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20 0 1年 ,保定市区共发生流行性出血热 (EHF) 2 1例。为了解此病在该地区的流行情况 ,以便进一步采取预防措施 ,2 0 0 2年 4月 ,我们对 2 1例EHF患者进行了调查 ,并对患者居所进行了灭鼠效果评价和患者所在地人群EHF隐性感染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鼠密度调查 采用夹夜法 ,利用 2号板夹以每个居所为中心向外延伸 ,将鼠夹放于各户室内 ,每间 (约 15m2 ) 1夹 ,晚放早查 ,连放 3d ,记录捕鼠数。1.2 人群隐性感染情况 在每个患者所在地 (以村、居民区为单位 )人群中随机抽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健康人 ,采其耳垂血…  相似文献   

3.
景善鹏 《医学动物防制》2008,24(12):916-917
目的为查清临沭县流行性出血热(EHF)传染源种类,给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该县防疫站于1999~2002年对鼠类带EHF病毒率和正常人群血清抗体水平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疫区的6个鼠种均带有EHF病毒,冬季野外鼠种带毒率各年度平均为4.7%,春季室内鼠种带毒率各年度平均为8.9%,野外、室内各主要宿主动物的带毒率逐年增高,病人也明显增多,证明主要传染源带病毒的高低对该地区EHF流行起重要作用。隐性感染调查证明,不同职业人群的隐性感染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以病人家庭成员为最高,从事临床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最低。结论健康人群对该病毒普遍易感,对病家周围一定范围内进行疫源地灭鼠灭螨净化处理,及时消灭传染源,有利于控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4.
混合型流行性出血热疫区传染源种类及隐性感染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临沭县混合型流行性出血热疫区传染源种类 ,结果表明 :疫区的六个鼠种均带有 EHF病毒 ,冬季野外鼠种带毒率各年度平均为 4 .7% ,春季室内鼠带毒率各年度平均为 8.9% ,野外室内各主要宿主动物的带毒率逐年增高 ,病人也明显增多 ,证明主要传染源带病毒的高低对该地区 EHF流行起重要作用。隐性感染调查证明 ,不同职业人群的隐性感染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0 .0 1) ,以病人家庭成员为最高 ,从事临床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最低。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家庭内感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调查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23人的家属89人,共112份血清,经IFAT检测,阳性率占67.85%确实无症状的隐性血感染者,占24.10%。文献报道家鼠型出血热多呈散发流行,本文调查结果除散发外,尚有明显的家庭内感染聚集现象,呈灶性流行。所谓隐性感染者中,可能有部分系轻型或非典型患者,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正> 我们于1986年1月至1992年10月开展了EHF的监测工作,对雌雄成幼鼠EHF病毒感染情况进行了监测。按鼠的体重和睾丸的发育情况来判定鼠龄和性别。在EHF疫区新乐、辛集、行唐、藁城等县市,采用布夹法捕鼠,无菌操作取鼠肺,置液氮罐中待检。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抗原。  相似文献   

7.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T)研究了太原市家鼠型 HFRS 疫区人群隐性感染状况。结果疫区人群隐性感染率为1.13%。其中学生为最高(1.87%),其次为儿童(1.10%),最低为干部(0.47%)。爆发流行单位隐性感染率(2.23%)高于非爆发流行单位(0.27%),二者差异非常显著(x~2=16.95,P<0.01),而不同年龄,性别问隐性感染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隐性感染产生抗体滴度较低,多数在1:80,超过1:320者少见。隐性感染与鼠接触有关,居室内鼠多,其隐性感染率上升(趋势 x~2=12.20,P<0.01)。  相似文献   

8.
9.
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依陆傍海,为黄河冲积平原。年平均气温12.2℃,平均湿度66.2%,年平均降雨量601.8毫米。农作物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水稻为主,适于鼠类生息繁殖。1984年4月广饶县报告首例EHF病人。此后,发病逐步扩大到所属5个区县、54个乡镇,共发病425例,分布392个行政村(392/1781),最高年发病率15.55/10万(1986年)。为控制EHF的发生和流行,1984~1990年对5个区县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对自1987年以来实施突击灭鼠和全面推广毒饵盒常年灭鼠措施后控制发病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临床诊断为EHF病人、可疑病人。 1.2 调查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EHF的病人,全部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分析。 1.3 血清EHF抗体检测 采集EHF病人、可疑  相似文献   

