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锦国教授认为糖尿病肾病患者大多证候虚实夹杂,各类虚证既是发病原因也是疾病转归,各种实邪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两者互相作用,整个疾病过程呈现出进行性的加重,因此临证时结合辨证论治,采用攻补兼施法,标本兼治,临床效果显著。本文通过总结程锦国教授对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介绍其治疗思路与用药特色,分享该病的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2.
从七个方面对《金匮要略》的治疗思想进行分析;1.治未病,包括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先安未病之脏腑三层意思.2.虚实异治,指相同疾病而病人体质虚实不同则治法亦异。3.注意顾护正气,一是衰弱性疾病注重调补脾肾,二是对虚实夹杂之证要攻补兼施,三是祛邪时不忘记正握。4.攻邪当随其所得,即攻邪表邪气在体内形成的痰,水,瘀血,宿食等分别不同治法。  相似文献   

3.
孙升云教授认为,失眠多为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和,关键在于心肾不交.病机有虚实之分,实证多由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阳盛不得入阴而致;虚证多由心脾两虚,心虚胆怯,心神失养而发,但失眠日久可出现虚实夹杂,实火、湿痰等病邪与气血阴阳亏虚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临床以虚实夹杂多见.临证强调要用辨证的眼光看待疾病,病情变化多端,证型也非固定不变,病情常虚实夹杂,故当整体辨证论治,寒热平调,攻补兼施,各不为过.  相似文献   

4.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衰,生化无源,产生虚证、寒证;邪实壅于中焦,正邪相争,则为实证、热证;正气已虚,然邪仍恋战,则发展为虚实夹杂证、寒热错杂证;脾为生痰之源,脾虚运化不力则致痰阻气逆证.仲景在治疗外感病过程中运用五法治疗脾胃病:温补脾胃、苦寒直折、寓清于补、攻补兼施、降逆化痰,有效提升脾胃运化功能,恢复气机升降出入,成功截断病程,促进痊愈.《伤寒论》对脾胃病的治法,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何立群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乃本虚标实之证,多为虚实夹杂,尤以脾肾亏虚为本,继而出现水湿、痰浊、血瘀等实邪,这些实邪作用于机体,影响机体功能失常,病情迁延,反复发作难愈.何立群教授论治慢性肾脏病,调理肺脾肾三脏,注重阴阳表里的调和,扶助正气的同时,兼顾祛除邪气,多法联用,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6.
李琦教授是云南省名中医,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颇有心得。李教授认为本病乃正虚为本,实邪壅盛的虚实夹杂之证,正虚以肺脾肾三脏气虚为本,邪实以气逆、痰盛、瘀血、水气为主;在治疗上自创降肺平逆汤,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衰竭中医邪实证证候分布规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慢性肾衰竭中医邪实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选择慢性肾衰竭临床各期患者198例,运用慢性肾衰竭中医证候调查表现察慢性肾衰竭邪实证候的分布情况.结果:血瘀兼证是出现率最高的邪实兼证,与其他邪实兼证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湿热兼证的出现率高于湿浊兼证(P<0.05),衰竭期和尿毒症期湿浊兼证的出现率高于湿热兼证.从原发病中的分布来看,慢性肾间质疾病湿热证的出现率低于其他疾病.水气兼证在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疾病中出现率高于其他疾病.结论:慢性肾衰中医病机错综复杂,正虚邪实贯穿始终,虚实夹杂是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仲景所说的肺胀,指咳嗽上气病中,内外合邪,邪实气闭,肺气胀满的一种实性病证.临床以咳嗽、喘息,或烦躁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目的 讨论肺胀病中医证治.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仲景所论肺胀,是内饮与外邪相合、寒邪与热邪错杂为患的实性咳喘.如果与西医病名相对应的话,当属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对此应效法仲景表里两解,寒温并用的原则,加减应用越婢加半夏汤或小青龙加石膏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慢性迁延期或缓解期,则应重视虚实夹杂或以正虚为主的病机,采用攻补兼施或以扶正为主的治法.  相似文献   

9.
下法的传统定义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攻逐体内积滞,通泻大便,以逐邪外出的治疗方法。又称泻下法。中医辨证论治八法之一。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疗邪在肠胃,实热内结,大便不通或寒积、水结、停痰留饮等实邪证候。由于里实证病情有寒热的不同,患者体质有虚实的差异,因此在立法上又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等类型。因里实证的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别,又有峻下与缓下的区别。常同解表法、和解少阳、渍法、祛痰、驱虫、活血等法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基本病机一正虚邪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采用大黄[庶虫]虫丸扶正祛瘀,雄黄解毒,标本兼用。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机是多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兼夹瘀血、水湿、痰浊、浊毒等实邪,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瘀血既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是糖尿病肾病进展的重要条件.中医药采用分型论治、专方治疗等方法能解毒增效,调节免疫功能,减轻蛋白尿,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2.
疳积是小儿常见疾患之一,对儿童健康影响很大。吾师黄少卿老先生采用“疳积散”治疗本病,于临床上屡获效验,现介绍以供参考。疳积是由于小儿乳食失调或感染虫证,以致脾胃虚损,气血生化受到障碍,转化成疳。临床所见,每因积致虚,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为此,吾师治疗每循“社邪即以扶正”之  相似文献   

