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钠素(atrial natricuretic factor: ANF),又称心房利钠多肽(atral natricuretic polypeptius: ANP),是从哺乳动物心房中发现的一种新激素,既往称心房肽、心耳肽。ANF是心房肌细胞内“特殊颗粒”中的一类活性多肽。其形态学特征kisch于1956年首先报道:Jamieson等人随后作了详细描述。Marie和De Bola则分别证实了它与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有关。至于其生物学活性是1980年De Bold等人在给大鼠静  相似文献   

2.
1956年Bruro Kisch在豚鼠心房肌细胞中发现一种特殊颗粒(atrial specific granules,ASG)。随后人们发现ASG普遍存在于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心房肌中,ASG内似乎贮存着某种蛋白质,ASG的数量与机体水盐平衡有关。1981年Debold给一组大鼠注射了鼠心房  相似文献   

3.
几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只完成射血功能。1956年lisch在豚鼠心房肌细胞内首次发现一种特殊颗粒(atrial specific granules,ASG)k964年Jamieson和Palade在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心房中发现ASG.DeBold发现这些颗粒的形态和组织化学特点与分泌多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医学和生理学的一项重大进展,在于发现哺乳动物心房肌细胞中存在着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心钠素(Cardionatrin)。研究证明:心钠素具有强大的排钠、利尿、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和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且可能在心血管等一些疾病的发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心钠素研究的不断深入,结合我们研究结果,现将有关资料概述如下。一、心钠素的基础研究概况: 1.心钠素发现历史的简要回顾:1956年Kisch发现豚鼠心房肌细胞中存在着许多致密颗粒。1976年Maria在实验中发现,完全禁水5天的大鼠,右心房肌内心房特殊颗粒(ASG)明显增加,给大鼠钠负荷同时给  相似文献   

5.
一、概述1964年 Jamieson 和 Palade 发现哺乳动物(包括人)的心房肌细胞中含有一种特殊颗粒,认为心房肌细胞除有收缩功能外,可能还有形成、贮存、分泌这种颗粒的功能。1978年 De Bold 发现这些心房颗粒可能是含色氨酸和含硫氨基酸的蛋白质或肽类。1981年 De Bold 将心房提取物注射于大鼠引起迅速强大的利钠、利尿作用。证明心房含有一种心房利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或称心房利钠因子(Atrial natriureticfactor,ANF)。直到1984年,人和大鼠的 ANP才被分离、提纯并确定了其氨基酸排列序列。同年又被人工合成并制备了 ANP 抗体,建立了 ANP 放射免疫测定(RIA)方法,从而把 ANP 的研究推向了新阶级。现已知人的 ANP 有α、β、γ三种,分别由28、56、126个氨基酸组成。低分子的α-  相似文献   

6.
李君 《四川医学》1995,16(2):111-112
心钠素与肺部疾病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310007)李君1956年Kisch首先报告了在豚鼠心房的细胞中含有颗粒,此后,在所有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均有同样发现。进入80年代,许多国外学者[1]几乎同时从大鼠和人体心房组织中分离、提取、纯化了这种活性肽一心...  相似文献   

7.
心钠素(cardionatrin)亦称心房肽(atriopeptin)或心房利钠多肽(atrial natri-uretic polypeptide),是从人及大鼠心房组织中分离、纯化的一种新的调节多肽,具有强大的利钠、利尿、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的作用,对于保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本文借特异性抗心钠素抗体,应用胶体金免疫电镜新方法,对人及大鼠等哺乳动物的心脏组织进行了心钠素的超微结构定位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心房肽     
心房肽(Atriopeptin,简称AP)是近年来从哺乳动物心房肌细胞内的特异颗粒中分离获得的一组多肽,它是从心房分泌到血循环中的一种激素。AP的分离提纯,化学结构的鉴定和人工合成,为其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创造了条件。AP不仅在循环系统本身的凋节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使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肾脏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其他体液因子(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抗利尿激素,cGMP等)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AP的发现令人信服地揭  相似文献   

9.
钠尿肽 (natriureticpeptides,NP)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聚肽类[1] ,以激素或神经递质形式发挥生理作用 .到目前为止 ,钠尿肽家族已有很多成员 ,如心房利钠多肽、脑钠素、CNP ,DNP ,MNP和VNP等 ,其中对前 3种的研究报道多见 .心房利钠多肽和脑钠素分别主要在心房和心室产生 ,但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 ,在中枢 ,脑钠素的分布要比心房利钠多肽广泛 .CNP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 ,它在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内皮细胞上的分布密度远远高于心房利钠多肽和脑钠素[2 ] .过去的研究表明 ,钠尿肽共有的效应是利尿、利钠、舒张血管、降低血压和调节…  相似文献   

