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柱骨巨细胞瘤典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发生于脊柱的骨巨细胞瘤的CT表现,包括病变发生的部位、形态、邻近间盘是否受累、椎旁是否形成软组织肿块及增强情况等CT改变。结果发生于颈椎3例,发生于胸椎1例,发生于腰椎3例,1例发生于骶椎;2例侵犯相邻的两个椎体,6例仅累及单个椎体;6例椎体及附件同时受累;2例表现为椎体溶骨性破坏并椎体压缩改变,其余6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8例增强扫描均表现为较明显强化。2例病变突破骨皮质,1例表现为椎旁软组织肿块,1例突向椎管内。结论脊柱骨巨细胞瘤在CT上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CT对脊柱骨巨细胞瘤具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7例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0例发生于长骨骨端(胫骨上端3例、股骨下端7例),以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为主,周围无明显骨质硬化,内无钙化;7例发生于脊柱(颈椎1例、胸椎2例、骶椎4例),以膨胀性骨质破坏为主,发生于骶椎者,多位于骶椎1~2水平(2例位于骶1,2例位于骶2)。结论 X线平片结合CT、MRI能显著提高骨巨细胞瘤诊断准确率,对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骨巨细胞瘤常发于长骨骨端,X线平片上表现较为特征,诊断不难。而发生于脊椎骨的巨细胞瘤则较为少见。关于脊椎骨巨细胞瘤的CT表现国内报道尚少。现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椎骨巨细胞瘤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颞骨巨细胞瘤罕见,在骨巨细胞瘤中侵犯颅骨者仅占1%[1],而发生于颞骨的只占颅骨巨细胞瘤的55.6%,文献报告颞骨巨细胞瘤90%发生于右侧,原因不明[2]。我院遇到1例发生于左颞骨,报告如下。男,46岁。主诉:左颞部长包13年,左耳听力下降3年,加重...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475例良性骨巨细胞瘤中伴肺内转移的13例病人(3%)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3例原发骨巨细胞瘤发生于挠骨远端5例,股骨远端2例,胫骨远端1例、近端2例,骶骨2例及髂骨1例。所有病人均进行了胸部X线摄片,其中10例行胸部CT扫描。病人年龄12~61岁。男性6例,女性7例。13例肺内转移者均无任何呼吸系统症状。从诊断原发病变到发现肺内转移灶的时间不等,平均3.8年,最长为10.7年。本组材料中手术后复发的骨巨细胞瘤发生肺转移占54%,桡骨远端巨细胞瘤发生肺转移占38%。良性骨巨细胞瘤肺部转移的X线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结节状阴影,密度均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全部病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骨巨细胞瘤发生于股骨远端7例,胫骨近端3例,肱骨远端、股骨近端、胸椎、骶椎各1例。MRI典型表现为多囊融合的囊实性占位,伴出血者可见液-液平面,T1WI稍低、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结论MRI对骨巨细胞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发生于椎体、骨盆等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CT、MRI表现,提高此类疾病的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椎体4例,髂骨3例,耻骨2例,跟骨2例,坐骨及下颌骨各1例。结果:发生于脊柱部位者均累及单个椎体,其余部位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囊性膨胀性改变5例,溶骨性骨质破坏8例,同时伴有软组织肿块4例。结论: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表现有一定特点,综合X线、CT、MRI 3种影像学表现有利于定性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骨盆骨巨细胞瘤影像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潘诗农  李琦  吴振华 《放射学实践》2008,23(12):1358-1361
目的:分析骨盆骨巨细胞瘤X线平片、CT及MRI征象,探讨其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总结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9例(包括7例复发)骨盆骨巨细胞瘤患者的X线平片、CT、MRI表现。结果:①X线平片表现:囊状骨质破坏15例,单纯溶骨性破坏8例,"多房性"骨质破坏6例。②CT表现:18例呈囊样膨胀性骨质破坏,11例呈单纯溶骨性破坏,未见骨膨胀扩张征象;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均出现轻度至中度的强化。③MRI表现:6例MRT1WI上均呈等信号、低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等信号、高混杂信号。结论:骨盆巨细胞瘤的影学表现为膨胀性溶骨破坏,与长骨巨细胞瘤比较除膨胀更为显著外,余无明显差异;骨盆骨巨细胞瘤诊断需综合运用X线平片、CT及MRI并与临床表现相结合,且能够提高骨盆骨巨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较常见的成人骨肿瘤,儿童少见,约占骨巨细胞瘤的5.7%,且常易与其他骨骼病变相混淆。作者复习了50例18岁以下经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的临床,X线的病理资料,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自18个月至18岁,平均10.5岁。所有病变均发生于管状骨,其中胫骨近端9例,远端4例,指骨近端5例,远端2例,掌骨6例,桡骨远端6例,腓骨近端2例,远端4例,肱骨近端3例,远端1例,股骨远端3例,跖骨  相似文献   

10.
