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多烯抗菌素为大环内酯类抗菌素的一个化学和生物学的分支。这类抗菌素以具有碳原子内酯化闭合为大环为其特征。此外,有许多共轭双键——这是和红霉素类有生物差异的原因(表1)。  相似文献   

2.
作者等用七烯大环内酯类抗菌素在狗及大白鼠体内进行了一系列的口服毒性试验发现,口服杀念珠菌素(Candicidin)20毫克/公斤,30多天后,对动物的前列腺有显著缩小的生理影响。作者在产生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狗中,给予不同的多烯大环内酯类抗菌素进行口服治疗,分别以5、10、20毫克/公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大环内酯类抗菌素发表的颇多,有些已应用于临床。现将其中几种就其体内外抗菌活性及其他特点作一简要的比较。体外抗菌活性 Maridomycin(MR):为1972年日本发表的一个新的大环内酯类抗菌素,其产生菌为Strept.sp.No.B-5050。体外实验表明主要  相似文献   

4.
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重要的抗真菌制剂,但在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方面,因为它们的选择毒性差,水溶性低,所以限制了应用。曾努力进行各种的化学改造以克服上述缺点但至今仍收效甚微。作者系统地研究了两性霉素B衍生物的构效关系,认为只有除去分子中的游离羧基才能改善其选择毒性。另外,要改善其溶解性能必须改造分子的结构。经过反复试验,作者提出将多烯大环内酯抗生素的游离羧基与1-氨基-4-甲基-哌嗪反应,使形成多烯大环内酯的酰肼衍生物。这种衍  相似文献   

5.
当碳霉素和柱晶白霉素的结构研究暂告一段落时,1967~1968年间,新的大环内酯类抗菌素陆续被发现。除了蔷薇霉素(Rosamicin)和铜霉素(Chalcomycin)外,大多数这类抗菌素都是日本研究者发现的。这除了受到柱晶白霉素(Leucomycin)组分结构测定的影响外,还可能是由于柱晶白霉素和螺旋霉素(Spiramycin)在日本临床广泛使用的结果。短期内大量化合物的发现和它们结构的测定推动了抗菌素分离方法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合成了一个新的自旋标记的鬼臼糖甙衍生物,经元素分析,IR,MS和ESP分析确证了它的结构,并对它进行了抑制L1210细胞的体外实验,发现其抗肿瘤活性和VP-16-213相近。  相似文献   

7.
大环内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体外抗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方法以红霉素为起始原料,经过肟化、重排和胺化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测定目标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与结论设计、合成了10个红霉素衍生物(YAM-1~YAM-10),所有化合物经质谱和核磁共振碳谱确证均为新化合物.化合物YAM-9的活性与红霉素相同,该化合物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张慧  李文利   《中国海洋药物》2013,32(5):77-85
多烯大环内酯类(Polyene macrolides)化合物是1大类抗真菌抗生素,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工业和农业之中。该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是典型的Ⅰ型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etase,PKS)途径,其模块型的特殊结构和合成机制赋予了其非凡的可塑性。本文就7种已报道的多烯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包括制霉菌素、两性霉素、匹马霉素、杀念菌素/FR-008、龟裂霉素、NPP和四霉素的生物合成进行了分析比较,并综述了近年来多烯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组合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及其药理作用的关系是研制具有高效和高度选择性药物的最重要的任务。已经发现包括抗生素在内的许多类有机化合物的理化参数与生物活性间精确的统计相关性。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生物学性质可以用许多基本特征描述。多烯大环内酯对酵母,腐生及致病丝状真菌有活性。许多藻类和某些原虫对多烯类也敏感。在临床条件下真菌对该类抗生素很少出现耐药性。该类药物既可口服,也可肠胃外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前已知六十多种多烯大环内酯抗真菌抗菌素,根据它们分子中发色团共轭双键的数目可分为四烯、五烯、六烯和七烯等。这类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50年代初发现第一个多烯大环内酯抗生素以来,已报道了100多种此类抗生素,并且每年都在不断地发现。只有早期分离的那些化合物用于人体化疗,然而没有一种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优越性。其主要原因是,多烯大环内酯抗生素对人体显示很强的毒性,虽然它们对大多数真菌和酵母有很强的抑制活力。在筛选细菌合成的非多烯大环内酯的新的抗真菌药物时,排除多烯大环内酯抗生素是很有必要的。多烯大环内酯抗生素是由放线菌,特别是链霉素产生的,已报道有34%到88%的此类菌产生多烯大环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拟筛选获得抗菌活性更高的候选药物;方法 分别对氟红霉素和克拉霉素的C-3及C-11,C-12进行结构修饰,设计合成了17个大环内酯类衍生物,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衍生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12d、12e和12f对B. subtilis 168和 S. aureus USA 300表现出了较好的抗菌活性;结论 通过结构改造获得了抗菌活性增强的大环内酯类衍生物,进一步探讨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构效关系,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合成了一个新的自旋标记的鬼臼糖甙衍生物,经元素分析、IR、MS和ESR分析确证了它的结构,并对它进行了抑制L1210细胞的体外实验,发现其抗肿瘤活性和VP-16-213相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陆续发现,含多种成份的16-元环的大环内酯抗菌素,除碳霉素、螺旋霉素和柱晶白霉素(Leucomycins)(A)外,倘有 maridomycin、YL-704、SF-837和 espinomycin 等。这些抗菌素结构  相似文献   

