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市位于江汉平原西北,丘陵占73.7%。历史累计有螺面积10505250m~2,病人7457人。经过反复防治,1979年和1990年分别达到基本消灭和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在基本消灭血吸虫病以后的10年巩固工作中,累计发现残存钉螺113处、764915.6m~2。现将残存钉螺的消长情况作一分析。 1 分布类型 将钉螺孽生地分为5种类型,各类残存钉螺面积占历史有螺面积的比例,分别为河滩16.5%、沟渠9.0%、堰塘6.1%、荒地3.2%、水田1.1%。沟渠型与河滩型环境残存钉螺面积的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基本控制阶段的灭螺经验,我们在安凌镇琅田村采取填埋与开垦种植的办法,消灭残存钉螺取得了显著效果。l概况本县属典型的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全县历史有螺面积1227498m’。琅田村累计有螺面积为441587m’,占全县历史有螺面积的13.7%。防治初期钉螺最高密度162只/框(O·tim2),平均密度为34只/框,钉螺感染率为3.8%,入群阳性率为10.27%。经过几十年的综合防治,特别是经过1958年和1970年两次群众性防治运动,于1972年实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但随着大面积钉螺的消灭,残存钉螺由片状、线状分布…  相似文献   

3.
华漕实验区地处上海西郊,原为血吸虫病重流行区,解放初期河岸钉螺密布,历史有螺面积42万平方公尺,粪检普查阳性率56.0%。经过多年积极防治,螺、病情逐年下降,1970年基本消灭血吸虫病,螺情仅有个别残存螺点出现,粪检阳性率降至2.1%。经过巩固扫尾,1977年市组织考核验收,宣布消灭血吸虫病。此后转入监察,以巩固成果。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10年来残存钉螺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观察了福建省1987年消灭血吸虫病10年来残存钉螺的消长动态。1987-1992年,随着血吸虫病宣布消灭,思想放松,经费削减,机构人员精简撤并,查灭钉螺力度不足,致使残存钉螺呈迅速增长态势,至1992年时,有螺面积已超过1987年的162.4倍。为此,引起了政府和分管部门的重视,加强了查灭残存钉螺的工作,初步抑制了残存钉螺增长的势头。但自1995年来,由于没有持之以恒,残存钉螺又呈增长态势,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我县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后,钉螺面积从历史累计3 267万m~2,下降到1983年的4.17万m~2,下降了99.8%以上,剩下的钉螺主要分布在山丘地区的一些复杂环境,呈残存状态。为了解山丘地区残存钉螺的繁殖能力和螺口消长,于1983~1989年进行了有关观察。 方法:一、每年在春季,对经过五氯酚钠反复灭螺1年以上,仍查到少数钉螺的螺点,捕捉全部土表钉螺,鉴别死活,活螺在解剖镜下检查性别,  相似文献   

6.
绩溪县于1978年达到血吸虫病基本消灭标准,1993年达到消灭标准。1995年8月及2000年3月,在金沙镇黄土坎村栗树坝、白马干耕作区内发现3处残存钉螺回升,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基本情况金沙镇黄土坎村是我县血吸虫病流行区之一。该村历史累计血吸虫病人数1415人,占全镇病人总数48.84%,钉螺面积1080176m~2,占全镇有螺  相似文献   

7.
黄山市自1994年血吸虫病防治进人监测巩固阶段以来,每年都查出残存钉螺.为及时控制和消灭残存钉螺,1997年后,在加强药物灭螺的同时,针对不同环境,实施了环境改造方法消灭残存钉螺.为了解和评价环境改造(简称环改,下同)消灭钉螺的效果,我们对全市环改灭螺工程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进一步查清现阶段我市钉螺的分布情况、血吸虫病流行情况,为今后消灭钉螺、控制流行、彻底“达标”,提供科学的防治依据。方法 严格按照卫生部监测巩固技术方案,开展螺情监测、病情监测和健康教育。结果 螺情:90年代前半段时间,全市有螺面积回升,每年都有新螺点出现,新发现钉螺面积增幅较大,占18年全部新发现钉螺面积的68.4%;病情:18年间全市未有1例新感染病例或病畜发生。结论 通过监测,我市的螺情、病情总体趋势呈稳步下降,防治成果较为巩固,但监测结果提示今后仍必须重点加强螺情监测巩固工作,以期达到彻底消灭残存钉螺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后疫情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原有血吸虫病疫区11个县、3个农场,有钉螺面积1.0078亿m2,84859个病人,7700头病牛,1974年基本消灭血吸虫病,1985年达到了消灭血吸虫病标准,1986年转入监测巩固阶段。为了总结经验,加深对消灭血吸虫病的认识,现将1974-1994年疫情动态观察结果报道如下。疫情动态1螺情1974年达到基本消灭时有螺面积为558979m2;1980年下降为31956m2;1984年仅发现2个螺点,面积为1568m2;1985-1991年末发现钉螺;1992年发现1个螺点,有螺面积2000m2;1993-1994年未查到活钉螺。2病情2.11974、1980、1984年粪检阳性率分别为2.20%(1167/5…  相似文献   

