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放大内镜对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放大内镜下特点及其与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应用电子放大内镜加靛胭脂染色观察了108例患者共129个大肠隆起性病变。结果129个病变中经病理诊断为肿瘤性病变(腺瘤及癌)的有106个。其腺管开口呈Ⅱ型者10个、ⅢL型者73个、Ⅲs型者1个、Ⅳ型者7个、V型者15个,没有Ⅴ型单独存在者。10个腺管开口Ⅱ型者病变病理多为轻度异型,无重度异型。15个出现Ⅴ型结构的病变中,10例癌变,5例病理为重度异型。10个癌变病变中均出现了Ⅴ型结构,7个黏膜内癌中6个呈ⅤA型,1个ⅤN型;2个黏膜下层癌均呈ⅤN型;一个进展期癌呈ⅤN型。研究中观察到10个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放大内镜下腺管开口呈ⅢL型、Ⅳ型或Ⅴ型,其中1例癌变。结论放大内镜与实体显微镜观察息肉腺管开口形态基本一致。通过腺管开口观察可以很好的区分肿瘤性病变与非肿瘤性病变,其对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富士能智能电子分光技术(FICE)结合放大内镜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普通内镜发现存在大肠黏膜可疑病灶且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共325例,行FICE结合放大内镜及靛胭脂染色检查,部分病变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396个病变中非肿瘤性病变占13.6%(544396);各类腺瘤占76.0%(301/396),其中3例腺瘤恶变,占腺瘤的1.0%(3/301);进展期肠癌41例,占10.4%(41/301)。上述病变黏膜腺管开口类型分析显示在非肿瘤性病变中尤其增生性病变、炎性息肉绝大部分为Ⅰ、Ⅱ型腺管开口,占92.7%(38/41)。在肿瘤性病变中,管状腺瘤及管状绒毛腺瘤之腺管开口以Ⅲ。型为主,而绒毛状腺瘤则以Ⅳ型为多见。在进展期癌中,无1例外地表现为腺管开口的破坏。甚至无腺管结构。将FICE结合放大内镜及靛胭脂染色检查结果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得出:FICE结合放大内镜诊断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97.8%(361D96)、92.6%(38/41)、99.4%(353/355)、92.6%(38/41)、99.4%(353/355):靛胭脂染色诊断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7.7%(390/396)、87.8%(36/41)、98.9%(351/355)、1.12%(4/355)、12.3%(5/41);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FICE结合放大内镜可以提供清晰的大肠黏膜血管图像,有助于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可提高活检检查的准确性.与靛胭脂染色联用可提高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4.
放大内镜对大肠粘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结合腺管开口分型对大肠粘膜病变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 放大内镜检查发现病变后 ,对病灶喷洒靓胭脂 ,观察病灶粘膜腺管开口形态 ,按Kudo分型作病灶性质判断 ,并与切除或活检组织作病理学比较。结果 在 194处病灶中 ,放大内镜诊断为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大肠癌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 10 0 %、93 3 %、90 9%、10 0 % ,总病理符合率为 96 1%。结论 放大内镜对判断大肠病变性质有较高的病理符合率 ,可区分肿瘤与非肿瘤、良性与恶性肿瘤 ,预测癌的浸润深度 ,决定合适的治疗方式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应用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 提高内镜诊断水平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染色内镜是指应用特殊的染料对胃肠道黏膜进行染色,使黏膜的结构更加清晰,使病变部位与周围的对比加强,轮廓更加清楚,从而提高病变的检出率。染色内镜最早于1966年由津田报道,此后报道日渐增多,应用的染料也逐渐增多,应用范围也从最初的胃黏膜染色扩展至食管、胃、小肠和大  相似文献   

6.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日益收到重视,放大内镜在临床中也逐渐受到青睐,并越来越多运用于临床.目前新型的放大内镜可清晰显示消化道黏膜腺管开口和微细血管等细微结构的变化,发现和诊断普通内镜难以发现的一些早期病变,特别是早期恶性肿瘤及其癌前病变.近年来在放大内镜检查中更配于染色对比及窄带成像等技术,使放大内镜的的运用得到进一步拓展.本文就放大内镜对早期消化系肿瘤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大肠癌绝大多数是由息肉恶变而来,早期发现大肠息肉恶变,是改善大肠癌预后的有效途径.肠镜检查是发现大肠息肉的唯一直接方法.  相似文献   

