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利用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模型,观察人工重力联合运动锻炼对抗短期模拟失重致心血管功能失调的作用效果.方法 12名男性受试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对抗组.对照组仅进行4 d头低位卧床,对抗组利用SAC-Ⅱ型短臂离心机在卧床期间每天进行1 h梯度(1~2 G)人工重力联合40W运动锻炼.所有受试者卧床前后进行立位耐力、心脏泵血与收缩功能、最大工作负荷(PWC170)、胭静脉顺应性测试.结果 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卧床后立位耐力、心脏泵血与收缩功能、PWC170显著降低(P<0.05),胭静脉横截面积及顺应性显著升高(P<0.05).对抗组上述参数在卧床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4 d头低位卧床可导致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降低,运动耐力下降以及下肢静脉顺应性明显升高.每天1 h梯度(1~2 G)人工重力联合40 W运动锻炼能够有效维持头低位卧床期间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运动耐力以及静脉顺应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模型,观察人工重力联合运动锻炼对抗短期模拟失重致心血管功能失调的作用效果。方法 12名男性受试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对抗组。对照组仅进行4 d头低位卧床,对抗组利用SAC-Ⅱ型短臂离心机在卧床期间每天进行1 h梯度(1~2 G)人工重力联合40 W运动锻炼。所有受试者卧床前后进行立位耐力、心脏泵血与收缩功能、最大工作负荷(PWC170)、腘静脉顺应性测试。结果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卧床后立位耐力、心脏泵血与收缩功能、PWC170显著降低(P0.05),腘静脉横截面积及顺应性显著升高(P0.05)。对抗组上述参数在卧床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4 d头低位卧床可导致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降低,运动耐力下降以及下肢静脉顺应性明显升高。每天1h梯度(1~2 G)人工重力联合40 W运动锻炼能够有效维持头低位卧床期间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运动耐力以及静脉顺应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重力联合运动锻炼对模拟失重引起的心血管功能失调的对抗效果。方法 12名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锻炼组。对照组仅进行4天头低位卧床,锻炼组在卧床期间每天进行60min的2 G人工重力联合80%~95%无氧阈强度的有氧锻炼。卧床前后测量立位耐力、运动能力、心脏收缩功能、血浆容量、腘静脉顺应性等。结果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卧床后立位耐力、运动耐力及心脏泵血与收缩功能明显下降(P0.05),腘静脉横截面积及顺应性显著增加(P0.05),而锻炼组志愿者卧床后上述参数无明显变化。结论 4 d头低位卧床可导致心脏收缩功能降低,血浆容量减少以及下肢静脉顺应性升高,立位耐力及运动耐力下降。每天60 min的2 G人工重力联合80%~95%无氧阈运动强度的锻炼可有效维持卧床期间心脏收缩功能、血浆容量以及下肢静脉顺应性,从而对抗模拟失重引起的立位耐力和运动耐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电针刺激内关穴对尾吊7d模拟失重大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探讨电针刺激对抗失重致心血管功能失调的可能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尾吊组、穴位刺激尾吊组和对照组,尾吊组和穴位刺激尾吊组大鼠均头低位-30°,尾吊7d,穴位刺激尾吊组大鼠需进行每天30 min的电针刺激内关穴,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3...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在 2 1d头低位卧床的第一周和最后一周进行下体负压锻炼对立位耐力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 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BNP组 ,每组 6人 ,均参加 - 6°头低位倾斜卧床实验。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 ,LBNP组在卧床第一周和最后一周 ,每天进行 1h、- 30mmHg的下体负压锻炼。卧床前和卧床第 1 0、2 1天在倾斜床上进行 3次立位耐力检查 ,卧床期间测量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等指标。结果卧床前两组 1 2名被试者均顺利通过立位耐力检查。卧床第 1 0和 2 1天 ,对照组所有被试者均不能通过立位耐力检查 ,而下体负压组仅有 1人未通过 ,卧床第 2 1天下体负压组( 1 9.7± 0 .9min)平均耐受时间较对照组 ( 1 5 .0± 3.2min)显著延长 (P <0 .0 5 )。对照组每搏输出量(SV)及心输出量 (CO)在卧床第 3、1 0天较卧床前显著降低 (P <0 .0 5 ) ,而LBNP组SV及CO在卧床期间均无显著性变化 ;两组的射血前期 (PEP) /左室射血时间 (LVET)在卧床第 3、1 4天均显著升高 (P <0 .0 5 )。两组间比较 ,LBNP组PEP/LVET在卧床第 3天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5 ) ,LVET在卧床第 3、7和 1 4天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5 )。结论 2 1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立位耐力、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显著降低 ;在 2 1d头低位卧床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15 d-6°头低位卧床(HDBR)对女性立位耐力的影响.