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麦粒肿是一种常见的眼脸部疾患。多为单眼发病,常反复。近几年来我科用针刺、针刺后冷敷、超短波疗法治疗麦粒肿共107例,疗效较显著,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107例中,男58例,女49例;年龄17~51岁病程1~5天;均系单眼发病,左眼51例,右眼56例;初发者21例,复发者86例。治疗分三组,疗程始终不配用抗菌素。 1.针刺组:按针刺操作常规消毒针具和穴位皮肤,针刺患侧瞳子髎或太阳、印堂(向患侧斜刺)穴,必要时加健侧合谷穴,进针0.5~1寸深,较强刺激手法(泻法),不留针,1日1次,5次为一疗程。 2.针刺后冷敷组:针刺取针后用冷水毛  相似文献   

2.
急性腰扭伤为软组织,尤其是肌健、韧带突然受到过度的牵拉和扭转引起的损伤。我院1996年3月~1997年5月,采用针刺治疗腰扭伤48例,效果显著。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8岁;病程3~5天多见。2 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患者之后,取头部腰区(经验穴,位于督脉线上头顶百会穴后1寸),局部进行常规消毒,选用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针与头皮呈30°夹角进针,沿头皮向脊柱方向缓慢进针1.5寸捻转1min,得气后留针20min,其间行针1~2次,并嘱患者前后左右活动腰部。复诊者起针后,加足三里左右两穴,用平补手法。3 治疗结果 疼痛消失,活动如常为痊愈;疼痛减轻,活动受限好转为有效。结果:针刺1次痊愈者22例,有效11例;针刺2次痊愈8例;针刺3次痊愈者7例。  相似文献   

3.
<正> 从1983年至1986年,笔者以针刺拔火罐为主,治疗面瘫60例,效果较为满意。现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一般资料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3岁;以20~45岁居多;病程在2个月以内者45例,3个月者10例,半年至3年以上者5例;未接受过其它治疗的40例,20例已用其它方法治疗过。治疗方法 (一)针刺组:颊车、地仓、完骨、攒竹、太阳、四白、合谷、承浆等穴。(二)拔火罐组:以颊车、地仓、阳白、完骨等穴。(三)混合组:除针刺、拔火罐以外还有点刺(放血法)、叩刺(梅花针)、透穴、艾灸等法。(病程在3个月以上或出现后遗症者酌(?)选用针刺健侧,穴位同于患侧。操作方法:1.若病程在10天以内,为初针者,以患侧腧穴为主选2~3穴,初针针法要轻浅(要有针感),留针10~20分钟,起针后按拔罐组穴选好大、中、小号火罐,用闪火法  相似文献   

4.
笔者从 1983~ 2 0 0 1年 ,以针刺印堂、曲池为主治疗慢性鼻炎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 4 76例 ,男 170例 ,女 30 6例 ;年龄 11~ 4 3岁 ;病程最短 6个月 ,最长 4年 ;发病部位均为双侧 ;其中包括术后复发的 196例。治疗方法1.取穴 印堂、曲池 (双 ) ,夜间症状重者加申脉 (双 )、照海 (双 ) ;流黄浊涕者加迎香 (双 )。2 .针法 患者仰卧于床 ,双手重叠放置于胸前。医者针刺结束后 ,一手持印堂穴的针柄、一手持曲池穴的针柄 ,同时同步捻转行针 ,此时针感可闪电般穿越鼻腔 ,鼻塞立即解除。留针 30 m in~ 5 0 m in,每隔 10 min行针 1次 ,10…  相似文献   

