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肋骨打孔法关胸,用于减轻开胸术后切口周围麻木感、束带感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20例行开胸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Ⅰ组采用切口下位肋骨打孔法,用2号羊肠线自孔眼穿过切口上位肋骨上缘,关胸;Ⅱ组采用传统丝线直接绕过上下肋骨结扎关胸法.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术后疼痛度,观察手术侧胸壁皮肤麻木区,记录整个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采用下位肋骨打孔法关胸可明显减轻开胸病人术后的疼痛.术后切口疼痛明显减轻疼痛时间短,胸壁束带感发生减少,未发生胸壁或肋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下位肋骨打孔法关胸方法能明显减轻开胸术后切口疼痛,可吸收肠线缝合,不再有远期束带感.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肋骨打孔法关胸,用于减轻开胸术后疼痛及皮肤感觉异常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80例行开胸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2组,Ⅰ组采用切口下位肋骨打孔法关胸;Ⅱ组采用传统丝线直接绕过上下肋骨结扎关胸法。术后于相同时间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术后疼痛度,观察手术侧胸壁及上腹部明显皮肤感觉异常区,记录整个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采用肋骨打孔法关胸可明显减轻开胸病人术后的疼痛。术后手术侧胸壁及上腹部无明显皮肤麻木区,咳嗽排痰良好,未发生肺部并发症。改善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结论肋骨打孔法关胸用于减轻术后疼痛是安全有效的,在临床上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肋骨打孔关胸用于减轻术后疼痛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肋骨打孔关胸避免损伤肋间神经,用于减轻开胸术后疼痛及皮肤感觉异常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选择160例行胸科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2组,I组在关胸时在切口的下位肋骨上用骨科用克氏针分别打3-4个眼孔,双7号丝线自孔眼穿入,结扎;Ⅱ组用双7号丝线直接绕过上下肋骨缝合3-4针,结扎。术后于相同时间分别监测MAP(平均动脉压)、HR(心率)、SaO2(氧饱和度)、ECG(心电图),采用视觉模糊评分法(VAS)^[1]评价术后疼痛度,观察胸壁皮肤麻木区,记录整个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采用下位肋骨打孔关胸可明显减轻开胸病人术后的疼痛。在术后恢复过程中,病人的MAP、HR、SaO2及ECG无明显变化,术后无明显切口区域麻木感及感觉迟钝,咳嗽排痰良好,未发生肺不张等肺部并发症。结论:肋骨打孔关胸用于减轻术后疼痛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改良与传统开胸、关胸方法对术后手术侧胸部疼痛的影响。方法将开胸手术病例5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传统开胸、关胸方法为A组(n=25),改良开胸、关胸的方法为B组(n=25),A组采用切除选定部位的一根肋骨进入胸腔,关胸采用直接用7号丝线缝合切口上下肋间肌和壁层胸膜关闭胸腔;B组采用术中不切除肋骨,经选定的肋间进入胸腔,关胸时用克氏针在切口下位肋骨上钻三个等距小孔后经钻孔处缝入1号可吸收缝合线,并经上位肋骨上缘缝出后结扎关闭胸腔。分别于术后24 h、72 h、10 d、3 mo询问及随访病人,进行疼痛评分,观察有无胸壁疼痛及疼痛程度。结果A组术后24 h、72 h、10 d、3个月疼痛评分分别为7.22±0.65、5.98±0.62、4.70±0.50、3.46±0.38,B组术后24 h、72 h、10 d、3 mo疼痛评分分别为5.26±0.44、3.28±0.56、1.08±0.37、0.30±0.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B组较A组术后疼痛消失快,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肋骨骨膜内缝合关胸术和普迪思线在开胸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施行开胸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在术中采用肋骨骨膜内缝合关胸术及普迪思线进行操作;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丝线关胸法,两组术后镇痛均采用肌肉注射哌替啶。观察术后疼痛感觉的区别和切口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24、48小时,观察组中感觉轻度疼痛的患者多于对照组,感觉重度疼痛的患者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哌替啶的应用量、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肋骨骨膜内缝合关胸术和普迪思线用于开胸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关胸方法对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将148例同时期内相同或类似种类疾病的开胸患者采用两种不同手术方法关胸,对术后疼痛进行评价。结果:肋骨内缝合关胸方法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常规关胸方法。结论:肋骨内缝合关胸方法能明显减轻开胸手术后切口疼痛,操作简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肋骨打孔连续缝合关胸法在胸部开放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安康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88例胸部开放手术患者,根据关胸方式的不同,分为肋骨打孔连续缝合关胸组(n=96)和传统关胸组(n=92),比较两种关胸方式术中、术后相关指标.结果 肋骨打孔连续缝合关胸组的关胸时间、术后疼痛程度、伤口感染发生率优于传统关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皮下气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缝合关胸法关胸具有关胸时间短、手术后疼痛程度轻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10.