8.
据统计学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大肠癌将超过胃癌成为引起死亡的主要胃肠道肿瘤。因此,如何早期检测和处理大肠癌已成为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早期大肠癌用常规方法如大便潜血、血清标记物或钡灌肠检查等难以检出。因此,内镜检查是目前发现早期大肠癌唯一有效手段,而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应用常规内镜技术是难以发现胃肠道微小病变或平坦病变。  相似文献   

9.
放大色素内镜在胃黏膜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放大色素内镜在胃黏膜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电子放大内镜,结合美蓝染色,对180例患者的胃黏膜糜烂灶进行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将胃黏膜小凹的形态分为:A型(圆点状)、B型(短小棒状)、C型(稀疏而粗大的线状)、D型(斑块状)、E型(绒毛状)和F型(小凹结构模糊不清、消失或伴异常增生毛细血管)6型,并与观察部位活检所得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型胃小凹主要见于正常胃黏膜,而C,D,E和F型分别见于活动性、萎缩性炎症和肠上皮化生及轻、重度异型增生的胃黏膜.E型黏膜约81.8%(99/121)为肠上皮化生.F型黏膜常提示病灶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86.3%(69/80),F型黏膜伴异常增生毛细血管,89.9%出现异型增生.结论:放大色素内镜能准确识别胃小凹的形态,尤其是准确识别E和F型,有助于对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等胃黏膜癌前病变的镜下诊断.  相似文献   

10.
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评价腺管开口分型对诊断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2000年11月~2002年8月结肠镜检查4176例次,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部分病变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 752例患者发现大肠隆起、扁平等不同病变共955个,共检出早期大肠癌14例,进展期癌209例,Ⅱa、Ⅱb、Ⅱc、Ⅱa Ⅱc病变76个。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型)病变43个,直径16~110mm,其中Ⅱ型2个,ⅢL18个,Ⅳ19个,ⅤA型1个,ⅤN型3个。非肿瘤性息肉以Ⅰ、Ⅱ型腺管开口为主,占85.4%(303/355);而腺瘤性息肉则以Ⅲ、Ⅳ型腺管开口为主,占86.0%(504/586);进展期癌均表现为黏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为ⅤN型;14例早期癌中有8例腺管开口为Ⅴ型,其中ⅤA型2个,ⅤN型6个。结论 大肠腺管开口分型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并指导及时的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具有重要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结合腺管开口分型在诊断大肠粘膜病变性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放大内镜检查中,发现病变后,对病灶喷洒靓胭脂,采用放大内镜观察病灶粘膜腺管开口形态,按Kudo分型作病灶性质判断 ,并与切除或活检组织作病理学比较。结果:在194处病灶中,放大内镜诊断为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大肠癌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100.0%、93.3%、90.9%、100.0%,总病理符合率为96.1%。结论:放大内镜对判断大肠病变性质有较高的病理符合率,使我们能够区分肿瘤与非肿瘤,良性与恶性肿瘤,预测癌的浸润深度,决定合适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AIM: To accurately differentiate the adenomatous from the non-adenomatous polyps by colonoscopy. METHODS: All lesions detected by colonoscopy were first diagnosed using the conventional view followed by chromoendoscopy with magnification. The diagnosis at each step was recorded consecutively. All polyps were completely removed endoscopically for histological evaluation. The accuracy rate of each type of endoscopic diagnosis was evaluated, using histological findings as gold standard. RESULTS: A total of 240 lesions were identified, of which 158 (65.8%) were non-neoplastic and 82 (34.2%) were adenomatous. The overall diagnostic accuracy of conventional view, and chromoendoscopy with magnification was 76.3% (183/240) and 95.4% (229/240), respectively (P< 0.001)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colonoscopy and magnified chromoendoscopy is the most reliable non-biopsy method for distinguishing the non-neoplastic from the neoplastic lesions.  相似文献   

