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联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对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黄骅市人民医院眼科,诊为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125例(246只眼),并分析其OCT、FFA的相应特征。结果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OCT表现为视盘神经纤维层下、神经上皮层间发现类圆形似有囊膜包裹的团状高反射信号,相应处视杯变浅,FFA则为高荧光结节。结论无创的OCT检查并联合FFA检查,可以明确是否存在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从而提高该病的诊断率,降低其漏诊和误诊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的临床表现、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B超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6年7月确诊为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的32例(32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眼底表现、FFA及B超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眼底表现:3例未见异常,26例可见视盘周围视网膜前或视网膜下出血.3例出现玻璃体腔出血.FFA:26例视盘周围可见视网膜下出血遮蔽荧光;12例早期视盘可见局限性强荧光,晚期边界呈结节状强荧光,余20例未见特异性结节状着色.32例患者B超检查均可见视盘处的不规则扁平隆起病灶,呈类圆形强回声.结论 对于伴有近视合并视盘周围出血的青年患者,采用FFA结合B超检查可提高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埋藏性视盘玻璃疣(ODD)患者视网膜浅层结构及血管密度的改变。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埋藏性ODD患者的36只眼资料(ODD组)及26只正常眼资料(对照组)。均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视野、谱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及相干光层...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分析吲哚青绿(ICG)染色视网膜内界膜(ILM)剥离手术后近红外眼底荧光(NIR-FF)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20例22只眼纳入观察.其中,黄斑裂孔 12只眼;黄斑前膜6只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只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只眼.2只眼伴随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2只眼残留增生膜;1只眼伴随融合玻璃膜疣;2只眼伴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斑;2只眼曾经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手术前所有患眼均行眼底照相检查;2只眼行ICG血管造影检查;联合应用共焦激光眼底血管造影仪Ⅱ(HRAⅡ)与频域光相于断层扫描(SD-OCT)仪观察13只眼NIR-FF特点及视网膜微结构变化.全部患眼眼底照相未见ICG染料,13只眼进行手术前NIR-FF评估均未见ICG荧光.所有患眼均行ICG ILM染色的玻璃体切割手术(PPV).ICG浓度为0.125 mg/ml.手术后1d、2周~1个月、1.5~2个月、2.5~5个月、6~12个月对所有眼行HRAⅡ和SD-OCT联合NIR-FF检查,观察ICG在眼内代谢情况.结果 全部患眼手术后黄斑部均可观察到类圆形弱荧光区域而视盘处呈现强荧光状态.其中,5只眼持续至手术后5个月,1只眼持续至手术后1年.16只眼在手术后2周~5个月即观察到黄斑部膜样结构,其余6只眼SD-OCT像表现为ILM缺失.1只眼手术后第1天整个眼底呈弥漫NIR-FF增强.手术后第2周至1年,全部患眼呈现神经纤维走形处荧光增强后消失过程.此外,在黄斑裂孔、激光光凝斑、残留增生膜、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及玻璃膜疣等处均表现为强荧光信号,而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区域为弱荧光信号.结论 ICG辅助PPV手术后NIR-FF检查显示黄斑部均可观察到类圆形弱荧光区域而视盘处呈现强荧光状态,在黄斑裂孔、激光光凝斑、残留增生膜、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及玻璃膜疣等处均表现为强荧光信号,而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区域为弱荧光信号.ICG代谢周期较长,在眼内最长可积存至手术后1年.  相似文献   

5.
