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直肠少见恶性肿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学证实的12例直肠少见恶性肿瘤的CT资料。结果:12例均为单发。6例间质瘤多表现为直肠腔外为主生长的结节或肿块,增强扫描较明显延迟强化;4例神经内分泌肿瘤表现为直肠肠壁结节或肿块,增强扫描明显持续强化;1例恶性神经鞘瘤表现为直肠下段肠壁不规则团块样增厚,增强扫描不均匀较明显强化;1例肾透明细胞癌直肠转移表现为单发类圆形结节突入肠腔,增强扫描呈现"快进快出"的强化模式类似于肾透明细胞癌。1例巨大间质瘤伴前列腺癌,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并发肝脏多发转移,1例肾透明细胞癌直肠转移同时发现胰腺及右侧肾上腺转移。结论:直肠少见恶性肿瘤的种类较多,CT可显示不同肿瘤的病理改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及鉴别有较大价值,但最终仍需病理学确诊。 相似文献
2.
肝脏少见恶性肿瘤的CT表现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分析5例不同组织类型的肝脏少见恶性肿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这些恶性肿瘤的识别能力。方法 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肝脏少见恶性肿瘤5例,均行CT检查,其中肝肉瘤3例(包括血管肉瘤1例,恶性间叶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类癌2例)。结果 上述肝脏恶性肿瘤表现多样化,恶性间叶瘤以儿童肝内巨大单发囊性为主病灶;肝血管肉瘤表现为肝内多发境界清楚的低密度灶,可合并坏死、囊变及新鲜出血,无肝硬化基础;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为肝右叶单发巨块低密度病灶,可伴纤维分隔,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具有诊断价值;类癌CT特征为肝内单发或多发病灶,密度不均匀,呈单房或多房,增强表现实质部分强化,伴类癌综合征时更具有诊断价值。结论 本组分析的5例肝脏恶性肿瘤临床均较少见,各种病理类型的此类肿瘤有其相似和不同的CT征象,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应在临床诊断中考虑到上述肿瘤的可能,以免漏诊或误诊。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探讨胸腺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10例胸腺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分析胸腺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 (1)胸腺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平扫以囊性低密度为主,可见索条状分隔影,无钙化;增强扫描,囊状低密度区无强化,索条状分隔影呈轻度强化,可见血管影穿行于瘤体内。(2)胸腺类癌3例,平扫瘤体密度不均匀,内部见小囊状低密度区,无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呈中度不均匀强化,囊状区未见强化,瘤内均可见多发细条状血管影。(3)胸腺鳞癌6例,平扫瘤体密度不均匀,均见囊性低密度区,2例瘤内见斑点状钙化影;增强扫描,肿瘤呈中度不均匀强化,囊状区无强化,2例瘤内见细条状血管影。结论胸腺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术前极易误诊,CT增强扫描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受侵范围,有助于判断手术的可切除性,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6.
随着影像学的飞速发展,CT在妇科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其诊断价值也得到充分的肯定。现就我院妇科疾病CT检查较特殊少见征象分析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女性患者 80例,年龄 19~77岁,平均 38岁。其中子宫内膜癌 3例,临床表现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子宫肌瘤 21例,表现腹部不适,腹部触及包块,偶有伴阴道流血;子宫内膜异位症 2例,表现月经紊乱,量多且伴有痛经;卵巢癌 3例,卵巢囊腺瘤 6例,卵巢囊肿 22例,畸胎瘤 16例,附件炎症、脓肿 7例,均表现腹部包块,炎症者还伴有腹痛、白带增多、发热和血白细胞升高。采用Piker1200及GECynergyPlus扫描… 相似文献
7.
8.
人体少见部位包虫病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体少见部位包虫病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少见部位包虫病的CT表现。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囊型包虫病,腹腔包虫21例,心脏包虫1例,肾脏包虫4例,脾脏包虫5例,胫骨包虫1例,髂骨包虫3例,其中合并肝包虫19例、肺包虫4例。囊型包虫病在CT上因病程和病理的不同可表现为单囊型、多子囊型、钙化等;骨包虫CT表现为病骨呈类多房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及周围包囊性病灶,内可见子囊及小碎骨片。结论:少见部位包虫病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表现,结合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鼻腔鼻窦少见肿瘤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少见肿瘤的CT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6例鼻腔鼻窦少见肿瘤的CT表现 ,并与同期 9例鼻腔鼻窦癌相比较。结果 所有病例均呈实质性肿块 ,2 7 3 5例伴有单侧或双侧鼻窦炎。良性 11例 ,除血管瘤有强化及脑膜瘤钙化特征外 ,余具备良性肿瘤的一般特点 ,各类型不易区分 ;恶性 15例 ,恶性黑色素瘤体积小 ,恶性肉芽肿呈弥漫浸润 ,其余同一般恶性表现。结论 鼻腔鼻窦少见肿瘤多数类型较相同部位常见肿瘤无特征性差异 ;良恶性主要鉴别点为病变外形 ,骨质改变及病变范围 ,诊断需结合临床病理。增强扫描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12.