13.
色素放大结肠镜诊断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色素放大结直肠镜结合Kudo分型在诊断结直肠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25例病人行常规内镜诊断后,对结直肠新生儿进行染色并结合Kudo分型作出色素放大内镜诊断,取标本作病理检查,将仙和色素放大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观察符合率。结果 在125例病灶中,普通内镜下诊断为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结直肠癌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95.6%,80.0%,90.0%和100%,总病理符合率为85.6%;色素放大内镜诊断的病理经分别为100.0%,93.8%,99%和100.0%,总病理经为95.2%。结论 色素放大结肠镜对判断结直肠病变的性质有较高的病理符合率,并能有效提高微小,表浅隆起型病灶的检出率,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鉴别大肠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表面网状微血管结构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常规内镜检出大肠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144处(102例),记录NBI—ME观察病变表面微血管结构(CP)形态和染色放大内镜观察病变黏膜表面腺管开口(pit)形态。分析pit周围CP形态变化,比较两者形态间的关系。所有病变经内镜或手术治疗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常规内镜鉴别病变是否为肿瘤性的准确率75.7%、敏感性85.1%、特异性40.0%,明显低于NBI—ME和染色放大内镜(P〈0.005),NBI—ME和染色放大内镜间则未见差异。CP分型与pit分型对照,CP—Ⅰ型、Ⅱ型、Ⅳ型、Ⅵa型分别与pitⅠ型、Ⅱ型、Ⅳ型、Ⅴ1型间一致性达100%。144处病变中,内镜治疗129处,手术治疗15处。组织病理学检查:非肿瘤性30处(增生性息肉17处、炎症性息肉13处);肿瘤性114处(腺瘤95处、腺癌19处)。结论初步显示NBI—ME和染色放大内镜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两种检查方法互补可作为当前鉴别大肠病变是否为肿瘤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染色放大内镜观察不同大肠黏膜病变的Pitpattern形态,探讨其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染色放大内镜对146例患者的大肠黏膜进行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并与观察部位活检所得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46例患者中放大内镜检出息肉172枚,经0.2%的靛胭脂染色放大后又发现0.1~0.5cm大小的息肉84枚,共计息肉样病变256枚。染色放大内镜可明显提高息肉病变的检出率。各种腺管开口分型的病理诊断结果构成差异有显著性,Ⅰ~Ⅴ分型与病变严重程度之间呈明显正相关。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病变诊断符合率89.5%、敏感性82.2%、特异性92.3%,放大内镜诊断符合率71.5%、敏感性61.8%、特异性77.9%,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疾病诊断与放大内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的诊断优于放大内镜,能够提高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从而为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内镜下正确处理提供快速而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染色放大内镜下大肠病变的腺管开1:2分型与病变组织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根据Kudo分型方法,染色放大内镜下大肠病变腺管开口分为I.V型;所有病灶性质由病理组织学分别确诊为非肿瘤性病变、腺瘤性病变及癌性病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活检组织hMLH1和hMSH2蛋白的表达.结果:应用染色放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FICE放大内镜对结肠瘤性、非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以及血管生成素-2(Ang-2)表达、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与腺管开口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FICE)放大观查判定腺管开口为Ⅰ~Ⅴ型的结肠病变标本(Ⅰ~Ⅴ型各20例),Ⅰ、Ⅱ型纳入A组,Ⅲ、Ⅳ型纳入B组,Ⅴ型纳入C组。对照病理诊断结果,判断FICE放大内镜对结肠病变的诊断价值。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测定不同腺管开口结肠病变中Ang-2表达情况及MVD值,分析3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FICE放大内镜对非瘤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0%和92.5%,符合率为90.2%;对瘤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8%和91.7%,符合率为93.2%;对结肠病变诊断的总符合率为92.0%。结肠病变中Ang-2的阳性表达率和MVD值在A组(Ⅰ、Ⅱ型合并组)、B组(Ⅲ、Ⅳ型合并组)、C组(腺管开口V型)3组逐渐升高。且Ang-2阳性表达组MVD值明显增高。结论FICE放大内镜对结肠病变腺管开口分型的判断可基本准确区别瘤性、非瘤性病变,结肠病变中Ang-2的阳性表达、肿瘤血管的生成与其腺管开口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对2015年1月—2018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210例结直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观察,分成老年(年龄≥65岁)组100例和非老年(年龄<65岁)组110例。对比分析发现:整块切除率老年组为92.0%(92/100),非老年组为90.9%(100/110)(P=0.972);完整切除率老年组为91.0%(91/100),非老年组为90.0%(99/110)(P=0.991);治愈性切除率老年组为89.0%(89/100),非老年组为88.2%(97/110)(P=1.000);术中穿孔发生率老年组为4.0%(4/100),非老年组为6.4%(7/110)(P=0.543);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老年组为2.0%(2/100),非老年组为0(0/110)(P=0.226)。提示老年结直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行ESD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及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