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肱骨中下段骨折在不损伤桡神经、不影响屈肘肌力情况下,钢板前置手术入路的手术方式。方法 (1)在10具成人尸体的20侧上肢标本上对肱骨前入路中的神经、血管进行测量。(2) 50例肱骨中下段骨折钢板内固定患者分别采用前外侧入路(A组,20例)和前内侧入路(B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肩关节Neer评分、屈肘肌力,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B组少于A组(P 0. 05),骨折愈合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2个月,肩、肘关节功能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并发症发生率B组低于A组(P 0. 05)。结论前内侧入路置入钢板治疗能避免损伤桡神经及尺神经,不影响屈肘肌力,且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肱骨髁上骨折3种手术方法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金德富  申运山  朱雁  陈默 《中国骨伤》2009,22(2):104-105
目的:探讨3种手术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肱骨髁上骨折103例,其中男58例,女45例;年龄3~12岁,平均7.4岁。根据手术入路分肘内侧切口(A组)37例,肘外侧切口(B组)35例及肘后侧切口(C组)31例.比较术后肘关节仲屈功能丢失和肘内翻发生情况。结果:随访18个月~8年,平均32个月。发生肘关节伸屈功能丢失:A组6例,B组6例,C组25例,C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B两组(P〈0.01)。发生肘内翻:A组8例,B组17例,C组7例,B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C两组(P〈0.05)。结论:3种手术入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有不同疗效,肘外侧切口肘内翻发生率较高,肘后切口肘伸屈功能明显降低,肘内侧切口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与外固定架治疗肱骨干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将63例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随机分为锁定钢板组(31例)和外固定架组(32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治疗效果等。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12(11. 3±1. 4)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骨折愈合时间、治疗有效率锁定钢板组优于外固定架组(P 0. 05)。末次随访时,锁定钢板组的肩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外固定架组(P 0. 01)。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松质骨植骨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有利于骨折愈合,肩、肘关节功能恢复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4):1258-1263
[目的]探讨肩袖是否缝合至钢板对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月~2013年8月采用锁定钢板治疗的139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按照内侧柱是否完整及肩袖是否缝合至钢板分为A1、A2、B1、B2四组。其中内侧柱完整的肩袖缝合组(A1组)33例,内侧柱完整的肩袖未缝合组(A2组)39例,内侧柱不完整的肩袖缝合组(B1组)32例,内侧柱不完整的肩袖未缝合组(B2组)35例。记录各组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评分、颈干角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并进行组内比较。[结果]139例患者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9个月),A1组、A2组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评分、颈干角变化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B2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肩关节功能评分、颈干角变化比较B1组明显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A2、B1组未见明显并发症,B2组2例出现螺钉穿出关节面,1例内固定出现松动。[结论]肩袖是否缝合至钢板对内侧柱完整的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术后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肩袖缝合至钢板对内侧柱不完整的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术后,可通过中和肩袖的内翻应力作用,维持术后骨折复位、减少并发症、提高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侧柱支撑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对固定的影响与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5—2013-05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62例,其中内侧柱支撑组32例,非内侧柱支撑组30例。结果 62例均获得随访8~24个月,平均14个月。内侧柱支撑组并发症发生率及二次手术率均低于非内侧柱支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侧柱支撑组在Neer评分、肱骨头高度丢失方面优于非内侧柱支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肱骨头内翻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中对内侧柱支撑能够较好地维持骨折复位,增强肱骨头的稳定性,有效地避免术后肱骨头内翻移位。  相似文献   

6.
