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树剑 《中国针灸》2024,(5):593-598
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博物学传统,但多集中在本草领域,对于针灸学较少有讨论。以博物学的视角审视《黄帝内经》中的身体知识,尤其通过对腧穴知识生成过程的考察,可以看到《黄帝内经》身体博物学进路:观察、记录、命名与分类。《黄帝内经》身体博物学具有注重名物注释、与自然及事物交互应用、以实践应用为目的等特点。开启身体博物学对于理解古典身体知识的生成以及针灸理论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博物学传统与数理传统是科学史上同样重要的两大研究范式。近代之前的中医学,完整地体现了中国的博物传统,而考察中国博物传统的一个最佳标本正是中药药性理论与"本草"学。在近代科学与文化背景下,中医学对自身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整理,并建立起了以西医模式为参照的中医学科体系,思维方式从博物传统向数理传统嬗变,使近代中医学呈现出与传统中医学不同的面貌。这种思维模式的变化对当代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观察取决于知识背景,理解取决于认识水平。"研究中医药知识的演进,不能不关注博物传统知识体系与数理传统知识体系在近代的交融与碰撞,需要寻找合适的观察点和立足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本草传统理论的构建离不开医疗实践过程中对药物功效的累积认识,同时又与不同时期用不同药性理论来阐释功效机理的博物学传统密切相关。《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的集结成书是中医学本草传统得以初步形成的标志,两书对药性与功效有相对完整的表述,但所关注的焦点有所差别。《神农本草经》以后,以药性阐释功效逐渐成为本草学的发展趋势与基本特色,明清时期大量本草注释著作的出现使这种特色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4.
历代本草著作均为博物之作,中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传统文化中的鸟文化与禽类药物理论、饮食文化与滑类药物理论关系密切。药物在传统手工业、加工业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样影响到中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文献学知识及实地采集辨识药物也是理解学习中药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药知识在法国的传播是中法医学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回顾中药在法国的交流和传播历程,以及当今法国的中药市场、法规、协会和教育状况,对当今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和促进中医国际化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早期入华传教士们博物学视野下对中药进行零星介绍是这一交流的开端.鸦片战争之后,赴华考察的医生和药学专家,凭借他们的理解,纷纷出版著...  相似文献   

6.
左媛媛 《中医研究》2012,25(10):7-9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促进了中医学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致中和”的思想不但影响了中医学的整个思维模式的形成,还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这一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影响,了解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医文化、理论形成的巨大影响,并进一步指导中医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2019,(2)
本研究对中药炮制技术和理论形成以及发展脉络进行概括,重点对炮制引起中药药性的变化理论进行梳理,形成了药性变化理论。总结为中药炮制四大传统理论,即中药生熟论、中药制药论、辅料作用论、药性变化论。对中药炮制的现代研究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加强对中药炮制转化,也就是中药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将是解析中药炮制原理的必需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制药技术的科学内涵曹晖王孝涛刘玉萍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中国传统制药理论和技术,长期以来保证和指导了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历代科学技术和中医药学自身的发展,传统中药制药方法在医疗试制、试用的实践中渐渐形成较为系...  相似文献   

9.
在概述象思维方法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象思维对中药药性中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功效等形成的影响,并指出象思维对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药药性理论源于临床实践,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内容,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作用.中药药性研究发展缓慢,现有教材中缺少系统的药性形成方法的内容,目前所开展的药性研究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未形成完善的药性研究体系.文章通过阐述、总结传统中药药性形成方法之一口尝法的研究内容,分析该法的特点、价值与改进思考,以期客观地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通过对赤芍总苷、三七总苷不同比例配伍对大鼠体内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探讨中药复方的组方理论与配伍关系,为研究中药配伍规律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中药药性是中药理论的核心,是根据中医传统认识,与疗效有关的药物的性质或属性。药性功效的发挥是通过药材得以体现的,而药材的形成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药物生长的温度、湿度、降水、风、地形、土壤、微生物等因素。本文从中药药性形成的历代医籍考证入手,结合现代研究的认识和结果,剖析了中药生成禀受元素与自然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探讨自然环境因子的变化对中药药性形成的影响,指出中药药性是中药秉承了自然环境中各元素的变化而形成的,是气候、土壤、生物、地形等各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论自然环境因子变化对中药药性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中药药性是中药理论的核心,是根据中医传统认识,与疗效有关的药物的性质或属性。药性功效的发挥是通过药材得以体现的,而药材的形成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药物生长的温度、湿度、降水、风、地形、土壤、微生物等因素。本文从中药药性形成的历代医籍考证入手,结合现代研究的认识和结果,剖析了中药生成禀受元素与自然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探讨自然环境因子的变化对中药药性形成的影响,指出中药药性是中药秉承了自然环境中各元素的变化而形成的,是气候、土壤、生物、地形等各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中药药性理论与古代自然哲学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医理论是建立在中国特有的自然哲学观基础上的 ,表现为天人相应的世界观 ,阴阳五行的辨证方法 ,取类比相的认识论等诸多方面。而中药药性理论也与中医理论一脉相承 ,广泛地应用各种自然哲学的思辨方法认识中药、解释药理、指导用药。本文将从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源流、古代自然哲学对其影响等方面对中国药性理论做一初步阐述。1 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药学经过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草创期 ,到魏晋六朝得到充实发展 ,在唐代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药典式药学体系—《新修本草》。宋代的《证类本草》更是资料丰富 ,内容广泛 ,体例…  相似文献   

15.
气化思想,不仅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根和魂,也是保持中药传统理论特色和原创性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内经》气化理论及五运六气学说,以气化机制将"自然—药物—人体"联系和沟通起来,在自然整体层面理解、解释中药"以偏纠偏"基本作用原理、"气味""形气"之性能以及药物生化厚薄之品质,集中体现了中医药学的原创思维方式和方法,对于中药传统理论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理论奠基作用,无疑也将对中药理论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传统中药理论的创新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山海经>一书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是研究我国上古社会的重要文献,是中国神话的渊源.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传统文化是中医药的理论基石,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只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追本溯源,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从<山海经>与中医药神话关系的角度,探讨中医药神话的形成、发展和成因,以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医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药基因组学”的含义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结合传统中药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将中药的药性、功能及主治与其对特定疾病相关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影响关联起来,在分子水平上用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或疾病基因组学的理论来诠释传统中药理论及作用机理。“中药基因组学”(TCM Genomics)  相似文献   

18.
许保海  翟胜利 《北京中医药》2008,27(11):879-881
目前,传统中药学有慢慢被西药学理论为基础的生药学所取代的趋势.实际上生药学和传统中药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治疗疾病的原理和对中药质量优劣的理解均不相同.现代中药研究应按照中药本身的自然规律去研究,避免按西药开发的模式研究开发中药,不应该违背中医药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9.
"国医名师"金世元教授从事中药工作70余年,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在中药鉴别、中药炮制、中药调剂及中成药合理使用等领域形成了其较为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本文就金教授学术思想的形成、内涵及对当下中药工作的指导意义进行了探讨,以求更好地继承金教授传统中药理论的科学内涵,并使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0.
"国医名师"金世元教授从事中药工作70余年,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在中药鉴别、中药炮制、中药调剂及中成药合理使用等领域形成了其较为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本文就金教授学术思想的形成、内涵及对当下中药工作的指导意义进行了探讨,以求更好地继承金教授传统中药理论的科学内涵,并使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