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肺复苏成功后的监护321000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宋汝芳,吕兰芳现代心肺复苏的目的不是为了延长无意义的生命,而是要恢复智能。故复苏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于是便提出心肺脑复苏术(CPCR)。这就要求既要提高复苏数量,减少死亡率,又...  相似文献   

2.
3.
心肺复苏术后病人通过有效的基础生命支持,进入ICU后须积极治疗原发病,行呼吸支持,稳定循环并进行多脏器功能维护及营养代谢等进一步持续生命支持治疗,应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我们对2001~2006年来入住ICU心肺脑复苏的4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6.
1 心跳骤停后自主循环的恢复自主循环恢复 (ROSC)后 ,常会出现心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紊乱 ,包括低血容量休克、心源性休克和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SIRS)相关的血管扩张性休克。心肺复苏后治疗的近期目标 :①提供心肺功能的支持 ,以满足组织灌注 ,特别是对大脑的灌  相似文献   

7.
心脏骤停是指意料不到的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心搏停止,大动脉触不到搏动,听不到心音。它是心血管病较为常见的严重事件。有资料表明,相当多的冠心病人,其首次的症状就是突然死亡(心脏骤停)。此种情况若得不到及时抢救,患者将迅速死亡。因此,迅速判定心脏骤停,立即抢救是挽救病人生命的关键。心肺复苏后,由于心搏停止时,组织器官遭受严重的缺氧性损伤,功能障碍。因此,心肺复苏后保证重要脏器脑、心、肺、肾维持和恢复正常功能,是减少病残,使病人得到完全康复的关键。故心、肺复苏后的监护是非常重要的。心脏骤停的急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早期低氧血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28例心肺复苏后患者早期监测动脉氧分压PaO2并相应进行危险度分层,研究心肺复苏后早期低氧血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全组心肺复苏后患者大多均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低氧血症越严重存活率越低。结论:心肺复苏后早期大多存在低氧血症,低氧血症是影响预后的存活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锂盐是治疗精神病的主要药物之一,其安全范围较窄,治疗量和中毒量比较接近[1],易致中毒。文献报道[2],血锂盐药物浓度>1.4mmol/L即可出现中毒,一般情况下中毒程度与锂盐浓度呈正相关,锂盐浓度1.4~2.0mmol/L为轻度中毒,锂盐浓度2.1~2.5mmol/L为中度中毒,锂盐浓度>2.5mmol/L为重度中毒。锂盐中毒症状有脑病综合征、多尿、肾衰竭、电解质紊乱、脱水、循环  相似文献   

10.
夏燕亮 《临床荟萃》2006,21(9):654-656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惟一有效的方法.心肺复苏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心电除颤,气管插管或气囊面罩,机械通气,心脏复苏药物应用等一系列抢救措施.现将18例小儿呼吸心跳骤停复苏成功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的复苏时限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01-01-2014-12-31在本院院前、院内急诊抢救的393例心脏骤停(CA)患者,复苏时间≤30min者为常规CPR组(190例);复苏时间30min者为超长CPR组(203例)。根据预后分为CPR成功组72例和失败组321例。回顾性统计和分析复苏时限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常规CPR组与超长CPR组性别、年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组复苏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29,P0.01),预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出院存活率、30d神经功能良好恢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显示常规CPR组复苏时间较短,预后优于超长CPR组。CPR成功组与失败组停博时间、复苏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显示停博时间长、复苏时间长,预后不良。观察不同复苏时间(≤15min、16~30min、31~60min、60min)患者预后,显示随着复苏时间的延长,总体预后明显下降,特别复苏时间≤15min者预后明显高于其他患者。结论:CPR复苏时间≤15min预后明显优于15min者,对CPR预后是有利的因素;随着复苏时间的延长,复苏的预后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及心肺复苏水平的快速发展,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恢复自主循环的比例越来越高,但最终出院时仅8.3%的患者神经功能结局良好(CPC 1~2级)[1],绝大多数患者死亡或神经功能严重损伤,出现认知障碍等严重的神经后遗症。既往一系列研究成果发现,自主  相似文献   