唐吉平  蒋顺琬  罗强  曾强 《中国骨伤》2005,18(7):396-399
目的:探讨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自1996年5月-2002年6月收治中青年股骨颈骨折102例(GardenⅠ、Ⅱ型40例,Ⅲ、Ⅳ型62例),采用Richards钉内固定(A组)26例,AO多枚加压空心螺纹钉内固定(B组)32例,股方肌骨瓣转位移植加多枚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C组)44例。结果:所有病例经平均39个月的随访,三组病例骨折愈合时间分别平均为192、145、94d,C组和B、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骨折愈合率平均为73%,91%,100%,C组和B、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功能优良率分别为50%,75%,95%,C组和B、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髋内翻发生率、股骨头坏死率分别为15.04%,12.56%,6.81%和23.08%,15.63%,6.81%,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股方肌骨瓣转位移植加多枚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具有愈合时间短,骨折愈合率和功能优良率高等优点,是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改良不显露桡神经肱骨外侧入路微创钢板内固定与常规肱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8-03诊治的89例肱骨干中下段骨折,44例采用改良不显露桡神经肱骨外侧入路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45例采用常规肱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以及末次随访时Murley评分、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结果 8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观察组出现1例桡神经损伤,对照组出现3例桡神经损伤。2组骨折均顺利愈合。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切口长度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Murley评分、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不显露桡神经肱骨外侧入路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3种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4例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根据入路不同分为A组(采用前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30例)、B组(采用前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32例)和C组(采用后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32例)。记录3组手术情况、桡神经损伤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采用HSS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24个月。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桡神经损伤发生率A组均优于B、C组(P<0.05)。A组1例骨折延迟愈合;B组2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骨折不愈合;C组2例骨折延迟愈合;以上患者经相关治疗后均愈合,其余患者均顺利愈合。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HSS评分优良率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均能得到较好的疗效,但是前侧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桡神经损伤发生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胫骨远端骨折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两种不同方法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适应证、并发症及其疗效。方法:45例闭合性胫骨远端骨折采用不同手术方法:A组25例,男18例,女7例;按AO/ASIF分类:A型4例,B型14例,C型7例;采用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B组20例,男12例,女8例;A型5例,B型9例,C型6例;采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观察患者疼痛程度、切口皮肤坏死、深部感染发生率等并发症以及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运动功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患者术后随访10-15个月,平均12个月。按视觉模拟量袁(VAS)评分:A组中度-重度,B纽轻度-中度;骨性愈合时间:A组平均(16.0±4.2)周,B组平均(13.0±3.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火0.01)。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P〈0.05)。踝关节功能评定按照Kofoed评分标准,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B组总体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较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对骨骼血供影响小,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踝关节功能恢复好的优点,符合生物力学内固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肩关节前外侧小切口与经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切口复位、LPHP固定治疗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自2011-01—2013-08采用切开复位,LPHP固定治疗62例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52例获得随访,其中Neer 2部分骨折19例,3部分骨折22例,4部分11例。按照采用的手术入路分成小切口组(A组)和常规切口组(B组),A组经肩关节前外侧小切口,劈开三角肌,复位骨折,肌下置入LPHP钢板并固定近端,钢板远段另作小切口固定;B组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切口入路,复位骨折,并采用LPHP固定。结果 52例获12~24个月的随访,平均1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A组100 min,B组109 min。解剖复位:A组20例,B组21例;功能复位:A组3例,B组8例。平均骨折愈合时间:A组14.2周,B组15.7周。平均Constant评分,A组80.3分,B组76.6分。2组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肩前外侧小切口入路可达到与经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同样的复位效果,而且具有直观、创伤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C臂机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高龄椎体压缩骨折应用的优势。方法对79例高龄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PKP,术中应用双c臂机47例(A组),单c臂机32例(B组)。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穿刺次数及患者对手术过程满意度评分情况。结果手术时间:A组15~55(21±10)min,B组26~90(41±1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透视次数:A组7~35(10.5±6.3)次,B组11~41(21.5±11.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穿刺次数:A组2~9(3.2±1.7)次,B组2~12(5.6±2.9)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满意度:A组3~9(6.6±2.4)分,B组手为2~5(3.2±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椎体压缩骨折PKP中,应用双C臂机可缩短手术时间,定位准确。  相似文献   

12.
背景:由于术中广泛剥离、牵拉骨折周围软组织、影响骨折端血供,传统接骨板在治疗肱骨骨折有较高的骨不连发生率和医源性神经损伤发生率。 目的:探讨前方入路联合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MIPO)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77例肱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MIPO组和对照组。MIPO组采用微创经皮接骨板置入技术进行骨折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进行骨折固定。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术后功能恢复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顺利,MIPO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稍长,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稍短,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PO组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MIPO组的肩、肘关节活动度和DASH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采用MIPO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具有微创、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术后功能恢复迅速且良好等优点,应在肱骨干骨折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DSCs复合HA促进裸鼠背部软组织血管化的实验研究方法:根据所选材料不同,将实验分为三组,A组为ADSCs复合HA,B组为ADSCs复合脂肪颗粒,C组为单纯ADSCs,分别将3组试剂随机注射到10只裸鼠皮下,每只裸鼠各注射3个点,3个月后获取相应标本,观察相应指标。结果:①大体观察:A组组织块吸收最少,B组组织块吸收较少,C组组织块基本吸收最多;②湿重测定:A组明显高于B、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③存活率比较(%):A组明显高于B、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P〈0.01),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微血管密度(MVD):A组明显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高于略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A作为生物支架复合ADSCs可加速裸鼠软组织血管化的形成,为整形美容外科脂肪干细胞移植中生物支架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关节镜监视下复位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4月至2009年4月共收治48例胫骨平台骨折。分为切开复位内固定组22例(A组),其中男13例,女9例,关节镜监视下复位内固定26例(B组),其中男15例,女11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3个月),切口长度、住院时间评价手术效果,Rasmussen胫骨平台骨折影像学评分系统评定骨折复位满意程度,Rasmussen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的功能,x线评价骨折愈合效果。结果48例均获随访,切口长度A组(15.3±2.4)cm,B组(9.7±1.9)cm,住院时间A组(18.3±1.5)d,B组(11.8±2.1)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32,P,〈0.05;t2=3.34,P1〈0.05),术后6个月Rasmussen胫骨平台骨折影像学评分A组优良率83.5%,B组94.9%,术后1年Rasmussen评分A组优良率82.7%,B组93.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监视下复位内固定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骨折复位满意、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而且关节镜能早期发现和处理半月板及交叉韧带的损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运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MIPPO)结合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2010年2月至2014年3月采用MIPPO技术结合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28例,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患者25例。比较两组术中切口长度、出血情况、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恢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4.3个月,MIPPO组在手术切口、手术时间、出血量优于ORI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骨折愈合时间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MIPPO技术结合LPHP内固定较ORIF结合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的优势,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更为合适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与膝前正中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 76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采用膝前正中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38例(A组),采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38例(B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至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胫骨平台内翻角(TPA)、胫骨平台内侧后倾角(PSA)、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时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至开始负重时间少于A组,B组术后TPA、PSA小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出现钉道感染、关节强直、膝内翻畸形、骨折延迟愈合的患者较A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内固定松动断裂、膝关节不稳、骨坏死及骨折不愈合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A组优5例,良16例,可10例,差7例,优良率55.3%;B组优14例,良15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76.3%;B组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手术时间短,治疗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7.