方法 15名女性青年志愿者经历15 d-6°HDBR,于卧床前1天及卧床后第l天分别接受70°被动立位测试,记录测试全程的心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同时观察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变化.结果 经过15 d头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21d头低位卧床期间被试者心功能的变化及最后一周下体负压锻炼(LBNP)的影响。方法 1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BNP组,每组6人,均参加头低位倾斜卧床实验。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LBNP组在卧床最后一周,每天进行1h、-4.0kPa的下体负压锻炼。测量心脏收缩和泵血功能等指标。结果 在卧床期间,两组的心输出量、心指数及每搏输出量较卧床前均显著降低或有降低趋势,射血前期(PEP)均显著延长,总外周阻力、等容收缩时间/左室射血时间(LVET)、PEP/LVET均显著升高而有升高趋势,起床后第2天基本恢复。LBNP组PEP和PEP/LVET在第21天及起床后第2天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结论 21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显著降低;在21d头低位卧床的最后一周进行下体负压锻炼,不能有效对抗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引起的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的降低,但对提高立位耐力有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 4d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期间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方法 8名健康男性志愿者进行 4d - 6°头低位卧床试验。卧床前和卧床 4d结束时在倾斜床上进行 2次立位耐力检查 ,卧床前(卧位 )、卧床第 1、3、4天及起床后第 2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测量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4d卧床结束时 ( 87.5 % )被试者立位耐力不良发生率较卧床前 ( 37.5 % )显著增加 (P <0 .0 5 )。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在卧床第 1、3天较卧床前均有降低趋势 ,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卧床第 4天均显著降低 (P <0 .0 5 ) ,起床后第 2天基本恢复。在卧床期间 ,平均动脉压及舒张压均显著升高 (P <0 .0 5 ) ,体重显著降低 (P <0 .0 5 )。结论 4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显著降低 ,立位耐力不良发生率增加。脑血流速度降低可能是失重 /模拟失重致立位耐力不良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加压套带对抗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生理影响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为研究四肢加压套带在对抗失重对心血管系统影响中的作用,12名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套带组,进行了10d头低位卧床实验。卧床中套带组四肢使用持续加压套带12h/d,对照组涂任何对措施,卧床前后检测立位耐力。结果显示:卧床前1人全部通过立位耐力试验;卧床后,套带组6人中通过5人,对照组6人仅通过1人;提示:套带加压能有效阻止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产生的立位耐力下降。  相似文献   

10.
下体负压对抗21d头低位卧床后立位耐力不良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目的观察LBNP对21dHDT-6°卧床模拟失重所致立位耐力不良的对抗效果。方法12名健康男性青年志愿者,进行21dHDT-6°卧床实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下体负压组,每组6人。与对照组不同,下体负压组在最后一周,每天进行1h、-4.0kPa的下体负压锻炼。结果卧床前,12名受试者顺利通过75°、20min立位耐力检查。卧床第10d立位耐力检查时,对照组有5人、LBNP组有4人出现晕厥前或晕厥症状,两组平均耐受时间均低于卧床前(P<0.05);第21d时,对照组有5人未通过,平均耐受时间较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而LBNP组有1人未通过,平均耐受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21d头低位卧床后立位耐力显著降低。下体负压能够有效对抗头低位卧床导致的立位耐力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45 d-6°头低位卧床(head-down bed rest,HDBR)模拟失重效应对运动心肺功能的影响及红景天的防护作用。方法 16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人)和中药组(8人),中药组和对照组在45 d卧床期间,每天分别服用红益胶囊和安慰剂。在卧床实验前、中、后分别进行人体运动心肺功能和运动心电测量。结果与卧床前相比,1)卧床45 d对照组最大耗氧量显著降低(-18.26%;P0.01),中药组最大耗氧量无显著差异(-10.04%;P0.05)。2)对照组最大公斤耗氧量在卧床30 d、45 d和卧床后10 d均较卧床前显著下降(P0.01),而中药组下降均不明显(P0.05)。3)卧床期间对照组和中药组的最大心率均无显著变化,但在卧床后10 d,对照组最大心率明显下降(P0.05),中药组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45 d-6°头低位卧床引起人体运动心肺功能明显下降,中药红益胶囊可有效对抗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效应的人体运动心肺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血容量及容量调节性激素的变化,探讨不同反复体位改变试验下人体心血管调节差异的生理学机制。