13.
随着院内外心肺复苏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注意到复苏成功后的脑损害是影响患者完全康复的重大障碍[1]。据统计每年大约20万人发生辞死,复苏成功率在30%左右。但复苏成功后又有60%的患者因脑损害及其并发症而在住院期间死亡,最终出院的一小部分息者中近二分之一因中枢神经系统的后遗症而丧失生活能力,因此减缓心肺复苏后的脑损害是当今急诊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1心肺复苏后的脑损害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自身调节作用维持脑血流(cerebralbloodflow,CBF)在50ml·100mg-1·min-1,脑灌流压(cerebralperfusionCPP)在20-…  相似文献   

14.
<正>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每年全世界范围内每10万人口中就有50~110例心脏骤停发生[1]。随着急救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CA的患者经过积极有效的CPR能够恢复自主循环,但仍有患者会在度过院前复苏阶段进入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后死亡。CA后全脑细胞缺血-再灌注造成的脑损害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原因。然而,治疗过程中的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脑功  相似文献   

15.
心肺复苏后的脑损害及预后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周彬  孟力 《急诊医学》1996,5(2):119-12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程序化复苏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设定CPR程序化操作步骤及用药参考,比较程序化CPR与传统CPR的恢复自主循环(Returnofspontaneouscirculation,ROSC)率及ROSC稳定时间,生存率,复苏即刻及24h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comascale,GCS)。结果:程序化复苏组与对照组在ROSC率、ROSC稳定2h率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ROSC稳定24h率、生存率及24hGCS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程序化CPR与传统CPR比较可提高CPR效果。  相似文献   

17.
心肺复苏过程中的心电图连续监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廖晓星 《新医学》1999,30(4):236-236
1引言在对心脏停搏病人实施心肺复苏的过程中,心电图监护是极其重要的。其作用包括:①判断病人心脏停搏的心电图类型,以便采取相应措施;②评估心脏复苏的疗效;③寻找心脏停搏的病因诊断。临床上,心脏停搏常突然发生,需迅速采取急救措施,当时虽不能做多导联的常规...  相似文献   

18.
护士长:请责任护士介绍病情。护士甲:患者,女性,35岁。于11月21日上午9时在连续硬膜外麻醉加氯胺酮全麻下行胆囊切除术,在手术将要结束时突然呼吸、心跳骤停,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双瞳孔散大,直径约0.8cm,对光反应消失,即刻暂停手术,给予胸外心脏按摩,腹腔内膈下心脏挤压,同时气管插管,使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后心跳渐恢复,自心跳停止至心跳恢复时间约2分钟。2小时后自主呼吸恢复。因患者呼吸微弱,继续使用呼吸机,并关闭腹腔。17点30分返回病房。因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导致脑缺血、缺氧、水肿,呈昏迷状态。22日上午9时患者做气管切开,头静脉中心插管。现查体:仍处于中度昏迷状态,血压14/12kPa,P100次/分,R21次  相似文献   

19.
人们普遍认为,在医院发生的心肺骤停都应进行复苏,它似乎是病人的一种权利,否则就可能诉之于法律,这种情形在ICU 病房最为明显。心肺复苏的效果取决于心跳骤停的病理基础、发病时间和复苏方法。一个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人,施行心脏导管插入术时心跳骤停,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很高,而心源性休克或晚期心力衰竭病人复苏的效果很差。由此,将心跳骤停分为“原发”(由心脏的电控突然停止引起,和“继发”(心脏的泵功能已发生  相似文献   

20.
2005年3月~2006年11月,我们共对26例患者行心肺复苏(CPR),精心治疗与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6例,男21例,女5例,2~82岁,平均40.2岁。心源性猝死8例、淹溺6例、脑外伤5例、电击伤4例、中毒1例、不明原因2例。成功脑复苏5例,痊愈出院5例,转院7例,自动出院12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