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嗜酸细胞增多性心肌病1例报告姚志明苏哲坦(海南省人民医院内科)海口570311嗜酸细胞增多性心肌病是病因明确的特异性心肌病。是以血液中嗜酸细胞增多伴心肌心内膜广泛浸润为特点,可有明显心脏杂音,呈慢性经过。后期呈顽固性、进行性心力衰竭。本病任何年龄均可...  相似文献   

2.
近年嗜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多,该症很多情况下需要紧急治疗,而在平稳状态下需密切观察.基层全科医生或内科医生应该对该组疾病的诊断、分类和治疗有一定了解,以便做出正确判断和处理.  相似文献   

3.
广州管圆线虫病(Angiostrongyliasis)是由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幼虫侵入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继而导致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同时幼虫也可侵犯身体其他器官,导致相应脏器功能异常。由于广州管圆线虫病在我国多发生于南方地区,北方发病率较低,因而容易导致误诊误治的发生。我院最近收治4例广州管圆线虫病致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患者,为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断意识,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5.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疾病,它以累及消化道各层的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伴或不伴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计数增高,常以腹痛发病,临床症状因细胞浸润消化道部位的不同而不同.由于缺少对病因学和触发因子的认识,治疗上主要应用皮质激素,其他作用于免疫系统的药物也曾实验性地应用,但是效果尚不是很肯定.现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临床特征以及治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报道1例临床罕见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性脑膜脑炎,并对其发病过程、临床特点、辅助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原发嗜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原发嗜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原发嗜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5例均符合原发嗜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男性为女性的2倍.胃肠道异常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50.8%),其次为肺部病变(37.7%)、心脏病变(26.2%)和神经系统病变(21.3%);其他临床表现包括皮肤改变(19.7%)、浅表淋巴结肿大(18%)、血栓形成(9.8%)和哮喘(3.3%).肠黏膜和浅表淋巴结活检均表现为大量嗜酸细胞浸润,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 临床表现均明显好转.结论男性较女性更易患原发嗜酸细胞增多症,最常见的受累器官为胃肠道、肺、心脏和神经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8.
9.
10.
报道1例临床罕见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性脑膜脑炎,并对其发病过程、临床特点、辅助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慢性嗜酸细胞白血病与高嗜酸细胞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萍  李尊昌 《现代实用医学》2004,16(10):599-600
目的 了解慢性嗜酸细胞白血病(CEL)和高嗜酸细胞综合征(HES)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2003年收住的25例CEI/HE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患者多为男性,且多在40—60岁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7例)、皮肤损害和瘙痒(6例)等;肝脾大者点45%;外周血细胞增高(19例)、嗜酸细胞(EOS)绝对计数及比例增高;骨髓象以成熟EOS为主。结论 CEI/HES主要表现为外周血EOS持续升高及以肝脾肿大为主的组织器官浸润,诊断时须排除其他疾病。骨髓活检和受累组织器官的病理检查对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患者的诱导痰嗜酸细胞比例和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浓度对EB诊断的作用。方法对30例EB患者行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诱导痰检查和ECP检测,以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观察检测外周血和诱导痰中嗜酸细胞比例和ECP浓度。结果EB患者的诱导痰嗜酸细胞比例和ECP浓度与健康人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EB患者的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和ECP浓度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诱导痰嗜酸细胞比例和ECP浓度均比外周血的相应指标更敏感,在EB诊断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王驰  谢鹏雁 《中国医刊》2007,42(1):33-34
嗜酸细胞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以嗜酸细胞浸润胃肠道为特点的少见疾病。Kaijser在1937年首先对该病进行了描述,1970年Klein等提出了该病的临床分型,并延用至今。  相似文献   