李笛  汤健 《实用骨科杂志》2013,(10):894-896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植骨材料(白体髂骨、同种异体骨)对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AO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的76例单侧跟骨骨折患者,其中男53例,女23例,平均年龄39.5岁。自体髂骨植骨40例(A组),同种异体骨植骨36例(B组)。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患者年龄、伤后至手术时间、切口干燥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术后24h切口引流量等进行评价。结果A组平均年龄(39.43±11.71)岁,伤后至手术平均时间(10.27±2.54)d,切口平均干燥时间(6.02±1.37)d,切口平均愈合时间(14.08±1.27)d,术后24h平均引流量(78.58±13.92)mL;B组平均年龄(39.53±110.52)岁,伤后至手术平均时间(9.14±3.19)d,切口平均干燥时间(8.08±1.02)d,切口平均愈合时间(16.14±1.84)d,术后24h平均负压引流量(96.69±13.57)mL。A组与B组的切口干燥时间、愈合时间、术后24h引流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髂骨植骨较同种异体骨植骨会缩短跟骨骨折切口的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种不同植骨材料及骨质疏松因素对腰后路椎间植骨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使用自体髂骨块(A组)、同种异体骨(B组)、融合器+自体松质骨(C组)3种不同植骨材料行腰椎后路椎M融合手术患者共1121例,其中骨质疏松者共180例,通过X线及CT检查,对植骨融合率、融合时间、椎间高度、内同定火败率进行随访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组6l例中,11例患者(18.5%)出现植骨不融合.其中断钉6例,断棒2例.该组l在植骨融合率、内固定失败率、椎间高度丢失、融合时间等方面比另2组差(P〈O.05)。A组和C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7.6%、98.2%,2组比较在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80例骨质疏松患行中,A绀患者融合率(90.3%)高于C组(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腰椎椎间融合,使用同种异体骨融合率最低,内固定失败、惟间隙塌陷发生率较高;自体髂骨块与融合器+自体骨植骨融合率高,内固定失败发生率小;埘于骨质疏松者,自体髂骨块融合情况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内侧钢板与外侧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闭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胫骨远端闭合骨折患者应用钢板内固定治疗,根据钢板置于胫骨内侧或前外侧的不同分为内侧组(35例)和外侧组(2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感染率、畸形愈合、延缓愈合等并发症情况。应用Johnner-Wruhs评分系统评价术后患肢功能,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骨折愈合时间:内侧组(17.57±3.27)周,外侧组(21.14±4.5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侧组中23例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5.22±4.67)周。骨折延缓愈合:内侧组1例,外侧组5例;畸形愈合:内侧组无,外侧组3例;Johnner-Wruhs评分优良率:内侧组88.57%(31/35),外侧组66.67%(14/21);以上3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侧钢板和外侧钢板用于治疗胫骨远端闭合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内侧钢板尤其是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在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和减少骨折畸形愈合、延缓愈合方面相对于外侧钢板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PFNA治疗37例(PFNA组)、动力髋螺钉治疗57例(DHS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Barthel生活指数等疗效指标的差异。结果94例患者随访1~2年,平均随访时间1.5年。PFNA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完全负重时间均低于DHS组(P〈0.05),而Barthel生活指数高于DHS组(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PFNA组患者无并发症发生;DHS组轻度髋内翻3例、股骨干骨折2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优35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37/37);DHS组优43例、良6例、差8例,优良率为86%(49/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与DHS相比,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完全负重时间短、生活质量高、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