儿童颅骨巨细胞瘤罕见,如发生在成人也常累及蝶骨或颞骨。作者报道一3岁男孩在颅顶发生巨细胞瘤。无头部外伤史,在1岁时作过腭裂及唇修补。近4个月中包块无变化,微搏动,但明显与骨固定。平片见上矢状窦与冠状缝交切处一透光区,边缘无硬化;CT示软组织肿块,在骨窦象上于顶部显示溶骨性病变,无硬化边缘;MR示上矢状窦轻度向下移位,冠状象明显显示肿瘤在骨内与轴外位置,肿块中心显示充以液体或囊性病变,并见均匀性增强。术前诊断皮样或上皮样囊肿。手术将肿块沿未  相似文献   

11.
骨巨细胞瘤X线、CT征象比较分析及分级研究(附53例报告)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目的 分析骨巨细胞瘤的X线及CT征象 ,并作比较。方法 分析 5 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及CT表现 ,并予以评分。结果 骨巨细胞瘤以囊性膨胀性偏侧性骨破坏为主者 3 9例 ,其余为单纯溶骨性骨破坏。多数病例出现骨壳 ,骨壳完整者X线片 18例 ,CT 13例 ,不完整者X线片 2 1例 ,CT 2 6例。CT观察病灶内多无分隔。骨质破坏边缘多清晰 ,CT观察 19例有不同程度的硬化边。病灶内软组织密度多不均 ,11例CT可观察到液液平面。骨壳不完整者常见骨外软组织块影。结论 通过X线片及CT对骨巨细胞瘤表现的比较研究 ,CT在诊断骨巨细胞瘤上明显优于X线平片 ,对长骨巨细胞瘤进行评分有助于术前分级。  相似文献   

12.
膝部是骨肿瘤和各种非创伤性病变的好发部位,但很少累及髌骨。作者回顾22例髌骨溶骨性病变,其中16例经手术和活检证实,6例依据临床特点和随访至少6个月后确诊。22例中良性肿瘤5例(3例成软骨细胞瘤、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和1例骨样骨瘤)、恶性肿瘤4例(1例恶性巨细胞瘤、1例血管肉瘤、1例转移瘤和1例滑膜肉瘤侵及髌骨)和13例非肿瘤性病变(2例甲旁亢棕色瘤、2  相似文献   

13.
