期≥20枚时,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较高(P<0.05).本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8%,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淋巴结清扫数目是无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应积极争取清扫足够的淋巴结,以提高疗效;合理的淋巴结清扫数目并不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阐明淋巴结清扫与脾切除在残胃癌手术中的重要性。方法远端残胃癌患者63例,行D_2行淋巴结切除23例,非D_2淋巴结切除40例,并行脾切除30例,未行脾切除33例。观察患者的术后总体生存率,分析残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治疗和长期预后。结果D_2淋巴结清扫术和非D_2淋巴结清扫术切除淋巴结的平均数量分别为(16.5±1.5)枚和(7.7±1.4)枚,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1/pT2肿瘤患者脾门区域无淋巴结转移,pT3/pT4肿瘤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4例;浸润深度为pT3/pT4肿瘤患者切脾组生存率高于保脾组(P0.01),而pT1/pT2肿瘤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深度为pT3/pT4肿瘤患者D_2淋巴清扫术组生存率高于非D_2组(P0.01),而pT1/pT2肿瘤患者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根治性淋巴结清扫与脾切除对晚期(pT3/pT4)残胃癌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野寺预后营养指数(简称小野寺指数)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至2006年12月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63例老年(65岁以上)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根据患者入院后首次血常规和生化检查结果,计算小野寺指数[小野寺指数=白蛋白值(g/L)+5×淋巴细胞总数(10^9L)]。分析小野寺指数与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胃肠道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并通过Cox回归模型筛选影响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163例结直肠癌患者小野寺指数为24.3~60.3(44.0±6.9),根据小野寺指数分为营养较好组(小野寺指数大于或等于45,77例)和营养较差组(小野寺指数小于45,86例)。两组根治性切除的患者比例分别为90.9%(70/77)和62.8%(5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根治性切除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1%(12/70)和53.7%(29/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小野寺指数与患者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手术方式、术后总并发症及术后肛门排粪时间具有相关性(均P〈0.05)。营养较好组和营养较差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4%和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证实,小野寺指数是影响术后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RR=0.888,95%CI:0.800~0.985,P=0.025)。结论小野寺指数能较好地反映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营养状态、手术风险及预后,是一个较有价值的结直肠癌术前评估及预后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研究Hp感染与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90例来本院就诊的胃癌患者,根据感染Hp与否分为感染组(57例)和非感染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3年内生存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的平均生存期为(25.75±4.25)个月高于未感染组的(14.32±3.96)个月(t=12.601,P<0.05)。不同Lauren分型、淋巴结转移、局部浸润深度、远处转移以及根治性切除方面Hp感染比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年龄、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为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Hp感染可能通过影响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间接影响胃癌患者的预后,但并非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和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对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C)后肿瘤病理分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4月—2019年10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RC的195例膀胱癌患者的信息。提取患者术前实验室检查数据并计算PNI和SII,计算公式为PNI=白蛋白(g/L)+5×淋巴细胞总计数(10°/L);SII=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PNI和SII能否作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预测因素。连续变量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生成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LC)来判断PNI和SII的预测能力。AUC越大,预测能力越强。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计算相应的优势比(OR)和95%CI。结果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67.94±8.97)岁,平均血清白蛋白为(42.13±4.28)g/L,平均PNI为51.29±6.09,平均SII为661.67±506.22。单因索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NI和SII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发病率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NI和SII不能作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预测因素。而PNI是预测肿瘤分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T<3a和pT≥3a)。