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7 毫秒
1.
39 例恶性肿瘤患者(胃癌23 例,乳腺癌16例)于根治术前、术后第1 天和第10 天连续测定其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A)活性、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及α2-巨球蛋白(α2-MG)含量。结果显示,恶性肿瘤患者术前抗凝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术后24 小时进一步下降;随着手术创伤的恢复,其ATⅢ:A活性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提示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呈高凝状态,术后进一步加重,临床应注意预防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丛雅琴  舒明琴 《山东医药》1999,39(23):14-15
39例恶性肿瘤患者(胃癌23例,乳腺癌16例)于根治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10天连续测定其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A)活性、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及α2-巨球蛋白α2-MG)含量。结果显示,恶性肿瘤患者术前抗凝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术后24小时进一步下降;随着手术创作的恢复,其ATⅢ:A活性逐渐至正常水平。提示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呈高凝状态,术后进一步加重,临床应注意预防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血中抗凝血酶Ⅲ水平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3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HCH)发病24小时内、第3天、第7天血中抗凝血酶Ⅲ的活性(ATⅢ:A)和抗原含量(ATⅢ:Ag)发现HCH发病24小时内、第3天血中ATⅢ和AT:Ag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P〈0.05),以后迅速升高,第7天与对照组无差异性。表明HCH急性期ATⅢ呈短暂性降低,是一种病理生理反应,1周内恢复到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4.
用放射免疫(双抗体)法及葡萄糖氧化酶法对Alzheimer型老年性痴呆(SDAT)和血管性痴呆患者各18例及正常对照23例作了空腹血清胰岛素与血糖水平的检测,计算了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结果显示:SDAT组、血管性痴呆组与正常对照组的空腹血糖水平相近(P>0.10).SDAT组的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低于血管性痴呆组(P<0.05)及正常对照组(P<0.01),血管性痴呆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1)。正常对照组的相对胰岛素敏感性为1.0时.SDAT组则高达1.67.予静脉点滴胰岛素,结果轻型SDAT患者记忆力及认知能力短期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果提示SDAT与胰岛素代谢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5.
机械瓣替换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动态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机械瓣替换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规律,以指导术后抗凝治疗。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正常对照组35例,胸部恶性肿瘤组12例、瓣膜替换组25例,术前及术后1、3、7、10、15、20、30、60天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动态变化。瓣膜替换组同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及观察临床抗凝治疗疗效。结果:瓣膜替换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术前略高于正常(P<0.01),术后显著增高(P<0.01),且逐渐增高,7~10天达到高峰,50~60天降至正常水平。胸部恶性肿瘤组术前、术后血浆D-二聚体也升高。结论:瓣膜替换组术前无论合并心房颤动与否,均提示高凝状态。术后2个月内处于血栓形成的高危期。血浆D-二聚体动态检测可指导术后抗凝治疗。胸部恶性肿瘤组患者存在凝血及纤溶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导致烧伤后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和肠源性脓毒症的肠道免疫学因素.方法采用40%体表面积(TBSA)Ⅲ度烫伤大鼠模型(n=40),对肠道内IgA含量、肠道细菌IgA包被率和血浆内毒素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结果伤后血浆内毒素水平(kEU/L)明显升高,伤后3d达0113±0039,(对照组,n=10,0083±0007,P<005);肠内容物中IgA含量(μg/g)逐渐下降,伤后1d,3d均明显降低,其中3d达3415±402(对照组为5629±1720,P<001),为最低点;而后逐渐回升,至伤后10d已接近对照组水平.烫伤后各时相点肠道细菌的IgA包被率均明显降低,伤后3d降至443%±65%(对照组为639%±65%,P<001).结论烧伤后肠道内IgA含量与功能的异常可能是导致内毒素血症和肠源性脓毒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吴苏宁  冯清燕 《山东医药》1996,36(12):21-22
