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NO、ET改变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NO、E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另设30例健康妇女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对象外周血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NO、ET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NO、ET)等微观分子生物学改变并参与其发病,且成为"血瘀"病机的微观病理变化基础.  相似文献   

2.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血瘀证相关分子生物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是指绝经后妇女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从而导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出现以低骨量和骨组织的显微结构退行性变为其特征,临床表现为骨脆性和骨折易感性增加的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属于中医学"骨痿、骨痹"范畴.中医对PMOP的发病机制和中药防治以肾虚、脾虚研究为多.近年来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资料表明,PMOP患者大多存在血瘀征象,谢林等[1]在临床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人除痛有定处外还有舌下脉络曲张,舌质紫暗有瘀斑等其他血瘀证的表现,且其发生比例高达80%.Meumie[2]通过对骨质疏松患者骨组织形态测量学比较,发现骨质疏松患者小梁骨内有微血管的改变,认为微循环的变化参于小梁骨内部组织的改变并导致骨力学强度下降.而微循环改变是血瘀证的重要病理改变.瘀血的存在与PMOP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血瘀证的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瞩目成就.本文综述PMOP与血瘀证相关分子生物关系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中医从血瘀微观角度认识PMOP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不同年龄段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探索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不同年龄段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751例PMOP患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四诊资料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χ~2检验分析年龄分布对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组合规律的影响,并对患者资料进行K-Means聚类分析,研究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结果:PMOP患者年龄分布与其基本中医证型阴虚证、肾虚证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证型组合方面,不同年龄段有各自的特征,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45~54岁证候复杂,随着年龄的增长,证型变化趋于稳定,肾虚为主要症状,肝虚为多见。结论:PMOP患者以肾虚证,肝虚证居多,治疗以补肾为主并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在中医证型组合方面,不同年龄段的中医证型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ET、NO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E2、ET,硝酸还原酶法测量NO的含量,应用回归相关统计方法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ET-1、NO与BMD、E2的关系.结果显示ET-1与NO、BMD、E2均呈显著性负相关,NO与BMD、E2均呈显著性正相关,BMD与E2呈显著性正相关.表明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理中,内皮素和一氧化氮与病情关系密切且互相影响.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内皮细胞功能障碍,ET和NO分泌失调,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增加,骨密度下降,从而形成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5.
杨光雨露  许国梅  古艳琳 《四川中医》2020,38(7):221-222,封3
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PMOP)为绝经后体内激素含量变化所致,可导致驼背、骨痛、易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西医治疗PMOP不良反应较多且疗效不佳,中医药治疗则有效果优良、安全、价廉等优势。对PMOP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及中药治疗进行系统整理,总结其辨证分型主要分为肾精不足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气滞血瘀证。中药辨证论治可提升疗效,淫羊藿、杜仲、补骨脂、续断等均可应用于PMOP的辨证论治,以改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并总结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科诊治符合入组条件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2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骨密度正常组),观察组(骨质疏松组)。通过对患者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重等资料的收集,进行统计分析。观察组经我科副主任以上职称医师诊断,判定病例各自分属证型,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病例在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方面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证型分布规律可以看出气滞血瘀证和肾精不足证患者所占比重大于脾肾阳虚证及肝肾不足证。结论:患者年龄的增大、绝经年限的增长、体重指数偏低等因素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关系密切。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气滞血瘀证肾精不足证脾肾阳虚证肝肾不足证。在临床中可适当加入活血化瘀、滋补肾精、温补脾肾阳气、滋补肝肾等中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中医证候与骨密度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通过有序Logistic 回归判断。结果:绝经年限、BMI(身高体重指数)与证候类型都是影响骨量丢失程度的因素。其中绝经年限越长、BMI 指数越小,发生PMOP 的概率就越大。不同证候类型,发生PMOP 概率是不同的。肾阳虚证相对于血瘀证,发生骨质疏松的概率最大(P <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MOP 的不同证候与骨密度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骨量减少人群多表现为血瘀证,骨质疏松或严重骨质疏松人群多表现为肾阳虚证。患者的不同证候可以作为判断骨量丢失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我们将继续扩大样本量,为进一步剖析绝经后骨质疏松人群的中医证候特点提供更为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一氧化氮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观察一氧化氮(NO)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中的作用,选择绝经后妇女64例,测定其血清中NO含量、雌二醇(E2)含量以及L2~4椎体正位骨密度(BMD),结果显示NO、E2含量均低于正常参考值,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NO、E2同BMD三者之间呈正相关,且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E2的水平可以影响NO在血清中的含量,两者共同参与骨质疏松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使用证素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不同年龄段女性的中医证候证素特点,为临床使用中医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提供思路。方法:采用证素辨证的方法,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以"7"岁为周期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进行年龄划分,评估不同年龄段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的中医证候分布。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病位证素构成比的顺位为:肝(65. 263%)、肾(49. 473%)、脾(13. 684%);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中医病位证素的频数分布中,肝与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9)。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病性证素的分布特点中,实性证素痰与虚性证素气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5);实性证素气滞、痰与虚性证素血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47,P=0. 004);实性证素气滞、血瘀、湿、痰与虚性证素阴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8,P=0. 014,P=0. 022,P=0. 000);实性证素气滞、血瘀、痰与虚性证素阳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32,P=0. 047,P=0. 002)。不同年龄组病位证素、实性证素、虚性证素构成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 973; P=0. 917; P=0. 983),三组居于前3位的病位证素构成比分别为:肝(22. 105%)、肾(16. 842%)、脾(4. 211%);肝(32. 632%)、肾(25. 263%)、脾(6. 316%);肝(10. 526%)、肾(7. 368%)、脾(3. 158%)。三组居于前3位的实性证素构成比分别为:痰(15. 789%)、气滞(14. 737%)、湿(12. 632%);湿(15. 789%)、气滞(15. 789%)、痰(14. 737%);痰(5. 263%)、血瘀(3. 158%)、寒(3. 158%)。三组居于前3位的虚性证素构成比分别为:阴虚(18. 947%)、阳虚(14. 737%)、气虚(12. 632%);阴虚(31. 579%)、血虚(23. 158%)、阳虚(20. 200%);阴虚(13. 684%)、阳虚(8. 421%)、血虚(7. 368%)。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主要病位证素依次为肝、肾、脾。病性证素中,痰、气滞、湿、血瘀、寒在实性证素中占主导地位,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在虚性证素中占主导地位,且虚性证素的影响大于实性证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浆ET、TXA2-PGI2平衡系统的关系。方法:对56例冠心痛患者按两种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方法,观察各证型组的血浆ET、TXB2、6-K-PGF1a的含量及TXB2/6-K-PGF1a比值,并与30例健康者作对照比较。结果:痰浊组ET水平显著升高,痰浊组、气虚挟淤组、血淤组ET、TXB2、6-K-PGF1a、TXB2/6-K-PGF1a水平均显著升高,阴虚组、气阴两虚组、血淤组6-K-PGF1a水平显著降低。结论:血浆ET、TXB2、6-K-PGF1a、TXB2/6-K-PGF1a可以作为冠心病中医证型的有效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3]、雌二醇(E2)和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PMO患者94例,并选择来我院体检正常且绝经者40例。比较两组血清25(OH)D3、E2及不同部位的BMD,并将PMO按照中医证型分成脾肾阳虚组(n=35)、肝肾阴虚组(n=32)、血瘀气滞组(n=27),比较三组的血清25(OH)D3、E2及不同部位的BMD,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各指标相关性,并分析患者血清25(OH)D3、E2与不同部位的BMD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Neck、Ward、Troch处的BMD及血清25(OH)D3、E2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Neck、Ward、Troch处的BMD以及血清25(OH)D3、E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组Neck、Ward、Troch处的BMD及血清25(OH)D3、E2均低于肝肾阴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清25(OH)D3、E2、不同部位BM...  相似文献   