10.
锡山市(原无锡县)位于太湖之滨,环抱无锡市,全市35个流行乡(镇),累计有螺面积3831万余m~2,累计血吸虫病人17万余例.1970年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1993年经省、市考核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技术指标.为系统地研究残存钉螺的分布规律,并为螺情监测提供依据,现将1976年以来124处螺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核与评价广西在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后监测钉螺措施的效果。方法:在清查疫区残存钉螺的同时,扩大对疫区县的非流行乡村和非流行县螺情调查结合抽查考核。结果:在原疫区及其外围查螺200571139m2,在原疫区发现残存螺点13个,面积2026m2,但未发现阳性钉螺。自1993年起已连续3年未发现钉螺。在环绕疫区的非流行县——平南和马山系统抽查了38个乡村,查螺面积185536m2,均未发现钉螺。结论:表明全区血吸虫病流行地区钉螺基本控制,巩固了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12.
皖南山区残存钉螺的消长规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残存钉螺分布、消长规律及影响因素,为有效控制和消除残存钉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4~2005年黄山市螺情监测数据和气温、降雨量等气象资料,分析残存钉螺分布特点、相互关系;选择有残存钉螺环境现场观察螺口消长和钉螺繁殖状况;选择2001~2005年施行药物灭螺的20个螺点,现场观察土表、土内钉螺分布情况和药物灭螺对残存钉螺的作用。结果1994~2005年螺情资料显示,残存钉螺主要分布在历史疫情较重的区(县)和复杂环境,查出的有螺环境数和有螺面积与历史有螺面积分布密切相关(r点=0.984、r面积=0.962,P均<0.01);年降雨量和3~5月降雨量对逐年查出的有螺环境数呈负相关(r年降雨=-0.618,r3~5月降雨=-0.590,P均<0.05);残存钉螺交配率最高达13.18%;药物灭螺对土表、土内残存钉螺杀灭效果显著。结论山丘型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螺情回升与历史螺情及环境有关;残存钉螺繁殖能力较强;加强历史有螺区药物灭螺可有效控制钉螺回升。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原有35个县(市、区)流行血吸虫病,1958年余江县宣布消灭血吸虫病以来,迄今已有14个达到消灭、8个达到基本消灭标准,尚有13个流行尚未控制,疫情仍很严重。1992年,围绕世行血防贷款项目的全面展开,加快了全省血吸虫病防治的步伐。 1 查灭螺情况 1992年,在207个乡、943个村开展查螺,查螺总面积为50736.52万m~2,在143个乡、432个村中发现钉螺,分别占查螺乡、村的69.08%和45.81%,发现1个新流行村。有螺乡比上年上升11.3%,有螺村比上年下降20.52%。共查出有螺面积24309.96万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36.28万m~2,查出易感地带面积22813.74万m~2,分别占查出钉螺面积的0.15%和93.85%。  相似文献   

14.
山丘地区残存钉螺螺口自然消长现场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阐明残存螺点螺口消长情况和不同查螺方法的检出效果,为制定消灭血吸虫病地区的钉螺监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于1987~1990年在浙江5个县(区)的山丘地区现场进行了残存钉螺自然消长观察。  相似文献   

15.
彻底改变钉螺孳生环境是消灭钉螺、巩固防治成果的根本措施。我市1994~1996年采用“灭螺为主、结合开发”走效益型路子的方法,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消灭了1813010m~2的钉螺,占全市历史有螺面积的98%上。1998年经省考核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我们的做法是。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天长市于1980年被定为血吸虫病流行区。由于防治时间较短,疫区干群对环改的灭螺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掌握仪征市钉螺与血吸虫病病情相关情况,探讨血吸虫病控制策略和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比较2002-2011年仪征市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钉螺密度、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变化情况;流行村人群血检阳性率、粪检阳性率和急性血吸虫病发生率以及家畜粪检阳性率变化情况。对螺情与病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血吸虫病情呈逐年下降趋势。感染性钉螺面积与钉螺面积、急性血吸虫病例与感染性钉螺面积、钉螺面积与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均呈正相关关系(r = 0.732,0.678,0.774,P 均< 0.05)。结论 控制血吸虫病疫情必须消灭感染性钉螺,压缩有螺面积,实施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进一步查清现阶段我市钉螺的分布情况、血吸虫病流行情况,为今后消灭钉螺、控制流行、彻底"达标",提供科学的防治依据.方法严格按照卫生部监测巩固技术方案,开展螺情监测、病情监测和健康教育.结果螺情90年代前半段时间,全市有螺面积回升 ,每年都有新螺点出现,新发现钉螺面积增幅较大,占18年全部新发现钉螺面积的68.4%; 病情18年间全市未有1例新感染病例或病畜发生.结论通过监测,我市的螺情、病情总体趋势呈稳步下降,防治成果较为巩固,但监测结果提示今后仍必须重点加强螺情监测巩固工作,以期达到彻底消灭残存钉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山丘型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环境改造工程灭螺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4-2008年黄山市共查出螺点117个、面积31.91 hm2,共实施环境改造灭螺工程43处、面积11.44 hm2,消灭钉螺面积11.42 hm2。43处环改工程中,损坏的有8处、杂草生长且适合钉螺孳生的有13处。损坏的环改工程中,水泥浇注硬化3处、单纯水泥沟壁抹面5处;累计监测面积78.28 hm2,均未查到钉螺。结果表明,环境改造可有效控制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残存钉螺。  相似文献   

19.
吴县大部分地区为水网型地区.历史上血吸虫病流行严重,1978年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螺情和病情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近10年来螺情下降缓慢,常在1—6万m~2之间起伏.根据1984年到1993年螺情资料分析,田和渠道的有螺面积与全县总有螺面积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们的升降左右着全县有螺面积的变化,而田内钉螺主要由渠道扩散而来,因此如何消灭渠道内钉螺是目前水网地区控制螺情,消灭血吸虫病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将有螺明渠改成暗渠(以下称“明改暗”)消灭钉螺的方法和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消灭钉螺是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水网和平坝地区通过消灭钉螺和积极治疗人畜,已取得巨大成绩,但在大山区地广人稀,地形复杂,交通闭塞,钉螺面积大,劳动力少,钉螺孳生环境复杂.灭螺方法也受到一定限制,要求消灭全部钉螺达到消灭山区血吸虫病的目的,则难以办到,因此,了解山区感染性钉螺分布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灭螺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