用放免法测定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浆内皮素(ET)的含量在不同时期及不同病程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SAH组1~7天,8~21天及22~28天的患者血浆ET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且第1周内ET含量最高,伴有脑血工挛者(CVS)血浆ET高于不伴有CVS者(P〈0.01)。提示SAH后CVS与血浆ET关系密切,ET参与CVS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以健康老年人30例,单纯高血压病(EH)患者20例,高血压伴左室肥厚(LVH)患者15例为研究对象,并给予高血压患者依那普利治疗8w,检测其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心房肽(ANP)水平。结果表明,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中ET、AN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LVH组ET水平高于EH组(P<0.01),ANP水平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依那普利治疗后,高血压患者血浆ET水平及血压明显下降(P<0.01),ANP水平无明显变化。提示ET可能参与高血压和高血压性左室肥厚的发生,依那普利在降血压的同时也可以降低血浆ET水平  相似文献   

9.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26例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并进行动态观察,测定20例ACI患者脑脊液(CSF)ET-1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5例尸检ACI患者血管内皮细胞进行ET-1染色。结果显示ACI患者急性期血浆ET-1水平显著增高(P<0.01),恢复期接近正常水平;ACI患者急性期CSFET-1水平显著增高(P<0.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ACI患者脑血管内皮细胞ET-1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多。提示ET-1参与ACI的病理生理过程,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观察42例维持性稳定透析患者透析前后血浆ET1,ANP,PRA,AT-1Ⅰ,AT-Ⅱ和ALD的浓度变化,透析后ET1和ANP水平显著下降(P<0.005),AT-Ⅱ水平下降(P<0.05),CRF患者血浆ET1,ANP,PRA,AT-Ⅰ,AT-Ⅱ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ALD透析前后浓度与对照组无差异。结合文献讨论血浆ET1和ANP浓度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和P物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54例高血压病(EH)患者浆内皮素(ET)、P物质(SP)的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治疗前EH组血浆S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ET明显升高(P<0.01),血浆ET与SP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350,P<0.01)。用比索洛尔治疗14天后,血浆SP明显升高,ET明显降低(P<0.01).以上结果提示:血浆ET、SP可能参与高血压的发生机制,血浆ET、SP水平的失衡在高血压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患者血浆精氨酸加压素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高血压患者血浆精氨酸加压素变化。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20例高血压患者及60例正常人的血浆免疫活性精氨酸加压素(ir-AVP)含量。结果,发现同血压组血浆ir-AV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病程≥10年者的ir-AVP高于〈10年者(P〈0.01)。Ⅲ期设备是的血浆ir-AVP焦点量明显主于Ⅰ、Ⅱ期者(P〈0.01),患者组血浆ir-AVP与血压水平,血浆肾素活性及血管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符合WHO诊断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心绞痛(AP)30例,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动态观察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变化,并与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显示:对照组血浆CGRP含量为51.33±37.10ng/L,AMI组发病第1天血浆CGRP含量为35.74±10.42ng/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发病第3天开始升高(44.04±12.41ng/L),第7天趋于正常(51.24±13.10ng/L),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P组在心绞痛发作期血浆CGRP含量为23.10±17.10ng/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经治疗2w症状缓解后复查血浆CGRP含量升高至30.55±29.58ng/L(P<0.05)。提示循环血中CGRP含量不足是AMI、AP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改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解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病变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组织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表达的改变。用斑点杂交法测定9例风心病人和3例尸检中除外心血管病与胶原系统疾病者的二尖瓣和主动脉瓣中Ⅰ型胶原α1链[α1(Ⅰ)]mRNA、Ⅲ型胶原α1链[α1(Ⅲ)]mRNA、TGF-β1mRNA的含量。结果显示:以对照组值为1.00,风心病人二尖瓣α1(Ⅰ)mRNA为2.31±0.48(P<0.01),α1(Ⅲ)mRNA为1.59±0.17(P<0.01),TGF-β1mRNA为1.57±0.21(P<0.01);主动脉瓣的结果分别为2.10±0.49(P<0.01),1.66±0.27(P<0.01),1.52±0.18(P<0.01)。结论:提示风心病病变瓣膜成纤维细胞胶原基因表达增强,使胶原合成增加,导致瓣膜纤维化。