5.
总结庄礼兴教授运用“调神针法”治疗心身疾病的诊疗思路及操作要点。庄教授认为本病可细分为“心身疾病”和“身心疾病”。前者以调节脑神为要,主穴取四神针、神庭、印堂、神门、三阴交,随症佐以素髎、水沟、申脉、照海、合谷、太冲等;后者以改善原发病为主,辅以调神(头部督脉排刺)。穴位组方从脑神立论,尤重督脉,同时强调调理脏腑、疏通气血。针刺得气后施以导气同精法,并配合耳穴贴压或火针患处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6.
耳针体针结合治疗肩周炎35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男性,年龄在25~30岁者23例,31~40岁者78例,41~50岁者206例;51岁以上者51例。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4年。2 治疗方法(1)体针:常用穴:肩、天宗、会、肩贞、臂、曲池、外关等。对上举疼痛针刺肩透臂;前伸与外展疼痛针刺肩透会;后伸疼痛针刺肩贞透天宗(2)对因疼痛引起肩关节功能障碍,但尚未导致严重粘连的病例,可选用肩痛穴(该穴位于足三里下1寸,腓骨边1寸处),交叉取穴,双肩疼痛针刺双侧穴位。每2天针刺1次,4次为1个疗程。(3)耳针:取肩、肩关节、锁骨、压痛点等穴。每次针刺2~3个穴位,每天针刺1次,8…  相似文献   

7.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痹证”或“筋伤”范畴。笔者自1990~1999年采用针刺、艾灸疗法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2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152例患者均为住院及门诊病人。男性103例,女性49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18岁,平均37.4岁。病程最短者1d,最长者8年,平均1.2年,其中1年以下者121例,l~2年17例,2~3年12例,3年以上者2例。2治疗方法2.l针刺疗法取腰部患病椎间隙之督脉、夹脊穴、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环跳穴、委中穴为主穴予以针刺治疗,要求针感麻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头面部循经感传由督脉向任脉或由任脉向督脉的交会过程 ,其重点是观察感传绕过还是直接越过口裂。方法 :1 2名循经感传显著者 ,其中观察感传由督脉向任脉的交会过程 9例 :7例针刺位于督脉线上的奇穴印堂 ,2例针刺督脉经线印堂穴上 1寸 (经上非穴点 )。观察感传由任脉向督脉的交会过程 3例 ,其中 2例分别针刺光明穴和侠溪穴 ,另 1例先针刺印堂穴 ,随后针刺膻中穴 ,同时观察督脉与任脉的感传交接情况。结果 :所有受试者均出现循经感传由督脉绕口唇到达任脉或由任脉绕口唇到达督脉的交会过程。结论 :任督脉在头面部的交会过程是以绕过口唇的方式实现的 ,这与“环唇”、“别而络唇口”的历代文献记载相吻合。上述结果支持循经感传形成机理的外周观点  相似文献   

9.
高亚伟  韩育斌 《陕西中医》1989,10(8):370-370
<正>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称“口眼斜”、“面瘫”,笔者在临床用“眼针”治疗单纯性病症100例,取得满意疗效。一般资料100例均在门诊治疗,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在15~55岁之间,以20~40岁者患病为多;病程短则1天,长则3个月以上;左侧面瘫54例,右侧面瘫46例;发病多系劳累或体虚晨起面部受风所致。治疗方法取穴:眼针上焦区穴,肝胆区八;正气不足配脾胃区穴;病程在3个月以上者配足三里、上巨虚穴。针法:用特制眼针按操作要求沿眼眶边缘皮下刺入,先针上焦区穴,继针肝胆区穴,初期宜用泻法。一般针刺后病人双目即可闭合,鼓腮感到有力,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足  相似文献   

10.
针灸治疗顽固性失眠4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采用传统针灸疗法治疗主要由情志因素所致的“焦虑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虽经多方门诊或住院用中、西药物健脑养心、镇静催眠治疗后每日睡眠仍不足4小时的顽固性失眠患者,疗效较佳,现介绍于下:1 一般资料45例中,男性20例,女性25例;年龄除1例19岁,余皆为40~65岁的中老年人;病程最短半月,最长2年。2 治疗方法针刺轮流选择以下腧穴:手少阴心经神门穴;足太阴脾经阴陵泉、三阴交穴;足少阴肾经太溪、照海穴;经外穴的四神聪。用补法,留针半小时,悬灸涌泉半小时。每日针灸1次,10天为1疗程。3 疗效标准治疗1个疗程以内睡眠恢复正常,3个…  相似文献   