结论术前较低的PNI可以作为预测较差病理分期(pT≥3a)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3年12月期间83例接受D2根治术的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发生的部位及其与原发病灶的关系;比较跳跃性与非跳跃性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差异;对本组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83例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第1站淋巴结转移者64例(77%),直接发生第2站淋巴结转移(跳跃性转移)者19例(23%),胃上、中、下部癌分别以No.3(40%)、No.3(42%)、No.6组(33%)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本组77例(93%)患者获得随访,时间5~14年,其中位生存期为77.0个月,术后5年生存率为63%;跳跃性与非跳跃性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2%和6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本组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是浆膜是否受侵和肿瘤病理类型,其中浆膜是否受侵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第1站淋巴结是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主要部位,可以作为胃癌前哨淋巴结导航外科中淋巴绘图的主要目标;肿瘤侵犯浆膜层的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pT1~3N0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淋巴结微转移及临床病理因素对pT1~3N0期胃癌患者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纳入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pT1~3N0期胃癌患者行根治术者120例2 106枚淋巴结,每例患者淋巴结9~28枚,平均18枚,所有淋巴结经HE染色均为阴性.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淋巴结中CK20表达,并分析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胃癌淋巴结中CK20表达对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经免疫组化染色,有9.07%(191/2 106)的淋巴结出现CK20阳性表达;有26.67%(32/120)患者的淋巴结中出现CK20阳性表达,其中11例(9.17%)为微转移,21例(17.50%)为孤立肿瘤细胞巢(ITC).术后随访24~121个月(平均66.35个月).淋巴结中CK20阴性表达、ITC和微转移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7.4%、78.3%和40.9%.5年无瘤生存率在淋巴结CK20出现微转移者中明显低于CK20阴性表达者(P=0.000)和以ITC为特征者(P=0.046),而仅以ITC为特征者与CK20阴性表达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3).淋巴结中CK20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的肿瘤直径(P=0.011)、浸润胃壁深度(P=0.043)和是否有淋巴管浸润(P=0.002)有关.所有临床病理因素对5年无瘤生存率均无明显影响(P>0.05).11例胃癌患者被检测出微转移,应划分为pN1(Mi)期,本组重新分期率9.17%.而88例胃癌患者淋巴结CK20(-)和21例表达为ITC,分别被记为pN0(I-)和pN0(I+),不建议重新分期,仍为pN0期.结论 对于pT1~3N0期胃癌,若淋巴结中检测出微转移,其预后较差,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较低,建议术后应予以积极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切除术病人嗜神经侵袭(PNI)情况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8年9月~2019年8月我院行结直肠癌切除术的病人200例,根据是否发生PNI分为PNI组和无PNI组,比较两组病人一般资料、临床特征等,记录所有病人术后总生存时间(OS)以评估预后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特征病人预后。采用Cox回归分析结直肠癌病人切除术后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200例病人中,39例出现PNI为PNI组,其余161例为无PNI组;PNI组肿瘤直径较非PNI组大,T分期T3~T4比例高、转移淋巴结比例高、术后辅助治疗比例较非PNI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曲线显示,病理分期T3~T4病人3年总生存期显著低于病理分期T1~T2期者(Log-rankχ2=3.936,P=0.047);PNI阳性者3年生存率低于PNI阴性者(Log-rankχ2=10.629,P<0.001);术后辅助治疗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术后未辅助治疗者(Log-rankχ2=8....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 神经旁浸润(PNI)是胃癌局部外侵转移的生物学特性之一,其临床价值尚未得到重视。本研究旨在探讨胃癌伴发PNI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PNI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施行开腹根治性胃切除手术的54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癌组织PNI结果,胃癌患者分为PNI阳性组和PNI阴性组,比较两组在临床病理指标上的差异。应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均衡两组与预后相关的基本资料变量,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与PNI阳性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全组胃癌患者中PNI阳性率21.18%(115/543)。匹配前两组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细胞分化程度、肿瘤TNM分期、脉管侵犯、手术切除范围及术后辅助化疗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匹配后,PNI阳性组56例,PNI阴性组9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均P>0.05)。PNI阳性组的总生存时间(OS)明显短于PNI阴性组(中位OS:19个月vs. 49个月,P=0.002);亚组分析显示,TNM I~II患者中,PNI阳性对OS无明显影响(P=0.432),但明显缩短III期患者的OS(中位OS:18个月vs. 2个月,P<0.001)。在PNI阳性患者中,术后辅助化疗对I~II期患者的OS无明显影响(P=0.975),但能明显延长III患者的OS(中位OS:18个月vs. 2个月,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P=0.008)、TNM分期(P=0.034)和术后辅助化疗(P=0.006)与PNI阳性胃癌患者术后预后紧密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TNM分期处于III期(HR=2.591,95% CI=1.291~5.198,P=0.007)、未进行术后辅助化疗(HR=0.345,95% CI=0.184~0.649,P=0.001)是影响PNI阳性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NI阳性胃癌患者的预后明显差于PNI阴性胃癌患者,其对预后的影响在TNM III期患者中尤为明显。