12.
许振  高毅  王舒  肖菲 《山东中医杂志》2023,(4):346-350+356
目的:探讨维生素D与体质量指数(BMI)及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内科门诊及济南各居民社区纳入的绝经后中老年女性147例,测量受检者的身高、体质量,计算出BMI,分成偏瘦组(31例)、正常组(49例)和超重及肥胖组(67例),检查骨密度(BMD)、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等指标,研究维生素D在BMI分组间是否存在差异。根据中医辨证将79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脾肾阳虚组31例、肝肾阴虚组30例及肾虚血瘀组18例,研究三组中医证型间维生素D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偏瘦组、正常组、超重及肥胖组三组体质量、BMI、BMD、血清25(OH)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水平比较:正常组>偏瘦组>超重及肥胖组,三组之间两两比较,超重及肥胖组与正常组及偏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瘦组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及肾虚血瘀三组体质量、BMI、血清25(OH)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不同中医证型绝经后女性心理与骨密度的差异性。方法:按先后顺序收集100名绝经后女性,收集每位受访者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民族、既往病史、药物服用情况等基本资料,采用法国Medlink X90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每位受访者前后位腰椎1-4(L1-4)及左髋部的骨密度,抑郁、焦虑评估在临床心理科医生的指导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进行评估。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郁证、气血亏虚证4个证型。对中医证候分布、骨质疏松症发生情况、骨密度及心理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四个中医证候组中,气滞血郁组抑郁值、焦虑值最高,平均值分别为为17.5(525)和15.0(325)和15.0(322),与其他三个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阳虚与气滞血郁组骨密度值较低,平均值分别为-3.3(-5.422),与其他三个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阳虚与气滞血郁组骨密度值较低,平均值分别为-3.3(-5.4-1.4)和-3.1(-5.2-1.4)和-3.1(-5.2-1.1),但它们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郁证、气血亏虚证骨质疏松症发生率分别为63.2%(12例)、27.2%(6例)、75%(18例)、80%(28例),肝肾阴虚与气滞血郁、肾阳虚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滞血郁与肾阳虚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抑郁、焦虑者明显多于非骨质疏松组(分别为14 VS 3、27 VS 4,均P<0.05)。结论:抑郁、焦虑者气滞血郁证型较常见,并且抑郁、焦虑情绪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血瘀证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简称 PMOP)与卵巢合成的雌激素降低有关,其主要特征是骨质高代谢转化,骨量丢失明显,骨小梁断裂,引发骨痛,其主要证侯特征表现为血瘀.自2001年起,我们结合现代医学对血瘀证的研究进展,对其进行临床调查并归纳分析,将各症状、体征进行血瘀证客观评分,与骨质疏松诊断客观指标相联系,从血瘀的观点进行相关性研究,初步论证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血瘀证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7,(2):273-275
目的:论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证型,是以肾虚为主,脾虚、肝阴虚、血瘀、气滞、寒痰湿,为辅的常见证型。方法:从中医理论角度研究出发,论述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症、肾虚、脾虚、肝阴虚、血瘀、气滞、寒痰湿证型的临床表现、中医病机分析、西医病理阐释、治疗方法,以及各证型与肾虚之间的关联性。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以肾虚为主,也可以见到脾虚、肝阴虚的虚证和血瘀、气滞、寒痰湿邪等实性证型。  相似文献   

