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V型斜视的病因、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1998年3月至2004年12月笔者对777例水平斜视手术中48例V型斜视的治疗结果。48例V型斜视年龄最小5岁,最大26岁,5-14岁25 例,15-26岁23例,男29例,所有病例均用三棱镜或同视机检查九个方位斜视角,所有病例均伴有单眼或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43例眼底照像检查除5例7眼未查出外旋外,余均为外旋。同视机检查均无双眼单视功能。均行单眼或双眼下斜肌后徙或前转位术,同时行单眼或双眼内外直肌后徙和/或缩短术矫正内外斜视。术后随访时间 1-24月,平均10月。结果 V型斜视占水平斜视的6.17%。引起V型斜视的常见原因为斜肌功能异常,包括原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28例(58%),先天性上斜肌麻痹20例(42%)。手术治疗1例欠矫外,余均正位,98%,获得满意效果。22例(45.8%)获双眼单视功能。结论 V型斜视是一种常见的斜视类型,发病原因以斜肌功能异常为主,常合并水平斜视,V型外斜多于V型内斜,斜肌手术是矫正V型斜视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V型外斜视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1340例斜视中76例V型外斜视病例的病史资料及治疗结果.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和病因,行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随访6~12月.结果 76例v型外斜视患者中,共有73例(96.05%)患者存在眼外肌功能异常,包括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56例(73.68%)、上斜肌功能不足39例(51.32%)、上直肌功能减弱8例(10.53%)、下直肌功能亢进2例(2.63%)、外直肌功能亢进33例(43.42%)和内直肌功能不足4例(5.26%o术后共有65例效果满意(85.53%),第一眼位正,v征消失,59例(77.63%)通过手术和训练获得了双眼视功能.结论 V型外斜视发病原因以下斜肌功能亢进为主,根据病因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配合双眼视功能训练,多能获得双眼视.  相似文献   

3.
V型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V型斜视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81例V型斜视手术治疗患者,按术式分为3组水平直肌垂直移位组(Ⅰ组)67例,下斜肌截腱或鞘内断腱组(Ⅱ组)16例,水平肌部分断腱+对抗肌垂直移位组(Ⅲ组)8例。结果 Ⅰ组中V型内斜视术前上、下方斜视角差为30.6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V型斜视的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状况。方法对48例V型斜视按下斜肌功能状况分为四组:Ⅰ组V型外斜视伴有下斜视肌功能亢进17例;Ⅱ组V型外斜视无明显下斜肌功能亢进10例; Ⅲ组V型内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14例;Ⅳ组V型内斜视无明显下斜肌亢进7例;对Ⅰ组和Ⅲ组行内外斜视矫正同时行单(双)侧下斜肌后徙术,对Ⅱ和Ⅳ组行内外斜视矫正同时行水平直肌附着点垂直移位术。结果Ⅰ组患者术后原在位眼位-8△-+3△向上与向下注视时斜视角差≤4△。Ⅱ组原在位眼位-10△-+5△向上与向下注视时斜视角差≤8△。Ⅲ组原在位眼位-4△-+6△向上与向下注视时斜视角≤4△。Ⅳ组原在位眼位-5△-+10△,向上与向下斜视角差为7△。结论采用两种术式矫正V型斜视疗效确切,下斜肌后徙较水平直肌附着点垂直移位效果明显,并且有希望建立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5.
V型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V型斜视的手术治疗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王玉,张晗,张绍光A-V综合征是一种垂直非共同性水平斜视,为一种亚型的水平斜视。本征在水平斜视中较为常见,占30%左右,其中V型内斜发病率最高。该征多数是由于斜肌功能异常或眼外肌的附着点异常所致,所以治疗时单纯...  相似文献   

6.
外斜视V征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斜视V征的有效治疗手术方法。方法对79例行矫正手术的外斜视V征患者观察手术前后眼位和眼球运动状况的改变并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眼位达到正位者72例(91.14%),V征消失者75例(94.94%),其中7例患者术后获得双眼单视功能。结论下斜肌功能亢进和外直肌功能亢进是外科V征发病的主要原因:矫正外斜视V征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是下斜肌减弱术和外斜视矫正术。  相似文献   

7.
A-V综合征是水平性斜视的一种亚型,临床上较为常见,约占水平斜视的15%~25%[1]。临床上以V型斜视较多见。V型斜视是指水平性斜视患者向下注视时集合加大,且常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现将我院51例V型斜视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1例V型斜视患者,外斜V征28例,内斜V征23例;男25例,女26例;年龄11~33岁,平均20.1岁。原在位水平斜视角20△~90△,上、下方水平斜角差为15△~30△。伴有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者15例,单眼下斜肌功能亢进者10例,余26例无明显斜肌功能异常。23例有不同程度的代偿…  相似文献   