11.
甩针挂钩针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3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般资料顽固性面瘫指病程超过 3个月未治愈者。 36例患者全部为门诊病人 ,其中男 2 0例 ,女 1 6例 ;年龄最小 5岁 ,最大 76岁 ;病程最短 95天 ,最长 3年。所有病例均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 (无中枢性面瘫患者 )。治疗方法“甩针挂钩”针刺法 :由牵正穴 (耳垂前 0 .5~ 1寸 )或颊车穴进针 ,向地仓穴透刺 ,针刺由深渐浅 ,针尖到达地仓穴时 ,从皮肤表面可以看到针尖 (但不露出皮肤 ) ,然后向一个方向捻转针柄 ,使其滞针 ,从表面可以看到皮肤表面产生皱折 ,再猛地往上一甩针 ,迅速放开针柄 ,如此反复进行 2~ 3次 ,“甩针挂钩”针刺操作即告结…  相似文献   

12.
我们于1986年4月以来,用针刺耳尖穴治疗麦粒肿8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86例中男41例,女45例,平均在10~30岁之间,病程1~3天。治疗方法取两侧耳尖穴,局部常规消毒,用半寸毫针,顺耳尖穴直刺1.5mm,强刺激手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隔3分钟行针一次,加强针感,同时让患者不断的作睁闭眼睛动作,以促进眼周的血液循环,增强疗效,每日治疗一次,三次为一疗程。治疗结果 86例中针刺1疗程炎症完全消退,胀痛症状全部缓解者57例,针刺2个疗程节肿完全消退,胀痛症状全部缓解7例,2个疗程以上节肿完全消退,胀痛症状全部缓解者4例。  相似文献   

13.
落枕或称“失枕”、“失颈”,又称急性颈僵硬。笔者2008年2月~2009年12月采用针刺后溪穴配合当地傣医牛角刮痧疗法治疗落枕45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一般资料45例均为2008年2月~2009年12月门诊病人。其中男性20例,女性25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0岁;病程最短3h,最长7天;单侧落枕38例,双侧落枕7例;因睡眠休息时肩部外露,当风受寒而发病者36例,因颈项部突然扭转或肩扛重物所致者9例。治疗方法1.针刺后溪穴法:患者取坐位,将双手置于治疗床上,充分暴露痛点,医者右手持针,取后溪穴,常规消毒后,直刺1~1.5寸,用强刺激法,得气后以平补平泻法捻转1~2min,使针感向肘部传导  相似文献   

14.
小儿腹泻是临床常见病,尤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笔者采用针刺治疗本病66例,疗效较好。兹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取66例中,男37例,女29例。年龄最大5岁,最小2个月,以1~3岁者居多;发病最长者14天,最短者1天。 2 治疗方法中脘、天枢(双)、足三里(双)、四缝(双);发烧者加曲池(双),泄泻时间较长,面色萎黄,滑脱不禁者加长强。手法:四缝穴以五分针点刺挤出黄白色透明粘液;其它各穴进针0.5~1寸,平补平泻,不留针;每日1次。 3 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针刺3次后,大便减为每日1~2次,腹胀、不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针刺对于多系统萎缩-C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取王乐亭经验方“手足十二针”“老十针”“督脉十三针”以及具有调神作用的百会、神庭、印堂等穴,治疗多系统萎缩患者8例,治疗6周.结果 8例患者全部有效,显效率62.5%.结论 取王乐亭经验方合调神穴位针刺治疗多系统萎缩-C患者具有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笔者采用针刺治疗酒皶鼻2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例。年龄在30~49岁之间。病程短者为2年,长者为15年。经治疗后,皮疹及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者9例;大部分消失者7例;有所减轻者4例。针刺次数最少者10次,最多者45次。【治疗方法】取穴:素髎、印堂、上星、百会、迎香、合谷、曲池、列缺、支沟。【手法】用平补平泻法,留针40分钟,在留针期间每隔  相似文献   