徐伟刚  潘波  刘娟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1):2340-2342
目的:探讨埋藏性视盘玻璃疣在OCT检查中的特异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FFA和B超检查确诊为埋藏性视盘玻璃疣6例6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O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患者6例在由视盘玻璃膜疣引起的视盘的高荧光区(造影检查结果),由OCT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在视盘玻璃膜疣处均显示出特异的宽大的条带样的光反射增强的钙质沉积区,这些沉积区能投下阴影,并且之间显示出空隙样的结构。结论:埋藏性视盘玻璃疣在OCT检查时可以见到特异的影像学表现。所以,OCT可以作为诊断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特异性较强的一种辅助检查,可提高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视盘周围视网膜下出血(PPSRH)的临床特征和发病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41只眼)PPSRH患者的眼底表现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等临床资料.结果 25例(41只眼)中,19例为近视眼,平均年龄为37.8岁,单纯PPSRH9例(16只眼),PPSRH伴视盘表面出血15例(24只眼),PPSRH伴视盘表面出血和玻璃体积血1例(1只眼);FFA检查显示PPSRH为遮蔽荧光,晚期视盘呈不规则强荧光或结节状强荧光,未见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结论 推测PPSRH的发病与视盘埋藏性玻璃疣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B型超声和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在玻璃体后脱离(PVD)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研究.50岁以上、无明显内眼疾患和手术史、屈光度在±3D以下的患者102例204只眼纳入研究.受检者均行眼科常规检查及B型超声、SD-OCT检查.其中10例患者10只眼接受了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对比观察不同检查方法的PVD检测结果,并将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10例10只眼手术中观察的PVD情况与手术前的B型超声、SD-O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204只眼中,OCT检查结果显示,不同分期的PVD 56只眼,占27.5%;B型超声检查结果显示,98只眼有PVD,占48.0%;B型超声联合SD-OCT检查发现,145只眼显示不同分期的PVD,占71.1%.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患者中,7只眼手术前SD-OCT检查没有显示玻璃体后皮质信息,手术中证实有完全PVD;3只眼手术前SD-OCT检查显示PVD,手术中得到证实.5只眼手术前B型超声检查未发现PVD,4只眼手术中发现有PVD,1只眼手术证实无PVD;5只眼B型超声显示PVD,手术中均得到证实有PVD;其中1只眼手术前B型超声、SD-OCT及手术中结果一致显示PVD存在.结论 B型超声检查对PVD的检出率明显高于SD-OCT检查;SD-OCT检查对早期PVD的显示明显优于B型超声检查.联合B型超声和SD-OCT检查可以显著提高PVD的临床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视网膜突起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眼底病中心检查确诊的视网膜突起患者22例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 男性9例9只眼, 女性13例13只眼。均行超广角眼底成像、SD-OCT检查。采用配有55°广角镜头的SD-OCT仪观察病灶形态、颜色、大小、位置。结果 22只眼共计视网膜突起病灶26个, 均呈孤立、灰白色、类囊性、突起样表现。SD-OCT检查发现, 所有病灶均呈中强反射的局部突起, 高出周围视网膜平面。其中, 22个病灶(84.62%, 22/26)内存在多个或单个不规则弱反射囊腔;4个病灶(15.38%, 4/26)内未见明显弱反射囊腔。23个病灶(88.46%, 23/26)顶部存在玻璃体皮质浓缩条索状中强反射改变牵拉视网膜;8个病灶(30.77%, 8/26)存在局部视网膜裂孔;6个病灶(23.08%, 6/26)存在视网膜浅脱离。结论视网膜突起病灶在SD-OCT中均呈中强反射的局部突起, 高出周围视网膜平面;大部分病灶内存在多个或单个不规则弱反射囊腔, 病灶顶部存在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视盘周围视网膜下出血(periapillary subretinal hemrrhage,PPSRH)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对25例(27眼)PPSRH患者的眼部表现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中,平均年龄为30.32岁。2例为双眼。中度以下近视25只眼,远视2只眼。眼底检查仅PPSRH改变的3只眼,PPSRH伴视盘火焰状出血18只眼,除PPSRH和视盘表面出血外,伴少量玻璃体出血6只眼。FFA显示PPSRH为边界清晰的深层遮蔽荧光,其表面的视网膜血管走行及充盈未见异常。17只眼在FFA的后期视盘呈不规则的荧光着色。结论根据眼部表现和FFA改变,推测PPSRH与埋藏型视盘玻璃疣和近视眼有关。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37岁。因“左眼视力下降18个月”于2014年12月来我科就诊。患者于18个月前偶然发现左眼视力下降,无眼红,无眼球转动痛,无视物变形,视物无色泽改变,分泌物不多,未予诊治。否认既往眼病史,其他无特殊。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及子女体健,家族中无遗传病史。全身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8,-10DS矫正视力1.0,左眼0.6,-1.75DS -075DC ×90°矫正不提高;眼压右眼16.5 mmHg,左眼18.1 mmHg;双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眼底检查:双眼视乳头隆起约1D,边界模糊,视乳头色略淡,视网膜平伏,未见出血或渗出,视网膜静脉轻度迂曲,黄斑中心凹反光清(图1)。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早期可见视乳头荧光逐渐增强,晚期视乳头呈强的荧光着染(图2),造影过程中未见荧光渗漏。视野:右眼生理盲点扩大、散在视敏度降低,左眼与生理盲点相连的全周视野缺损(图3)。图形视觉诱发电位(VEP):P 100峰潜时右眼108 ms,左眼128 ms。眼球B型超声检查:双眼视乳头前方可见结节状强回声光团(图4),当增益降低至正常眼球结构消失时,强回声光团仍清晰可见。经视盘行相干光断层扫描( OCT)检查:双眼视乳头部位的视网膜神经纤维高度隆起,呈强反射光带。临床诊断:埋藏性视乳头玻璃疣(双眼),视神经病变(左眼),屈光不正(双眼)。给予银杏叶片、甲钴胺片、维生素B 1和维生素C口服,定期门诊复查。  相似文献   

11.