方法30名健康男性随机分组进行头低位(head-down tilt,HDT)/头高位(head-up tilt,HUT)与平卧位(supine,SUP)/头高位(head-up tilt,HUT)反复体位改变试验,试验结束后分别进行立位/头低位检查,取每个体位第2分钟时的红细胞压积(HCT)、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醛固酮(ALD)、抗利尿激素(ADH)、心钠素(ANP)进行分析。结果与训练前比较,HCT在HDT/HUT训练后,在立位检查的SUP与HUT阶段与头低位检查的SUP阶段均显著升高(P0.05);PRA在SUP/HUT训练后,在立位检查的SUP阶段与头低位检查的SUP与HDT阶段均显著升高(P0.05);ANP在HDT/HUT模式训练后,在立位检查的HUT阶段较SUP阶段上升边缘显著(P=0.062)。结论 HDT/HUT训练使人体发生血液浓缩,而SUP/HUT训练通过重置压力感受性反射使人体产生不同的心血管调节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运动病及生姜合剂抗运动病时血液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的变化,探讨运动病、抗运动病与内分泌功能变化的关系,为运动病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诱发运动病的旋转刺激大鼠,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此时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及血清醛固酮的水平,并观察生姜合剂(灌胃1.8ml/200g体重,生药含量1g/ml)对它们的影响。结果对照组、旋转刺激组及生姜合剂组血浆肾素水平(ng*ml-1*h-1)分别为(7.26±3.59),(6.59±3.69),(10.8±4.76)(P>0.05);血管紧张素Ⅱ水平(pg/ml)为(302.2±180.4),(303.7±200.7),(607.2±196.1)(P<0.05);血清醛固酮水平(pg/ml)为(546.4±277.3),(664.2±248.6),(1081.5±256.7)(P<0.05)。模拟运动病时大鼠血液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未见升高,生姜合剂能抗运动病,可提高大鼠血液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结论结合文献及本研究所以前的研究结果,认为运动病亦是一种应激反应,运动病的发生可能与异常运动刺激下机体应激不足有关,提高机体的应激水平可能有抗运动病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研究模拟失重情况下下肢顺应性的变化及双下肢静脉加压套带的影响,探讨模拟失重后立位耐力下降的机理和静脉加压套带防护作用的机理.方法6名健康男性志愿者进行了两次7d-6°头低位卧床试验.第一次试验时3名受试者卧床中使用双下肢加压充气套带,压力40mmHg,每天800~2000使用12h;另3名受试者不使用任何对抗措施.第二次试验时两组受试者互换.在卧床前和卧床第7d进行的立位试验中测量了受试者右侧小腿截面积的变化;在卧床前、第6d和起床后第2d应用静脉阻断法测量了在阻断压力分别为20、30、50、70和80mmHg时受试者右侧小腿截面积的变化.结果立位试验和静脉阻断法中较高阻断压力时,卧床后对照组下肢顺应性明显增加(立位10min时,P<0.05),而套带组有下降趋势.结论下肢顺应性的增加可能是模拟失重后立位耐力下降的原因之一;双下肢加压套带阻止头低位卧床后立位耐力的下降,部分是通过阻止下肢顺应性的增加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 2 1d头低位卧床期间脑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方法  6名健康男性志愿者 ,年龄 ( 2 4.8± 6 .1)岁 ,进行了 2 1d头低位 ( HDT- 6°)卧床试验。HDT前、HDT第 10 d及卧床结束时进行了 3次立位耐力检查。HDT前 (坐位 )、HDT开始时 ( D0 )、第 1、3、7、10、2 1d用经颅超声多普勒 ( TCD)测量了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结果 卧床第 10 d和卧床结束时 ,受试者立位耐力比卧床前降低 ( P<0 .0 5 )。卧床期间 ,受试者右侧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 和平均血流速度 vm 较卧床前 ( pre- HDT)及卧床开始时降低 ,左侧大脑中动脉 vs在卧床开始时较卧床前增加 ,卧床第 3d又较开始时降低。在卧床前 ,大脑中动脉右左两侧流速差 BVD和右左两侧非对称指数 AI的均数分别为 7.0 cm/ s和 13.74% ,在卧床期间 BVD和 AI均数降为负值 ,较卧床前时降低 ( P<0 .0 5或 P<0 .0 1)。大脑中动脉的其余指标 (含脉动指数和阻力指数等 )、大脑前和后动脉的各指标变化不显著。 结论  2 1d头低位卧床使立位耐力、双侧大脑中动脉的 vs 和右侧大脑中动脉的 vm 降低 ;HDT卧床期间 ,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降低和不对称变化 ,可能与立位耐力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21天头低位卧床期间脑血流的变化及其与立位耐力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建立3周头低位倾斜(HDT)-6°人体实验模型,观察卧床模拟失重期间脑血流变化及其与立位耐力的关系。方法6名健康男性志愿者进行了21天HDT-6°卧床试验。受试者年龄23.8±6.1岁。HDT前、HDT第10天及卧床结束时进行了3次立位耐力检查。HDT前、HDT第3天、第10天、第21天用KYENG-Ⅰ导纳式双侧脑血流自动检测仪测量脑血流量。结果卧床第10天和卧床结束时,受试者立位耐力平均立位时间比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卧床期间,左右侧大脑血流主峰高度和Ⅰ相面积较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卧床第3天和第21天的左侧大脑阻力指数较卧床前显著增高(P<0.05),卧床第10天、第21天的左侧大脑血液流入时间较卧床前显著延长(P<0.05),卧床期间左侧大脑血液流入速度比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卧床期间受试者左侧大脑Ⅰ相面积、左侧主峰高度、左侧大脑血液流入速度均和立位耐力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或P<0.05)。