10.
11.
邯郸地区1986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邯郸地区自1984年首次证实有流行性出血热(EHF)以来,病例逐年增多,1986年发生EHF达577例,成为本地区急需加强防治的病种,为制定防止措施提供依据,我们对本地区EHF进行了调查,其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一、病例的收集:深入病家对临床诊断的EHF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采血,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IFAT)法,检测EHF抗体,血清起始稀释度为1:10,阳性者结合临床特征确诊。对确诊病例逐个填写个案调查卡片,临床资料由医院病历抄录。  相似文献   

12.
13.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为其主要传染源。我市1973年发现该病,至1989年陆续有病例报告,自1990年以来本市EHF发病率直线上升,疫区迅速扩大。为阐明本市EHF的流行规律,了解宿主动物的种类组成,确定主要传染源,分析感染场所和疫区类型及人群隐性感染状况和确定EHF疫苗接种类型等问题,使EHF的防治工作具有科学依据,本站于1998年3月份在红光镇进行鼠类种群分布,密度及病毒(抗原)携带情况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 牡丹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北纬43°25′—46°31′,东经128°27′—135°56′之间,总面积63151km~2。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69.7%;平原沼泽占22.8%;水域占7.5%。牡市自1974年有统计资料以来,流行性出血热占传染病发病位次有逐年提高的迹象,值得我们预防工作者的重视。现就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探讨蚌埠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规律。方法;根据传染病报告卡作统计分析,对比检测EHF治愈者与健康人群EHF抗体及重点疫区鼠类调查结果;发病200例,死亡20例;年均发病率2.5/10万,年均死亡率0.25/10万;郊区157例占78.5%,年均发病率8.22/10万;市区43例占21.5%,年均发病率0.74/10万;33例EHF治愈者EHF抗体31例阳性;重点疫区长淮乡总鼠密度3.5%,室内密度8%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海南省人群流行性出血热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海南省部分地区人群血清,采用免疫荧光法进行流行性出血热抗体检测。结果共检测800人份人群血清,感染率为4.25%(34/800);西部地区的东方市、儋州市和中部地区的五指山市感染率(5%~6%)高于东部地区的万宁市(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率较高的为30~39岁、40~49岁、50~59岁3个年龄组,分别为7.5%、6.25%和5.6%。这3个年龄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年龄组感染率低于这3个年龄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感染率(7.25%)高于女性(1.2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南省局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和中部的农村地区,存在EHF的潜在流行,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发生局部暴发,建议这些地区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人间疫情的监测和防控,防止疫情的流行和暴发。  相似文献   

17.
吴宗宝  许世汉 《浙江医学》1997,19(3):190-190
例1:男性,37岁。因发热、头痛、腰痛4天伴纳差、恶心呕吐、乏力,热退后症状反而加重于1986年6月22日第1次住院。体检:T36.9℃,P66次/分,R18次/分,BPl3.37/7.99kPa。面部充血潮红,球结膜充血水肿,咽充血。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在正常范围,心率66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两肾区叩击痛( )。血Hb145g/L,WBC 5×10~9/L,P 0.68,L0.31,血小板计数9.5×10~9/L,抗流行性出血热(EHF)特异性IgG(抗-EHF-IgG)1:80(采用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经支持对症治疗后头痛消失,食欲好转,并于入院后第12天出现多尿。出院时诊断为EHF(轻型)。 患者又因畏寒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3天伴尿少于1988年1月18日第2次住院,体检:T38.2℃,P96次/分,R21次/分,BP16.0/10.67/kPa。面部、颈部及上胸部皮肤轻度充血潮红,两眼险轻度浮肿,球结膜充血水肿,咽和软腭充血并见散在针尖样出血点。心肺  相似文献   

18.
19.
20.
1 例1 42岁,因不规则阴道流血三年,于1990年10月16日收入院。查体:T36.5℃.心肺(-)。妇科检查:子宫如孕三个月大小,质硬。实验室检查:Hb87g/L,WBC9.9×10~9/L,分类正常,BPC120×10~9/L,尿常规检查(-)。B超:于子宫前壁探及-6.2cm×5.6cm大小的强回声光团。诊断为子宫肌瘤。 1.1 住院经过:入院后于10月22日行子宫切除术,术中输血时,病人突然发热(T38.8℃),疑输血反应,即给以氟美松10mg静脉注射,体温不下降,第二天仍持续39℃。临床考虑手术感染或血源污染致败血症,给以抗生素治疗7天仍无效。观察手术切口愈合良好,腹部无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