16.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简称PMO)是白人及亚洲妇女的一种常见病,其发生率为20%~50%[1],其后果严重降低了绝经后妇女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对101例PMO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科学的统计与分析,其结果为深入认识PMO的病因病机提供了一定客观的量化依据.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1.西医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采用1994年WHO专家组提出的标准,即低于同性别峰值骨量均值达2.5SD以上者为骨质疏松症;低于1-2.5SD者为骨量减少.  相似文献   

17.
101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中医证候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简称PMO)是白人及亚洲妇女的一种常见病,其发生率为20%~50%[1],其后果严重降低了绝经后妇女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对101例PMO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科学的统计与分析,其结果为深入认识PMO的病因病机提供了一定客观的量化依据.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1.西医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采用1994年WHO专家组提出的标准,即低于同性别峰值骨量均值达2.5SD以上者为骨质疏松症;低于1-2.5SD者为骨量减少.  相似文献   

18.
魏戌  谢雁鸣 《世界中医药》2011,6(5):456-458
近年来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我们主要参考了国内外2005—2010年发表的关于PMOPI临床研究的文献及部分经典文献,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常用的中医疗效评价指标进行总结,并介绍疗效评价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研究的现状,以期从中医体质的角度为防治PMOP提供一定的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BM、中国知网等7个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PMOP与中医体质的相关研究。经2名研究人员独立检索、筛选,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WPS Office软件进行数据提取及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数据综合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22篇文献,最终纳入10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其中病例对照研究6篇,横断面研究4篇;总样本量为3 563例,PMOP组样本量为1 961例,骨密度正常的绝经后女性(对照组)样本量为1 602例。病例对照研究中体质类型分布最多的前四位为阳虚质20.48%(229/1 118)、阴虚质16.99%(190/1 118)、气虚质16.19%(181/1 118)、血瘀质12.61%(141/1 118),横断面研究中体质类型分布最多的前四位为阳虚质24.80%(209/843)、阴虚质21.83%(184/843)、气虚质14.35%(...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骨折的关系。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月在西苑医院就诊的18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按照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骨折发生率,对所得结果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男女性别比为1∶3(41例∶139例),女性高于男性。中医辨证属三种证型,即肾虚型14例(7.8%),脾肾两虚型39例(21.7%),脾肾两虚血瘀型127例(70.6%),各证型病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0例患者中,有骨折史23例(12.78%),其中肾虚型1例(4.34%),脾肾两虚型4例(17.39%),脾肾两虚血瘀型18例(78.26%)。50~59岁骨折2例(5.3%);60~69岁9例(15.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70~80岁骨折发生率为12例(12.24%)。结论脾肾两虚兼血瘀型骨折的风险高于单纯肾虚型和脾肾两虚型,60~69岁是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高危年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