结论21天头低位卧床使立位耐力显著降低;HDT卧床期间,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减少,可能是导致立位耐力降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内关穴位刺激对抗模拟失重大鼠心功能变化的作用,探索对抗失重环境下生理学变化的新措施。方法采用尾部悬吊模拟失重生理效应。大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Con),尾吊30天组(TS),尾吊30天加内关穴位隔日刺激组(TS+neiguan),每组10只大鼠。结果与Con组比,TS组和TS+neiguan大鼠空腹体重明显下降(P0.05)。超声心动图指标TS组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室间隔收缩末期厚度(IVSs)、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d)下降(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室射血分数(EF)显著下降(P0.01);心率(HR)显著升高。穴位刺激组尽管所有指标有类似于TS组的变化趋势,但与Con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且TS+neiguan组LVDd明显高于TS组(P0.01)。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PI)含量TS大鼠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TS+neiguan组(P0.05);TS+neiguan与Con组比无明显差别。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皮质酮(CORT)含量各组间无差别。醛固酮(ALD)含量TS组和TS+neiguan组明显高于Con组(P0.05,P0.01)。结论模拟失重主要引起左心室功能降低和结构变化,心血管调节功能变化,内关穴位刺激能较好对抗这些不利影响,在对抗失重生理变化方面可能有较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21d头低位卧床期间脑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21d头低位卧床期间脑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6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年龄24.8±6.1岁,进行了21dHDT-6°卧床试验。HDT前、HDT第10天及卧床结束时进行了3次立位耐力检查。HDT前(坐位)、HDT即刻(D0)、第1、3、7、10、21天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测量了双侧大脑前(ACA)、中(MCA)、后动脉(PCA)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卧床第10天和卧床结束时,受试者立位耐力比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卧床第3天和第21天的右侧MCA的V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本实验利用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通过观察和比较30 d卧床期间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心脏收缩泵血功能的影响,旨在进一步明确体育锻炼对失重后心脏功能变化的对抗效果.为制定我国载人航天时航天员失重对抗方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5名男性健康被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下肢肌力训练组和自行车功率计训练组3组,每组5人对照组仅-6°HDT卧床30 d,不进行任何处理,下肢肌力训练组和自行车功率计训练组在30 d卧床期间分别进行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率计训练.实验期间测量心脏收缩泵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左室射血时间在卧床第22、26天较21、床前显著降低(P<0.05),射血分数在第26天显著性降低(P<0.05),每搏量、心输出量在第1天显著降低(P<0.05).下肢肌力训练组左室射血时间在21、床期间较21、床前均显著降低(P<0.05),每搏量除第5、7天外均显著降低(P<0.05),心输出量在第l、30天显著降低(P<0.05).自行车功率计训练组心脏收缩功能指标在21、床期间均无明显变化,每搏量、心输出量在卧床第1天较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 30 d头低位21、床可引起心脏收缩泵血功能下降,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率计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血管功能,其中自行车功率计训练的对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旨在用非线性分析方法,探讨-6°头低位卧床试验对心血管调控机制的影响,并将对照组和中药组进行比较。方法 14名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分入对照组和中药组,进行60d的头低位卧床试验。在试验前、中、后,运用非线性分析技术对心率变异、血压变异进行测试。结果志愿者心率水平在卧床开始后的前21d保持稳定,但从卧床试验的第41天起显著升高,且在卧床结束后亦未恢复至正常;趋向波动指数(DFAα1)于卧床试验开始后的第2天出现明显升高,且维持升高状态至试验结束后的第12天;混沌指数(chaos)在卧床过程中明显下降。卧床试验过程中组间对比发现:对照组心率变异的1/f以及血压变异的SDNN、LF/HF、DFAα1和1/f明显高于中药组,并且心率变异的DFAα2和血压变异的HF明显降低。结论在卧床试验后期机体出现迷走神经张力下降,迷走交感平衡升高;而中药可以减轻模拟失重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