8.
V型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V型斜视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直肌符着点垂直移位及下斜肌部分切除两种方法治疗V型斜视。结果:发型斜视采用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和直肌符着点移位术均取得较好治疗效果,但下斜肌部分切除效果更为明显。结论:采用直肌符着点垂直移位及下斜肌部分切除术矫正V型斜视不但可矫正眼位,而且可重建视功能。  相似文献   

9.
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0,自引:11,他引:9  
目的探讨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verticaldeviation,DVD)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10例施行矫正手术的DVD病人(159眼)长期观察的结果行分析,比较和评定不同手术方法的远期效果。结果上直肌大量后徙(7~9mm)组远期满意率为82.8%,上直肌后徙5~6mm组为零,上直肌后,后徙联合后固定组为44.4%,下斜肌后徙转位组为52.4%。结论四种手术方法的远期疗效以上直肌大量后徙组最好。  相似文献   

10.
209例A-V型斜视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V型斜视的病因、临床特点、手术矫正效果及手术方式。方法分析209例A-V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所有患者依据是否伴有斜肌功能异常、原在位水平斜视及双眼单视功能情况行斜肌减弱术或/和水平肌手术,术后观察眼位、斜肌功能及双眼单视功能,随访3~24月,平均12月。结果A-V型斜视占同期斜视患者29.9%;其中,V型外斜占55.8%,A型外斜占9.1%,V型内斜占29.1%,A型内斜占6%;术后178例(85.1%)正位,192例(91.8%)A-V征消失,术后获得立体视功能者160例(76.5%),包括术前16例具有立体视患者。结论A-V型斜视是一种常见的斜视类型,斜肌功能异常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原在位常合并水平斜视;根据是否伴有斜肌功能异常及双眼单视功能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多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V型外斜视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2003-01/2007-07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93例V型外斜视患者,其中男51例,女42例,年龄4~27(平均13.2)岁,术后随访时间为6mo~4a,V征向上向下注视的斜视度之差最小为15△,最大相差100△,其中15~50△者85例,>50△者8例,第一眼位斜视角在-20~-110△,术前行同视机检查有双眼单视功能者18例。手术根据有无斜肌异常和V征的程度,在水平斜视矫正的同时,选择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直肌附着点垂直移位、及下斜肌部分切除并水平直肌垂直移位三种术式。结果:采用下斜肌断腱或部分切除术和水平直肌附着点移位均取得满意效果,下斜肌断腱或部分切除术适应于下斜肌亢进的外斜V型,垂直肌移位术适应因无下斜肌亢进的外斜V征,术后第一眼位正位者84例,V征消失者87例,双眼视功能恢复者达49例。结论:V型外斜视是一种常见的斜视类型,常合并水平斜视,发病原因以斜肌功能异常为主,可根据病因选择不同手术方式,手术不仅可以矫正眼位,而且有利用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A型斜视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型斜视的病因、临床特征、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自1995年1月至2003年12月1825例斜视中73例A型斜视病例的病历资料及治疗效果。所有患者依据是否伴有上斜肌功能过强、原位水平斜视及双眼视觉功能情况行上斜肌部分肌腱切除术或断腱术和/或水平直肌手术,术后随访时间6~18月,平均9月。结果A型斜视占同期斜视患者4.0%。在同期所有的A-V征中,A-外斜占21.2%,A-内斜占3.8%;术后眼位恢复正位62例(84.9%),A征消失66例(90.4%),术后58例获得立体视功能(包括术前3例存在立体视功能患者)。结论A型斜视是一种较常见的斜视类型,发病原因以斜肌功能异常为主,常合并水平斜视,应依据是否伴有斜肌功能异常及双眼视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13.
A型外斜视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 A型外斜视的病因、临床特征、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分析自 1995- 01/2003- 12 收治的 1 825 例斜视中62 例 A 型外斜视病例的病历资料及治疗效果。所有患者依据是否伴有上斜肌功能过强、原位水平斜视及双眼视觉功能情况行上斜肌部分肌腱切除术或断腱术和 / 或水平直肌手术, 术后随访时间 6 ̄18( 平均 9) mo。结果: A型外斜视占同期斜视患者 3.4%。在同期所有的A- V征中, A- 外斜占 21.2%; 术后眼位恢复正位 52 例( 83.9%) , A征消失 56 例( 90.4%) , 术后 54 例获得立体视功能( 包括术前 3 例存在立体视功能患者) 。结论: A型外斜视是一种较常见的斜视类型, 发病原因以斜肌功能异常为主, 常合并水平斜视, 应依据是否伴有斜肌功能异常及双眼视情况, 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可获得满意的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0月至2003年12月我院斜视住院病人中132例先天性内斜视病例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所有病例接受三棱镜、眼球运动检查,大龄合作患儿同时行同视机、线状镜等检查。手术方法以对称性双眼内直肌后退为主,斜视度较大者同时行一眼外直肌缩短,如果有垂直斜视先行垂直肌肉手术矫正。术后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4个月。结果先天性内斜视多数患者就诊年龄在1岁以后,弱视发生率较小,内斜视度较大,多在40△~60△之间,眼外肌功能多表现为双眼运动时内直肌功能过强。本组资料中113例患者手术后达到临床治愈,一次手术临床治愈率86.3%。结论先天性内斜视多为双眼交替性,斜视度较大,需要手术治疗,一旦明确诊断,应尽早手术,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韩爱军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7):1286-1287
目的:探讨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的临床特征,分析改良的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48例。将下斜肌离断,然后转位固定于下直肌止端颞侧1mm后1mm处。术后随访2wk~12mo。结果:下斜肌转位术对小度数DVD组和中等度数DVD组的原在位垂直斜度的矫正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小度数DVD组和中等度数DVD组与大度数DVD组在原在位垂直斜度的矫正效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改良的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垂直分离性斜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刘丽君  刘华 《眼科学报》2021,(2):133-138
目的:了解白内障手术患者的临床分布特点,为基层医院白内障防治工作提供信息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眼科手术医治的白内障患者892例1008眼.查阅相关病历资料,收集姓名、性别、年龄、手术眼别、入院时间、有无糖尿病史;术前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眼轴、晶状体混浊类型及白内障...  相似文献   