TGF-β1基因表达增强的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浆5种神经肽(NP),即神经肽Y(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脑啡肽(ENK)及神经降压肽(NT)的含量在CHD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WHO诊断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心绞痛(AP)30例,应用放射免疫法动态观察血浆5种NP的含量变化,并以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AMI组发病第1天5种N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第7,14,21天与第1天比较差异亦非常显著(P<0.01)。AP组于心绞痛发作期5种NP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经治疗2w症状缓解后复查血浆5种NP含量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及/或上升,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浆5种NP水平与CHD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5种NP参与了CHD的发病机理及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2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和18例健康人血浆内源性洋地黄样因子(EDF)浓度。结果显示,AMI患者第1、3、7天血浆EDF浓度明显高于健康人(P<0.001及P<0.05),第1天开始升高,第3天升高最明显,第7天已趋于下降,第14天大部分患者降至正常范围;AMI组中患有高血压病或出现左心功能不全者,血浆EDF浓度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病者或左心功能正常者(P<0.001及P<0.01)。对AMI患者血浆EDF浓度变化的机制及意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内皮细胞的损伤与急性心肌梗塞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研究以循环内皮细胞(CEC)作为血管内皮损伤的指示物,以血浆内皮素(ET-1)反映血管内皮的功能变化,研究了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功能变化。41例AMI患者分为两组,A组26例,无梗塞后缺血事件及心力衰竭;B组15例,有上述并发症。21例健康人做为对照。动态测定患者在入院后72小时的血浆ET-1水平和CEC计数。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血浆ET-1和CEC均在AMI发病的早期4小时即达峰值,以后随时间推移而下降,但在72小时内各测定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两组不同的是:具有合并症的AMI患者(B组),其血浆ET-1水平和CEC计数在各个时间点均高于A组患者(P<0.01);且随时间下降速度缓慢,在48小时和72小时仍呈较高水平,均高于A组患者(P<0.01);两组患者的ET-1和CEC均呈显著的正相关(P<0.001)。结论:血浆ET-1水平和CEC数量在AMI早期显著增加,二者可做为心肌梗塞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变化的指示物;在有并发症的AMI中二者呈现持续升高,这可能与梗塞后缺血的发生和心脏功能减低有关。  相似文献   

18.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38例二尖瓣狭窄(MS)患者经皮球囊二尖瓣扩张术(PBMV)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并与二尖瓣面积(MVA),左房内径(LAD)及血液动力学参数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浆ET-1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术后显著降低(与术前比P<0.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02)。血浆ET-1水平与平均肺动脉压、平均左房压和LAD呈显著正  相似文献   

19.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42例正常人,24例肾功能正常之慢性肾炎,12例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患者及21例尿毒症期患者尿FPA水平,其均值分别为:25.40±10.30ng/mgCr、26.99±5.77ng/mgCr、38.81±6.28ng/mgCr、79.74±18.76ng/mgCr。结果显示:氮质血症期组尿FPA水平明高于正常对照及肾功能正常之慢性肾炎组(P<0.01),尿毒症期组尿FPA显著高于氮质血症期组(P<0.01)。监测尿FPA水平与血浆肌酐浓度显示二者呈正相关性(r=0.9120,P<0.01)。揭示,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患者循环血液处于异常高凝状态,其严重程度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监测其尿FPA水平能较敏感地反映肾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20.
用ICS-Ⅱ免疫化学系统(Beckman)检测18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胃癌患者的胃液发现,胃液中含数量不等的C反应蛋白(CRP)、α1抗胰蛋白酶(α1AT)、α1酸性糖蛋白(α1AG)、C3和C4等急性时相血浆蛋白(APPs),证明这些蛋白向胃腔内分泌-腔分泌。慢性萎缩性胃炎较浅表性胃炎或兼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显著升高(P<0.01),胃癌又较慢性萎缩性胃炎显著升高(P<0.01),胃癌术后APPs明显下降(P<0.01)。这不仅说明APP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这些疾病的鉴别也有一定价值。胃癌患者用肿瘤坏死因子治疗后,可刺激Ⅰ型APP表达,使CRP、α1AG和C3和C4显著升高(P<0.05),但对Ⅱ型APP却有抑制作用,导致α1AT下降(P<0.05)。这对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