16.
N-取代苯甲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娟  解鹏  翁志洁  闫征  王楠  李建其 《药学学报》2009,44(6):603-608
为寻找新型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HDACs) 抑制剂, 合成了HDACs抑制剂MS-275, 并以其为先导结构设计合成了11个N-取代苯甲酰胺类目标化合物, 测定体外抗肿瘤及抑酶活性。MS-275及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1H NMR及HR-MS分析确证。体外抑HDAC活性研究表明, 化合物9d的抑酶活性与阳性对照药MS-275相当, 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化合物5c5d9c表现出明显量效关系, 具有一定抑酶活性。在对各细胞株的体外抗增殖作用研究中, 发现除9e外, 其他10个化合物显示了对Hut 78的不同抑制活性, 并表现出对Hut 78细胞株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
18.
国外利福霉素类抗菌素的发展概况及其衍生物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况 1.利福霉素类抗菌素的发现及其微生物来源利福霉素类抗菌素是1957年意大利Lepetit公司从法国土壤中分离的地中海链丝菌(Streptomyces mediterranei)产生得到的抗菌素。他们费了四年时间,收集了世界各地2000只土壤标本,从链丝菌中分离了18,000株,由此选出了产生菌,发现该产生菌的发酵液对革兰氏阳性菌及结核分枝杆菌具有强的杀菌作用。产生菌在含有巴比妥酸衍生物培养基中得到的培养液经纸上层析,分离得到A、B、C、D、E五种成份,仅利福霉素B得到了结晶,是稳定的物质,毒性低。1964年日本找到了产生利福霉素O的产生菌。利福霉素B很容易转变  相似文献   

19.
大环内酯类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弥漫性全细支气管炎(DPB)是以慢性细支气管炎和肺中炎症细胞慢性浸润为特征的肺疾病。DPB与襄性纤维变性(CF)有几个共同的特征,对DPB或CF患者的临床试验提出维持性(长期低剂量)大环内酯治疗对这些慢性肺病的有益作用。研究已证实用大环内酯治疗改善了DPB或CF患者临床和生理状态。长期低剂量大环内酯治疗的有益作用与它们的抗菌性质无关。体外和间接体内(ex vivo)研究表明大环内酯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会影响各类细胞因子的产生;能改变多形核细胞功能。免疫作用可以作为大环内酯对慢性肺炎患者有益作用的第一种解释,低剂量大环内酯治疗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可以是第二种解释。对用维持性大环内酯治疗DPB或CF患者的临床试验进行了综述,讨论了大环内酯免疫调节作用和大环内酯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