当前,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的有效性已得到初步认可,是近视治疗的常见临床手段之一。角膜塑形镜主要应用于儿童和青少年人群,其安全性须长期关注。文章回顾了有关角膜塑形镜安全性研究的文献,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微生物角膜炎,其他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角膜基质浸润、角膜上皮损伤、结膜炎、角膜色素环,此外,泪膜、内皮细胞、角膜厚度、角膜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Pentacam综合眼前段三维分析系统在闭角型青光眼的早期筛查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疗效量化评价方面的意义.方法 60岁以上志愿者25人(25眼),为正常对照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5例(25眼)和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5例(25眼),应用Pentacam综合眼前段三维分析系统测量前房形态参数(前房深度、前房容积、前房角),并分别与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前与术后1d、7d、30 d测量的前房形态参数:前房深度、前房容积、前房角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对照组前房形态参数的测量值均大于原发性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两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青光眼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个青光眼组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后各时间点前房深度较术前均加深,前房容积较术前均变大,前房角较术前均增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entacam综合眼前段三维分析系统可以用来量化评价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后的眼前段形态的变化,为预后的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矫正屈光不正手术前后的散射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行SBK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46例(92眼),男29例,女17例,年龄18~39岁,平均(24.0±5.4)岁;等效球镜度为-4.75~-11.13 D,平均(-6.70±1.50)D;散光度为0~2.50 D,平均(0.68±0.58)D。手术前,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平均曲率值、角膜中央厚度等。手术前及手术后第1天、第1周、第1个月,应用C-Quant散射光计量仪测量患者的散射值。对所得数据分别应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及Pearson相关进行分析。结果 SBK手术前眼内散射光计量值平均为0.90±0.13,手术后第1天、第1周、第1个月眼内散射光计量值分别为0.96±0.13、0.98±0.10、0.99±0.09,与术前比较,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散射均增加(F=24.94,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手术前散射光计量值与等效球镜度、平均曲率值、角膜中央厚度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各时间点散射光计量值增加量与术前散射光计量值水平呈负相关(r=-0.47、-0.67、-0.78,P均<0.05),与术前等效球镜度、切削深度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BK术后早期散射增加可能是影响视觉质量的因素之一,术前散射光计量值愈低的患者术后增加量愈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测量24 h眼压评估他氟前列素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和高眼压症(OHT)患者的 临床疗效。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初次诊断的 POAG和OHT患者22例(43眼),由医师对所有患者进行Icare HOME眼压计操作培训及认证,认证合 格后使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GAT)测量眼压3次,然后由患者使用Icare HOME眼压计自我监测 用药前24 h眼压,之后每天2100给予他氟前列素点眼1次,1个月后患者自我监测用药后24 h眼压。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比较医师使用GAT和患者使用Icare HOME眼压计测量眼 压的一致性。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患者使用他氟前列素治疗前后各个时间点的眼压值、24 h眼压均值、 峰值、谷值和波动值的变化。结果:医师使用GAT和患者使用Icare HOME眼压计测量眼压的平均值 分别为(18.2±3.7)mmHg(1 mmHg=0.133 kPa)和(17.4±4.2)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37, P=0.363)。Bland-Altman分析证明医师使用GAT和患者使用Icare HOME眼压计测量眼压具有良好 的一致性。使用他氟前列素治疗1个月后,所有评估时间点的眼压均降低(均P<0.05),不同时间点 眼压降低的范围为1.8~5.5 mmHg。用药前24 h眼压均值、峰值、谷值、波动值分别为(19.4±5.0)、 (25.0±5.8)、(14.1±4.5)、(10.9±3.8)mmHg,用药后分别降低至(15.6±4.2)、(20.4±4.5)、(11.3±3.6)、 (9.2±2.9)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50、9.636、5.939、3.137,均P<0.05)。