10.
<正> 心钠素(ANP)是近年来由哺乳动物的心房组织中提取的一类生物活性肽,又称心房肽或心房利钠因子,具有强大的利钠,利尿、扩张血管的作用,并参与醛固酮的释放和分泌活动:在体外,心房肽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去甲肾上腺素及钾离子对动脉条的收缩作用,能降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对Ang 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钾离子(K~+)的敏感性,导致醛固酮分泌下降。  相似文献   

11.
哺乳动物心房内含有对肾脏机能和血管阻力产生强大作用的肽类,这些具有较强利钠和利尿作用的心房肽称为心房利钠因子(ANF)。曾有人报道了ANF的纯化和氨基酸顺序分析的结果。几种ANF肽的氨基酸顺序相似性提示,它们都是从共同的前体物  相似文献   

12.
各种神经介质使电压敏感性离子通道在调节心脏功能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内皮素有很强的正性改变肌力和改变心率效应,最近的几项研究结果提示这一效应涉及各种细胞内机制。但多肽对潜在的离子通道的调节作用目前还知之甚少。Kageyoshi Ono等人报道,内皮素1能使哺乳动物心房心肌细胞膜长时间高度极  相似文献   

13.
自从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于1628年建立血循环学说300年以来,心脏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血泵。1956年,Kisch首先发现豚鼠的心房肌细胞中含有一些特殊颗粒(atrial specificgraftules,ASG),其化学性质不清;Ja-mieson和Palade随后于1964年研究哺乳动物的ASG,证实其与内分泌细胞所含激素的颗粒相似;DeBold等进一步发现ASG与调节水—电解质平衡有关,并于1981年给大  相似文献   

14.
心钠素(cardionatrin)是由心房肌细胞中分泌的一种具有强大排钠利尿肽类激素。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证明:心脏不仅是一个循环器官,而且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已发现心房能分泌心钠素、心舒血管素、内洋地黄素和抗心律失常肽激素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心钠素。 1956年kisch发现在豚鼠心房肌细胞中含有一些特殊颗粒。1964年Jamieson和Palade亦发现了这种特异性颗粒。978年Debold 等进一步发现外。同时还观察到此颗粒与水钠平衡有关。1984年由加拿大的Debold、美国的Currie和日本的Matsu几乎同时从大鼠和人体心房组织中分离、提取、纯化了这种活性肽。其命名较多,现多采用钠素和心房钠尿因子(atrialnatriurelic factor,简称ANF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心脏是一个循环器官,它担负着人体的血液循环任务,一旦心脏功能发生障碍,心力衰竭是它必然的结果。然而,自1964年起有的学者发现,哺乳动物心房肌细胞内含有能分泌蛋白或激素的小颗粒。随后有人进一步发现这种颗粒可能与水、电解质和细胞外液的调解有关。此后许多学者致力于这项研究工作。1984年,美国、加拿  相似文献   

16.
心房梗塞     
心房梗塞在临床上由于无心室梗塞特征性表现,所以生前确诊比较困难。1925年Krumbhaar等首先报导尸检证实的病例,1948年Hellerstevn在患者生前作出心房梗塞的诊断。近来由于积极开展心肌梗塞的尸检工作,特别注意心房病理及心电图变化的关系,因此对心房梗塞得到进一步认识,正确诊断心房梗塞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传统的观念认为心脏是一个血液循环动力器官,但近年来发现心脏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在哺乳动物心房肌细胞中,除具有收缩成分外,还有高度发达的高尔基氏体、粗面内质网和许多贮存颗粒。这些贮存颗粒,依其形态和组织化学特点与其它产生多肽激素细  相似文献   

18.
<正> 目前的研究发现:心脏不仅是循环器官,而且具有内分泌功能。从人和大鼠的心房提取物中已获得一组以利钠,利尿为其主要功能的生物活性肽即心钠素(Cardiona trin)。一、心房肽的发现早在1956年,Henry,Baleset及Montasture等就提出:心房的容量反射引起的利尿作用除神经因素外,尚有体液因素参与调节。1964年,Jamieson和Palde发现并证叫心房肌细胞内具有内分泌颗粒,其含量与体内水钠量  相似文献   

19.
心房音(又称第四心音或S_4)早在1838年由Charcelay氏首次发现,接着1880年Potain氏作了更清楚的描述。近30年来对心房音的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积累了许多资料。本文就心房音的若干问题综述如下。一、心房音的产生机制在心室舒张期中有二个快速充盈时相:一是舒张早期因心室舒张、压力下降所致的被动性心室充盈;一是舒张晚期心房收缩所产生的主动性心室充盈。第三心音(S_3)和第四心音  相似文献   

20.
<正> 心房音(又称第四心音或S4)早在1838年由Charcelay氏首次发现,接着1880年Potain氏作了更清楚的描述。近30年来对心房音的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积累了许多资料。本文就心房音的若干问题综述如下。一、心房音的产生机制在心室舒张期中有二个快速充盈时相:一是舒张早期因心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