传统的后外侧剖胸切口多年来被用于施行肺、食管疾病的开胸手术,切口损伤很大。自1994年6月以来,该院已逐步废除这种开胸术式,共施行经腋窝中断肋骨开胸术250例。此术式适用于大多数的开胸手术,且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术野暴露满意、缩短手术时间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探讨疼痛规范护理管理对开胸术病人术后疼痛的控制效果.方法 选择行开胸术治疗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规范组和常规组,各34例.给予规范组患者术后疼痛规范护理管理,给予常规组患者常规疼痛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状况.结果 规范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为3~6分,平均术后疼痛评分为(4.2±0.5)分,常规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为4~8分,平均术后疼痛评分为(5.9±0.6)分,规范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与常规组患者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范组患者中疼痛评分>3分次数为45次,常规组患者中疼痛评分>3分次数为55次.规范组患者重度疼痛、剧烈疼痛发生率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范组患者中度疼痛发生率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疼痛规范护理管理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可在开胸术患者术后疼痛控制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
例 1 ,男 ,5 8岁 ,诊断右肺下叶鳞状细胞癌。肿物直径为 8.0cm。侵及胸膜 ,胸腔内少量积液。右肺下叶切除术后第 3天胸引流量增多 ,开始为淡血性 ,2天后转为乳糜样 ,每日平均 80 0ml。术后 2周引流量未见减少 ,诊断乳糜胸。全麻下右侧开胸于肺门后方纵隔胸膜破裂处见破裂的淋巴管并有乳糜液溢出。缝合破裂的淋巴管。术后经过顺利出院。例 2 ,男 ,1 8岁 ,诊断右上纵隔肿瘤侵及左肺上叶。该患术前咯血 ,考虑肿物和肺相通。术中见肿物直径约 1 1cm ,左上肺叶受压 ,部分肺组织被肿物侵及实变 ,胸腔粘连严重。行纵隔肿瘤及左上肺叶切除术 ,… 相似文献
15.
16.
刘波涛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4):519-520
目的探讨振动排痰对老年开胸术后切口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开胸术后患者63例,应用振动排痰机预防肺部感染,二组患者分别采用25cps振动10min和15cps振动15min,比较二组患者排痰前后切口疼痛及排痰量。结果不同cps、不同振动延续时间排痰治疗后,患者排痰量、切口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开胸术后老年患者使用振动排痰机排痰,使用频率25cps,振动时间10min,患者排痰效果良好,且无明显切口疼痛增加现象,同时护士省时省力,是一种较为优化的操作方案。 相似文献
17.
法洛四联症(F4)是一种常见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左右,在发绀型心脏病中占50~90%,大多数四联症病人为右向左分流,主动脉右移骑跨越多,右室流出道越窄,右室负荷就越重,右室严重肥厚,左室常发育差,术后右室及左室均易衰竭,手术死亡率为5%^[1],手术完毕,心脏自动复跳后出现低心排,关胸时血压持续下降无法维持,所以未关胸入ICU监护,等循环稳定后择期关胸。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开胸术后乳糜胸的临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例术后乳糜胸治疗,其中保守治疗4例,行膈上胸导管结扎术15例。结果保守治疗4例治愈,手术治疗15例,14例治愈,死亡1例。结论膈上胸导管结扎是治疗乳糜胸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 食管癌切除术后并发乳糜胸临床上并不少见。作者等从1985年4月至1993年12月间手术治疗764例食管癌,术后发生8例乳糜胸,占1.05%,与国内资料0.4—2.6%的发生率相符。其中4例经二次开胸结扎胸导管而治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18例开胸术后乳糜胸的治疗经验。方法对18例乳糜胸的治疗资料进行回顾陛总结分析。结果保守治疗16例,治愈6例,中转手术10例。手术治疗12例,全部治愈。结论开胸术后乳糜胸治疗应积极手术,保守治疗时间不超过1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