积极的术后辅助化疗有助于改善该类胃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在胃癌患者中的发病率,分析MS与胃癌发生部位的关系,并研究MS对手术操作和胃癌患者术后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术治疗639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合并MS的64例患者设为MS组,无MS的57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统计手术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肿瘤部位、术中情况和术后短期疗效.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MS在胃癌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0.0%(64/639),其中男性胃癌患者MS发病率为8.2%(37/451),女性患者为14.4%(27/18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65,P<0.05).MS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85±133)min,显著长于对照组的(168±50)min(t=2.126,P<0.05);MS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8±11)枚,显著少于对照组的(21±11)枚(t=2.125,P<0.05);MS组患者术后发热时间为(3.0±1.4)d,显著长于对照组的(2.5±1.4)d(t=2.433,P<0.05);MS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3%(20/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3%(82/575)(χ2=12.291,P<0.05).MS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9±11)d,显著长于对照组的(16±11)d(t=2.141,P<0.05).MS组病死率为0,对照组为0.5%(3/5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结论 胃癌患者的MS发病率较低.合并MS的胃癌患者手术时间长、淋巴结清扫数目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相应增加.应加强合并MS的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加速康复外科技术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治疗过程中对机体免疫功能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36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非加速康复组(18例,采用常规围手术期处理方案)和加速康复组(18例,采用加速康复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案).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3、7天血清IgA、IgM、IgG以及CRP水平,同时记录患者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等指标.结果 加速康复组和非加速康复组术后第3天血清IgA、IgG和IgM分别为[(1.57±0.40)g/L比(1.27±0.49)g/L,P<0.05;(9.99±2.12)g/L比(8.53±2.15)g/L,P<0.05;(0.92±0.18)g/L比(0.78±0.20)g/L,P<0.05],加速康复组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加速康复组;加速康复组术后第1、3、7天的血清CRP均明显低于非加速康复组:[(56±10)g/L比(79±9)g/L,P<0.05;(140±15)g/L比(170±15)g/L,P<0.05;(52±11)g/L比(78±12)g/L,P<0.05].加速康复组术后发热时间[(2.4±0.9)d比(3.8±0.8)d,P<0.05]、排气时间[(3.1±0.8)d比(4.4±0.7)d,P<0.05]、住院天数[(6.3±1.2)d比(8.2±0.9)d,P<0.05]以及治疗费用[(25 260±2910)元比(30 651±3578)元,P<0.05]均明显少于非加速康复组,而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相比无差异,患者出院时生活质量评分为[(14.8±1.9)比(16.1±1.6),P<0.05],加速康复组明显高于非加速康复组.结论 加速康复外科技术能够减轻手术创伤对机体的免疫受损,加速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2010年3月~2012年12月,施行361例胃癌D2根治术,2组医生分别手术,腹腔镜组166例,开腹组195例。对2组术中及术后情况、淋巴结清扫数目、并发症及病死率等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241±55)min]、淋巴结清扫数[(29.8±6.5)个]与开腹组[(237±53)min、(30.5±7.0)个]差异无显著性(t=0.702、-0.978,P=0.438、0.329),而腹腔镜组术中出血少[(115±59)ml vs.(259±121)ml,t=-13.981,P=0.000],术中输血例数少(7例 vs.19例,=4.098,P=0.043),术后排气时间早[(3.6±0.9)dV8.(5.1±1.5)d,t=-11.271,P=0.000],首次进流质时间早[(6.1±1.3)dVS.(8.1±1.4)d,t=-13.977,P=0.000],术后住院时间短[(11.9±2.5)d VS.(14.3±3.2)d,t=-7.838,P=0.000]。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低[12.7%(21/166)VS.24.6%(48/195),X^2=8.303,P=0.004],其中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3.0%(5/166)vs.8.7%(17/195),X^2=5.101,P=0.024]。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具有安全可行、术后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在淋巴结清扫及近期预后方面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尿道大功率磷酸钛氧钾晶体激光(绿激光)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4月~2012年1月将18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按手术方式分为PVP组与TUPKRP组,每组各9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冲洗时间、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拔管后24hQmax、术后3个月IPSS、QOL、Qmax等指标。结果PVP组手术时间(65±25)min,显著长于TUPKRP组(45±15)min(t=6.479,P=0.000);PVP组术中出血量(103±36)ml,显著少于TUPKRP组(304±75)ml(t=-22.605,P=0.000)。PVP组留置导尿时间(16.2±8.2)h,显著短于TUPKRP组(144.3±7.8)h(t=106.513,P=0.000);PVP组术后4例发生需要处理的膀胱痉挛,显著少于TUPKRP组12例[4.6%(4/87)VS.13.3%(12/90),x^2=4.106,P=0.043];PVP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7%(5/87),显著低于TUPKRP组23.3%(21/90)(x^2=10.918,P=0.001)。PVP组拔管24h后Qmax(17.5±2.3)ml/s,TUPKRP组(17.9±2.5)ml,2组无显著性差异(t=-1.107,P=0.270)。