17.
头穴缪刺治疗坐骨神经痛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 1 994以来临床运用头穴缪刺治疗坐骨神经痛 ,并与常规针刺作比较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64例患者中 ,男 2 8例 ,女 36例 ;年龄最小 2 7岁 ,最大 76岁 ;病程在 3个月以内者 2 0例 ,3个月至半年者 1 6例 ,半年至 2年者 2 8例。随机分为头穴缪刺组 (治疗组 )和常规针刺组 (对照组 ) ,每组 32例。治疗方法1 .治疗组采用头穴缪刺法。取百会、通天 (左侧痛取右通天 ,右侧痛取左通天 ) ,百会穴常规消毒后 ,以 40 mm毫针平刺 ,并透通天穴 ,行平补平泻法 ,留针 30 min,每 1 0 min行针 1次 ,每日 1次 ,7次为 1个疗程。2 .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8.
吴玲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4):344-344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 ,是鼻黏膜感受特异性过敏原的刺激所产生的过敏症状。笔者在 2 0 0 0— 2 0 0 4年 ,治疗过敏性鼻炎 5 5例 ,其中针刺、拔罐治疗 3 5例 ,中药对照治疗2 0例。现将方法介绍如下。针刺组 ,取印堂、迎香、风池、合谷、列缺、肺俞、禾、大椎穴。印堂进针用提捏进针法平刺 ;迎香平刺 ;合谷直刺 ;其余穴斜刺。进针后找到麻胀感后 ,再捻转 1~ 2min ,以上各穴可轮流使用。每日治疗 1次 ,留针 3 0min ,10次为 1个疗程 ,疗程间休 5天 ,观察 2~ 3个疗程。针刺同时配合拔火罐 ,部位为背部足太阳膀胱经 ,隔日 1次 ,…  相似文献   

19.
<正> 六针刺法是用毫针针刺百会、治瘫Ⅰ、治瘫Ⅱ、印堂、人中、承浆6个穴位来治疗中风偏瘫。笔者近几年用此方法治疗中风偏瘫42例,疗效颇佳。现将治疗方法及疗效观察介绍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性18例,女性24例;年龄36~74岁;病程1个月~3年;左侧偏瘫25例,右侧偏瘫17例;伴有舌强语謇11例。治疗方法 (一)取穴:主穴:百会、治瘫Ⅰ(在神门穴与少海穴连线的中点)、治瘫Ⅱ(膝阳关穴上一寸半);配穴:印堂、人中、承浆。如有其它兼症,根据病情,灵活选配相应穴位。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4~5天,一般轻症1~2个疗程,重症3~4个疗程。(二)手法:令患者取仰卧位,上肢屈曲成90度放在腹部,下肢屈曲成160度,然后将毫针刺入以上腧穴。针刺治  相似文献   

20.
淋巴管炎是因外伤化脓菌“链球菌、葡萄球菌”从破损的皮肤浸入淋巴管而引起的急性炎症。疖肿感染电常并发此症。中医称为“红丝疔”。我们在临床上遇到五例因对抗生素过敏,而单用针刺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介绍如下: 一般资料男性5人,女性1人。26岁至50岁3人,50岁至70岁2人。发病部位均为上肢,经二次治疗,疗效达100%。治疗方法处方:灵台、内关、阿是穴“沿着红线两端刺”,伴有高烧者加大椎、合谷、内庭。针刺方法:先刺灵台穴、大椎穴(用园针不留针),然后针刺内关、合谷、内庭,最后沿着红线两端针尖相对,再横刺阿是穴,留针三十分钟。方解:灵台、大椎是督脉穴,灵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