17.
成人后极性白内障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云娥 《眼视光学杂志》2006,8(4):255-256,259
目的评价成人后极性白内障的临床特点、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病例20例30眼,总结术前术中后囊情况、手术技巧、术中并发症以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术中后囊完整透明14眼(占46.7%),病理性后囊16眼(占53.3%),其中术前后囊破裂2眼(占6.7%),中央后囊缺损1眼(占3.3%),点状混浊但保持完整8眼(占全部病例的26.7%),后极偏鼻下混浊伴原始玻璃体动脉残留但保持后囊完整1眼(占3.3%),术中后囊破裂4眼(占13.3%)。2眼在轻柔水分层时出现破裂,2眼在试图清除后囊点状混浊时破裂。26眼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4眼睫状沟植入。术后矫正视力:0.1~0.3者7例7眼(占23.3%),0.4~0.8者2例3眼(占10%),1.0~1.2者11例20眼(占66.7%)。结论后极性白内障很可能具有后囊先天异常、后囊破裂或缺损,可能术前已经存在或术中发生,充分的术前散瞳检查、轻柔的水分层、不作后囊抛光是避免术中并发症和提高手术预后的关键。大部分患者视力均明显提高,单眼患者视力恢复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6例(7眼)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效果.结果 共6例(7眼),均无眼外伤或内眼手术史,无全身侵入性操作史.本病的特点是易发生于老年、女性、糖尿病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早期临床表现与一般葡萄膜炎相似.3例(3眼)行眼球摘除术,1例(双眼患者)死亡,1例(1眼)行玻璃体切除术加玻璃体腔注射抗真菌药物,保存了部分视功能,1例失访.结论 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并且与一般葡萄膜炎相鉴别,早期施行玻璃体切除加玻璃体腔抗真菌药物注射可以保存部分视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观察下斜肌断腱术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在V征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取伴有下斜肌亢进的V征患者35例.使用三棱镜交替遮盖法测量视近时第一眼位及上下转25°时的水平斜视度.对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进行分级.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下斜肌断腱术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观察术后3个月的上下转斜视度差值和下斜肌功能变化.结果 术后3个月时下斜肌断腱术组上下转斜视度差值平均为(5.6 4±5.4)△,下斜肌部分切除术组上下转斜视度差值平均为(4.7±4.3)△,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下斜肌断腱术组下斜肌功能+2级2只眼,+1级7只眼,0级21只眼.下斜肌部分切除术组下斜肌功能+2级1只眼,+1级5只眼,0级22只眼.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下斜肌断腱术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都有效的解决了下斜肌亢进的V征问题,消除了垂直非共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