术后3个月PVP组IPSS(10.8±4.8)分,与TUPKRP组(11.4±5.9)分无显著性差异(t=-0.731,P=0.466);PVP组QOL评分(2.0±0.6)分,与TUPKRP组(2.1±0.5)分无显著性差异(t=-1.189,P=0.236);PVP组Qmax(15.8±4.2)ml/s,与TUPKRP组(16.5±3.8)ml无显著性差异(t=-1.147,P=0.253)。结论PVP能达到与TUPKRP相同的治疗效果,但比TUPKRP并发症少,留置导尿管时间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管状胃在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及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78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手术组和管状胃组。常规组37例,男31例,女6例,年龄(62.70±5.89)岁,胸中段食管癌21例,胸下段食管癌14例,贲门癌2例。管状胃组41例,男33例,女8例,年龄(60.56±6.75)岁,胸中段食管癌20例,胸下段食管癌18例,贲门癌3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输血,术后心律失常,肺部并发症,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返流性食管炎,胸胃综合征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丽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两组心律失常(40.54%比19.51%,P=0.042)、肺部并发症(32.43%比12.20%,P=0.031)、返流性食管炎(27.02%比4.87%,P=0.007)、胸胃综合征发生率(16.22%比0,P=0.024)及术后住院时间[(12.16±1.99)d比(10.87±1.41)d,P=0.001)]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输血,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管状胃在食管癌、贲门癌手术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不增加手术时间、可缩短住院时间,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紫杉醇联合FOLFOX4方案(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和奥沙利铂)新辅助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应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将cTNM分期为Ⅲ或Ⅳ期(M0) 的胃癌患者78例,按入组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到试验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试验组给予紫杉醇联合FOLFOX4方案的新辅助化疗,每2周为1周期,3周期后采用RECIST标准评价临床疗效,2~4周后手术,术后给予原方案化疗3周期.若术前评效为疾病进展(PD)者,术后改为ECF方案(表阿霉素、顺铂和氟尿嘧啶)化疗.对照组确诊后2周内手术.术后给予6周期紫杉醇联合FOLFOX4方案的辅助化疗.结果 试验组紫杉醇联合FOLFOX4方案新辅助化疗的临床有效率为66.7%,R0切除率(82.1%)明显高于对照组(59.0%)(P=0.025),淋巴结转移数目[(3.23±2.80)枚]明显少于对照组[(5.79±2.69)枚](P=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1%和2.6%)及淋巴结清扫数目[(19.69±2.95)枚和(20.59±3.22)枚]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7.10±2.32)个月和(18.20±1.30)个月(P=0.006).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R0切除、淋巴结转移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化疗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及末梢神经毒性,患者均可耐受,两组化疗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紫杉醇联合FOLFOX4方案新辅助化疗有效率高,患者耐受性和依从性好,可提高进展期胃癌患者的R0切除率、降低淋巴结转移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内脏脂肪面积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胃癌患者97例,对所有患者的内脏脂肪面积进行测量,本次入选患者中有52例作为大脂肪面积组,45例作为小脂肪面积组,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手术时间、发热时间、住院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等计量资料用(x珋±s)表示,采用t检验;中转开腹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术前合并症、肿瘤分化程度以及体重指数(BMI)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脂肪面积组患者的中转开腹率为9.62%、手术时间(235.48±44.32)min大于小脂肪面积组2.22%和(223.09±54.55)min,(t=5.938,P=0.008;t=2.390,P=0.024);住院时间(11.56±3.02)d、发热时间(3.12±1.20)d均显著多于小脂肪面积组(9.12±2.77)d、(2.42±0.92)d,(t=2.811,P=0.007;t=3.503,P=0.003);大脂肪面积组患者的腹泻、胰漏、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11.54%,11.54%,23.08%)显著高于小脂肪面积组(2.22%,2.22%,1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392,3.939,7.302;P0.05)。结论内脏脂肪面积较大是影响胃癌微创术的不利因素,增加微创术的操作难度,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影响患者的身体恢复速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D:根治术在老年患者应用中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2年10月间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接受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109例老年(70岁以上)进展期胃癌患者(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开腹胃癌根治术的124例老年患者(开腹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102.5±34.3)ml比(181.7±73.8)ml,P〈0.05],术后肠功能恢复更快[(2.8±0.6)d比(4.0±1.2)d,P〈0.05],术后住院时间更短[(10.7±7.5)d比(14.2±6.5)d,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10.1%(11/109)比21.0%(26/124),P〈0.05],但手术时间较长[(231.2±51.4)min比(208.5±53.6)min,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枚数相当(31.4±14.2比32.6±11.7,P〉0.05)。腹腔镜组术后短期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4.5%和5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似的根治效果,且微创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