15.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亦称嗜酸性胃肠炎,是一种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罕见胃肠道疾病,细胞浸润可以是弥散性或局限性的,病变可累及从食管到直肠整个胃肠道壁各层,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6.
17.
猪蛔虫,似蚓蛔线虫和犬弓首线虫虫卵经口感染小鼠均可使其末梢血嗜酸细胞增多。嗜酸细胞增多的峰值和图形相似,达峰值所需时间没有明显差异,感染所用虫卵个数对嗜酸细胞的增多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内镜下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胃肠镜检查对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5年12月至2005年12月24例临床、病理确诊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胃肠镜表现,其中电子胃镜检查11例,均到达十二指肠降部,并行黏膜活检送病理检查和胃窦部幽门螺杆菌检查;电子结肠镜检查14例,6例达回肠末段,8例达回盲部,并行黏膜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 病变分布特点:胃镜检查11例中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胃窦(5例)及十二指肠(4例),共9例,占81.8%;肠镜检查14例中回盲部受累7例,占50%,为最好发部位;多为多发病灶(21/25),孤立病灶少见(4/25)。内镜下表现:11例胃镜下最常见的表现为溃疡8例,占72.7%,圆型或椭圆型,其中多发溃疡5例,以浅溃疡为主,薄白苔,孤立溃疡3例,多较深,白苔,直径均≤1.0cm。其次为散在多发糜烂7例,占63.6%,黏膜水肿7例,占63.6%;皱襞增厚6例,占54.5%。隆起病变7例,占63.6%,表现为疣状隆起、结节样及匍型。14例肠镜下主要表现为溃疡和隆起病变,溃疡为多发浅溃疡(7例)占50%,数个至数十个不等,圆型及不规则型,散在分布,直径0.3~1.0cm,伴黏膜水肿、皱襞增厚、散在多发糜烂,局部肠腔狭窄;隆起病变(7例)占50%,表现为结节状,最大直径约4.0cm。黏膜活检病理检查:黏膜层均可见较多或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共5例,占45.5%(5/11);阴性6例,占54.5%(6/11)。结论 消化内镜检查是诊断以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为主的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重要方法,而通过内镜检查行黏膜活检证实胃肠道黏膜组织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外周血及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相关性疾病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嗜酸细胞是粒细胞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骨髓干细胞所产生。成熟的嗜酸细胞在外周血中占全身嗜酸细胞总数的1%左右,大部分存在于骨髓和组织中。正常人循环血液中嗜酸细胞小于0.5×109/L(500个/mm3)。嗜酸细胞具有吞噬作用和一系列的免疫功能。研究发现,很多疾病有外周血及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现综述如下。   一、寄生虫病   寄生虫感染是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最常见的病因,尤其是寄生在肠道外组织的寄生虫,如血吸虫、中华分支睾吸虫、肺吸虫、丝虫等感染。寄生在肠道的钩虫感染时,嗜酸细胞升高更为明显,有时可成嗜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单细胞的原虫感染一般不引起嗜酸细胞增多,而多细胞的蠕虫及吸虫可引起嗜酸细胞增多,其程度与虫体,特别是幼虫侵入组织的数量和范围相平行。   二、变态反应性疾病及皮肤病   嗜酸细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因此,嗜酸细胞与免疫系统之间有密切关系。在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清病及枯草热等,可有嗜酸细胞轻度到中度升高,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不仅在血液中有嗜酸细胞增多,而且尿液中也可检测出嗜酸细胞。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等皮肤病常有嗜酸细胞增多。   三、慢性胰腺炎   1955年,Juniper首次报道了慢性胰腺炎与外周血嗜酸细胞的关系,发现很多患者在患慢性胰腺炎时嗜酸细胞增多。1992年,Masuo等[1]在对122例慢性胰腺炎的研究中指出,17.2%(21/122)患者伴有嗜酸细胞增多,而且血清淀粉酶的变化与嗜酸细胞的变化相平行。这些患者多伴发胰腺假性囊肿、腹水及肺渗出,其中酒精组与非酒精组无明显的差别。慢性胰腺炎为什么会引起嗜酸细胞增多,原因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胰腺局部的炎症可诱导产生某些使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因子及嗜酸细胞趋化因子A,这可能与嗜酸细胞增多有关。   四、嗜酸细胞胃肠炎   嗜酸细胞胃肠炎(EG)是一种少见的、临床病理过程不明、以嗜酸细胞浸润为共同特点的一组疾病,约80%的患者有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Kaizser 1937年首先报道此病。   EG的病因不甚明确,有些患者有哮喘、过敏性鼻炎及对食物过敏等病史,并有血清IgE水平升高,因而很多研究支持它是一种对内源性或外源性过敏原的变态反应疾病,但是有些学者提出了异议。至少过敏史及IgE并不是诊断的依据,Caldwell对7例EG患者的诊断无一例有过敏史,并且控制可疑过敏食物的摄入后,胃肠道的症状并不能缓解。Keshavarzian等[2]报道同胞姐弟患有此病,提示该病有一定的家族性,遗传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