李满柱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8,9(3):152-154
目的确定肠梗阻的部位与病因,并讨论结肠癌的CT表现与检查方法。方法26例临床疑诊结肠癌患者包括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结肠癌和3例回盲区炎症术前均经全腹CT平扫,21例又经增强扫描,8例经多平面重建(MPR)检查。结果CT检查证实,结肠癌性肠梗阻表现为梗阻近端肠管扩张,梗阻远端肠管空虚,移行段(病变段)肠管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肠壁增厚,肠腔不规则狭窄,局限性强化。典型者病变段肠管长轴切面可见类结肠造影表现:不规则狭窄肠管与正常肠管分界清楚,呈“肩样征”。26例中,术前3例结肠癌被漏诊,3例回盲区炎症被误诊为结肠癌,CT诊断结肠癌性梗阻的敏感性为87%,准确性为76%。结论全腹CT扫描,尤其MPR对判定结肠癌性梗阻部位与病因有较高的敏感性,并有助于术前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13.
结肠癌的诊断及CT表现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CT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及CT表现。方法:收集1986~1998年经纤维结肠镜或/和手术病理证实为结肠癌的28例病例进行CT回顾性分析。结果:CT显示肿瘤部位准确率为100%,CT分期与手术分期符合率为90%,CT可见癌变部位肠壁增厚、僵硬、浆膜面毛糙、肠腔狭窄,肿块较大时其内还可检出小气泡或/和液体,Ⅲ期以上结肠癌尚有邻近器官侵犯、淋巴结肿大及肝转移。结论:CT在结肠癌的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发现和显示病变,确定病变侵犯范围及转移情况,对确定肿瘤术前分期,选择治疗方法及判定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颅内畸胎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生殖细胞源性肿瘤,常发生在脑中线部位,以松果体区和鞍区多见,其余也多散在颅中线处,发生在颅内其他部位的畸胎瘤则罕见.本文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5例颅内少见部位畸胎瘤的CT和MRI表现. 相似文献
15.
16.
17.
腹盆腔恶性淋巴瘤的少见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11)
目的 探讨腹盆腔恶性淋巴瘤的少见CT表现.资料与方法 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腹盆腔恶性淋巴瘤患者的CT表现,男9例,女4例,年龄25-74岁.非霍奇金淋巴瘤12例,霍奇金淋巴瘤1例.全部病例术前或治疗前均做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腹盆腔恶性淋巴瘤的少见CT表现有:(1)腹膜炎样改变(3/13);(2)腹腔或腹膜后肿块合并坏死灶(5/13);(3)大量腹腔积液(2/13);(4)单发或单侧腹腔脏器浸润(3/13).结论 CT表现不典型的腹盆腔恶性淋巴瘤,术前易被误诊,需综合CT表现及临床资料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8.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6)
目的探讨未做肠道准备情况下结肠癌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病变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胃肠道症状就诊并进行CT检查的62例临床未触及包块、手术或结肠镜病理证实为结肠癌的患者资料,观察并记录各种CT表现特点和诊断结果,将CT诊断阳性率与各种征象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将肠壁外缘改变与T分期及其余CT征象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CT诊断阳性率为56.5%,显示管径增粗、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腔内隆起、外缘模糊、脂肪异常的例数分别占总数的83.9%、87.1%、38.7%、29.0%、62.9%、83.9%,62.9%的病变与邻近肠管界限清楚,24.2%可见淋巴结肿大,4.8%有远处转移,所有增强扫描病例病变肠管均呈不均匀强化。统计学分析显示:CT诊断阳性率与肠管管径、管壁、外缘、邻近脂肪的改变,以及与周围肠管界限是否清楚及淋巴结大小等因素有关;管径增粗成块时,阳性诊断率明显增加;肠壁外缘改变与T分期、管径增粗、管壁增厚、脂肪异常呈正相关。结论在未做肠道准备情况下,通过仔细观察CT能发现大部分结肠癌并具有一定特点,其中管径增粗、管壁增厚、外缘模糊、脂肪异常对于提示结肠癌的存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肠恶性肿瘤少见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描述这15例结肠恶性肿瘤CT、MRI表现,并与临床病理作探讨分析。15个病例中有2例只做CT平扫,其余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所有病例作多平面重建(MPR)观察,另有1例做了MRI检查。结果:15例结肠肿瘤包括结肠粘液腺癌3例,其中1例为结肠多发癌灶;绒毛状腺瘤癌变4例;低分化腺癌3例,其中2例为胃、大小肠或结肠多发低分化腺癌;直肠腺癌并直肠套叠2例;结肠恶性淋巴瘤3例。对照手术病理,CT诊断符合率53.3%,误诊原因主要是忽略了对肠癌肠壁增厚及其它特征性表现的观察。结论:结肠恶性肿瘤一些影像表现容易混淆,如对肠壁病灶作仔细分析并结合临床病史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脾脏病变少见,作者近年来收集了四例脾脏病变,均经手术病理学确诊,对其进行回顾分析,以提高诊断水平。病例介绍例1男性,58岁。上腹部隐痛月余,多在食后发作。体检:腹软,脾大,质硬触痛(+),可触及结节,轻度叩痛,颈胸部未见异常。B超见脾增厚。内有实质性低回声团块,胰尾旁有不规则团块。qT表现:脾内大片低密度区,约10X12cm大小,内有小斑片状更低密度影,*T值在28~46HU左右。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内坏死区未见强化。诊断:脾脏恶性肿瘤。行牌切除术。病理: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图1)。例239岁,女性。左上腹不适三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