13.
认为原发性与继发性颅内肿瘤的病理特点为虚实夹杂,虽均有痰瘀互结的共同特征,但虚实各有偏重,前者以肝肾亏虚、风痰瘀毒互结为主,后者以气阴不足、毒邪偏盛为主,在治疗上各有侧重。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分清标本缓急,因证立方,随证化裁。强调攻补兼施为本病的治疗原则,突出发挥其在综合治疗中减毒增效、提高生存质量的优势,并提出应加强对本病证治方药规范化、系统化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医对痛证病机的认识,大致可分虚实两端。实则邪气实,虚则正气虚。实痛多因邪气阻滞,经络气血不通所致,所谓“不通则痛”,治宜攻邪通利,使邪气去,闭阻开,“通则不痛”;虚痛多由于阴阳气血不足,失于温煦濡养所致,治宜扶正补益,视其虚之所在而补之,使正复则痛止。临床上对疼痛虚实的辨证,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剧烈疼痛为实,隐  相似文献   

15.
华庭芳教授认为,中风一证无论由“内风”“外风”何者引起,都归根于“正虚邪实”的基本辨证思路。临证应首先辨明标本缓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论治,若伴有气滞血瘀、痰瘀脉络者用自拟方温胆四物汤或涤痰汤以治标;若正虚肾精不足者用地黄饮子加减方填补肾精以治本;若属于虚实夹杂、气虚血瘀者用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标本兼治。灵活运用“急则治其标,实则泻之”“缓则治其本,虚则补之”“虚实夹杂,标本兼治”3法,处方用药不离扶正固本。  相似文献   

16.
栗锦迁教授对心悸的治疗本于《内经》、法于张仲景,总结出该病虚实两分、兼顾五脏、全面考虑、突出主证、灵活辨治等观点。对该病的辨证分型总体上分为以虚为主证型和以实为主的证型,以虚为主的证型包括阳虚气弱和气血两虚两大类。正虚致悸(阳气不足、阴血不足)和邪实致悸(火热致悸、水饮及痰饮致悸、瘀血致悸)。以实为主的证型包括痰火扰心、痰浊阻闭、心血瘀阻、七情郁结、突受外惊。在该病的辨证治疗上,强调要兼顾虚实两端,脏器亏虚需首辨阴阳气血,标实需分清水饮、痰浊、瘀血,以及其两两组合或三者共见中的主要矛盾,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邪实特征灵活组方,基于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而功补结合做到攻不伤正,补不滞邪。  相似文献   

17.
不孕症的病因复杂,其中由甲状腺功能减退所引起的排卵功能障碍是不容忽视的病因。基于不孕症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主要临床表现总结出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不孕症以脾肾两虚、肝郁气滞、血瘀水阻、浊邪内停为主要病机,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该病的治疗以补肾健脾、疏肝理气、化痰祛瘀为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补肾与排石     
泌尿系结石属中医石淋的范畴。病初多邪实之证,病久则由实转虚,也往往有邪未尽而正气已伤,故见虚实夹杂之证。因此临床证型比较复杂。根据临床不同表现,治疗上可分如下三个方面: 1.壮肾水以充排石之渠:肾主水液,内寄真阴真阳。阴阳平调,肾水充足,充行其道,增液可行舟。结石日久或素体阴虚,或渗利太过而伤阴,阴虚火旺,阴阳不济,更耗伤阴液。阴液不足则无水以行舟。需滋其阴液以充其渠。《石室秘录·奇症治法》中陈士铎认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腹水,多因七情内伤,六淫外袭,疫毒水邪所害,或饮食不节,酒色过度,导致肝脾肾功能失调,转输之官失职,气血不和,清浊相混,隧道里塞,形成气滞,血淤、水停的复杂征候.该病本虚而标实,腹水一旦大量出现,其病根深固,已属晚期.腹水作为突出之主证,虽系标证,但其障碍气血运行,危害脏腑功能,是重要的病理因素,然邪气久羁,战贼脏器,正虚邪实,攻补两难,治疗十分棘手。吾师李昌源校授科五十余年临证经验,明辨虚实,缓急分明,切合病机,攻补适时,治疗多有良效.兹介绍近年跟师学习所见两例,供同道参考.例一王某,男…  相似文献   

20.
徐兆山主任医师认为,疣状胃炎的病因主要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抑郁,久病体虚,本病单纯实证或虚证少见,总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部分患者以邪实为主,热郁、痰阻、血瘀为其标,兼有本虚。常分为肝胃不和、脾胃湿热、气滞湿阻、痰瘀互阻4型辨治。方用四逆散、黄连温胆汤、半夏厚朴汤、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