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近5年来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为今后的科研、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腧穴选择、针刺方法、针刺时机和机理研究4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做了简要评述。结果:既往多侧重于临床疗效观察和单因素研究,疏于机理、实验和多因素研究。结论:今后应进入多因素研究领域,并加强针灸治疗面瘫的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2.
3.
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因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神经疾病。本病属中医“中经证”范畴。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流通不畅,经筋失养,肌肉弛缓不收而发病。任何疾病我们均应将其看作一过程,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应针对其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分期治疗现已普遍应用于面瘫的治疗中,下面就分期治疗中如何分期、治疗时机、取穴部位、治法及刺激量等几个问题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我科自1994年至1998年,采用维生素B1、B12穴位注射配合电针治疗面瘫50例,并设有对照组48例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98例周围性面瘫病人全部为本院针灸科门诊患者,治疗前年龄大的均排除脑血管意外及其他因素所致中枢性面瘫,并且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42岁。左侧29例,右侧21例,病程最短1天,最长3个月。对照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2岁,平均年龄45岁。病位左侧28例,右侧20例,病程最短3天,最长2个月。两组各项内容基本相同具有可… 相似文献
5.
6.
从针灸治疗的干预时机、灸法治疗、激素使用、电针使用、医患沟通等方面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体会,认为面瘫的针灸治疗应根据病变时期及定位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黄迪君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迪君教授是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近40载,知识渊博,学验俱丰。尤其擅长治疗疑难杂证,临证屡起沉疴。吾随师临证期间,深感其治学严谨、辨证施治、集成诸法、取穴精当。下面仅就其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作一整理,介绍如下。1注重辨证与辨病结合周围性 相似文献
8.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近况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损伤的最常见的类型,其中又以面神经炎为临床所多见,其发病原因多数是由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经急性病毒感染和水肿致神经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大家知道,周围性面瘫是针灸疗法的适应症。多年来,广大医务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工作,对面瘫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影响面瘫疗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针灸治疗本病的系统性研究工作还不够深入,致使在某些治疗问题上还存在着诸多争议。为了进一步了解现状,交流经验,发现问题,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特将近5年来国内所见有关报道综合评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灸疗法分4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针灸疗法分4期,即初期、稳定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结果:痊愈52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2例.结论:本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可缩短病程,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10.
腕踝针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观察组采用腕踝针治疗,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法。结果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及治疗天数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两组在治疗次数疗效的关系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5)。运用腕踝针治疗效数少,痛苦也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平衡阴阳针刺法对周围性面瘫后期的治疗效果。方法 99例周围性面瘫病程在30日以上的中、重度患者随机分为平衡阴阳针刺组35例,常规针刺组32例和西药组32例。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各组治疗后的疗效分析。结果 各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01),平衡阴阳针刺组、常规针刺组和西药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3.8%和71.9%。平衡阴阳针刺组与常规针刺组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针刺组与西药组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衡阴阳针刺组与西药组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平衡阴阳针刺法对治疗周围性面瘫后期的患者确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针刺分段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周围性面瘫不同神经损伤节段、不同分期及治疗方法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将8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神经损伤节段不同分为A组14例,B组19例,C组20例和D组33例。A组为面神经Ⅰ段损伤,B组为面神经Ⅱ段损伤,C组为面神经Ⅲ段损伤,D组为面神经Ⅳ段损伤。四组均采用针刺方法进行分期治疗,治疗4个疗程后采用面神经功能评分标准,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疗效分析,6个月后回访患者后遗症发病情况。结果四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与同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总有效率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后遗症发生率与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是一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且面神经损伤平面越低,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3.
针刺配合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针刺配合激光穴位照射治疗50例,并与单纯针刺治疗42例进行对照比较。结果与结论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但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通脱法"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9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利用最小化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治疗组采用"通脱法"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治疗6星期后评定两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并加以比较。结果神经定位在鼓索以上者,治疗组治疗6星期后神经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P〈0.01;治疗前评分≤75分者,治疗组治疗6星期后神经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P〈0.01;定位在鼓索以下者或评分〉75分者,两组经治疗后评分比较,P〉0.05。结论 "通脱法"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对面神经损伤节段较高,病情较重者较普通针刺法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耳后拔罐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75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耳后拔罐配合电针(观察组38例)和单纯电针(对照组37例)治疗,观察组在耳后施以火罐闪罐后留罐5min。治疗前后采用House—Brae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级及Nottingham分级系统量化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痊愈时间、平均显效时间、平均有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耳后拔罐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单纯电针,且能明显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7.
针刺为主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为主配合面肌功能训练辅助超短波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面肌功能训练、超短波治疗,对照组采用面肌功能训练、超短波治疗。康复评估标准采用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标准。结果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两组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为主配合面肌功能训练辅助超短波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和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差异及治疗时间差别。方法采用完全随机抽样法将120例患者分为穴位埋线组(A组)和针刺治疗组(B组)各60例。对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时间(次数)进行评定。结果A组痊愈37例(61.7%),显效19(31.6%),有效4例(6.7%),总有效率100.0%(其中愈显率93.3%):B组痊愈35例(58.3%),显效19(31.7%),有效6冽(10.0%),总有效率100.0%(其中愈显率90.0%)。A组、B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时间有明显差别(P〈0.01)。结论采用穴位埋线和针刺治疗本病疗效无差异,但穴位埋线治疗本病方便简洁,次数少,减少了患者治疗时间、针刺时的痛苦和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