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目的 评价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脊柱骨巨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全部病例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发生于颈椎8例。胸椎1例,腰骶椎7例。除7例侵犯相邻2个椎体,余均累及1个椎体,除单纯溶骨性破坏和椎体压缩性改变各1例外,CT主要表现为椎体偏心性,膨胀性破坏,10例MRI检查中除2例巨大软组织肿块的病灶中可见无强化的囊性信号外,8例为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匀强化。结论 影像学对骨巨细胞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跟骨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跟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和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跟骨病变影像学表现,其中7例感染性病变(松毛虫感染1例,慢性骨髓炎3例,Reiter’s病1例,结核2例),14例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骨囊肿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成软骨细胞瘤、血管瘤、内生软骨瘤、软骨黏液样纤维瘤、巨细胞瘤、巨细胞瘤伴动脉瘤样骨囊肿和脂肪瘤各1例),4例恶性骨肿瘤(骨肉瘤和软骨肉瘤各2例)。25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16例行CT检查,8例行MRI检查。结果14例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中11例发生于跟距关节下方,部位较具特征性。感染性病变和良、恶性骨肿瘤影像表现各异,具有各自的相对特征性。结论结合病变部位和平片、CT及MRI综合表现可对跟骨病变进行比较准确的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特殊部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特殊部位骨巨细胞瘤患者资料,分析其CT、MRI及DSA表现.11例骨巨细胞瘤,有4例位于髂骨,3例位于骶椎,2例位于坐骨,跟骨及颞骨各1例. 结果 (1)CT: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区;无明显钙化,无明显骨膜反应.(2)MRI:T_1WI以等低信号为主,T_2WI表现以等或稍高为主混杂信号.5例患者T_1WI、T_2WI肿块内见曲线状低信号带,2例可见亮斑征.(3)DSA:肿瘤血供丰富,供血动脉增粗扭曲,可见肿瘤血管及肿瘤染色.结论综合运用影像学成像手段,可提高对特殊部位骨巨细胞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下颌骨囊状膨胀性病变的X线诊断(附6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下颌骨囊状膨胀性病变的X线特点、材料和方法:对经手术并病理诊断的6o例下颌骨膨胀性改变的X线片进行分析。结果:6o例中31例牙源性囊肿,2o例造轴细胞瘤;3例骨化性纤维瘤,3例纤维肉瘤、2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骨巨细胞瘤。结论:下颌骨膨胀性改变的X线征象差异不大。造釉细胞瘤边缘毛糙、有子囊、无骨白线或骨白线不连续,瘤体膨胀度大、可有钙化,可使牙齿松动脱落,牙根倾斜吸收具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7.
骨巨细胞瘤影像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骨原发性肿瘤,本文通过对文献的复习,系统地介绍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X线、CT和MRI的表现特点,认为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典型的X线表现为长管骨骨端偏心性、膨胀性、皂泡样、达关节软骨下骨边界清楚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典型的CT表现为骨端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连续性完整或栅栏状中断,肿瘤的边缘可有程度不等、断续的骨质硬化,肿瘤内可见有短小的骨嵴;典型的MRI表现为长骨骨端偏心性、达关节软骨下骨的异常信号区,T1WI为中等信号,T2WI为中、高信号混杂,可出现液一液平,肿瘤的边缘有一相对比较规则的、由于周围骨质硬化引起的T1WI及T2WI均为低信号的线状影;影像学检查对于骨巨细胞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后随访均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非管状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和MRI表现,评价X线平片、CT和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非管状骨巨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7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11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检查.结果 大部分病变表现具有长管状骨病变的特征,但也有其自身特点.其中膨胀性囊性骨质破坏8例,溶骨性骨质破坏9例,偏心性邻关节生长5例,形成软组织肿块4例,有硬化边1例.结论 X线平片可作为诊断非管状骨骨巨细胞瘤的初步筛选方法,CT和MRI可为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底骨巨细胞瘤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骨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及CT、MRI表现。结果:11例病变均位于颞骨和蝶骨,CT表现为不规则混杂密度软组织肿块,相应颅骨呈溶骨性和膨胀性骨质破坏,肿块外周多有骨性包壳存在。肿瘤MRI信号不具特征性,但MRI检查有助于观察病灶与周围软组织、血管、神经的关系。CT、MRI增强扫描后肿块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结论:CT和MRI表现有助于颅底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资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底骨巨细胞瘤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骨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及CT、MRI表现。结果:11例病变均位于颞骨和蝶骨,CT表现为不规则混杂密度软组织肿块,相应颅骨呈溶骨性和膨胀性骨质破坏,肿块外周多有骨性包壳存在。肿瘤MRI信号不具特征性,但MRI检查有助于观察病灶与周围软组织、血管、神经的关系。CT、MRI增强扫描后肿块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结论:CT和MRI表现有助于颅底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