结论:对于初 次诊断的POAG和OHT患者,他氟前列素可明显降低24 h中所有评估时间点的眼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SMILE手术取出的角膜基质透镜联合结膜瓣覆盖用于修补角膜穿孔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诊治的角膜穿孔32例(32眼),以近视SMILE术中取出的角膜基质透镜为植片联合结膜瓣覆盖修补角膜穿孔。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视力及眼压。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肾病性黄斑水肿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后部眼球筋膜下注射曲安奈德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糖尿病性肾病性黄斑水肿60例(60眼)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分为雷珠单抗组及雷珠单抗联合曲安奈德组,各30例(30眼)。分别行0.05 ml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遮盖与联合内界膜填塞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安阳市眼科医院2017年5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62例(62眼)。其中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遮盖自体血覆盖33眼为遮盖组,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阅读障碍儿童双眼调节、集合功能的特点,为阅读障碍的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天津市东丽区2所小学2 301名3~5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根据阅读障碍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筛选出102 例阅读障碍儿童作为阅读障碍组,并在非阅读障碍儿 童中选出年龄、性别、班级相匹配的102 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查阅读障碍组和对照组儿 童的视力、屈光不正度数、近立体视、隐斜视度数、双眼调节幅度(移近法)、双眼调节反应(FCC)、 双眼调节灵敏度、双眼正负相对调节(PRA/NRA)、调节性集合/调节(AC/A)、集合近点(NPC)等情 况。采用t检验及χ2 检验分析2 组检查结果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和阅读障碍组儿童屈光不正度数 分别为(-2.08±2.18)D和(-1.95±2.00)D,2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阅读障碍组的调 节反应量分别为(0.02±0.63)D和(0.21±0.35)D,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5,P=0.011); 对照组与阅读障碍组的PRA分别为(-2.77±1.82)D和(-1.88±1.0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3, P=0.040);对照组和阅读障碍组的双眼调节灵敏度分别为(8.20±2.26)cpm和(5.43±4.25)cpm,2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2,P=0.027);对照组和阅读障碍组的AC/A分别为(3.81±0.81)Δ/D和 (3.09±0.84)Δ/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1,P=0.025)。结论:阅读障碍儿童与正常人群在调节及 集合功能方面均存在差异,阅读障碍儿童主要存在的调节及集合问题是调节不足和集合不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角膜病灶清创联合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治疗轻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16眼)我院确诊为轻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病例进行病灶清创联合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及抗真菌药物应用。观察期:≥6个月。结果16例(16眼)中男9例,女7例,年龄27~68岁,平均(34.61±7.37)岁。治疗前矫正视力:数指/10cm~0.2。全部16例治愈,矫正视力:0.05~0.8。结论角膜病灶清创联合联合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对早期、轻度真菌性角膜溃疡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单纯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单纯黄斑格栅激光光凝及二者联合治疗对弥漫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将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弥漫型DME 74例(82眼)分为单纯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组(A组,31眼)、单纯黄斑格栅激光光凝组(B组,24眼)和康柏西普联合激光光凝组(C组,27眼)。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比较治疗前后视力、黄斑中心区厚度、FFA及注射次数。结果:治疗后A组和C组BCVA及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B组治疗后BCVA无改善;B组CMT治疗后1个月无改善,治疗后3及6个月CMT下降(P<0.05)。治疗后BCVA及CMT的改善程度A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优于B组(P<0.05)。治疗后6个月FFA改善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内康柏西普平均注射次数C组少于A组(P=0.001)。结论: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联合黄斑格栅激光光凝与单纯康柏西普注射治疗弥漫型DME效果相近,均优于单纯黄斑格栅激光光凝;黄斑格栅激光光凝可减少康柏西普注射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