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秀丽 《医学文选》2006,25(4):770-771
川崎病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小儿时期一种病因未明的血管炎综合征。其临床特点为发热伴皮疹、球结膜及口腔黏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以及恢复期指(趾)端特异性膜状脱皮。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阿斯匹林常规治疗可降低冠脉损害的发生率,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进一步降低冠脉损害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我科2001~2005年收治川崎病17例,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斯匹林进行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其属于一种原因不明的自限性血管炎综合征,好发于婴幼儿。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球结膜及口腔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指(趾)末端肿胀和膜状脱皮等特征。若未及时诊断和治疗,15%~30%发生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可致猝死,可见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现将2003年~2005年我们收治的15例川崎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周春  郑尧干 《中原医刊》2007,34(3):74-75
川崎病(KD)亦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它是一种以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本病于1967年由日本学者川崎富作率先报道,随后该病国内外报道逐渐增多。KD部分病例可累及冠状动脉,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及冠状动脉狭窄与闭塞。现将我院儿科近5年来收治的川崎病42例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IS)是幼儿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病。临床特点为急性持续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最明显的是冠状动脉病变,可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破裂等致死性疾病。我院从2002年6月~2005年6月共收治20例,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过去称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1967年由日本医生川崎富作首先报道,1970年后,世界各地相继报道,现仍以亚洲地区发病率高,我国也逐年增多。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性的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多见于儿童(80%是5岁以下),15%~20%未经治疗的儿童发生冠状动脉损伤,轻者终身治疗,重者发生猝死,故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血管炎综合征,幼儿高发,可导致冠状动脉病变,严重者猝死。回顾我院确诊的川崎病共5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告,曾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小儿出疹性疾病,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同时易并发冠状动脉损害。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已成为儿科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有研究证实导致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的最可能原因是延误诊治,现将我科2002~2007年10月收治的23例患儿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高菊芹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8):525-526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疾病,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最严重的是冠状动脉病变,可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破裂等致死性并发症。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80%在5岁以下。我院2008年—2009年共收治川崎病患儿3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日本1984年9月修订的川崎病诊断标准。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KD)亦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发病原因至今未明,可能为感染或其他因素触发的异常免疫反应。其基本病理改变是以冠状动脉为主的全身免疫反应性小血管炎症。其特点为发热、黏膜炎、皮疹、颈淋巴结肿大、肢端病变。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男:女为1.5:1,四季均可发病。近年来我国川崎病患有增多趋势,成为小儿主要后天性心脏病之一。因此熟悉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掌握其护理要点,对川崎病患儿的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现将我科2005年1月至2006年7月收治的16例川崎病患儿的治疗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本病好发于婴幼儿,男多于女,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川崎病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而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可以防止冠状动脉的病变,所以该病的早期诊断极为重要,对不完全性川崎病(IKD)要提高认识。现将我院2003年-2008年期间收治的20例不完全川崎病病例的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近40年来对该病的研究已经进入了相当广泛的领域。其病因尚不清楚,多认为与感染等过敏原激发机体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有关。本文对该病近年来在冠状动脉损害诊治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多见于婴幼儿,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1998年2月~2004年1月,我们应用单次大剂量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30例,并与传统方法治疗的27例进行对比观察,疗效优于对照组,报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KD)即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本病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推测由感染原的特殊成分产生免疫损伤所致。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未经治疗约15%~25%可引起冠状动脉损害(CAD),严重影响以后生活质量。我院对KD患儿早期大剂量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WIG)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累及多器官系统的急性自限性全身血管步,近年发病有增多趋势。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现将我院2002~2005年收治的60例川崎病分析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是儿科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血管炎综合征,临床特点为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静脉输液丙种球蛋白(IVIG)是预防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CAD)的理想药物,现将我院儿科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KD的主要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损害.本文通过观察36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动态变化,探讨其参数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Kawasaki diseaes)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它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综合征,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部分病例可累及冠状动脉,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和(或)冠状动脉瘤,严重病例可发生心肌梗塞而导致猝死.  相似文献   

18.
李萍  于小靓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8):518-519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清的自限性血管炎性综合征,以发热、皮疹、皮肤黏膜病损、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征,常导致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和心脏损害。冬春季发病率较高,婴幼儿发病多。本病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是易感者感染病原后触发的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性病变。  相似文献   

19.
小儿川崎病69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凤霞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2):1120-1121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变态反应性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为小儿主要的后天性心脏病。绝大多数发病在5岁以下,80%发生在3岁以下的幼儿,以发热、多形性皮疹、手足水肿、膜样蜕皮、结膜充血、口唇皲裂、淋巴结肿大为表现,可引起冠状动脉扩张,甚至冠状动脉瘤形成。部分病人可有消化、呼吸、神经系统等多系统病变。本院近5年来收治川崎病患儿69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小儿时期一种病因未明的血管炎综合征。其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潜在危险因素是冠状动脉病损致狭窄、栓塞.动脉瘤形成,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肌梗死,为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科于2004年2月~2005年3月收治川崎病5例,主要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